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市1988年从湖北省引进美国云斑鮰和斑点叉尾鮰,分别放入试验池进行精心饲养。今年5月19日~20日,试验池塘饲养的13厘米左右规格斑点叉尾鮰突然出现大批死亡,两天死鱼60余尾。病鱼体色粘液较多,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俗名沟鲶,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斑点叉尾鮰生长快、产量高、市场需求大,目前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但是斑点叉尾鮰养殖也存在病害多,死亡率高的问题。2009年3月中旬至5月11日,重庆市涪陵区梓里乡平安村庞家坝养殖场的斑点又尾鮰爆发传染性套肠症,因病死亡的规格10-440g的斑点叉尾鮰达646.5kg,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叉尾鮰在涪陵区的水产品养殖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7%,成为主打品种之一。但在产量增加的同时,病害也较为严重。如区农科所池塘养殖的叉尾鮰几乎每年都因鱼病而导致的一定数量的死亡;2004年龙桥镇金锅一社一养殖户承包的池塘,3月份投放叉尾鮰730千克,平均规格50克/尾,7月14日,发生叉尾鮰死亡,第一天死4尾(平均规格350克/尾),第二天8尾,第三天40多尾,最多一天死亡110尾,连续几天死亡叉尾鮰284尾,99.4千克。这些鱼病经诊断后确认是由纤毛虫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刘名镇 《内陆水产》2007,32(7):18-18
2007年5月18日~19日,建瓯市鱼种场放养品种纯正已性成熟的斑点叉尾鮰亲鱼3000尾,开展规模化苗种繁育生产,计划年生产斑点叉尾鮰苗  相似文献   

5.
涪陵区龙桥镇金锅一社一养殖户承包的一口0.72hm^2池塘,2004年3月份投放叉尾鮰730kg,平均规格50g/尾。7月14日出现叉尾鮰死亡,第一天死4尾(平均规格350个/尾),第二天8尾,第三天40多尾,最多一天死亡110尾,连续几天死亡叉尾鲴284尾,99.4kg。经诊断系纤毛虫病引起死亡。同年8月6日-10日,涪陵区卫东水库网箱养殖的叉尾鮰鱼种(10—12cm)因患车轮虫病,第一天死亡10几尾,第二天死亡20多尾,第三天死亡400多尾,最多一天死亡600多尾,  相似文献   

6.
2005年垦利县海洋与渔业局和永安镇人民政府在永安镇一村共同实施了“斑点叉尾鮰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技术”试验项目。4月3日放养鱼种,10月28日测产验收,13340m2池塘共计产鱼10117kg,其中斑点叉尾鮰7160kg、平均规格0.50kg/尾,鲢鱼2957kg,规格0.62kg/尾。每667m2产斑点叉尾鮰358kg  相似文献   

7.
班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义尾死亡,危害很大,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笔者当地2006年发生的一起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很大,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大批的斑点叉尾鮰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斑点叉尾鮰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叉尾鮰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又尾鮰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 intussusception of channel catfish IICC)”。由于该病具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传染快,呈流行性,死亡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等特点,故初期又称其为“斑点叉尾鮰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都是在水生动物疾病中罕见的,在此之前,国内外都还未见该菌感染斑点叉尾鮰致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近两年来,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流行,造成鱼苗100%死亡;咸鱼的损失也高达30%~80%不等。为了确定该病病原,本试验对患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进行了细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试验。结果从南宁和合浦两地分离到NN和HP两株G短杆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腹腔注射感染可引起健康斑点叉尾鮰100%死亡,浸泡感染可引起30%-55%死亡,并且感染发病的斑点叉尾鮰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两株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指标均与国外报道的鮰爱德华氏菌参考菌株(JCM1680)相同;两株细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JCM1680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均为99.3%。以上研究证实,NN和HP两株细菌为致病性鮰爱德华氏菌,其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为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本研究首次对国内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证实了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在广西斑点叉尾鮰养殖业中的流行及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对国内该病的控制及斑点叉尾鮰健康养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8年3~4月,四川简阳三岔湖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了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在发病10天左右时间就造成了大批斑点又尾鮰死亡,死亡率高达85%,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心对该地区网箱养殖发病的斑点叉尾鮰进行了现场调查采样,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本文就此病诊疗情况介绍如下,以期对今后斑点叉尾鮰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型细菌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危害很大,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笔者当地2006年发生的一起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鮰 链球菌病的发生与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6月到9月,广西横县西津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了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发病一周左右时间内就造成了大批斑点叉尾鮰死亡,病害波及4000多口网箱,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万元。2007年6月5日,广西横县西津水库某养殖户300箱斑点叉尾鮰中10箱出现死亡,3天后波及到80个网箱,死亡率高达90%,至12日死亡达10吨以上。与此同时,同一水域其他养殖户的斑点叉尾鮰也相继发病,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具有肉嫩味美、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是近年来市场颇受欢迎的优良鱼类品种。本次试验根据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习性,采取温室模拟砂质底质、严格控制水质和水温、施光合细菌等措施,进行高产养殖。结果表明,6~7cm的斑点叉尾鮰苗种当年养成0.6~0.75kg的成鱼,平均单产5.7kg/m2,此次高产养殖试验为西北地区推广斑点叉尾鮰温室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红鮰是斑点叉尾鮰变异品种。2014年6-8月份,位于大通湖边的一口20亩池塘,体重为0.5~1千克的红鮰出现间歇性死亡,虽多次用药但一直未见明显效果,到了8月11日,出现大量死亡;停食后,死亡逐日减少,到8月15日死亡才基本停止。一、红鮰死亡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本案例中的池塘为标准化水泥护坡池塘。5月27日投放规格为350~450克/尾的红鮰6765千克,约16900尾。5月30日开始投喂膨化配合饲料。6月3日开始投喂药饵(投喂前,在膨化料中加入硫酸新  相似文献   

15.
李进村 《科学养鱼》2003,(10):44-44
随着斑点叉尾鮰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疾病的危害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斑点叉尾鮰烂尾病(Tail-rot dis-ease of channel catfish),造成鱼苗、鱼种大批死亡,给斑点叉尾鮰养殖户造成较大经济损失。2002年9~10月,我县几处养殖场均发生斑点又尾鮰烂尾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此病得到控制,同时出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本文就斑点叉尾鮰烂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水产品养殖结构和丰富斑点叉尾鮰养殖模式,2007年5月3日至2007年11月15日,作者在幸福水库进行了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汪开毓  耿毅  黄小丽  陈德芳 《淡水渔业》2006,36(6):61-63,封三
套肠症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对象是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斑点叉尾(鮰)大批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 intussusception of channel catfish,IICC)"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在水生动物疾病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正>在生产中因需要转塘或鱼价高时难免在高温时需要干塘起捕斑点叉尾鮰,高温干塘起捕斑点叉尾鮰风险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损失,在现实生产中养殖者也出现偶有干塘起捕斑点叉尾鮰死亡的情况,甚至在冬季低温时也会出现。笔者在6月8日30℃以上干塘起捕斑点叉尾鮰获得成功,并且鱼还正常养殖成功。现将30℃高水温干塘起捕斑点叉尾鮰技术的原理与要点介绍如下。一、水温对斑点叉尾鮰的生理影响温度是随着时间与空间变化而变化的环境因子,它不仅影响水体的许多理化因子,而且直接影响斑点叉尾鮰本身的生理活动,受水温的制约与影响,斑点  相似文献   

19.
美国FDA于2007年6月28日作出决定,鉴于近来多次在中国输美水产品中发现违禁药物残留,FDA于当日起严查包括斑点叉尾鮰在内的四种中国输美水产品,美国的这一举动导致国内水产加工厂对斑点叉尾鮰的收购一度处于停滞状态,到年底或者明年,美国方面若不“解禁”,加之10~11月份是斑点叉尾鮰大量上市的季节,如无出口消化,国内市场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严重打击我国正日渐兴起的斑点叉尾鮰养殖产业。对此,我刊就斑点叉尾鮰药残问题采访了农业部渔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南京)副主任吴光红研究员和朱晓华工程师。  相似文献   

20.
<正>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ESC)由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所致,是斑点叉尾鮰的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于1976年由美国奥本大学学者在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发现,并于1981年确定其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给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由于肠道败血症每年给美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带来的损失达一千多万美元。2000年,ESC被OIE列为斑点叉尾鮰两种重要疫病之一。我国自1984年引进斑点叉尾鮰以来,斑点叉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