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华北春芝麻不同栽培条件对干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华北春芝麻区不同栽培条件下芝麻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芝麻生殖器官干重与总干物质变化一致,随生育进程而增加;(2)干物质分配,苗期以营养器官为主,蕾期、花期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并进,以后叶片中的干物质越来越多地转移到生殖器官;(3)封顶期叶片仍保持一定的绿叶面积,能继续供给生殖器官干物质;(4)地膜覆盖比露地栽培更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转移;(5)探讨了高产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2.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3,他引:50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高的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子粒转移,高产品种子粒产量主要来源于生育后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即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并与抽雄后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1996~1998年在山西省隰县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进行了沟谷地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间的关系呈S形曲线变化.春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中,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子粒转移,果穗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在栽培上,应使各器官向子粒转移的干物质总量控制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4.
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6个澳大利亚杂种小麦在不同生育期植株及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干物质积累的杂种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植株总干物质积累在籽粒灌浆末期达到最大值,茎秆和叶片干物质积累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挑旗期茎秆、叶片各占植株总干物质的50%;从孕穗王灌浆末期,茎秆为干物质的主要贮存器官,占植株总干物质的 39.87%~66.67%;在成熟期,籽粒成为干物质贮存的最主要部位,占37.65%,茎秆占35.23%。从6个杂交种平均值来看,干物质积累多表现为正向杂种优势,尤其在营养生长期优势最明显。相关分析表明,营养生长期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较大且主要分配在茎秆部位的杂交品种,一般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较强的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5.
试验说明新疆春大麦干物质积累强度以技节至灌浆盛期最大.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全株、茎秆和稳呈S型曲线,叶片、叶鞘呈抛物线.全叶干物质积累与叶面积系数和单株叶面积消长动态一致.开花后伴随籽粒子物质积累增加,其他非经济五官干物积累呈有规律的向籽粒转移.叶片、叶鞘、茎三者转移量.叶片)叶鞘)茎,它们转移总量占粒重的物质占籽粒重30%左右.前期良好的营养体是后期形成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磷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蔡柏岩  祖伟  葛菁萍 《大豆科学》2004,23(4):273-280
通过磷素水平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表明:施磷量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有较大影响,提高施磷量能增加大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但施磷量过高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反而减少,高蛋白品种和高油品种分别以P10处理和Ps处理为最佳施P量.干物质分配开花期以前以叶为主,花期以茎为主,花期后生长中心开始转移到豆荚中.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的积累与运转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通过对两种类型饲用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运转规律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青贮型玉米科多8号偏重于营养生长,生物产量较高,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之后其生长中心为茎秆,干物质积累量吐丝前大于吐丝后,比例为67∶33,形成生物学产量的关键时期在大口期至吐丝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输出的主要器官是叶片;粮饲兼用型玉米陕单310偏重于生殖生长,拔节之前其生长中心为叶片,拔节至吐丝25d生长中心为茎秆,吐丝25d至成熟期生长中心为子粒,形成生物学产量和子粒产量的关键时期在灌浆期,光合产物向子粒转移的主要器官是叶片、茎秆和苞叶。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肥处理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动态及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分析了四种水肥处理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水肥处理下,冬小麦干物质在全生育期内变化相似,总体表现为“慢-快-慢”的增长趋势.高水、中水处理的干物质净积累量(NDMA)和群体生长率(CGR)峰值均出现在拔节-抽穗期,而低水、零水处理(低水中肥、零水零肥)的NDMA和CGR峰值均出现在抽穗-灌浆期.不同的水肥处理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干物质在根、茎、叶和籽粒中的分配比例变化显著.水肥胁迫严重时,在根中的分配系数增大,而在籽粒中的分配系数减小,从而影响产量;中水以及中、低肥水平下可以获得较高的籽粒分配比例.干物质的积累过程拟合精度排序为:三次曲线模型> Logistic模型>S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钾水平下甜菜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在不同施钾水平下对甜菜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菜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施钾水平提高而增加。干物质分配则随施钾水平的提高呈现生育前期冠/根比减小,生育中期增大,而生育后期又降低的规律。表明甜菜施用钾肥后促进了干物质生产及向各生育时期生长中心进行分配。  相似文献   

10.
海岛棉不同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的海岛棒干物质积累动态均遵循Lagistic曲线规律。单株干物质积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质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减少。但干物质向生殖器官的转移权重增大;密度为27万株/hm^2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产量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播期明显影响向日葵籽实产量及病害发生的程度。通过调整播期,可防止或减轻叶部斑病和菌核病的发生,在向日葵生产上起着很大作用。向日葵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规律符合Logistic生长曲线,可用方程y=k/(1 ae^-bx)模拟。向日葵植株的器官平衡依次为:除空壳外,茎秆(28.5%)、籽实(24.5%)、叶片(22.5%)、葵盘(17.3%)、叶柄(4.9%)。土壤肥力对向日葵的器官平衡有较大影响。经济系数不高是向日葵的一个特点。栽培条件不同,经济系数差异较大。在一般情况下,春播条件下经济系数较高,夏播条件下经济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给小麦立体匀播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选用小麦品种新冬22号和新冬46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种植方式设立体匀播和常规条播2个处理,副区种植密度设150万株·hm~(-2)(D_(150))、225万株·hm~(-2)(D_(225))、300万株·hm~(-2)(D_(300))和375万株·hm~(-2)(D_(375))4个处理,研究了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冬小麦光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条播比较,立体匀播方式下小麦群体生育后期中、下部叶的LAI、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显著提高;植株重、干物质转运量、干物质转运效率和干物质转运对籽粒产量贡献率增大,而植株成熟期营养器官干物质分配率降低;随着种植密度增大,茎鞘干物质分配率上升,叶片干物质分配率减小,而颖壳及穗轴、籽粒干物质分配率则无显著变化。与常规条播相比,立体匀播方式下新冬22号和新冬46号主茎穗粒重平均降低7.95%和4.43%,而分蘖穗粒重平均提高11.54%和5.06%,穗数显著提高(17.31%和17.68%),产量提高6.40%和9.84%,以D_(225)处理产量最高;穗粒数分别降低2.23%和1.71%,千粒重分别降低4.38%和4.54%。由此可知,立体匀播方式提高了小麦群体生育后期中、下部叶片叶面积指数和净光合速率,增大了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干物质向分蘖穗籽粒中转运,并主要通过增加群体穗数和分蘖穗穗粒重提高产量;最佳的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供试品种,对45 000、67 500和90000株/hm2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关键生育期0~60 cm土体根系的主要形态指标及其干物质积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密度提高,0~ 60 cm土体中玉米单株根系生物量积累下降,但群体根系总生物量呈上升趋势.3个密度下,从拔节期至乳熟阶段郑单958玉米根系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与根长密度均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在抽雄吐丝期达最大值;先玉335根系的相应形态指标从拔节期至乳熟阶段呈下降趋势,在拔节期最大.抽雄吐丝期和乳熟期,两个品种的单株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随密度增加而下降,但群体的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长密度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密度对高蛋白大豆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大豆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以冀豆2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6.5万、19.5万、22.5万、25.5万株·hm~(-2))下,高蛋白大豆不同生育期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等指标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育期延长和密度水平增大,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均在鼓粒期达到最大;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群体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随密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鼓粒期达到峰值,鼓粒期以后开始下降,以密度22.5万株·hm~(-2)处理最大;单株及群体积累的干物质前期主要用于营养器官生长,后期主要分配给生殖器官;群体植株产量随密度水平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当密度为22.5万株·hm~(-2)时,群体产量最高,为3 726.67 kg·hm~(-2)。  相似文献   

15.
密度对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以垦农4号为材料,研究了大豆在5种密度条件下的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密度增加呈增加趋势,R5期叶面积指数主要集中在冠层中上部;干物质阶段积累量、日积累量以及阶段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干物质阶段积累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株干物质日积累量随...  相似文献   

16.
The drop-disc method of estimating herbage dry-matter production was evaluated for ryegrass from growth commencement to the silage stage; the latter typically corresponded to a maximum dry matter (DM) mass of almost 7 t ha−1. A close linear relationship ( r 2= 0·829) was found between disc settlement height and DM mass up to 4–5 t ha−1 for the period when growth was mainly vegetative rather than reproductive. During the latter stage, the presence of stems and the occurrence of lodging had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quality of disc calibration data. The technique was demonstrably useful in experiments as a cheap, rapid and trouble-free method for monitoring the initiation of grass production and rate of production during the vegetative stage.  相似文献   

17.
麦茬复种饲料油菜的播种量对其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在麦茬复种条件下,不同播量的油菜株高、鲜重、干重、叶面积指数和净同化率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麦茬复种油菜地上生物产量的累积规律为幼苗期缓慢,蕾薹期最快,开花后减缓,基本符合“S”型生长曲线。高密播种能极显著提高复种油菜地上部干重、鲜重及其日生长量,以播量11.5kg/hm2处理为最优。增加播种量能明显提高复种油菜叶面积指数以及群体同化率。不同播种密度下,油菜生长期与其生长指标数学方程拟合为:干重y = k/(1+ae-bx),叶面积指数y = a+bx+cx2,其它指标均为y = a+bx+cx2+ dx3,其拟合度均达极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群体光合系统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马铃薯群体LAI呈单峰曲线变化 ,峰值出现在块茎膨大中后期 ;NAR的变化趋势和LAI不同 ,即随着LAI的增加 ,NAR呈二次曲线下降 ;马铃薯群体LAD的变化在整个生育期内呈二次曲线变化。其最大叶面积持续期正处于块茎膨大和淀粉积累时期 ,是马铃薯一生中干物质积累最多的时期 ;马铃薯生产力的提高并非NAR的提高 ,而是LAD的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钵苗机插+中密度(M_1D_2)"、"钵苗机插+低密度(M_1D_3)"、"毯苗机插+高密度(M_2D_4)"、"毯苗机插+中密度(M_2D_5)"、"毯苗机插+低密度(M_2D_6)"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的处理开展试验。【结果】秧龄与插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互作效应显著。同一机插方式及密度处理下,机插25 d秧龄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单茎叶片和茎鞘表观转运量及转运率、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抽穗后净同化率以及产量均明显优于40 d秧龄处理。同一秧龄和机插方式下,水稻群体茎蘖数、各时期LAI和衰减率、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势以及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抽穗后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在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_1D_2处理最优,而毯苗机插则表现为随着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且钵苗机插各指标较毯苗优势明显。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行距33 cm、配套株距14.5~15.5 cm,因群体总颖花数、结实率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其中又以行距33 cm、株距15.5 cm最能充分发挥其杂交籼稻株型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到12.74 t/hm~2,是本研究最佳组合;而毯苗机插随秧龄增大以及栽插密度的降低,群体质量指标恶化,有效穗数不同程度降低,产量并不高。  相似文献   

20.
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潮海  赵霞  王群  郝四平 《玉米科学》2007,15(2):061-063
采用桶栽法研究了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生理效应。结果表明,随着下层土壤容重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下降;容重越大,叶面积指数下降幅度越大,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速度越快,SOD酶活性降低越多,MDA含量增加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