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黑鳃瘸:发病高峰在7~10月,主要为害80克,只以上的河蟹,发病率达10%一20%,死亡率较高。1.症状:病蟹鳃丝发黑、发暗,严重时全部发黑,鳃丝残缺不全,末端坏死,鳃丝上长满藻类或原生动物。病蟹爬上岸或水草上,行动缓慢,呼吸困难。严重者几小时内死亡。  相似文献   

2.
病因池塘有机质含量高,有害生物大量繁殖。症状病蟹鳃丝发黑,发暗,长满藻类或原生动物,病蟹爬上岸及水草上,使整个身体暴露在空气中呼吸氧气,时间一长,体内失水而死。  相似文献   

3.
1.黑鳃病病蟹鳃部受病菌感染,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严重时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呼吸困难,站立不稳,摄食停止,最后死亡,该病一般在7~9月发生。防治方法:①用溴氯海因0.4毫克/千克进行水体消毒,每周1次,持续2~4周。②1千克饲料加大蒜素1~2克或用鲜大蒜l00克制成药饵,连喂5~7天。③病蟹用2~3毫克/千克呋喃唑  相似文献   

4.
1.烂鳃病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游动缓慢,少食或停食。体表无异,检查鱼鳃可见鳃丝腐烂,并分泌出大量黏液,病重时鳃丝上附有污物。流行情况及危害:鱼种和成鱼均可发病,每年4~6月为流行高峰,可  相似文献   

5.
症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发黑,挂满污垢,严重的鳃丝腐烂露出骨条。  相似文献   

6.
1.烂鳃病 该病由鱼害粘球菌感染所致。病鱼鳃丝腐烂发白,带泥,粘液多,严重者鳃盖的中间部分被腐蚀成透明的小窗,体色发黑,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不食。  相似文献   

7.
1.烂鳃病。病原为细菌。症状为病虾鳃丝发黑,局部霉烂。防治方法:(1)经常清除虾池中的残饵、污物,注入新水,保持水体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避免水质被污染。(2)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2克溶水全池泼洒,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2.黑鳃病。此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污染严重,克氏螯虾鳃丝受霉菌感染引起。症状是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  相似文献   

8.
三、细菌性烂鳃病与寄生虫性烂鳃病 1.症状和诊断两者外观症状基本相似,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鳃上粘液增多,鳃丝肿胀,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发病晚期两者易区别,前者有“开天窗”,后者无。如果无“开天窗”或处于发病早期,则要借助显微镜加以鉴别,镜检若寄生虫数量少,不占优势,则基本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反之,则为寄生虫性烂鳃病。  相似文献   

9.
姚毅 《农村百事通》2010,(13):46-47
<正>一、寄生虫病1.车轮虫病。症状:病鱼不吃食,离群漫游于池边或水面,鱼体消瘦发黑;鳃部常呈现暗红色和分泌大量黏液,鳃丝边缘发白腐烂。病原为车轮虫和小车轮虫。此病主要危害5厘米以下的种苗。流行期为4~6月。严重时可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0.
淡水养殖的主要病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林 《新农村》2009,(7):25-26
1.细菌性烂鳃病 病原柱状屈桡杆菌.鱼、虾类易感,水温15~30 ℃时多发. 症状病鱼、虾体色发黑,游动迟缓,呼吸困难,鳃丝溃烂,附有污物, 重症时则开"天窗". 防治 (1)彻底清塘.(2)发病季节用生石灰20~30毫克/升或漂白粉1毫克/升等消毒水体.(3)药物拌饲:恩诺沙星1~2克/千克饲料,大蒜素或金霉素1克/千克饲料,拌喂 4~6天.  相似文献   

11.
胡嘉俊 《新农业》2006,(5):37-38
一、细菌性烂鳃病病原是鱼害黏球菌,习惯上称烂鳃病。该病主要为害草鱼和青鱼,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致死时间也越短。症状:病鱼体色发黑,鳃盖中间部分常糜烂成一圆形或不规则的透明小窗,俗称“开天窗”。鳃上黏液增多,鳃丝肿胀,鳃的某些部  相似文献   

12.
1.烂鳃、烂嘴病该病由柱状纤维粘细菌感染所致.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鳃丝呈淡红色或白色,末端溃烂,唇端表皮发炎、糜烂,鳍烂,体表附有许多粘液.  相似文献   

13.
鳃霉病又称黑鳃病,近几年来在河南省的郑州、洛阳、开封等地的集约化养鱼区广泛流行,发病率在80%以上,给渔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主要症状发病初期吃食鱼逐渐减少,偶见病鱼在池边缓慢游动,受惊则沉入水底。后期可见病鱼增多,游动缓慢,厌食,严重时浮于水面,呼吸困难,肉眼可见鳃丝发黑,失去正常的鲜红色,鳃上黏液较多且粘有污物,严重时可见鳃丝发白甚至腐烂,可导致成批死亡,尤其以夏花鱼种阶段为最严重。病理变化专家认为鳃霉通过菌丝产生大量孢子散落于水中,孢子与鳃接触后就附着上去、发育成为菌丝,菌丝向内不断伸展,经一再分枝,贯穿在组织中…  相似文献   

14.
加州鲈     
1.烂鳃、烂嘴病该病由柱状纤维粘细菌感染所致。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行动缓慢,鳃丝呈淡红色或白色,末端溃烂,唇端表皮发炎、糜烂,鳍烂,体表附有许多粘液。 防治:①不投变质、不洁净的饲料,保持水质清新。②每立方米水中用漂白粉1克或二氧化氯0.3克化水全池泼洒。同时投喂药饵,每100公斤鱼用磺胺  相似文献   

15.
1.腐甲病 该病由细菌感染所致.病龟背甲的一块或数块角质盾或稚质腐烂发黑,严重时腐烂成缺刻状,腹甲亦有腐烂,均在边缘部分.防治方法:①加强饲养管理,发病期可喂动物肝脏,提高龟的营养和抗病力.②用8%食盐水浸洗病龟30分钟.③每50公斤龟用维生素E 3克~4.5克拌饵投喂,连喂10天~15天.   ……  相似文献   

16.
正1寄生虫病1.1杯体虫病病鳅漂浮水面,游动吃力,状似缺氧浮头。鱼体发黑,仔细观察可见其鳃盖后缘略发红,鳍条残损。刺激鳃丝黏液分泌增加,鳃丝水肿充血,血窦数量明显增加,大量虫体寄生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呼吸频率加快。该病是由杯体虫附着在泥鳅的皮肤、鳃上引起的寄生虫病。全国各养鳅地区都有发生,若大量寄生在体长1.5-2cm的鳅苗上,会造成鳅苗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寄主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以5-8月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17.
正小龙虾即克氏螯虾,在人工养殖条件下,也容易发生疾病,常见的主要有以下6种。1.黑鳃病主要病状:该病主要是由池水污染严重、虾鳃丝受真菌感染所致。病虾鳃丝由肉色变为褐色或深褐色,直至变黑,引起鳃部萎缩坏死。病虾多数卧于池底或依附水草露出水外,爬行缓慢并拒食,最终因呼吸困难而导致死亡。  相似文献   

18.
1、水霉病:终年可见,以2~5月为甚,水霉等菌丝深入肌肉蔓延扩展,体表向外生长似旧棉絮状的菌丝. 2、烂鳃病:3~10月发病,鳃丝腐烂、尖端骨外露,鳃上附有污泥并常有黄色粘液,严重者鳃盖骨被腐蚀成一个半透明的小洞.  相似文献   

19.
谌海 《农村百事通》2007,(20):47-49
七、纤毛虫病(车轮虫、斜管虫、舌杯虫病)1.发病症状及流行:病鱼体表皮肤和鳃部出现苍白色,鳃丝呈块状腐烂,体色发黑,时缓时急的转圈,行动呆滞,病鱼浮头靠近池岸,口张开,呼吸困难,并发烂鳃病,病重时鱼体失去平衡,上下浮动,最后导致死亡。若不及时处理,死亡率很高。若延缓了杀虫治  相似文献   

20.
<正>一、寄生虫病1、杯体虫病病鳅漂浮水面,游动吃力,状似缺氧浮头。鱼体发黑,仔细观察可见其鳃盖后缘略发红,鳍条残损。刺激鳃丝黏液分泌增加,鳃丝水肿充血,血窦数量明显增加,大量虫体寄生时,病鱼离群独游,不摄食,呼吸频率加快。该病是由杯体虫附着在泥鳅的皮肤、鳃上引起的寄生虫病。全国各养鳅地区都有发生,若大量寄生在体长1.5-2cm的鳅苗上,会造成鳅苗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寄主死亡。该病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以5-8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