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调查,并选用了CMT(加州乳房炎)法对316头泌乳奶牛的1264个乳区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发病头数为89头,奶牛阳性率为28.2%,患病乳区246个,乳区阳性率为19.5%。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太原市小店区某镇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用LMT法和乳汁pH值检验法相结合诊断隐性型乳房炎,对发病情况及被检牛的挤奶方式、年龄、胎次、饲养管理、卫生及泌乳阶段等情况调查,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乳房炎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上升,而以初产牛发病率最低,以7胎以上的病例所占的比例最高:泌乳阶段与乳房炎发病率有密切的关系;各乳区均可发生乳房炎:通过统计得出小店区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47.3%。  相似文献   

3.
用凝乳法对库尔勒市城郊一家个体奶牛场养殖的32头泌乳期奶牛进行了隐性乳房炎检测。结果显示。阴性乳房炎奶牛头阳性率41%,且乳房炎阳性率随奶牛使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用挤奶机器挤的阳性率高于手工挤奶,后乳区的阳性率高于前乳区。  相似文献   

4.
采用BMT法对石河子某奶牛场416头泌乳荷斯坦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测得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分别为62.02%和37.58%。同时,分析了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与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时间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于珊 《北京农业》2008,(4):44-45
采用BMT法对石河子某奶牛场416头泌乳荷斯坦奶牛进行隐性乳房炎检测,测得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分别为62.02%和37.58%。同时,分析了该牛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与胎次、乳区、牛舍、泌乳时间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临床型乳房炎,乳产量明显下降,炎乳废弃,继而乳区化脓坏疽,失去泌乳能力,其经济损失严重。隐性乳房炎对生产影响:①流行面广,为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②乳产量降低4%~10%;③牛奶品质下降,乳糖、脂肪、乳钙减少;乳蛋白升高、变性;钠和氯增多;④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的诱因。为此,防止乳房炎的发生,已是当前奶牛场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一、病因一是感染。病原由乳头管口侵入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二是中毒。如饲料中毒。三是饲养管理不当。常见有乳牛场环境卫生差,运动场潮湿泥泞;不严格执行挤奶操作规程,挤奶时过度挤压乳头,挤奶机器不配套,洗…  相似文献   

7.
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33头泌乳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牧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29.33%,乳区阳性率为33.60%。病原菌的总检出率为91.67%,引起隐性乳房炎发生的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检出率的37.88%和16.67%。同时对发病率与乳区、年龄、胎次及日均产奶量等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乳区间发病率差异不显著;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随着奶牛年龄的增加而有所上升(P<0.01);不同胎次组间发病率差异显著(P<0.05);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下的牛群发病率极显著高于日均产奶量20 kg以上的牛群(P<0.01)。  相似文献   

8.
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分临床型和隐性乳房炎两种。临床型乳房炎造成产乳量的下降,炎症奶废弃。隐性乳房炎流行面广,是临床型乳房炎的15~40倍。产乳量降低4%~10%。乳的品质大大下降,乳糖、乳脂、乳钙减少,乳蛋白升高、变性,钠和氯增多。隐性乳房炎是临床型乳房炎发生的基础,其发病率是健康牛的2~3倍。牛场因乳房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难以估计。1病因传染源为病牛的腺体,通常情况下都是洗乳房的毛巾发生污染,挤奶杯中有残留的奶,挤奶机操作不当,使乳房炎病菌交叉感染。另外,圈舍夏季高温、高湿、冬季寒冷及圈舍内的粪尿冻块及其他硬杂物等  相似文献   

9.
新疆集约化奶牛场隐性乳房炎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分布于南北疆的4个集约化奶牛场进行了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和病原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牛场采集的1 578份奶样的检测,发现隐性乳房炎平均头阳性率为64.75;,乳区阳性率为36.6;.对两个牛场跟踪检测,不同牛场隐性乳房炎高发季节不同;在4个乳区中,右侧前乳区和左侧后乳区阳性率高于其它两个乳区;21.6;~28.5;的被检牛为一个乳区阳性,33.2;~45.6;的被检牛呈多个乳区阳性.隐性乳房炎阳性奶样的细菌分离和生化实验表明,感染细菌种类主要为葡萄球菌(45.31;)、链球菌(34.15;)和大肠杆菌(11.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29.93;、无乳链球菌为18.09;、停乳链球菌为12.83;,25.3;的奶样为混合感染,其中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比例最高.对所分的3种菌进行小白鼠致病性实验,50;的实验菌株对小鼠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奶牛乳房炎是影响奶牛养殖业发展的一种顽固性疾病,尤其是隐性乳房炎更是影响乳汁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就奶牛乳房炎的特点、发病原因及其分类进行全面阐述,同时提出全方位的治疗方案。一、特点乳房炎是由于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乳腺和乳头发炎,乳汁的理化特性发生改变的一种疾病。尤其是白细胞明显增加,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其特点为:1.时间。每年的3月以后发病增加,8~9月达到高峰。特别是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可达70%。2.饲养方式。舍饲饲养发病率比散养的高。3.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高于显性乳房炎。4.机器挤奶比人工挤奶发病率高。5.干…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开封市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选择年龄2.5~10岁,胎次为1~8次的250头健康荷斯坦牛970个乳区进行连续检测,结果表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在不同牛舍间差异不显著;在2-4月份隐性乳房炎的头阳性率和乳区阳性率均随着月份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在各胎次均有发生,且随胎次的增加头阳性率增加;随着泌乳期的延长乳区阳性率增加;日产奶量≤20 kg的奶牛的隐性乳房炎感染率高于日产奶量≥20 kg的奶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某奶牛场发生的隐性乳房炎,制订了综合防治措施。在实施该措施前,应用LMT法对泌乳牛的隐性乳房炎进行了检测,其发病率为31.48%,乳区阳性率为21.99%。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月后,通过LMT法检测实施效果,结果显示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下降为18.55%,乳区阳性率下降为9.71%。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程度与乳清中结合珠蛋白(HP)含量变化的关系,选取6头健康奶牛和18头患轻、中、重度隐性乳房炎奶牛为试验动物,采集乳样、分离乳清,利用HP 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样品中HP含量。结果发现,随着隐性乳房炎病情加重、乳汁体细胞数的增加,乳清中HP含量逐渐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乳清中HP含量变化与隐性乳房炎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乳腺损伤程度和乳汁体细胞数与乳清中HP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程度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与乳清中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的关系,选取6头健康奶牛和18头患轻、中、重度隐性乳房炎奶牛,采集乳样,分离乳清,利用Elisa CRP检测试剂盒测定样品中CRP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隐性乳房炎病情加重、乳汁体细胞数的增加,乳清中CRP含量逐渐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升高极显著。结果表明,乳清中CRP含量变化与隐性乳房炎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乳腺损伤程度与乳汁体细胞数增加和乳清中CRP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试验采用杨凌莱夫尔公司生产的“乳炎宁”搽剂,对隐性乳房炎奶牛进行治疗试验。将年龄、胎次、分娩时间、日产奶量接近的14头患隐性乳房炎的奶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另选7头年龄、胎次、分娩时间与以上两组接近的健康牛作为健康对照组。试验组外敷用药,每日两次,对照组和健康组不用药,其它饲养管理条件相同。一周后,进行BMT检测隐性乳房炎情况,并采混合乳测定体细胞数和乳成分。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奶牛乳中体细胞数显著下降67.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药物对隐性乳房炎的有效率为79.8%,表明“乳炎宁”对奶牛隐性乳房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与乳清中IL-8和TNF-α含量变化的关系。选取24头患有不同程度隐性乳房炎的奶牛和8头健康奶牛作为试验动物,采集64份乳样并分离乳清,利用ELISA法检测乳清中IL-8和TNF-α含量。结果表明,患有轻、中、重度隐性乳房炎的奶牛乳清中,IL-8和TNF-α含量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或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且乳清中IL-8和TNF-α含量随着隐性乳房炎病情的加重呈升高趋势。乳清中IL-8和TNF-α含量与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性,IL-8和TNF-α含量随着乳腺炎症的加剧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乳房炎在奶牛中是一种多发病 ,严重影响牛奶质量。特别是隐性乳房炎是极其复杂的疾病 ,尽管经多年的研究 ,但仍然是奶牛养殖中花费最多的疾病之一。畜群调查表明 ,美国 30 %~ 70 %的母牛至少有一个被感染的乳区。我国奶牛乳房炎的发生率更高。孙福先 (1996 )、单志贵等 (1996 )、萧乾庆等(1997)和杨章平等 (1998)报道每头隐性乳房炎乳区的头阳性率分别为 85 .7%、81.3%、5 1.3%、5 4.1%和 4 6 .4 % ;单志贵等 (1996 )、萧乾庆等 (1997)和杨章平等 (1998)报道每头隐性乳房炎乳区阳性率分别为5 9 %、31.9%和 2 8 0 % [1] 。李国江等 (1998)报…  相似文献   

18.
中原地区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50头泌乳奶牛进行乳房炎的CMT检测、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乳房炎的头发病率为68%,500个有效乳区中,隐性乳房炎的乳区有311个,乳区阳性率为62.2%。从102个待检乳汁样中共分离出96株细菌,经生化鉴定其主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占总数的39.6%、27.1%、15.6%;致病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现象,氧氟沙星、卡那霉素和环丙沙星还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绵阳市奶牛乳房炎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临床调查、BMT法和苛性钠法对绵阳市6个不同规模奶牛场的乳房炎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率为2%~11.67%(平均发病率为6.08%),隐性乳房炎的感染率为41.67%~86.40%(平均感染率为55.00%)。用SPSS统计软件对奶牛乳房炎各乳区之间的相关性及BMT和苛性钠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奶牛乳房炎各乳区之间的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0.05),乳房炎的发生与乳区之间无明显相关性;BMT和NaOH两种方法对乳房炎检测的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隐性乳房炎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乳清中淀粉样蛋白A与奶牛隐性乳房炎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程度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与乳清中淀粉样蛋白A(SAA)含量变化的关系。选取8头健康奶牛和24头患轻、中、重度隐性乳房炎奶牛为试验动物,采集乳样,分离乳清,利用Elisa SAA检测试剂盒测定样品中SAA含量。结果表明,随着隐性乳房炎病情加重,乳汁体细胞数的增加,乳清中SAA含量逐渐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或P﹤0.05)。结果表明,乳清中SAA含量变化与隐性乳房炎发病具有一定相关性,乳腺损伤程度和乳汁体细胞数增加与乳清中SAA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