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研究中发现羽毛藻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且在净化水质方面具有较强能力。该文以南美白对虾为研究对象,开展循环水模式下与羽毛藻的混养研究。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与羽毛藻混养的情况下,平均体长和体重比南美白对虾单养模式增速都明显,成活率也明显高于单养模式。因此,该研究为南美白对虾的生态养殖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养殖密度对条石鲷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水温23~24℃的条件下,研究了养殖密度对条石鲷生长、摄食和行为的影响。试验设置D1、D2、D3和D4共4个养殖密度组,初始密度分别为1、2、3、4 kg/m3。结果表明:长期的密度胁迫导致条石鲷幼鱼死亡率急剧升高,长期高密度养殖不利于条石鲷的存活。低密度条件下,条石鲷幼鱼生长迅速。长期高密度的胁迫下生长非常缓慢,特殊生长率显著下降(P<0.05)。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各试验组的摄食率随着密度的逐步增加而逐渐减少;食物转化率在低密度时较高,整个试验阶段的食物转化率D1>D2>D3>D4。条石鲷最适宜养殖密度在6 kg/m3左右,密度达到9 kg/m3后不适宜条石鲷的生长。研究亮点:目前国内外有关条石鲷养殖密度对摄食和生长的影响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养殖密度对条石鲷存活率、体重、体长、肛前长、肥满度、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和行为的影响研究,探索条石鲷适宜的养殖密度,为条石鲷的养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2018年云南罗非鱼池塘养殖中单养和混养两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结果,单养模式的单位面积成本高于混养模式,混养模式成本利润率高于单养模式,单养模式的固定成本高于混养模式。云南气候类型多样,水域资源丰富。滇西、滇南一带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具备罗非鱼养殖的适宜环境和温度,是省内传统的养殖区,养殖的商品罗非鱼保证了昆明市场80%以上的需求。自2005年以来,随着云南省主要江河水电站的修建,新增了大量的宜渔水面。罗非鱼的网箱养殖,成为解决电站库区移民生活的重要方式,养殖规模日益增大,特别是滇南众多水电站库区地处低海拔温热河谷,水体交换量大,水温较高,适合罗非鱼全年生长,是省内网箱养殖罗非鱼的主要产区之一。据统计2013年云南网箱养殖罗非鱼的产量已经超过池塘养殖罗非鱼的产量。但随着库区网箱养殖面积越来越大,未食饲料和鱼类排泄物等有机质及渔药残留大量进入水体,污染水域,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渔业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调整,近年来基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曾经在各电站库区蓬勃发展的网箱养殖大幅缩减,云南省罗非鱼产业又回到了主要依赖池塘进行生产的轨道上。目前,主要采用池塘单养、混养两种生产模式。本文对2018年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池塘单养和混养的养殖实例跟踪调查,对两种不同生产模式进行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条件下,设置南美白对虾单养试验模式及南美白对虾分别与龙须菜、孔石莼、海带、浒苔4种不同海藻混养模式,研究不同海藻对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氨态氮(NH_4-N)、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和磷酸盐(PO_4-P)的清除效果。结果显示,4种海藻对NH4-N、NO_2-N、NO_3-N和PO_4-P的清除率不同,其中,龙须菜组对NH4-N、NO_2-N、NO_3-N、PO_4-P的清除率分别为79.25%、68.00%、65.57%、70.00%,孔石莼组分别为75.47%、60.00%、54.05%、65.00%,海带组分别为71.70%、56.00%、40.54%、57.50%,浒苔组分别为77.36%、76.00%、59.46%、67.50%。各试验组中南美白对虾生长情况均较南美白对虾单养良好,龙须菜组体长、体质量的特定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1.43%、4.24%。可见,4种海藻与南美白对虾混养均可以有效清除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的营养盐,南美白对虾与龙须菜混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提高黄鳍鲷、褐篮子鱼在 1 000 m2 斑节对虾南海 2 号养殖池塘内的生态效益。【方 法】试验比较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南海 2 号 - 黄鳍鲷(Sparuslatus)(混养黄鳍鲷处理)、斑节对虾 南海 2 号 - 褐篮子鱼(Siganus fuscessens)(混养褐篮子鱼处理)混养池塘内营养盐变化、颗粒物质含量、浮游 藻类、浮游动物以及养殖生物生长性能等指标在 105d 的变化。【结果】整个实验期间混养黄鳍鲷处理和混养褐 篮子鱼处理池塘水体中氨氮(NH4 +-N)、总氮(TN)、总磷(TP)、溶解性活性磷(SRP)、颗粒物质(TPM) 等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实验中后期,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溶解态氮低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然而 TN 含量却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至试验后期表现出显著差异;同时,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的颗粒物质 含量高于混养褐篮子鱼处理,表明混养黄鳍鲷处理池塘水体中较高的 TN 含量是源于悬浮颗粒物质。两口混养池 塘内浮游生物和叶绿素 a 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 6.83~18.65 μg/L 和 5.34~16.24 μg/L,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 论】试验结果表明,黄鳍鲷的扰动作用可以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向上层水体迁移,有利于降低 NH4 +-N、NO3 --N 等物质的积累和促进池塘养殖系统内物质循环;斑节对虾南海 2 号存塘率和鱼类取样结果表明,黄鳍鲷和褐篮 子鱼可以与对虾直接混养,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黄鳍鲷和褐篮子鱼对养殖池塘不同粒径浮游植物的滤食能力 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凤眼莲根(Eichnornia crassipes)、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和N-苯基-2-萘胺对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的抑制效应。[方法]凤眼莲根粉末浓度分别设为0、0.1、0.5、1.0、1.5 g/L,龙须菜新鲜组织浓度分别设为0、0.1、0.5、1.0、2.0 g(FW)/L,N-苯基-2-萘胺浓度分别设为0、0.5、1.0、5.0、10.0 mg/L。[结果]1.0、1.5 g/L凤眼莲根粉末,1.0、5.0和10.0 mg/L N-苯基-2-萘胺及2.0 g(FW)/L龙须菜新鲜组织对起始密度为1.6×106个/L的海洋卡盾藻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凤眼莲和龙须菜对海洋卡盾藻生长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刺参-海蜇-对虾复合养殖系统颗粒物沉积作用及其对刺参的影响.结果表明,刺参-海蜇-对虾复合养殖系统较单一养殖模式显著提高养殖产量(P<0.05),其中刺参产量较单养模式提高22.6%,海蜇、对虾产量较单一养殖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在海蜇、对虾养殖期间,复合养殖模式颗粒物沉积量显著高于刺参单养模式,复合养殖模式沉降颗粒TOC及TN含量明显高于刺参单养模式(P<0.05).刺参摄食海蜇、对虾单养来源的沉降颗粒物相对于摄食刺参单养来源沉降颗粒,其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排泄率明显较低(P<0.05),摄食率无显著变化(P>0.05).刺参养殖水体上层养殖海蜇和对虾,能够优化刺参食物结构,刺参-海蜇-对虾复合养殖系统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获得更高产出,提高了单位水体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以条石鲷幼鱼(初始体重5.46 g)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盐度(17.5‰,22.5‰,27.5‰,32.5‰,37.5‰和42.5‰)和不同温度(18℃,22℃,26℃和30℃)对条石鲷幼鱼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度和温度对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转化效率及能量收支分配率均有显著影响,但对吸收效率影响不显著。在盐度为22.5‰,温度为22℃时,条石鲷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转化率、摄食率、吸收率及生长能分配率均达到极大值,而排粪能、排泄能及代谢能分配率则处于较低水平。即在盐度22.5‰,温度22℃时,条石鲷幼鱼分别得到最佳的能量分配模式,此时的饵料系数最低,生长最快,是条石鲷幼鱼的最优养殖条件。能量收支方程分别为:100.00C=7.97F+8.66U+26.47G+56.90R(盐度22.5‰);100.00C=11.52F+6.13U+18.96G+63.39R(温度22℃)。研究发现,条石鲷幼鱼属于高代谢、低生长型鱼类。  相似文献   

9.
王庆利  宋光同  汪翔  陈静  丁凤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90-12091,12093
[目的]研究稻田鳖、鱼、虾混养技术模式,克服高密度单养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疾病频发、风味下降等问题。[方法]选择3块水源、排灌设施等条件良好的稻田作为试验田,进行鳖、鱼、虾混养试验,分析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果]经过10个月饲养,共收获商品鳖6 904.3 kg、商品虾1 428 kg、商品鱼3 744 kg、收割稻谷24 625 kg,其中日本鳖、青虾饵料系数分别为1.8、1.6,实现总产值81.3万元,纯利润43.2万元,平均利润127 065元/hm2,投入产出比1∶2.13。[结论]该混养模式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值得在安徽省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11.
文蛤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类养殖贝类,因其营养丰富、肉质细腻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对文蛤的养殖现状、遗传育种、生态因素和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从南宁市售文蛤体内分离获得的待测菌株进行鉴定,为掌握了解广西文蛤产品中弧菌科细菌的带菌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从南宁海鲜市场的文蛤中分离获得4株细菌,观察其菌落形态,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rRNA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运用DNASTAR中的MegAlig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TCBS培养基30℃培养24h后,菌株No.8和No.9生长良好,形成直径2mm左右、圆形、隆起的菌落;菌株No.10、No.11生长不良,部分形成直径1mm左右、圆形、隆起的黄色菌落。菌株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o.8、No.9在无盐蛋白胨水中不生长,且不能分解葡萄糖;而菌株No.10、No.11可在无盐蛋白胨水中生长,且能分解葡萄糖并产气。16SrRNA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No.8与副溶血弧菌聚集为一个分支,No.9与河流弧菌聚集为一个分支,No.10、No.11则分别与斑点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聚集为一个分支。综合表型和分子特征可知,菌株No.8为副溶血弧菌,No.9为河流弧菌,No.10为斑点气单胞菌、No.11为嗜水气单胞菌。细菌药敏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先锋噻肟、先锋必均表现为高度敏感。【结论】南宁市售文蛤产品主要是污染了弧菌属及气单胞菌属细菌,生产上可选用四环素、环丙沙星、先锋噻肟、先锋必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江苏文蛤种群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文蛤的遗传育种及良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南通、盐城和连云港采集文蛤,分析江苏沿海不同地理种群文蛤的营养成分。[结果]南通、盐城两地文蛤的粗蛋白含量和连云港文蛤的粗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南通文蛤的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显著高于盐城、连云港两地;水分含量在各地理种群之间差异不显著。各地理种群文蛤的磷含量范围为1.65~2.30 mg/g,其顺序为连云港>南通>盐城,钙含量范围为0.96~1.18 mg/g,其顺序为盐城>南通>连云港。文蛤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脂肪酸丰富。[结论]南通和盐城两地文蛤的营养价值高于连云港文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从南宁市售文蛤体内分离获得的待测菌株进行鉴定,为掌握了解广西文蛤产品中弧菌科细菌的带菌情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TCBS)从南宁海鲜市场的文蛤中分离获得4株细菌,观察其菌落形态,对分离菌株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运用DNASTAR中的MegAlig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TCBS培养基30℃培养24 h后,菌株No.8和No.9生长良好,形成直径2 mm左右、圆形、隆起的菌落;菌株No.10、No.11生长不良,部分形成直径1 mm左右、圆形、隆起的黄色菌落。菌株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菌株No.8、No.9在无盐蛋白胨水中不生长,且不能分解葡萄糖;而菌株No.10、No.11可在无盐蛋白胨水中生长,且能分解葡萄糖并产气。16S rRNA序列系统进化树显示,菌株No.8与副溶血弧菌聚集为一个分支,No.9与河流弧菌聚集为一个分支,No.10、No.11则分别与斑点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聚集为一个分支。综合表型和分子特征可知,菌株No.8为副溶血弧菌,No.9为河流弧菌,No.10为斑点气单胞菌、No.11为嗜水气单胞菌。细菌药敏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先锋噻肟、先锋必均表现为高度敏感。【结论】南宁市售文蛤产品主要是污染了弧菌属及气单胞菌属细菌,生产上可选用四环素、环丙沙星、先锋噻肟、先锋必等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文蛤生物体及内脏中弧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鉴定文蛤体内弧菌的类型及致病性强度,并筛选治疗这些病原菌的最佳药物。[方法]用TCBS培养基从文蛤生物体内分离出12株弧菌,对其进行致病性试验,对致病性较强的3株弧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该3株菌分别为河流弧菌H04(Vibrio fluvialis),H06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H11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其对环丙沙星、先锋赛高度敏感,对青霉素G、先锋霉素V有耐药性,临床上可以首选环丙沙星、先锋赛作为治疗这些病原菌的药物,其次是头孢曲松、氟哌酸、丁胺卡那、四环素、庆大霉素等。[结论]结果为文蛤疾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25.4℃下熏采用NXE蛳1B型锥板粘度计由高到低测定了草鱼、鳗鲡和乌鳢在7个切变率下的全血粘度值,并通过粘度公式、卡松方程和线性回归的方法求出3种鱼的红细胞聚集指数、卡松屈服应力和卡松粘度。结果发现:3种鱼的全血粘度基本上都是随切变率的升高而减小;在6个切变率下,鳗鲡的全血粘度值最高,其次是乌鳢,而草鱼的全血粘度值最低。红细胞聚集指数:草鱼>鳗鲡>乌鳢;卡松屈服应力:鳗鲡>草鱼>乌鳢;卡松粘度:鳗鲡>乌鳢>草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重金属Cd在文蛤体内的富集和消除规律及其食用安全性.[方法]将文蛤在Cd2+浓度为0、0.01、0.10、1.00、2.00mg/L试验海水中染毒.[结果]文蛤对Cd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和Cd2+浓度的增加,Cd在文蛤体内的富集量也相应增加.[结论]文蛤内脏团中Cd的富集和代谢能力均大于闭壳肌,说明食用闭壳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培养基对南海底层鱼突额鹦嘴鱼ScantsovifrousTemmincketSchlegel,1846肠道微生物进行分离与16S、18SrDNA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然后结合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产蛋白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等微生物的筛选。结果表明,从突额鹦嘴鱼肠道分离纯化出23株微生物,其中14株产酶,以产蛋白酶与淀粉酶为主,部分产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产酶微生物主要为Bacillussp.;分离出3株菌(H-16、J-13与Y-13G)其16S、18SrDNA序列与模式种相似度低于97%,为潜在的新种。研究表明,南海底层鱼突额鹦嘴鱼肠道含有大量产酶微生物。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氨氮和硫化物对文蛤的幼贝和成贝存活与耐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氮和硫化物显著影响文蛤幼贝和成贝的成活率,氨氮浓度越高,其毒性越强,文蛤的成活率越低;幼贝和成贝96h的半致死浓度(TLm)分别为36.05mg/L和150.65mg/L,安全浓度为3.61mg/L和15.07mg/L;硫化物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6.20mg/L和138.44mg/L,安全浓度为1.62mg/L和13.84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