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皖稻101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皖稻 10 1(中籼 92 0 11)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常规中籼水稻新品种。米质好 ,12项米质指标中 ,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 9项指标达部颁 1级米标准 ,被评为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710 .0kg/hm2 ,较对照汕优 63减产 2 .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812 1.0kg/hm2 ,比对照汕优 63增产 4.5 %。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适于沿淮和江淮地区的中等偏上肥力田种植。适宜播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上旬 ,基本苗 80万~ 90万 /hm2 。  相似文献   

2.
皖稻 8 5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和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指标中 ,有 8项达到部颁 1级优质米标准 ,被评为安徽省市场畅销的优质米品种。 2年省区试 ,平均产量 713 5 .5kg/hm2 ,较对照竹青减产1.7% ;1年省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 6774.0kg/hm2 ,较对照竹青增产 4.3 %。中抗稻瘟病 ,苗期耐寒性较强。全生育期 10 9d ,适宜播期为 3月下旬至 4月上旬。  相似文献   

3.
皖稻141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早籼稻新品种。2年省区试,平均产量6 874.6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0.9%;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 625.5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5.3%。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稻瘟病(3级),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好,12项米质指标中有11项达到一级或二级部颁优质米标准。全生育期108 d,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皖稻139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皖稻139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系统选育法育成的高产早籼稻新品种。2年省区试,平均产量7141.5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4.8%,居各参试常规品系第1位;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699.0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6.0%。茎秆粗壮,株高适中,耐肥,抗倒伏能力强;分蘖力强,早发性好,叶色较为深绿,苗期耐寒性强;对稻瘟病抗性较对照竹青(6级)高2个级别。全生育期110d,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9019的生理特性及其农艺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协优9019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氮素利用率高等特性。安徽省2年中籼区试,平均产量9022.5kg/hm2;2002年安徽省中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064.5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2.8%。2003~2004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高产组区试,平均产量8346.75kg/hm2。2005年肥东县133hm2以上的大面积示范,理论产量达12171kg/hm2。2003年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国审。  相似文献   

6.
超高产杂交籼稻新品种II优129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II优129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株型好,穗型大,熟相好。2005年参加安徽省引种试验,平均单产9 229.5 kg/hm2,比对照汕优63增产10.73%,综合表现居参试组合第1位。  相似文献   

7.
2011年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系)区试兰州点总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1年甘肃省大豆新品种(系)区试兰州点的结果表明,大豆品种(系)0725折合平均产量最高,为2000.00 kg/hm2,较对照增产16.13%;8010-40折合平均产量1983.33 kg/hm2,较对照增产15.16%;中黄30折合平均产量1927.78 kg/hm2,较对照增产11.94%;国安2号折合平均产量1853.89 kg/hm2,较对照增产7.64%.上述4个品种(系)抗倒伏、抗病、表现好,适宜套种,适宜在兰州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8.
皖稻149系丰乐种业选育的三系中籼杂交稻新组合,全生育期138d左右,与汕优63相仿,适宜安徽一季稻区种植. 1特征特性 1.1产量高 2003~2004两年安徽省中汕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分别为8169kg/hm2和9520.5kg/hm2比对照分别增产8.41%和10.24%,居参试组第1、第2位.大田种植一般产9000kg/hm2左右,高产田块9750kg/hm2.  相似文献   

9.
早籼807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的高产稳产、抗病能力较强的早籼稻新品种.2年省区试平均产量7699.5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8.25%.1年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814.5 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1.66%.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抗-感纹枯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四~三级食用稻等级标准.全生育期108 d左右,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相似文献   

10.
早籼78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泽福  夏加发  唐光勇  王元垒  曹苏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83-12984,12987
[目的]介绍早籼788的选育与栽培技术。[方法]早籼788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优质早稻品种早籼14为轮回亲本,Gayabyeo为非轮回亲本,通过1次杂交和2次回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和栽培要点。[结果]早籼7882005~2006年连续2年参加安徽省早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216.50kg/hm2,较对照竹青平均增产6.40%;2007年参加安徽省早籼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595.10kg/hm2,较对照竹青增产3.54%。该品种全生育期105d,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中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苗期耐寒能力较强;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4级食用稻品质标准;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适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和江淮之间作双季早稻种植。[结论]早籼788是1个中熟、高产、稳产、抗病能力强的早籼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优质中籼皖稻173的选育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加发  李泽福  王元垒  唐光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580-1580,1652
皖稻173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用自育的籼粳亚种后代中间材料M89898为母本,扬稻4号作父本,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的优质、高产中籼水稻新品种。米质好,在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有10项达优质米二级以上标准;多年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一般在8.10 t/hm2以上,与对照汕优63相当。抗逆性强,高抗白叶枯病,纹枯病轻,耐肥抗倒。适宜在安徽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最适播种期为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黄华占是我国矮化育种、超高产育种和优质稻育种成果的综合集成。黄华占比优质稻对照种粤香占和特籼占25增产且显著提高了蒸煮和外观品质;比七桂占增产30%;比汕优63增产极显著,且早熟6 d,品质高3个级别,达国标优质稻一级;与两优培九平产,早熟7 d,品质高2个级别,达部颁优质稻1等。黄华占大面积生产表现优良的耐热性、广适性和耐肥抗倒性强,已通过广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浙江6省(区)审定,江西省南昌市和上饶市引种许可,2010年上升国家长江中下游、云南省、陕西省和重庆市区试复试。迄今利用黄华占已育成5个审定品种和4个新品系。该种南方稻区种植面积已达100.68万hm2,创社会经济效益34亿元。  相似文献   

13.
皖稻 77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利用籼粳复合杂交 ,通过系谱选择和混合选择相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的中籼稻新品种 ,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熟期适中、稳产性好等优点。米质好 ,在 12项米质检测指标中 ,有 7项达部颁优质米一级标准 ,3项达部颁优质米二级标准。 1997~ 1999年省观察组试验、省区试和省生产试验 ,产量 7.77~ 8.10t/hm2 ,比对照扬稻 4号增产 7.6 %~14 .9%。抗逆性强 ,中抗白叶枯病 ,抗稻瘟病 ,纹枯病轻 ,耐旱性较强 ,耐肥抗倒。适宜在我省沿江及其以北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最适播种期为 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4.
II优0128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II-32A与自育优质恢复系R0128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中籼新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等优点。2年区试平均产量9.416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7.08%;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955t/hm^2,较对照II优838增产6.10%。株型较紧凑,茎秆较粗壮;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米质较好,综合指标达三级食用稻等级标准。全生育期138d左右,适宜在长江中下地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籼新组合Ⅱ优838主要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Ⅱ优 8 38在省区试及生产试验中 ,平均产量为 8.41t/hm2 ,比汕优 6 3增产 6 .46 % ,且抗病性好 ,适应范围广。与汕优 6 3相比具有每穗总粒数多、结实率、千粒重高等特点。在栽培上应注意采用培育多蘖壮秧等方法 ,以增加有效穗 ,使其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优质两系杂交中籼稻两优825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优825是武汉科珈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徽华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两用不育系Y8-2S与优质抗病恢复系R025配组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2014和2015年参加国家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产量分别为9.536、10.028 t/hm~2,分别比对照丰两优4号增产6.31%和6.88%;2016年生产试验,产量9.770 t/hm~2,比丰两优4号增产7.2%,米质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并具有抗病性较强、丰产性和稳产性好等特点,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稻种植。2017年4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初审。主要介绍了两优825的选育过程、农学特性以及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