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江河源区植被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江河源区的天然植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灌木与灌丛植被区、草原植被区、草甸植被区、荒漠植被区和湿地植被区6个区,并分析了各植被区的分布范围及其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植被构成以森林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将本区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6个群系.本区植被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种类和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关中平原城市群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方法]基于2001—2020年的植被NDVI和地表温度数据,运用趋势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近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植被生长季植被NDVI变化趋势,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驱动力分析及其贡献率。[结果]近20年来研究区生长季植被NDVI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其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且存在较大空间异质性,研究区中部生长季植被NDVI降低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贡献率主要为正值,人类活动因素的贡献率更高,且研究区水系两侧多呈现气候变化抑制、人类活动促进的情况。[结论]关中平原城市群中人类活动对生长季植被NDVI的影响较大,建议在综合因素分析中多重视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脆弱,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对维持塔里木盆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以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区域、绿洲外围植被分布区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周围植被分布区作为研究区域,将植被覆盖度(FVC)作为反映植被变化的监测指标,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植被类型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法、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塔里木盆地、各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22年环塔里盆地植被覆盖度每10年增长0.008,各植被类型的植被覆盖度均呈现上升趋势,空间上植被覆盖度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气候变化影响的大部分区域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人类活动影响的植被覆盖度以改善为主;(2)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主要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主导,但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时,植被覆盖度改善和退化的面积占比分别为19.79%、49.55%;(3)在植被覆盖度改善区,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率整体较高。在植被覆盖度退化区,气候变化对绿洲区域内植被的相对贡献率更高,在绿洲区域外人...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太白山不同植被区域中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药用植物区系特征,探明不同植被类型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样点调查法,并划分阔叶林区、针叶林区、针阔叶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4个植被类型区,在其中设立样方,研究太白山不同植被类型区药用植物的生长型、区系的基本组成及地理成分。【结果】太白山典型植被群落中共有野生药用植物221种,隶属75科180属。参照Whittaker生长型系统,将植物生长型划分为草本、灌木、乔木和藤本4类,其中有草本类药用植物119种,灌木类药用植物62种,乔木类药用植物17种,藤本类药用植物23种。针叶林区和阔叶林区药用植物较为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区和高山灌草丛区药用植物相对比较贫乏。太白山自然保护区75科180属药用植物的科属均可划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分布区类型多样,且与世界各地联系广泛,其中温带性科属占有主要优势。【结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与海拔高度和一定的植被群落类型有关,不同森林群落乔木层植被的生长状况和生长特性,改变了林下光照和养分的循环,从而影响林下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降水利用率(RUE)结合最小二乘法进行趋势分析,分析2000—2014年人类活动对川西北江河源区植被变化的干扰强度。结果表明,2000—2014年研究区植被强度总体好转,2000—2010年研究区植被恢复良好,2010—2014年研究区植被局部显著退化区域明显多于显著恢复区域。2000—2014年研究区内人为因素对植被变化的干扰总体以负向干扰为主,负向干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7.59%,正向干扰面积占21.85%。其中,2000—2005年研究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变化主要呈中度正向干扰,2005—2010年主要呈轻度正向干扰,而2010—2014年人为负向干扰严重。人类活动对研究区内植被变化的负向干扰以轻度负向干扰为主,主要分布于石渠、阿坝、红原、若尔盖四县,而强度人为负向干扰主要位于石渠县;人为正向干扰以中度人为正向干扰为主,主要集中于石渠县北部;甘孜、色达、壤塘三县无明显人为干扰。  相似文献   

7.
云南石漠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的石漠化区域涵盖了从北热带到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带,分布于海拔76~5 000 m,海拔高度变化大;受地貌、土壤、植被及各种生态因子的影响,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差异十分明显,其中生态因子对石漠化治理有直接影响,在治理区域划分中起决定性作用,温度、湿度影响最重要。通过对云南石漠化区域的地理因子、环境因子、云南的灾害性天气、洪涝灾害、土壤及植被等因子的综合分析,将云南65个石漠化综合治理县划分为7个区10个亚区19个小区,分别是北热带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南亚热带中低山河谷盆地石漠化区、中亚热带高原山地石漠化区、北亚热带高中山石漠化区、暖温带高中山石漠化区、青藏高原东南缘高原温带石漠化区、金沙江燥热河谷石漠化区。研究石漠化区域划分有关影响因子,因地制宜地指导石漠化综合治理,以便对不同的石漠化区域采取不同的植物措施及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8.
采用叶面积指数数据,通过植被等级划分、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数分析,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等级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为东部由覆盖度等级比较高的中度、中高度、高度植被所覆盖,西部由覆盖度比较低的无植被、低度、中度植被覆盖。2)1983-2019年无植被、低度、中度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在持续减少,中高度、高度植被覆盖区域面积在不断扩大,植被转移的方向主要由低覆盖区向高覆盖区转化,植被得到很好的恢复。3)从植被景观格局角度来看,研究区植被景观破碎化、复杂度程度逐渐变小。不同覆盖等级植被逐渐混杂、聚合。中高度及高度覆盖景观优势度明显提高,植被格局向趋于稳定的方向发展。4)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研究区植被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相比较而言,人类活动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9.
江苏储粮气候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影响粮食安全储藏的气候条件人手,对江苏储粮的地域性进行了分析。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活动积温和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平均相对湿度,将江苏划分为3个大区和2个亚区,并分析了各类型区的特点,提出了仓房改造、建设、配套设备及技术措施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矸石山复垦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1985—1989年时间,将对抚顺、辽原、鹤岗等矿区进引了考察研究,采用矸石风化混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分析,参考植被演替过程及植被种类的划分,对鹤岗矿务局岭北矿排矸区进引复垦造林树种筛选试验和复垦造林技术研究,并取得明显效果。研究结果,选择樟子松和落叶松作为该地区矸石山复垦造林的主要树种。为治理环境、恢复植被、造福于人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鸭绿江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中国鸭绿江流域进行实地野外调查和对以往在该地区采集的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确定本地区种子植物112科498属1 230种.对这一地区的种子植物从属、种两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系属温带性质,特有现象明显,地理联系广泛.该区系以东亚地区特别是与日本相关的一些成分为主体,还有相当数量的北半球温带成分和少量寒带性质的成分.针对物种保护的现状,提出了中国鸭绿江流域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有关江河源区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建国后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江河源区"的称谓、范围、经济生态区划、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和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演变规律、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判、重大工程和旅游活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位等11个方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冉茂玉  马丹炜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272-21273,21347
汗牛河流域有种子植物357种240属79科,其中有珍稀濒危植物2种。该区种子植物具有15个类型10个变型,其中以温带成分占有主要地位。种子植物植物区系具有地理成分复杂多样,起源古老,具有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的过渡性,世界分布和我国特有成分占有一定比例等特征。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摘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方法]测定长江三角洲地区150多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研究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区域和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以及转换和分配特征。[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受Cd、Pb、Cr、Cu、Zn的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Pb、Cu和Zn次之,Cr最轻,几乎不受Hg和As的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880,属于警戒级;水稻果实中Cd、Cr、Cu、Hg和Zn超过其背景值。按区域划分,土壤污染程度依次为:环太湖地区〉浙江南部地区〉沿江地区,城市直辖区〉县级城镇及农村;按迁移转化规律划分,根际土壤〉水稻根茎〉水稻果实;转换系数Cd〉Cu〉Zn〉As〉Hg〉Pb〉Cr,分配系数Zn〉Cr〉Cd〉Cu〉Hg〉Pb〉As。[结论]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元素的数值范围较大,个别样本污染严重,应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15.
以延河流域为例,研究了基于G IS的植被恢复分区。在该流域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及分区中,主要考虑对植被类型(乔木、灌木)及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降雨、坡度、坡向、温度等因素,并采用专家评分法给各影响因子权重和适宜性评价赋值。经过G IS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模型建立及运算,得到植被恢复适宜性评价图,经过分类、合并,将延河流域植被(乔木)适宜性划分为极不适宜区、不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灌木适宜性划分为不适宜区、适宜区、极适宜区,得到植被恢复分区图。  相似文献   

16.
江河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是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但不同区域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温湿变化的差异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影响。探讨江河源区气候变化趋势,是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利用江河源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2年来该区域不同站点和整个区域的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江河源区全区及各站点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升幅随站点位置、季节的不同而变化,气温最高年份大多出现在最近十多年间;1980年以来,源区和大多数站点的平均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暖季降水量普遍减少,冷季降水量则有不同程度增加;蒸发量年际间波动大,变化规律复杂,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源区大多数站点和整个源区的平均年蒸发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使江河源区气候呈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河河口湿地植被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方法]结合黄河三角洲实际,根据2009~2010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样地调查和相关环境因子监测分析的数据,分析了温带地区河口湿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很少有地带性植被,植被种类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明显。植被结构来看,潮上带群落的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与草本层,草本植物的重要值远大于灌木和乔木,在潮间带,群落的垂直结构仅为灌木层与草本层2层结构;多样性方面来看,潮上带的物种多样性高于潮间带。主成分分析发现,所选出第一主成分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盐分信息,第二主成分能代表养分信息。回归分析表明,各样地中柽柳的重要值与全盐和电导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随着全盐和电导率的升高而升高,而多样性指数则随着全盐和电导率的升高而降低。[结论]该研究为植被生态保护和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黄三角经济区海岸带遥感动态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海洋与陆地相互作用的交汇地带,具有重大的生态效应和经济效益。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山东省"黄蓝"两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其海岸带的动态演变直接关系到该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用多期遥感数据和潮汐资料,根据黄三角典型粉砂淤泥质海岸的特征提取该区海岸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变化信息图谱,对黄三角经济区海岸带自2002年以来的动态演变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19.
潘莹  许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42-1644
在参照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类、生态类群及其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64种,隶属25科40属,含3种以上的9个较大科构成了区系的主体,共24属44种,占总属数的60%和总种数的68.75%,其中以挺水植物为主要生态类群,共有32种,占总种数的50%;区系中单种属多,属的分化程度较高;从分布区类型来看,世界分布属最多,温带分布属次之,热带分布属亦较多,区系总体表现出明显的温带特征,并具有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俊清  袁旭音  李继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206-10208,10211
[目的]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特征。[方法]测定长江三角洲地区150多个采样点的重金属含量,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研究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区域和植物不同部位的含量分布以及转换和分配特征。[结果]长江三角洲地区受Cd、Pb、Cr、Cu、Zn的污染,其中Cd污染最严重,Pb、Cu和Zn次之,Cr最轻,几乎不受Hg和As的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为0.880,属于警戒级;水稻果实中Cd、Cr、Cu、Hg和Zn超过其背景值。按区域划分,土壤污染程度依次为:环太湖地区〉浙江南部地区〉沿江地区,城市直辖区〉县级城镇及农村;按迁移转化规律划分,根际土壤〉水稻根茎〉水稻果实;转换系数Cd〉Cu〉Zn〉As〉Hg〉Pb〉Cr,分配系数Zn〉Cr〉Cd〉Cu〉Hg〉Pb〉As。[结论]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元素的数值范围较大,个别样本污染严重,应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与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