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特点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探讨超高产夏玉米品种整株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特点,为制定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在大田条件下,以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干物质与氮、磷、钾养分积累分配特点.结果表明,超高产夏玉米DH661在成熟期内整株干物质及氮、磷、钾积累量分别为33475.53 kg/hm2、369.76 kg/hm2、117.85 kg/hm2、285.78 kg/hm2,均显著高于ZD958,较ZD958分别高15.82%、23.72%、32.17%、21.89%.超高产夏玉米DH661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在叶片和茎秆中的分配比例均低于ZD958,而籽粒和根系中的分配比例高于ZD958,因而具有较高的养分收获指数与偏生产力.整个生育期内,DH661各器官的养分吸收速率均显著高于ZD958,具有较高的养分吸收效率;茎、叶及根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速率在灌浆期前保持较高水平,之后下降较快,而籽粒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速率于灌浆期后增加较快.吐丝期后,DH661仍能吸收积累较多的养分,因此吐丝后适当追肥对于超高产夏玉米灌浆期养分充足供应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施钾量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选用登海661 (DH661)和郑单958 (ZD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钾素农学利用率和钾素回收率随施钾量的增加先增高后逐渐降低,钾肥偏生产力随施钾量的增加显著降低。通过二次曲线模拟,DH661在施钾量为K2O 184 kg/hm2时产量最高,ZD958在施钾量为201 kg/hm2达到最高产量,前者比后者产量高13.2%,而施钾量低8.56%。达到最高产量时,DH661每生产100 kg籽粒需吸收K2O 2.55kg,而ZD958需吸收K2O 3.20 kg。钾素主要在吐丝前吸收,籽粒中的钾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的转移,施用钾肥促进了钾素向籽粒的转运。本试验条件下,施K2O为180kg/hm2时,可提高钾肥利用率,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选用登海661(DH661)和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钾水平,研究高产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伤流量和产量的影响,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伤流液养分浓度.结果表明:伤流液的强度随着施钾量的提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开花前促进作用大,施钾180kg/hm2时吐丝期DH661和ZD958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24.30%和29.68%.施用钾肥后,促进了花前对钾、钙离子的吸收比例,降低了对锌、铜离子的吸收.开花后,根系伤流显著减少,同时离子浓度降低.施钾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籽粒产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DH661和ZD958分别在施钾180,240 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氮、磷和钾减量条件下,增施硅肥对玉米氮、磷和钾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3种氮、磷和钾肥用量组合(F_(100)—常规用量,F_(80)—等比例减少20%和F(60)—等比例减少40%),副区为2种硅肥用量(SiO_2施用量分别为37.5和75 kg/hm~2,记为S_3和S_7。),测定玉米植株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磷和钾的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与常规用量F100相比,F80和F60植株拔节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氮、磷和钾积累量显著降低,植株成熟期干物质、氮、钾、硅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显著下降,穗粒数、行粒数和穗长均显著下降,秃尖长度增加20.96%~25.33%,减产10.77%~17.77%。F_(100)和F_(80)中,与S_3相比,S_7能显著提高植株拔节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增加拔节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磷、钾和硅素积累量,提高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籽粒生产效率及磷肥偏生产力以及籽粒产量。在处理F_(100)中,与S_3相比,S_7能提高成熟期籽粒中氮和钾的分配比例,显著降低成熟期茎秆中氮和钾的分配比例;在处理F_(80)中,与S_3相比,S_7能提高成熟期茎秆中磷和硅素的分配比例,降低成熟期籽粒中磷素的分配比例;在处理F_(60)中,与S_3相比,S_7能显著降低成熟期茎秆和籽粒中硅的分配比例。F_(100)和F_(80)中,与S_3相比,S_7能显著提高氮、磷和钾肥偏生产力。综上所述,氮、磷和钾肥减量会降低玉米植株关键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以及氮、磷和钾素营养积累量,最终降低籽粒产量;氮、磷和钾常规用量或减施比例≤20%条件下,增施75 kg/hm~2硅肥能促进植株对氮、磷和钾素的吸收,增加干物质生产能力,优化成熟期干物质分配比例,增加籽粒产量,同步提高氮、磷和钾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水钾互作对高产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利用的影响。以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采用干旱棚池栽试验,设置2个施钾量,4个灌水量,共8个处理,分析夏玉米产量、钾素吸收和转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不同施钾水平夏玉米产量和钾素吸收转运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在同一水分条件下,施钾可提高夏玉米产量和钾素的吸收转运,在最大灌水量时,施钾显著地提高了夏玉米产量、钾素总积累量、营养器官的钾素转运量、籽粒吸钾量和钾素农学利用率,且显著高于其他水分处理。在最大灌水量时施钾较不施钾的产量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提高22.1%~33.0%和22.2%~25.1%,施钾且供水充足较供水不足产量和钾素积累量分别提高54.5%~121.5%和103.3%~103.8%。钾素的吸收和积累主要是在吐丝前,前期干旱显著降低钾素积累速率,花期和花后灌水提高了籽粒对钾素的吸收。水钾互作能够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和钾素的吸收利用。本试验条件下,施K_2O 180kg/hm~2,增加灌水量可获得较高产量和钾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硅、磷配施对玉米氮钾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壤通报》2015,(6):1489-1496
以耐低磷品种(正红2号)和低磷敏感品种(正红115)为材料,研究低磷土壤条件下,不同硅、磷肥料组合对玉米氮、钾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低磷品种和低磷敏感品种成熟期植株氮和钾积累总量无显著差异,耐低磷品种籽粒氮积累总量、籽粒中氮分配比例和经济产量均显著高于低磷敏感品种,而耐低磷品种籽粒中钾积累量和籽粒中钾分配比例均明显低于低磷敏感品种。两个品种磷肥、硅肥以及硅、磷肥配施处理成熟期植株氮和钾积累总量、籽粒中氮和钾积累总量及经济产量均显著增加,表现出一定的硅、磷促氮钾的效应,而且还表现出一定硅磷协同作用;硅、磷配施处理灌浆结实期叶片氮转运量会降低,灌浆结实期茎叶钾素转运量会增加;耐低磷品种硅、磷配施处理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增加不显著,籽粒中钾素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而低磷敏感品种硅、磷配施处理籽粒中氮素分配比例明显增加,籽粒中钾素分配比例增加不显著。综上所述,选择耐低磷品种并进行硅、磷肥配施能显著增加玉米生育前期对氮、钾养分的积累量,优化生育后期氮、钾的转运和分配比例,最终提高氮、钾利用效率及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超高产夏玉米根系时空分布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比较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品种根系时空分布的差异,探讨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的根系时空分布特性,为制定高产栽培管理措施提供依据。以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661(DH661)为试材,普通品种郑单958(ZD958)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土壤剖面取样方法研究了超高产夏玉米DH661与ZD958根系时空分布的差异。在整个生育时期,超高产夏玉米DH661根系干重、根系TTC还原强度、根系TTC还原总量、根系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均显著高于ZD958(P0.05),且抽雄后DH661根系干重、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在60200 cm土壤深层中所占比例显著高于ZD958(P0.05),表明DH661的根系在土壤深层分布多,与土壤接触的有效面积大,生育后期仍保持较高的根系活力,对养分的吸收转运能力强。超高产夏玉米DH661具有发达的根系,且土壤深层根系数量多,根系活力高,有利于吸收深层土壤中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与土壤接触的有效面积大,对养分吸收转运能力强,有利于根系获得较多的营养物质,促进地上部光合性能的提高,为地上部籽粒的充实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施用有机肥对粉葛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设置单施化肥(CK)、单施有机肥(OM)和50%化肥+50%有机肥(CM)3个处理,分析粉葛不同生育期下各器官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及分配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伸长期、膨大期干物质、养分总积累量表现为OM、CM处理显著低于CK(伸长期磷除外),采收期不同处理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差异不显著;与CK相比,含有机肥处理(OM、CM)虽显著降低了采收期分枝和叶片中积累的氮(N)、磷(P)、钾(K)养分含量(P <0.05),但使采收期块根干物质分配比例提高了8.53%~12.5%。含有机肥处理能够为粉葛中后期持续供应养分,提高粉葛块根干物质和养分积累量,从而提高块根产量,尤以CM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夏玉米品种郑单136为材料,设置CK(不施肥),NP(施氮、 磷肥),NPK(施氮、 磷、 钾肥)和1.5MNPK(小麦季施高量氮、 磷、 钾肥+有机肥,玉米季仅施用化肥)4个处理,研究夏玉米钾素吸收规律及生育期内土壤钾素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生育期内施钾与不施钾处理夏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均一直增加,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 在施用氮、 磷肥的基础上增施钾肥不但可以提高夏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叶片及茎秆中的钾素含量,进而提高夏玉米整个地上部吸钾量;而在氮、 磷、 钾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茎秆及叶片的钾素含量和地上部钾素吸收总量。夏玉米钾素吸收主要集中在灌浆期之前,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钾素出现回流现象。夏玉米收获后与播种前相比,土壤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无明显下降或者略有增加,而非交换性钾明显下降,非交换性钾是夏玉米钾素吸收的主要形式。夏玉米吸钾量与播种前土壤3种形态的钾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增施钾肥对于改善夏玉米生产,维持土壤钾素平衡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与其根系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玉米品种根系构型及解剖结构决定着其氮素利用的效率。研究不同年代推广的玉米品种根系构型与解剖结构的演进规律,可为选育高产氮素高效利用型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20世纪80年代至今推广的8个玉米品种掖单13号(YD13)、农大108(ND108)、郑单958(ZD958)、先玉335(XY335)、京科968(JK968)、中单909(ZD909)、登海605(DH605)、登海618(DH618)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和土柱栽培两种试验。大田试验施氮量为N 236.25 kg/hm2和不施氮,土柱试验为N 4.5和1.5 g/plant,定期取样测定根系相关指标、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 【结果】近代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高氮处理2000's以后品种(JK968、ZD909、DH605、DH618)较之前的4个品种分别增加14.7%和11.7%,低氮条件下分别增加16.1%和20.6%;高氮处理,1990's玉米品种ND108、ZD958根系干重较1980's品种YD13平均减少54.2%,2000's以后的品种JK968、ZD909、DH605、DH618较1990's玉米品种平均增加23.2%,但仍少于YD13;次生胚根数目随品种更替呈现逐渐增加趋势;根系皮层通气组织(RCA)占根系横截面积的比例随品种更替呈现增加趋势,而根系皮层细胞层数(CCFN)和细胞大小(CCS)虽有差异,但并无明显变化趋势;2000's以后品种D95(95%的根系干重所达到的土层深度)较之前品种增加23.7%,表明近代品种根系下扎能力增强,在深层土壤中的根系分布比例增加。在同一氮素水平下,根干重、D95、RCA%与氮素积累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根系呼吸速率和氮素积累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 【结论】现代玉米品种的氮素吸收量与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在低氮条件下优势更明显。随品种更替,次生胚根数目增多,利于玉米苗期的生长;根系总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根系下扎能力明显增强,深层土壤中根系显著增加。现代玉米品种根系RCA占根系横截面积比例显著增加,减少了根系呼吸消耗,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拔节期涝渍灾害对淮北平原夏玉米产量形成机制的影响,以登海605为试验材料,以正常水分处理为对照(CK),在夏玉米拔节期设置淹水和渍水2个水分胁迫处理,于2018年和2020年在安徽农业大学皖北试验站进行了大田试验,分析了水分冗余胁迫对夏玉米生育进程、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抗倒特性、雌雄间隔期、叶粒比和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氮效率夏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 植株氮素吸收利用特性及其对氮素用量的响应,探讨玉米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基础,以期探明通过采用氮高效品种、 促进根土互作、 提高根系与水肥时空耦合、 提高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强化环境友好型生产的有效途径。【方法】试验于2011-2012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玉米技术创新中心(N3618,E11712)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以氮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和氮低效品种玉米秀青73-1(XQ73-1)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两个氮素水平(0和315 kg/hm2),采用土壤剖面取样法和系统取样法分别进行根系相关指标、 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分配的测定。【结果】ZD958整个生育期根系相关指标(根系干重、 根长密度、 根系TTC还原量、 根系吸收面积及活跃吸收面积)及其在深层土壤(60-100 cm)中所占的比例、 单株生物量、 单株绿叶面积、 植株氮素积累量、 单株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XQ73-1(P0.05),抽雄期和完熟期根系干重、 根长密度、 根系TTC还原量、 根系吸收面积、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 单株绿叶面积分别比XQ73-1高12.02%、 8.39%、 25.34%、 34.48%、 29.22%、 7.76%和36.74%、 24.21%、 36.29%、 29.94%、 32.83%、 13.73%,完熟期单株生物量、 植株氮素积累量、 籽粒产量分别比XQ73-1高11.65%、 11.78%、 15.16%。施氮后两品种各指标均显著提高,ZD958和XQ73-1根系干重、 根长密度、 根系TTC还原量、 根系吸收面积、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 单株绿叶面积抽雄期分别提高8.13%、 6.12%、 18.08%、 15.10%、 24.71%、 12.06%和7.19%、 4.59%、 10.47%、 10.82%、 13.02%、 7.15%,而完熟期分别提高16.48%、 22.43%、 19.26%、 15.03%、 27.45%、 14.97%和15.02%、 14.59%、 13.01%、 12.81%、 21.95%、 11.06%; 单株生物量、 植株氮素积累量、 单株籽粒产量完熟期分别提高9.40%、 10.08%、 13.43%和5.20%、 8.56%、 9.69%。相关分析表明,植株吸氮量与根长密度、 根系干重、 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呈显著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 ZD958花前根系对氮素的响应度高于XQ73-1,花后则低于XQ73-1。【结论】氮高效玉米品种ZD958根系总量大、 深层土壤根系多、 根系活力高、 氮素吸收能力强; 施氮条件下优势更加明显,对ZD958作用大于XQ73-1,说明氮高效玉米品种发达且分布合理的根系保证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有利于进行光合生产、 获得较高籽粒产量。两品种对氮素的响应不同,氮高效品种花前对氮素的响应度高于氮低效品种,花后则相反。因此,可过适度减少氮高效品种花前施氮量、 增加花后施氮量,而适度增加氮低效品种花前施氮量、 降低花后施氮量来促进根系发育,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温度、光照和降水是影响玉米生长发育的关键气象因子。探讨关键气象因子与氮素吸收运转及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春玉米对气候资源及氮素的利用效率。  【方法】  以先玉335 (XY335)和郑单958 (ZD958)为供试品种,进行了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早(4月24日)、中(5月4日)、晚(5月14日) 3个播期处理,测定了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量及籽粒的运转率,在成熟期测产。利用Hybrid-Maize模型,结合当地气象数据对不同播期处理的产量差及光温资源匹配进行综合模拟与评价。  【结果】  XY335在早、中、晚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1233、21249、20311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84.2、192.5、171.1 kg/hm2;氮素转运率分别为35.1%、45.7%、35.8%;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为19.4%、29.6%、23.9%;ZD958在早、中、晚播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21031、20637、20405 kg/hm2;氮素积累量分别为173.7、163.4、154.9 kg/hm2;氮素转运率分别为39.2%、36.4%、25.6%;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分别为32.7%、25.4%、13.7%。XY335在中播处理下产量最高,较早播处理和晚播处理分别增加9.9%和17.4%;ZD958在两个试验年份均为晚播处理产量最低,两年平均较早播、中播处理分别减少8.6%、5.4%;品种间比较,XY335产量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全生育期太阳总辐射量、营养生长期天数关系较为密切。播期和品种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主要与VT—R6期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有关,XY335在花后氮素转运效率优势明显,其产量增加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营养生长期天数、全生育期总辐射量有关。  【结论】  播期和品种不同造成的产量差异主要与开花后的干物质累积量与氮素累积量有关,提升氮素转运量可有效促进增产。XY335在花后氮素转运效率优势明显,其产量增加受生殖生长阶段日均温影响较大,ZD958产量增加与营养生长期天数、全生育期总辐射量有关。在本试验条件下,XY335适宜在5月4日左右播种,ZD958适宜早播。  相似文献   

14.
以先玉335(XY335)、 郑单958(ZD958)、 内单314(ND314)及四单19(SD19)4 个不同氮效率基因型高产春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在当地农户常规施氮(FCN)和高产施氮(HYN)水平下其花粒期的干物质、 氮素转移及积累特性。结果表明,两个施氮水平下先玉335与郑单958均较内单314与四单19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农户常规施氮水平下,产量高低为郑单958、 先玉335内单314、 四单19,分别为13512、 13381、 12260和11932kg/hm2;高产施氮水平下,各品种产量表现为先玉335郑单958内单314四单19,分别为16364、 15895、 13916和12717 kg/hm2。农户常规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产量形成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而在子粒氮素积累上,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吐丝期之后的氮素合成量。高产施氮水平下,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产量形成的差异来自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吐丝期之后干物质的合成,且在子粒氮素积累上,氮高效型品种与氮低效型品种间的差异来自于营养器官氮素转移量与吐丝期之后氮素合成量。氮高效型品种在农户常规施氮及高产施氮水平下均能有效提高子粒产量及氮素含量,且在高施氮量条件下更能有效利用氮素,增加花粒期干物质及氮素吸收转移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小麦花后碳、氮代谢平衡对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采用质量浓度2%的尿素和5%的蔗糖作为外源氮、碳调控物质,在强筋型龙麦33和中强筋型克旱19两种类型春小麦的抽穗期叶面喷施,分别于喷施后5、10、15、22、29和36 d取样,测定小麦植株不同部位器官的干重,并于成熟收获后取样测定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小麦抽穗后旗叶的干物质积累逐渐增加,而倒二叶的干物质积累降低,但籽粒灌浆阶段,旗叶和倒二叶总的干重趋于稳定,进入籽粒成熟期后重量急剧降低;穗下节鞘、倒二节鞘的干物质积累呈单峰曲线,节鞘干物质积累量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比例逐渐降低。外源氮处理缓解了旗叶干重损失,促进了穗下节鞘和倒二节鞘的干物质积累,而外源碳处理反之。外源碳、氮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穗轴单位长度干重,显著降低了无效小穗比率,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尤其是外源氮处理作用显著,龙麦33和克旱19的无效小穗比率分别降低了3.3%、3.7%,穗粒数增加了19.7%、8.4%,千粒重分别增加了2.7、1.4 g,外源喷施蔗糖、尿素使龙麦33和克旱19的单产分别提高了6.9%、15.8%和10.1%、16.9%。因此,外源氮、碳处理通过增加旗叶干物质积累促进了穗轴单位长度干重,提高物质向穗部的输导能力,从而减少了无效小穗,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了籽粒产量,尤其是氮处理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6.
深松促进春玉米干物质和磷素的积累与转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研究深松对春玉米干物质和磷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设旋耕(R)、深松+旋耕(S+R)2个处理,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S+R处理显著(P<0.05)提高2个品种春玉米的产量、吐丝期干物质和磷积累量、干物质和磷转运量,尤以郑单958表现明显;磷收获指数、磷吸收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S+R处理高于R处理,其中郑单958磷收获指数、磷吸收效率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先玉335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深松能促进春玉米干物质和磷的积累、转运,提高磷的收获指数、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但不同玉米品种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郑单958产量和磷效率对深松更为敏感。该文可为春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土塬区不同玉米品种间作的竞争力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不同玉米品种间作下植株对资源的竞争力变化, 以及竞争对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本文利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半紧凑型玉米品种"沈单16号", 在两个密度(低密度: 45 000株·hm-2, 高密度: 75 000株·hm-2)条件下进行隔行间作田间试验, 测定了不同玉米品种茎叶干物质积累量、株高、穗位高度和根系干物质量及收获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生育期的延伸, 玉米茎叶比呈先增加而后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 茎叶比在营养生长阶段呈明显增长, 灌浆期后间作竞争明显降低了茎叶比; 低密度间作茎叶比有所增加, 高密度间作茎叶比显著降低, "郑单958"表现突出。间作栽培下根冠比随间作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 低密度间作处理之间根冠比差异显著。穗位比、收获指数随间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穗位比在低密度间作时显著低于单作, 高密度间作时显著增加, "沈单16号"变化较明显; 间作收获指数较单作明显增加, 且随间作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郑单958"变化不稳定, 低密度间作时较单作显著增加, "沈单16号"具有稳定而明显的变化。品种间作竞争可以改变间作种群的产量构成, 穗长和穗粗明显减小, 秃尖长明显缩短。竞争系数具有品种差异, "郑单958"强于"沈单16号"。说明品种间作竞争具有提高玉米产量的能力, 有效利用竞争效应, 有可能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和发掘玉米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喷施萘乙酸(NAA)和生长素抑制剂(邻氨甲酰苯甲酸,NPA)对玉米花后营养元素吸收及转移的调节作用,为实现不同玉米生产目的效率提供技术手段.[方法]首先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在玉米吐丝期,设叶片喷施萘乙酸0.05、0.1和0.5?mmol/L?3个处理,成熟期测产,确定了萘乙酸的适宜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