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徽州雪梨中主要品种梨花粉对‘初夏绿’梨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金花早’、‘细皮’、‘木瓜’、‘回溪’、‘药梨’、‘溪源白’等6个徽州雪梨主栽品种的花粉,分别对‘初夏绿’梨进行人工授粉,分析不同果实的单果重、纵横径、果形指数、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石细胞含量等品质指标。【结果】结果表明,不同花粉对‘初夏绿’梨果实的单果重、纵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糖酸比及石细胞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回溪’授粉的果实单果重最高(316.57 g),果实纵横径较大;各授粉组合果实在果形指数上显著差异;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以‘药梨’授粉最高(12.04%);‘细皮’授粉时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最低为0.052%,糖酸比最高为144.97;石细胞含量方面,‘金花早’、‘回溪’、‘木瓜’授粉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结论】通过梨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比较6个供试的授粉品种中,以‘金花早’及‘溪源白’授粉所得‘初夏绿’果实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优异野生中华猕猴桃种质资源,以国家果树种质云南特有果树及砧木圃收集保存的28个云南野生中华猕猴桃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8个果实品质性状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综合评价。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单果质量和维生素C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34.86%和19.99%。相关分析表明,果实维生素C含量与单果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滴定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干物质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前3个主成分方差累积贡献率为73.25%,其中第一主成分特征值为2.79,方差贡献率为34.84%,主要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糖酸比决定。最后提取前3个主成分计算果实品质综合评价得分,以综合评价得分进行排序,样品ZH-35、ZH-41、ZH-10排名前三,果实品质表现最佳,可作为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候选资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北陆、达柔、蓝丰三个品种蓝莓为试材,在早春时节对其进行修剪,研究修剪对蓝莓采后单果重、株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色泽、纵径与横径等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修剪后的蓝莓果单果重与果个大小明显增加,株产量略有下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与可滴定酸的含量明显增加,固酸比略有增加,酸甜适口,果品的感官价值提高,达到了理想的果品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了解杧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测定了11个杧果品种(系)的果实品质指标,并对这7个指标进行了变异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综合评价。果实变异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品质指标差异较大,其中Vc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5.99%;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7.5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1个杧果品种(系)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种质资源果实的Vc含量、粗纤维高于第二类,第二类种质资源果实的单果重、果形指数、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均高于第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了73.99%,其中第1主成分贡献率最高,为27.38%,主要决定因子是:Vc含量。综合评价显示:金煌杧、黔山杧1号、热农1号3个种质果实品质优良。综上所述,杧果品种(系)的果实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为改良品种以及鉴定新品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粤西地区特早熟荔枝的品质特性,以7份特早熟荔枝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8项品质指标,分析不同特早熟荔枝种质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荔枝品种在单项品质指标上各有优劣,三月红单果质量最高,9919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D13 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楠西早生的固酸比最高。研究结果将为特早熟荔枝筛选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粤西地区特早熟荔枝的品质特性,以7份特早熟荔枝种质为试验材料,测定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8项品质指标,分析不同特早熟荔枝种质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荔枝品种在单项品质指标上各有优劣,三月红单果质量最高,9919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D13 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楠西早生的固酸比最高。研究结果将为特早熟荔枝筛选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取梨不同品种果实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梨品种品质指标差异,筛选出影响梨品质的关键指标,并根据品质指标对60个梨品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不同梨品种果实各项品质指标存在差异,前4个因子特征值均大于0.9,累积贡献率达78.35%。第1主成分味道因子,其大小主要由SSC、TA、pH、乙醇和乙醛决定;第2主成分甜酸度因子,其大小主要由SSC/TA决定;第3主成分粗糙度因子,其大小主要由石细胞含量决定;第4主成分重量因子,其大小主要由单果重决定;10个品质指标中有7个指标对前4个因子贡献率最大,包含了大部分信息,因此筛选SSC、TA、SSC/TA、pH、石细胞、乙醇和乙醛作为梨品质的关键指标。聚类分析将60个梨品种分成三大类。综合分析得出不同梨品种品质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各品质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同一品系的梨品种不一定具备相同的品质特点。  相似文献   

8.
研究花期喷施不同浓度(10、20、30、40 mg/kg)赤霉素(GA3)和环割对灵武长枣生长发育、坐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GA3和环割提高1 a主枝叶片光合作用。 30 mg/kg的GA3处理显著促进1 a主枝枣吊伸长和加粗生长,环割处理枣吊长度和粗度与CK无显著性差异。20-40 mg/kg的GA3和环割能显著提高坐果率,但降低了果实横径、单果重。GA3和环割提高了灵武长枣果实Vc、可滴定酸含量,GA3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环割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与ck无显著性差异。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和坐果率情况,生产上喷施20 mg/kg的GA3,建议采用环割来调控树体生长。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江西赣南地区猕猴桃主栽品种‘东红’为试材,调查其结果母枝粗度分布范围并划分为5个等级粗度,探究不同等级粗度结果母枝‘东红’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差异,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可为‘东红’猕猴桃冬季修剪时适宜结果母枝的选留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粗度结果母枝的‘东红’猕猴桃在果实风味品质、色泽指标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结果母枝粗度在10-12 mm时,单果重、果实横纵径均最大;结果母枝粗度在8-10 mm时,果实干物质、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可溶性固形物、类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均为最大;随着结果母枝粗度的增加,果肉色调角、可滴定酸含量下降,固酸比、糖酸比上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表明,‘东红’猕猴桃结果母枝粗度为8-10 mm的果实综合品质最佳,随着结果母枝粗度增加,果实综合品质下降,结果母枝粗度为16 mm以上的果实综合评价最低。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金柑在留树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以及树冠覆膜对金柑果实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对经树冠覆膜和未覆膜的金柑进行了色泽、可溶性固形物、糖、可滴定酸以及Vc等含量的连续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留树贮藏过程中金柑果皮亮度(L)、着色强度(C)降低,色差指数a、b和H较稳定,全糖、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上升,Vc含量在留树贮藏后期略有下降,固酸比和糖酸比在贮藏前期下降明显后期趋于稳定。与对照相比,树冠覆膜可增加果皮色差指数a值和C值,可提高果实全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和Vc含量,提高固酸比和糖酸比。  相似文献   

11.
对33份番石榴种质资源进行品种间营养成分和外观性状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供试品种单果重在33.93-301.65 g,变化幅度大,其中袖珍单果重最小,彩虹单果重最大;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5.74%~11.74%,以实生②含量最低,紫星含量最高;维生素C含量在50.39~115.44(mg/100g)以帝王含量最低,凤狮①含量最高;可滴定酸含量总范围在0.08%~0.42(mg/100g)。以单果重为指标可分成 8类,以可溶性固形物或维生素C含量为指标均可分成6类,以可滴定酸为指标可分成4类。  相似文献   

12.
桑椹品质评价因子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38个果桑品种为研究材料,对其可溶性固形物、多酚、蛋白质等10个指标进行水平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研究影响桑椹品质的主要因子。水平分析表明,直接反应桑椹外观颜色的花色苷及与风味口感密切相关的糖酸比、固酸比、总酸和还原糖的变异系数较大,达50.00%左右;因子分析表明,综合风味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高,达到44.83%;其次是功能因子,最后是营养因子。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最终以其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酸、糖酸比、花色苷、多酚、黄酮和蛋白质8个指标作为影响桑椹品质的主要因子。以综合风味因子、功能因子和总酸为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将38个果桑品种分为5类,其中:一、二、三类主要特点分别为酸甜适中、较甜、干物质含量高且口感偏甜,均适合鲜食;第四类风味不佳且功能物质含量较少,适合作为加工原料;第五类糖酸比最低,但是功能物质含量突出,适合作为功能产品的研发原料。  相似文献   

13.
以9年生“慈荠”杨梅为材料,研究了叶面喷施及土施硫酸钾和复混钾肥各处理,杨梅果实纵横径、果实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酸比、花青苷和总糖、还原糖、葡萄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对杨梅果实纵横径、鲜重无显著影响,但能提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花青苷和总糖、还原糖、葡萄糖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施复混钾肥较等量硫酸钾效果显著。其中,株土施复混钾肥1.5kg杨梅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花青苷、总糖含量最高,提高杨梅果实品质效果好;叶面喷施0.4%复混钾肥杨梅果实固酸比、还原糖含量最高,其对提高果实的风味品质有重要作用,实际生产中,可二者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引进的27份国外杧果种质资源的果实品质性状进行了连续3年的观测,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果实形状、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单果质量、果核质量、可食率、果实纤维、果皮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维生素C、风味和香气等3个方面对果实品质性状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7份引进杧果种质的果实品质性状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Shannon-Weinner 多样性指数(H′)在0.97~1.77之间,主成分分析表明果实品质性状变异的多向性。  相似文献   

15.
正砂梨"金鑫"为"金水1号"与"怀化香水"杂交后选育出的新品种。2018年11月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该品种果实近圆形或纺锤形,果大,平均单果重289 g,果实纵径8.35 cm,横径7.95 cm。果皮绿色,果面平滑,无果锈。果梗基部膨大,萼片宿存。果肉白色,肉质细疏松,汁液多,石细胞含量0.1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6%~11.5%,可滴定酸含量0.28%,风味酸甜,品质中等。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大棚栽培下,黄晶果果实生长发育规律,连续2年于黄晶果谢花后0、7、14、21、28、35、42、49和56d测定果实的单果重量、纵径和横径,计算单果重量、纵径和横径的周平均增长率。果实成熟时,测定果实生物学性状、果面色差、品质指标,分析果实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晶果的果实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单果重量、果实纵横径的增长变化规律均表现为“快-慢-快”的双“S”动态变化曲线,其增长过程可分快速生长期、缓慢生长期和快速生长期。[将“其增长过程可分第1次膨大期、生长缓慢期和第2次膨大期”改为“其增长过程可分快速生长期、生长缓慢期和快速生长期”]谢花后14~21d和28~56d的为果实生长膨大期,谢花后21~28d为果实生长缓慢期。果实成熟时,单果重量约176.81g,总酸含量0.19%、总糖含量11.18%、固形物含量16.48%,糖酸比58.90,固酸比86.78果实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单果重量与纵横径密切相关,果实果面色差和大小与果实外部特征、内在品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湛江地区38个龙眼品种为试材,对其19个重要果实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龙眼品种在单项品质指标上各有优劣,其中‘大乌圆’的单果重最大;‘桂香’的单果重最小;‘冬宝九号’的果肉厚度最大;‘大乌圆’的可食率最大;‘桂明一号’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那岭’的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 TSS)含量最大,其次是‘石峡’;‘早白蕉’的糖酸比和固酸比均为最高。主成分分析中的4个主成分(果实风味、果实大小、果肉含量、果形指数和果皮厚度等指标)的累积贡献率为83.850%。主成分综合得分表明,在湛江地区‘双孖木’、‘红坊’、 ‘储良’、‘石峡’和‘古山二号’的品质较好,推荐种植。  相似文献   

18.
以橙类三大类型品种——普通甜橙、脐橙、血橙成熟期果实为试材,对各种甜橙品种果实的主要品质特性,包括果皮颜色、单果重、果形指数、种子数、出汁率、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固酸比和维生素C等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脐橙单果重最大,种子最少,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及维生素C含量最高,血橙果实品质优于普通甜橙,长寿区的塔罗科血橙品质较佳,可能与其特殊的气候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以4个杂交组合的539株梨杂交F1代单株为试材,开展了梨果实性状在杂交过程中的遗传变异及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果形、风味和单果重等性状在F1代的变异较大,属于高变异性状,而萼洼宽度、果肉类型、纵径、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性状的变异较小,属于低变异性状,单果重和果形在F1代的变异情况受杂交亲本影响较大,梗洼深度、果心大小和横径的变异受杂交亲本的影响较小;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F1代呈正态分布,分级描述性状在各个表型的分布不均匀;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与横径,单果重与纵径,横径与纵径、果肉类型与果肉硬度、果形与纵径、萼洼深度与萼洼宽度,梗洼深度与梗洼宽度等性状间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梨杂交育种正确合理地选择育种亲本、提高育种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不同采收期对中熟苹果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采收期,为生产上适时采收苹果提供理论依据。以中熟品种‘乔纳金’、‘金冠’和‘华红’苹果为试验材料,测定果实成熟期间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心大小、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及糖酸含量等指标的变化,并对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综合性评价。随着果实不断成熟,各品种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均呈现增加的趋势;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不断降低,采收时期对果形指数和果心大小并无明显影响;‘乔纳金’、‘华红’在第三采收期总糖含量达到最高,总酸含量最低,而‘金冠’在第二采收期总糖含量达到最高,总酸含量最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不同采收期与‘乔纳金’、‘金冠’、‘华红’果实的品质指标之间存在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相关性,表明随着采摘期的增加,果实品质发生一系列变化,但对不同品种果实品质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后期采摘苹果应按照品种特性,决定适宜采摘期。综合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糖酸含量等指标,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确定‘乔纳金’、‘华红’苹果最佳采收期为9月30日左右,‘金冠’采收期为9月18~24日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