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红铃虫损失率测定表明,一代虫花数和因虫害花引起的高脱落,不影响棉株结铃数和成铃结构,相反,伏前桃和桃数还有随史花增加而增多的趋势,人工摘花模拟与实际为害趋向一致。故在目前产量水平下,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从经济学观点考虑,无需做任何防治。然而一代花虫几乎是危害最大,损失最重的二代红铃中的唯一虫源。过去采用越冬防治控制第一代发生数量,借此减轻田间防治负担的有效措施,随着生产责任制的改变,已不适  相似文献   

2.
棉红铃虫是一种世界性的大害虫,也是我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之一,此虫寄主植物有8科77种,除为害棉花外。还有羊角绿豆、秋葵、红麻、蜀葵、茼麻、木桂等。红铃虫为害蕾、花可引起脱落,为害棉铃则对皮棉的整齐度、纤维强度、成熟度和棉花品级都有很大影响。 棉红铃虫一年发生三至四代,在我区以第二代及二、三交叉代发生量最大,为害最重。现就红铃虫主害代产卵、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叙述如下, 1 棉红铃虫主害代产卵、为害规律 1.1 产卵规律 1984年8月31日,我们在麻城市  相似文献   

3.
红铃虫是我县蕾铃期常发生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幼虫蛀食蕾铃,一代造成蕾花脱落,二、三代蛀食棉籽,造成僵瓣,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为探明一代造成的虫害花和棉花脱落、成铃的关系以及二、三代为害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便准确地估计红铃虫对棉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制订经济允许的防治指标,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红铃虫第一代卵集中出现在棉花蕾期,幼虫蛀食棉蕾。被害棉蕾除极少数在开花以前脱落外,大多数都在开花期表现为“虫害花”。一般情况下,“虫害花”在开花后三、五天内形成幼铃脱落,能够成铃的很少。因此以往人们认为必须狠抓红铃虫第一代的防治,保蕾保花,才能夺取棉花高产。据统计,荆州棉区常年防治一代红铃虫的面积近百万亩,约占棉田总面积的20—30%,有些地方在“虫害花”出现后,还采取挑虫花、捉幼虫、向花心注射  相似文献   

5.
红铃虫是我区重点施药对象,常年占棉虫防治费的50左右。探明红铃虫各代为害损失。制定科学的防治指标,是提高棉虫综防水平,扩大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作。1982年起,我站参加了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的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协作研究,按统一方案,经过三年为害损失测定和两年验证试验,取得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站按《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组的计划方案,1982年在东至县大渡口建立试验点,侧重进行为害损失测定方法的探讨。1、一、二、三代红铃虫田间百株累计卵量分别是306粒、820粒和3628粒;侵入成活率分别为73.81%、41.51%和34.78%;卵量与活虫之比分別为7.90:1、5.52:1和8.58:1。2、标记第一代虫花780朵、与虫花同节位花期一致的健花852朵,脱落率分别为80.92%和35.15%。虫花脱落比健花高45.77%,但对棉株成铃结构和结铃数不仅无影响,相反,前期伏桃和伏前桃还增加0.34个,全年平均增加0.06个。3、二、三代红铃虫、单铃虫道数、活虫数与僵辦率、皮棉质量呈正相关,与单铃重呈负相关。二、三代红铃虫造成的单铃虫蛀籽率与单铃重呈负相关。当地第二代红铃虫单铃侵入孔3~5个的青铃为45%,三代为49%,在产量方面所造成的损失,籽棉损失分别为40.6斤和3.9斤,皮棉损失分别为18.1斤和2.8斤。4、目前,将二、三代单铃虫道数压低到0.3——0.4个,可以使全年经济损失由17.4%降低3.57%,与历史资料对比,相当于当地田间二代百株累计卵量110粒左右所造成的损失。所以初步认为将单铃虫道0.3—0.4定为允许为害下限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一代红铃虫为害无损失,可不防治。然而二代虫源来自一代花虫,故策略防治仍有必要。试验表明,现有的化学药剂起不到压缩发生基数、控制二代为害的作用,反而扰乱生态平衡;摘虫花能显著减少二代虫源、减轻二代以至三代的为害,但措施烦琐,难以实施。依据一代发生期棉田现蕾数与当年红铃虫为害的密切相关,分批摘去7月10日前的棉蕾,能把二代为害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并有利于棉株优质高产。这一实例为今后化学去蕾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引起蕾、花、铃脱落,对结铃和产量有无影响进行系统的观察。经三年试验获得一致的结果,红铃虫危害棉株蕾花所引起的脱落,对棉株结铃率影响无显著差异;对棉株结铃数和产量影响也无显著差异。因此,第一代红铃虫田间可省去施药、摘虫花和花心捉虫等防治措施,减少繁琐的劳动,有利于保护棉虫天敌,维持生态平衡,控制棉蚜和棉铃虫等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9.
棉花红铃虫药剂防治试验沙洋苗子湖监狱生产科(431711)季兴祥棉花红铃虫历年在我地发生量大,为害重,尤其是第三代红铃虫在棉花生长后期发生为害,形成僵瓣、黄花等,严重影响棉花的品质和产量,损失较大。但许多人对红铃虫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为了弄清棉花红铃虫...  相似文献   

10.
根据长江流域棉区红铃虫为害损失和防治指标协作研究的结果,肯定了一代红铃虫为害的虫害花.对棉株结铃数及成铃结构无影响,不必进行防治;二代以当日百株卵量60—80粒,三代以当日百株卵量190—250粒为防治指标,除在大渡口基点上进一步试验验证外,今年扩大到宿松、东至、怀宁、棕阳、桐城五县进行大面积示范验证,现将示范验证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棉花红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常发性重要害虫,在我市全年发生三代,常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和损失。8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和科研部门都开展了红铃虫为害与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这些研究工作的进展对深化棉花害虫综合防治起到了积极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报道1977~1980年棉花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Saun-ders)田间种群消长及杀虫剂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铃虫成虫数及卵量在上海郊区除1977年外,基本表现为逐代递增的第三代多发型;1977~1980年蛾量与卵量发生不一致,这与成虫产卵期的气侯因子有关。红铃虫第二、三两代的卵量和棉铃被害关系密切。第二、三两代产卵盛期这一批的卵孵化后为害棉铃的程度,在8月上中旬和10月中旬前后吐絮花中的单铃幼虫数中得到反映。由于每年红铃虫发生量不同,杀虫剂对其影响也有差异。在发生轻的年份7~9月用药2~4次其单铃幼虫数与对照比较,其差异不显著。但中等发生年与大发生年,在第二代、第三代成虫产卵高峰前各用药一次可以减少虫50%以上。这表明可以减少田间用药次数。作者另对红铃虫第一代是否要进行防治,第二、三代的防治指标以及早期用药对棉田天敌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1982—1984年分别在江苏南通、安徽安庆、湖北荆州、江西彭泽和四川简阳,按照统一试验方案,进行了红铃虫的第一、二、三代危害损失测定。结合各点的多年资料,经协方差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红铃虫的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问题。(一)首次提出以皮棉产值损失率统一表示红铃虫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等方面造成的经济危害损失。(二)明确了在长江流域棉区第一代红铃虫危害所造成的虫害花对棉株的结铃和三桃比例基本无影响,一船无需防治;建立了测定第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损失方程式,并确定了使用范围。(三)计算了二、三代红铃虫危害棉花的受害允许密度,提出了全代累计百株卵量或当日百株卵量的长江流域第二、三代红铃虫的分区防治指标。新的防治指标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具有随生产水平和使用农药的防治效果不同而变化的特点,比现在各地生产上应用的指标尺度要放宽,且准确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棉花盛花至结铃初期,受红铃虫等为害的花颇多;脱落的花、铃中,也有部分红铃虫、金鋼鑽等幼虫。为了减轻为害,过去曾提倡在此时夹或刺杀花中幼虫和拾毁落花落铃。这两种人工防治措施作用如何?值不值得提倡?我们于1964年7—8月在湖南的集中和分散棉区实习时,作过一些调查。兹将结果整理于后。  相似文献   

15.
杀铃威、灭铃灵防治第三代红铃虫的试验示范左宜和(湖北省荆沙市农科所434129)红铃虫是我国南方棉区主要害虫,是造成棉花蕾、花、铃脱落和烂铃而导致棉花减产的主要因素。防治红铃虫是确保棉花高产、优质的关键措施之一。而生产上棉农常用的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两...  相似文献   

16.
红铃虫是简阳棉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对棉花产量和品质为害极大,损失严重。历来是我县棉区防治的主要对象,常用于防治红铃虫的费用占防治棉虫总费用的50—60%。摸清害虫的为害损失是提高综合防治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为适应综合防治的发展,开展对红铃虫为害损失的研究,为制订防治指标提供科学依据。我站从1982年起参加了由农牧渔业部农作物病虫测报站主持的长江流域棉红铃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协作,现将几年来研究结  相似文献   

17.
我场地处洞庭湖区。棉花生长前期常受5月低温影响而迟发;6月梅雨生理落蕾严重。棉花产量主要靠中、上部成铃,而中上部棉铃发育成熟期,往往与红铃虫第三代发生期相吻合,所以改进红铃虫药治技术十分重要。 一、药剂防治策略: 在综防措施中,药剂防治仍是控制红铃虫的主要手段。红铃虫的发生,有以下几个特点可供制定防治策略注意。 1.第一代发生很不均匀,与越冬虫源远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以来,河南棉区红铃虫为害呈加重趋势。据1985—1989年田间试验,早发棉田一代红铃虫平均虫花率1.21%—4.4%,一般棉田为0.6%—2.0%,尚勿须防治;二、三代时,百铃累计卵量每增加100粒,铃害率分别增加7.5%和9.3%,籽棉产量损失分别为0.795%和1.497%。根据防治工本、产量水平和产品价格,估算了经济允许为害水平,计算了亩产皮棉50、75和100kg 棉田的防治指标:按百铃累计卵量取样,二代分别为150、100和76粒,三代分别为94、63和46粒,并经大田生产验证,可以排除由于虫害,品质下降造成的损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室内测定苏云金杆菌对红铃虫有很高毒力,LC50为6.17—16微克/毫升。1983—1985年用工业菌剂田间试验,使铃害减少42—53%,含虫量下降24.1—95%,平均56.1%,用菌剂加少量杀灭菊酯混用有明显增效作用,防治第二,三代红铃虫效果可达70~95%,皮棉增产21—35%。防治第二代后,对第三代发生为害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玉米螟在江汉平原主要为害玉米。近年来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 ,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逐年加大。在我市 ,玉米螟第一、二代分别于 6月中旬和 7月中旬前后迁入棉田为害棉花。幼虫从棉株顶部、叶柄基部、分枝或主茎中上部钻蛀入内为害 ,主茎被蛀后 ,上部逐渐枯萎死亡。第三代玉米螟 8月中旬前后发生 ,除蛀茎为害外 ,还为害青铃 ,造成青铃僵烂或脱落。一般长势好或靠近玉米种植区的棉花受害较重。1 防治技术(1)处理玉米、高梁等秸杆残体 ,压低越冬基数。同时 ,加强对玉米上玉米螟的防治 ,减轻下代转移为害。 (2 )推广种植抗虫品种。当前在我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