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勤绿洲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棉花综合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民勤绿洲水资源利用率,在该地区棉田进行了滴灌、半固定式喷灌和渠道防渗灌溉3种不同灌溉模式的节水综合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大水漫灌相比,防渗渠灌节水40.4%,滴灌节水49%~55.6%,喷灌节水59.2%;防渗渠灌、滴灌和喷灌分别省工3.6%、16.2%和25.1%;滴灌、喷灌和防渗渠灌分别节电38.5%、31.1%和29.2%。滴灌和防渗渠灌收效明显,可在该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灌溉方式对梨园土壤水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沟灌、畦灌、滴灌、微喷灌和不灌水(CK)5种灌溉方式,通过对比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梨园土壤水分含量、叶片光合参数及果实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节水抗旱灌溉技术。结果表明:(1)果树根层(0~60 cm)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微喷灌>滴灌>畦灌>沟灌>CK,微喷灌的蓄水能力显著高于其它灌溉方式;(2)叶片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微喷灌≥滴灌≥畦灌>沟灌>CK,微喷灌处理的梨树叶片光合作用能力最强,其次是滴灌;(3)增产效果最好的是微喷灌,其次是滴灌,单株产量分别比CK提高了54.98%和44.18%;(4)在果实品质方面,微喷灌和滴灌显著提高了果实的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溶性总糖含量,并且显著降低了果实硬度、含酸量及石细胞含量,两者对果实品质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沟灌和畦灌。综合分析表明,微喷灌能够明显改善梨园土壤水分条件和梨树光合能力,显著提高果实产量与品质,是较为理想的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农业节水发展方向和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省农业节水要综合运用水利,农业、管理等配套措施、提高单位水效益,采取适用的田间灌水技术,提高灌溉水资源利用率。在渠灌区实行综合技术改造,并渠结合,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运用。发展低压管道灌溉,喷灌与微灌技术,盖膜和秸秆覆盖,制订并实行节水灌溉制度,灌溉预测预报制度,因地作好开发微咸水等,是河北省农业节水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苹果园土壤含水率、生育期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5年4~11月在密云水库上游地区新城子蔡家甸有机苹果基地布设了3种灌溉方式(管灌、滴灌和微喷灌)及对照(不灌溉)共4个处理、3个重复的对比试验.分别在苹果树开花期、枝条速长期、成熟期和封冻前灌水,依据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效率以及田间土壤实际含水率等因素确定灌水量.结果表明:(1)在3种灌溉方式处理中,微喷灌、滴灌处理的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较高,入渗深度在80 cm以内,未产生水分深层渗漏.管灌向下入渗深度大于微喷灌和滴灌,达到120 cm.(2)在整个生育期内,微喷灌和滴灌处理比管灌节约灌水量分别是31.99%和49.83%;微喷灌和滴灌条件下果园耗水量较管灌分别减少11.52%和12.49%.(3)从产量来看,微喷灌、滴灌、管灌产量分别比对照高25.74%、9.99%和0.78%;微喷灌产量达到51 000 kg/hm2;其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且达到9.288 kg/m3.总体看来,微喷灌是相对较好的节水增效灌溉方式,值得在果园灌溉中应用.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平均复种指数为150%,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加春播作物组成的两年三熟制为该区域的主要种植制度。受水资源限制,部分地区复种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严重影响了区域粮食安全。发展节水高效耕作制度成为解决区域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在小麦-玉米周年节水高效耕作制度和春播作物覆盖节水耕作制度两个方面的最新进展:前者重点介绍秸秆还田与高效耕作、高杆喷灌水肥一体化、肥水耦合、测墒补灌等生物节水与农艺节水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后者重点介绍多功能生物降解地膜的研制与花生、马铃薯等覆盖节水增产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淮海地区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与技术需求(采取深松与秸秆还田技术相结合、深松与高杆喷灌结合、废弃物还田、合理灌水与施用氮肥相结合、地膜覆盖技术等),以期为黄淮海平原灌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战略支撑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不同灌溉模式和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武威荒漠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设滴灌、喷灌、漫灌三种灌溉模式和4月10、20、30日三个播期,共九种处理,分析了不同灌溉模式和播期对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并从中找出最适宜当地玉米节水、增产的灌溉模式和播期。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喷灌、漫灌3种灌溉方式中喷灌最有利于提高玉米干物质总量(较滴灌提高11.2%~26.2%,较漫灌提高13.9%~53.9%),且喷灌模式下的器官干物质转移分配率较高,果穗重最大(较滴灌提高9.0%~25.9%,较漫灌提高19.2%~59.3%)。3个播期中第二播期是试验区最适宜的播种时期,其干物质总量较第一播期提高0.1%~53.5%,较第三播期提高8.8%~22.0%;这一播期下的叶片转移分配率较高,果穗干物质积累较高(较一期提高0.2%~54.7%,较三期提高10.4%~18.8%)。  相似文献   

7.
喷灌农田小气候变化及其对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喷灌对田间小气候和作物生长的研究综述与分析认为:喷灌水滴蒸发和冠层截留蒸发是喷灌能够调节农田小气候的主要原因,喷灌水滴蒸发量一般小于25%,冠层截留一般在1%-42%的范围内,喷灌农田冠层温度降低,湿度增大,在寒冷季节,通过喷灌可改善作物冠层的热量状况,喷灌后田间作物光合速度提高,蒸腾强度降低,最终表现为喷灌条件作物耗水量较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作物冠层的截留水量是喷灌能够长时间调节田间小气候的主要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冠层截留水量在冠层内的分配,存储,冠层内的水汽交换,温湿度变化,冠层内水分的消散过程,喷灌后温湿度的空间分布等,将会更加清楚的解释喷灌条件下的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8.
作物冠层对喷灌水分分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喷灌水分到达冠层以后,经过冠层的截留和水分再分配过程,主要以两种方式到达地面,即穿过冠层直接落入土壤和通过叶片的集水,然后以茎秆为通道流入土壤.以不同方式进入土壤中的水量与作物的种类、冠层结构、种植密度,以及喷灌系统和喷灌时的农田小气候等因素有关.本文根据喷灌水分在农田的分布特点,把喷灌系统和作物结合起来,提出了喷灌有效灌水均匀系数的概念.该系数能综合反映灌溉水经过冠层再分配过程以后,田间水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短缺是山西省目前甚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是制约山西省农业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有效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改变这一问题的关键。非工程节水是农业节水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从农艺节水、覆盖保墒、化学节水和管理节水等四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环节中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保障京津冀水安全,华北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需要进行及时评估并不断改进,其中冬小麦春灌节水政策的治理效果评估是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衡水深州市、邯郸曲周县、邢台任县三个县(市)的实地调研,运用有无项目对比法,对冬小麦春灌节水政策的节水效果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冬小麦春灌节水政策的节水效果不好,农民基本按照原有的灌溉习惯进行灌溉,并不会按照政策要求减少灌溉次数1次。政策宣传不到位、减少灌溉的减产预期较强、缺乏监督管理、补偿标准偏低是导致冬小麦春灌节水政策的节水效果不好的原因。假定减产比例为13%,冬小麦春灌节水政策的补偿标准估算结果为93元/亩的持续补贴,实际补偿标准明显偏低。为改进冬小麦春灌节水政策的地下水超采治理效果,需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补偿标准和强化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1.
基于HYDRUS模型的盐碱地土壤水盐运移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陕西卤泊滩盐碱地的水盐运移情况,基于当地2009—2013年田间水盐监测资料,应用饱和-非饱和土壤水分及溶质运移理论,利用HYDRUS-1D数值模型对当地土壤水分、盐分运移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盐碱地的水盐变化状况,确定合理的田间灌水定额。结果表明:在玉米整个生育期内,不同灌溉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节水控盐的综合标准衡量,农田灌水定额为500 m3·hm-2时有利于控制土壤盐分的累积。采用HYDRUS-1D模型对盐碱地农田土壤水盐运移的模拟结果与田间试验实测结果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盐碱化地区农田水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浅埋区盐碱地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国内外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机理研究,滴灌条件下盐碱地土壤盐分运移机理研究,土壤盐分运移模型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为滴灌技术在改造和利用地下水浅埋盐碱土地资源的应用提供了思路,为预报土壤盐碱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地下水浅埋盐碱土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一些建议,认为地下水浅埋区盐碱地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分运移规律的研究仍是今后土壤科学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民勤绿洲膜下滴灌洋葱节水高产灌溉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TDR土壤水分测定仪结合PC-2S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及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常规测定方法测定了膜下滴灌洋葱不同灌水处理下土壤水热动态、生长动态、产量效应、水分利用效率、耗水规律及经济效益,并结合TRM-ZS3全自动气象站气象数据比较不同滴灌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了不同灌水处理对水热变化、产量、灌溉水利用、耗水特性及效益的影响。研究表明,膜下滴灌土壤水热变化均匀、利用率高,有利于洋葱生长;适宜的滴灌定额条件下(T4)洋葱单株重、横茎及纵茎均较大,产量较对照(CK)增加8.65%,节水21.6%,灌溉定额降低120 mm,生育期耗水降低136.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7.31%,水分生产力达27.0元·m~(-3),净收入增加13.8%。与对照覆膜畦灌相比,滴灌处理生育期耗水强度较对照均降低0.8 mm·d~(-1)以上,能有效降低棵间无效蒸发损失,减少生育期耗水,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是一种经济可行、易于推广的节水方法。  相似文献   

14.
鲁北平原咸水滴灌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北平原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合理利用微咸水和咸水资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淡水滴灌处理为对照,设置不同矿化度咸水滴灌处理,研究全地膜覆盖条件下,咸水滴灌对棉花农田土壤水盐分布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出苗水可以明显降低棉田主要根层土壤EC值,降低率在26.8%~29.0%之间。咸水滴灌减少了棉花对土壤水分的吸收,主要影响土层在40~100 cm,灌溉水矿化度越高,影响越大。与淡水滴灌相比,滴灌补灌矿化度6g·L-1以下的咸水对棉花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滴灌8g·L-1的咸水在降水偏少的年份能明显降低棉花产量。从土壤盐分的积累来看,利用滴灌补灌一次6g·L-1以下的咸水,通过黄河水和夏季降水淋洗土壤盐分,不会造成棉花根系分布层土壤盐分的积累。该研究结果可为鲁北平原区咸水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表-地下接力滴灌是集膜下滴灌和地下滴灌优点于一体的新型节水控盐技术,但目前针对该技术应用效果的研究尚少。针对如何对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中的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进行水量分配效果最优这一问题,设置100%地表滴灌(W1)、75%地表滴灌+25%地下滴灌(W2)、50%地表滴灌+50%地下滴灌(W3)、25%地表滴灌+75%地下滴灌(W4)、100%地下滴灌(W5)共计5个处理,比较了不同水量分配下的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与单一地表滴灌、单一地下滴灌对盐碱棉田土壤水盐分布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W3处理根区土壤含水量分布最均匀,干燥区域面积最小。(2)W4处理窄行区域淋洗范围最大,脱盐效果最显著。(3)W3处理棉花吐絮期总干物质量和籽棉产量最大,分别为112.66 g和9 147 kg·hm-2;吐絮期总干物质量比W1和W5处理分别提高11.3%和19.1%,籽棉产量比W1和W5处理分别提高14.1%和11.9%。地表-地下接力式滴灌处理下土壤含水量得以显著改善,在对土壤盐分进行淋洗的过程中表现出接力效应,淋洗面积和淋洗效果均有所增大。相比于单一地表滴灌和单一地...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河套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盐渍化调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大型灌区。由于气候、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在兴建大规模灌区之前,当地已有严重的盐渍化问题,随着引水量增加,灌溉面积扩大,由于重灌轻排,灌排工程不配套,大水漫灌等原因,使灌区的地下水位迅速上升并超过临界水位,加剧土壤盐渍化;此后虽经积极治理,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灌区盐碱化的发生、分布、治理在西北干旱地区具有典型意义。河套灌区现状年引黄水量在50亿m3左右,占内蒙引黄水量的90%,超出引黄指标10亿m3,节水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必须高效地利用灌溉水资源,采用渠井灌排技术和实施节水灌溉制度,来调控灌区水盐动态,总体上能使河套灌区灌溉土壤逐步由积盐向脱盐的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作物—水模型的选择是制定节水灌溉制度的重要环节 ,本文就干旱区玉米节水灌溉试验 ,介绍了玉米作物—水模型的选择 ,旨在探讨节水灌溉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额济纳绿洲首次开展了棉花滴灌、防渗渠灌等节水灌溉试验 ,结果表明 ,节水灌溉技术与绿洲内漫灌相比 ,可收到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节地省工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灌溉方法。在绿洲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下 ,农业的持续发展主要依赖于节水灌溉技术 ,节水灌溉将是绿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建议绿洲发展滴灌、防渗渠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9.
测定了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下啤酒大麦出苗率、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分变化、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资料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降水利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冬季储水灌改为春季储水灌从技术层面上切实可行;在适宜灌水定额条件下,采用春季储水灌溉技术较冬季储水灌溉技术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75 mm,减少土壤蒸发37.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在实际大麦种植生产中应以春季储水灌定额75 mm,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定额75 mm为宜,这样不仅可节约有限水资源,还可提高地温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于田县昆仑灌区水资源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于田县灌区由于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合理利用。本文 在分析灌区水资源利用现状、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工程措 施,探讨了灌区的发展规模,并指出节水是灌区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