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决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草地盐碱化问题,试验采用补播稗草(东饲1号)和星星草,同时覆盖2.0 kg/m2(2M)、1.5 kg/m2(1.5M)、1.0 kg/m2(1M)粉碎玉米秸秆,以未补播(0M)为对照,连续三年测定了覆盖秸秆对补播牧草生长及草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3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秸秆可以提高稗草的生物量,且覆盖秸秆1.5 kg/m2时生物量最高,比不覆盖提高12.63%;覆盖秸秆可以提高星星草的生物量,也是覆盖秸秆1.5 kg/m2时生物量最高,比不覆盖提高10.17%。覆盖秸秆还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其中在补播星星草同时覆盖秸秆1.5 kg/m2,3年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值最高,真菌、放线菌、细菌含量分别为9.480×103,6.593×104,9.602×106cfu/g,比不覆盖秸秆含量分别提高30.43%、13.89%和8.19%。同时,覆盖秸秆使补播星星草区域微生物数量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18年生早酥梨园为试材,连续3年开展了玉米秸秆覆盖、黑色地膜覆盖、玉米秸秆 地膜覆盖、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和清耕试验,研究5种树盘覆盖方式对丘陵山地早酥梨园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TOC含量增幅最大的是0~30cm土层,效果最明显是玉米秸秆 菌肥覆盖处理,TOC含量比清耕(CK)增加了64.7%。年生长周期内,土壤TOC含量呈现先稳定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添加秸秆有机物的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TOC含量,玉米秸秆 菌肥覆盖TOC含量增幅最大,比清耕增加了11.0%。随着覆盖年限的增长,添加秸秆有机物覆盖处理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易氧化有机碳(RO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增幅最大,其次为玉米秸秆覆盖和玉米秸秆 黑色地膜覆盖。黑色地膜覆盖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所占TOC比例。在实际应用中,玉米秸秆 生物菌肥覆盖可用于以培肥为主要目的的覆盖栽培,玉米秸秆 黑色地膜覆盖可用于以增温效应为主要目的覆盖栽培,覆盖材料应本着就地取材原则,以实现农业废弃物利用和果树提质增效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覆盖秸秆对补播野大麦和虎尾草生长状况及对草地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三种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试验采用在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草地(p H值为8.1)分别补播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latum)和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同时分别覆盖2 kg/m2(2 M)、1.5 kg/m2(1.5 M)、1 kg/m2(1 M)和不覆盖秸秆((0 M)的粉碎玉米秸秆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覆盖玉米秸秆可显著促进野大麦和虎尾草的生长,与不覆盖相比,覆盖1.5 kg/m2的玉米秸秆,野大麦株高提高4.66%,生物量提高10.89%;覆盖2 kg/m2的玉米秸秆,虎尾草株高提高17.57%,生物量提高5.85%。覆盖玉米秸秆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其中覆盖1.5 kg/m2玉米秸秆同时补播野大麦,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比不覆盖秸秆分别提高了10.49%、24.18%和18.69%,比未补播提高了72.60%、92.29%和73.03%;覆盖2 kg/m2玉米秸秆的同时补播虎尾草,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比不覆盖秸秆分别提高了13.31%、30.34%和45.68%,比未补播提高了6.76%、12.05%和14.26%。  相似文献   

4.
据《果树学报》2012年第6期《秸秆腐熟物覆盖对板栗园土壤微生物、养分含量和产量的影响》(作者张桂玲等)报道,以玉米秸、水稻秸、小麦秸和棉花秸为覆盖材料,覆盖质量均为5.0kg·m-2,以不覆盖为对照,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腐解物覆盖对板栗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及板栗产量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腐解物覆盖后除棉花秸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磷、全磷含量和非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  相似文献   

5.
AM真菌–植物共生体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容易受到耕作和秸秆覆盖等农业措施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为对象,模拟田间小麦→苜蓿轮作系统,探究了土壤干扰/不干扰以及秸秆覆盖/不覆盖处理下不同AM真菌及其组合对蒺藜苜蓿生长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 AM真菌和蒺藜苜蓿的不同组合对土壤干扰和秸秆覆盖的响应存在差异性;2)土壤干扰会抑制AM真菌对蒺藜苜蓿的生长和磷吸收的促进作用,土壤干扰可影响AM真菌,进而影响蒺藜苜蓿;3)秸秆覆盖提高了蒺藜苜蓿生长和磷吸收;4) AM真菌总体上增加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干扰和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因土壤团聚体颗粒直径大小而异。综上所述,在田间条件下,适宜的AM真菌、免耕以及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6.
李法喜  段廷玉 《草业科学》2022,38(7):1310-1318
AM真菌–植物共生体在农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容易受到耕作和秸秆覆盖等农业措施的影响.本研究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为对象,模拟田间小麦→苜蓿轮作系统,探究了土壤干扰/不干扰以及秸秆覆盖/不覆盖处理下不同AM真菌及其组合对蒺藜苜蓿生长及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AM真菌和蒺藜苜蓿的不同组合对土壤干扰和秸秆覆盖的响应存在差异性;2)土壤干扰会抑制AM真菌对蒺藜苜蓿的生长和磷吸收的促进作用,土壤干扰可影响AM真菌,进而影响蒺藜苜蓿;3)秸秆覆盖提高了蒺藜苜蓿生长和磷吸收;4)AM真菌总体上增加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土壤干扰和秸秆覆盖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因土壤团聚体颗粒直径大小而异.综上所述,在田间条件下,适宜的AM真菌、免耕以及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和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膜和秸秆两种覆盖材料,设置地膜、秸秆和秸秆 地膜三种覆盖处理,研究其对梨园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的活性降低。覆盖地膜降低了土壤中脲酶、蛋白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与清耕对照差异不明显。秸秆覆盖和秸秆 地膜覆盖两种处理与对照相比,除对过氧化氢酶无明显影响外,对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8.
揭示不同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调节土壤水热环境、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为旱地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秋季覆盖和播前覆盖2个处理,裂区为垄沟和平面2个处理,裂裂区地膜、秸秆和露地3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玉米生育期耕层土壤温度,玉米主要品质指标,播前和收获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结合玉米籽粒产量分析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冬春休闲期,不论是地膜还是秸秆覆盖都可以提高玉米播前0~2 m土层土壤贮水量,依次为42.2和43.7 mm,垄沟覆盖和平面覆盖播前贮水量差异不显著。玉米全生育期,地膜覆盖较露地可平均提高地温 1.4 ℃,而秸秆覆盖降低了 2.9 ℃,平面覆盖平均温度为23.2 ℃,较垄沟覆盖提高1.8 ℃。地膜覆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秸秆覆盖依次提高42.8%和38.2%,较露地分别提高47.3%和36.0%,秋覆盖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播前覆盖分别提高7.1%和4.5%,垄沟地膜覆盖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平面地膜覆盖增产6.3%和5.2%,而垄沟秸秆覆盖和垄沟露地均表现出减产效应。秋覆盖提高了玉米容重、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含量,但与播前覆盖差异不显著。地膜覆盖提高了玉米容重和脂肪含量,降低了蛋白质,对淀粉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秸秆覆盖提高了脂肪,降低了容重和蛋白质含量,垄沟覆盖提高了玉米淀粉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对容重和脂肪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见,覆盖时间、覆盖方式和覆盖材料对玉米播前土壤水分、耕层土壤温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均有一定的调控作用,总体表现为覆盖材料>覆盖方式>覆盖时间。在生产实际中,应根据生产目标选择适宜的覆盖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9.
杨德智  陈彦君 《广东饲料》2014,23(10):43-46
本文以玉米秸秆为重点,详细叙述了秸秆饲料的应用历史,系统评定了未经处理和已处理秸秆饲料的营养价值,同时综述了秸秆饲料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指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以供畜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旱作春小麦-豌豆轮作系统中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自身固氮菌数量及其分布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小麦地还是豌豆地,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自身固氮菌数量在0~5,5~10和10~30 cm土层中均呈现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的趋势,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在小麦地中,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氨化细菌数量比免耕不覆盖处理分别增加了76.21%,146.92%和67.82%, 且差异均达到5%的显著水平,在豌豆地中,各处理自身固氮菌数量逐渐减少,而硝化细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氨化细菌数量逐渐下降,而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处理的土壤氨化细菌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11.
崔文明 《江苏蚕业》2009,31(1):35-35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焚烧已成公害。不仅浪费了秸秆资源,而且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用秸秆覆盖桑园,既为秸秆的综合利用寻找了新途径,又能改良桑园土壤的理化性状,促进桑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旱作雨养农业区降水资源利用率,改善作物水分有效性,在半干旱黄土高原丘陵区通过大田试验,以传统垄沟集雨种植沟无覆盖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沟覆盖材料(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高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粱全生育期,与无覆盖相比,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增加20.7,11.7和28.9mm,土壤含水量分别提高5.7%,0.9%和8.7%;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覆盖的沟中平均土壤温度分别增加1.3和0.5℃,秸秆覆盖的沟中平均土壤温度降低0.3℃;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高粱地上生物量分别提高31%,4%和7%,籽粒产量分别提高36%,15%和23%,WUE分别提高36.0%,15.0%和24.8%。与无覆盖相比,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具有较高土壤水分、地上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覆盖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退化盐碱草地(pH 8.5)分别进行补播稗草(东饲1号和野大麦,同时分别覆盖0kg/m2、1kg/m2、1.5kg/m2、2kg/m2的粉碎玉米秸秆,以不覆盖秸秆+不补播牧草为对照,观测对下一年土壤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秸秆和补播牧草可以降低土壤Na+、Mg2+、HCO-3、SO2-4含量,增加土壤K+、Ca2+、Cl-含量,土壤化学性质得到一定的改善。覆盖秸秆1.5kg/m2同时补播野大麦与对照(不覆盖秸秆+不补播牧草)相比,土壤Na+、HCO-3和SO2-4含量分别降低了29.57%、45.48%和33.57%,Ca2+含量增加了36.97%,K+含量增加了1.7倍,改良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玉米在黄熟期收获后,秸秆露天堆积时间很长,导致秸秆、茎叶表皮胶质层和硅细胞的严密覆盖及细胞间木质素的障碍作用,阻碍了家畜的消化吸收;加之秸秆粗蛋白及某些微量元素含量低,有效能量过低;茎秆粗硬,适口性差,也影响了动物的采食,秸秆浪费严重.玉米秸秆压块饲料是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变废为宝、增加秸秆附加值的有效途径.玉米秸秆经过加工,不但可以变为易储存、便运输、好利用的粗饲料,而且还可以作为商品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5.
<正>据《现代园艺》2023年第7期《梨园秸秆覆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作者王丰等)报道,为探究秸秆覆盖对梨园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以水稻秸秆为材料,分析不同秸秆覆盖量对梨园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养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观察了利用秸秆覆盖对鸡舍氨气排放以及舍内环境恶臭影响效果.包括2个试验:试验一为实验室模拟,试验二为鸡舍现场测试.试验一分为11个组,鸡粪为对照组,另外分别选取不同类型秸秆材料覆盖鸡粪表面作为处理组,定期测定鸡粪氨气质量浓度,连续6d.结果表明,采用秸秆材料覆盖后各组氨气质量浓度均显著下降(P<0.05),尤其在覆盖初期.从全程来看,经过覆盖后氨气质量浓度始终保持在26mg/m3以下的组为麦秸末组,其次为玉米秸秆末组等.试验二选择在两栋建筑类型一致的肉鸡舍进行,网上平养,每舍3900只9日龄肉鸡.试验鸡舍网下地面采用不清粪、每两天覆盖一薄层玉米秸秆方式,而对照组鸡舍采用每两天清一次粪、不覆盖方式,试验开始两舍环境温度保持在33~35℃,之后连续对比测定环境指标9 d.结果表明,单独秸秆覆盖第1~4天试验鸡舍NH3和CO2质量浓度总体趋势低于对照组鸡舍(P>0.05);第5天开始利用秸秆覆盖并且辅助喷洒微生态茵液,试验组鸡舍NH3和CO2质量浓度与对照组鸡舍相比差异仍不显著(P>0.05),但均低于国家规定的26mg/m3标准.说明现场采用秸秆覆盖鸡粪方式来减少鸡舍氨气排放和环境影响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据《现代园艺》2023年第1期《不同覆盖方式对枣园果实品质的影响》(作者王栩龙)报道,为筛选适宜枣园的最佳土壤地面覆盖模式,以7年生骏枣为材料,研究了枣园地面不同覆盖方式(秸秆覆盖、园艺地布覆盖、塑料薄膜覆盖及自然生草)及清耕对骏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适合于半干旱地区垄沟集雨种植的环保沟覆盖材料,以玉米和高粱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沟覆盖材料(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秸秆和生物可降解地膜,以无覆盖为对照)对玉米和高粱青贮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下玉米和高粱的粗蛋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玉米的中性洗涤纤维在秸秆处理下高于其他处理,并显著高于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和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高粱的中性洗涤纤维在无覆盖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玉米的酸性洗涤纤维在秸秆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高粱的在无覆盖处理下高于其他处理,并显著高于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和生物可降解地膜。玉米和高粱的相对饲用价值在生物可降解液体地膜和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下高于其他处理,分别显著高于秸秆和无覆盖处理。玉米和高粱的青贮产量在生物可降解地膜处理下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分析得出,生物可降解地膜适宜作为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垄沟集雨沟覆盖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阐明秸秆覆盖对小麦结实期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筛选适宜豫西旱地小麦高产栽培的秸秆覆盖量。以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5个秸秆覆盖量[不覆盖为对照(Ⅰ)、2000(Ⅱ), 4000(Ⅲ), 6000(Ⅳ)和 8000 kg·hm-2(Ⅴ)],研究了小麦抽穗期后不同时间(0、10和20 d)旗叶主要活性氧、抗氧化酶、抗氧化物质、渗透调节物质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秸秆覆盖降低了抽穗后小麦旗叶超氧阴离子($O^{-·}_{2}$)、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处理Ⅳ降幅最大,抽穗后20 d,两年分别比对照平均下降了43.0%、32.2%和30.4%;增加了可溶性糖、氨基酸、谷胱甘肽(GSH)和抗坏血酸(As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处理Ⅳ增幅最大,抽穗后20 d,两年分别比对照平均增加了28.3%、120.5%、110.5%、11.6%、44.7%、47.6%和57.5%;Ⅳ处理的各测定指标均优于其他覆盖处理且与对照差异显著。在一定秸秆覆盖量范围内(2000~6000 kg·hm-2)各测定指标随覆盖量而增幅(降幅)明显,但覆盖量超过一定水平后,各指标增幅(降幅)不明显。试验表明,适量的秸秆覆盖能够提高活性氧清除能力,减缓活性氧积累,增加小麦产量;在豫西旱地生态条件下,6000 kg·hm-2为最佳秸秆覆盖量。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对蚕豆根系生长及根际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坡耕地长期定位试验,采用传统平作(T)、垄作(R)、传统平作+秸秆半量覆盖(TS1)、垄作+秸秆半量覆盖(RS1)、传统平作+秸秆全量覆盖(TS2)、垄作+秸秆全量覆盖(RS2)6个处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蚕豆(Vicia faba L.)根系生长动态、土壤环境及根际土壤有机碳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能显著影响蚕豆根系生长发育。秸秆覆盖在平作和垄作下均能提高蚕豆根系生物量、单株根长度、根总表面积和根平均直径,各指标总趋势表现为:T < TS1 < TS2,R < RS1 < RS2。同时,相对于传统平作(T),秸秆覆盖可以提高蚕豆生育后期根系呼吸速率,而垄作(R)和垄作+秸秆可降低土壤呼吸速率。保护性耕作措施较传统平作(T)表现出明显的有机碳积累优势。TS2和RS2处理的水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含量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平作(T),而TS1和RS1处理与之相比差异不显著。TS1、RS1、TS2、RS2均可以显著增加根际微生物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且TS2、RS2的增幅大于TS1、RS1。TS2和RS2的根际土壤矿化强度显著低于传统平作(T)。因此,秸秆覆盖+垄作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具有良好的农田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