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冬季气候严寒,葡萄栽培很少,且品种单一,主要是巨峰。为丰富当地葡萄品种资源,筛选适宜当地保护地栽培的葡葡优良品种,1999年春从沈阳引入京亚、京优、87-1、里扎马特、藤稔、高妻、巨丰和红地球共8个品种,进行日光温室栽培观察。温室为不加温日光温室,  相似文献   

2.
几种方法测定鲜食葡萄枝条抗寒性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5种方法测定7个鲜食葡萄品种的枝条抗寒性,对测定结果与品种抗寒性进行分析,结合本地区葡萄越冬表现结果表明,7个鲜食葡萄品种中矢富罗莎、奥古斯特和京秀比其他几个品种抗寒,红地球和美人指居中,而乍娜和里扎马特抗寒性最弱。对测定方法进行了简单比较表明:在品种抗寒性差异比较大时可用电导率法测定,既简便又节省费用。抗寒性差别比较小时则可采用过氧化物酶和可溶性糖测定,若要精细比较抗寒性采用电导率、过氧化物酶、可溶性糖、脯氨酸和丙二醛的综合测定。  相似文献   

3.
不同防寒处理对高接青岛早红葡萄露地越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贝达高接的青岛早红葡萄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防寒处理对高接青岛旱红葡萄露地越冬的影响.进行包剪口、全包扎、不包扎、埋土处理,测定分析越冬后青岛早红葡萄枝条的含水量、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抗性指标,以及萌芽率、萌芽时间、生长势、果枝率等树相指标.结果表明:各处理的葡萄枝条含水量均超过40%,高于芽眼的反应临界点.各处理葡萄的生理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埋土处理和包扎剪口处理的各指标表明二者的抗寒性较强,而全包扎处理与不包扎处理的抗寒性较差.越冬后以嫁接埋土处理葡萄表现最好,而包剪口和全包扎的比不包扎的效果好,说明在昌黎地区影响葡萄越冬的主要因素是风害.说明青岛早红葡萄高接后包扎剪口处理后在昌黎地区可以露地越冬.  相似文献   

4.
红地球葡萄,是较不抗寒的品种,越冬后翌年返青率往往很低,据调查,1999年河北涿鹿县二堡示范园,“五一”前后定植绿苗6.53公顷,2000年返青率仅56.7%。2000年山西闻水县刘胡兰镇,定植红地球20公顷,2001年返青率为87.3%。因此,提高葡萄植株越冬返青率,不仅是早期丰产的关键,也是促进葡萄发展的关键。一、红地球葡萄植株返青率低的原因1、品种特性 红地球葡萄原产美国加州,由于原产地冬季气候暖和,形成了抗寒性较差的特性,当引种至北方地区,短时间内不适应较寒冷气候,从而表现出抗寒性较差。2、贪青生长 幼树期长势旺盛,加之…  相似文献   

5.
正陕北冬季天气寒冷,葡萄落叶后必须埋土防寒,第2年4月下旬才能出土上架。如何创造适宜露地葡萄生长发育的生产条件,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已成为陕北长城沿线露地葡萄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笔者总结了陕北长城沿线露地葡萄抗寒栽培要点,供参考。1品种选择1)早熟品种。无核白鸡心、夏黑无核、早黑宝、维多利亚、巨玫瑰、京秀、京亚、里扎马特等。  相似文献   

6.
鲜食葡萄枝条中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及抗寒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抗寒性不同的鲜食葡萄品种一年生枝条进行不同的低温处理,测定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及变化规律,并比较它们的抗寒性强弱.研究结果表明:抗寒性强的品种酶活性高,抗寒性差的品种酶活性低,且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而下降,以抗寒性强的品种变化得慢,抗寒性差的品种变化得快.在宁夏地区不同鲜食葡萄品种抗寒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别,7个鲜食葡萄品种中矢富罗莎、奥古斯特和京秀比其他几个品种抗寒,红地球和美人指居中,而乍娜和里扎马特抗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我国葡萄优质栽培区,葡萄产量名列全国前茅.新疆原有葡萄栽培品种喀什喀尔、红白木纳格及引进的巨锋、无核白、里扎马特等,除无核白外均属中晚熟品种.为调节市场,丰富葡萄品种,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们特于2001年春从辽宁省果树研究所引进京亚、京秀(有核品种)、无核白鸡心(无核品种)三个鲜食早熟葡萄品种进行试栽.  相似文献   

8.
王燕凌  廖康  刘君  王丽 《果树学报》2006,23(3):375-378
通过越冬前的低温锻炼,全球红、巨峰、里扎马特3个鲜食葡萄品种枝条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增加,低温锻炼中期积累最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升高,SOD活性的提高主要在低温锻炼的前、中期,且上升平缓,POD活性的提高主要在前期,中后期不再提高;质膜相对透性在前中期变化不大,后期明显上升。从品种来看,经低温锻炼后,全球红枝条中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及SOD、POD活性均相对较高,巨峰次之,里扎马特较低。从时间进程来看,在低温锻炼诱导葡萄抗寒性过程中,POD活性提高在前,游离脯氨酸积累在后,之后是质膜相对透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几个鲜食葡萄品种抗寒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测定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对7个鲜食葡萄品种(乍娜、力扎马特、矢富罗莎、奥古斯特、美人指、红地球、京秀)的抗寒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宁夏地区不同鲜食葡萄品种抗寒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它们抗寒性强弱依次为矢富罗莎>京秀>红地球>美人指>乍娜>奥古斯特>力扎马特。  相似文献   

10.
北方露地葡萄秋冬季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北方露地葡萄种植户在葡萄采收后往往忽视秋冬季的管理,造成翌年葡萄死亡、树势衰弱、萌芽不齐、无花序等现象。2016年春,辽宁、吉林等露地葡萄越冬后死亡率约30%以上,除了秋冬干旱、寒冷、雨雪量少等气候因素影响外,主要原因是葡萄秋冬季管理不当,有必要强调秋冬季管理不可忽视。1葡萄霜霉病的防治露地葡萄采收后,叶片保护十分重要。叶片早衰或过早脱落将严重影响枝条成熟,甚至造成冬芽萌发、枝  相似文献   

11.
南方欧亚种葡萄引种评价和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评价了35个欧亚种葡萄品种,认为适合南方栽培的欧亚种葡萄基因型有9个,以其中2个表现优良的主栽品种为试材,研究了南方欧亚种葡萄优质稳产栽培的几个主要技术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矢富罗莎、红地球分别选择SO4、巨峰作砧木,生长结果最优,平均粒重较自根苗分别增加21.6%、10.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14.8%、2.8%;2个品种采用单十字飞鸟型架式较双十字V型架产量分别提高20.7%、15.0%;2个品种采用5-4-3-2-1摘心法较常规方法结果枝率分别提高51.9%、28.6%;使用细胞酶制剂叶面肥粒重增加1.2 ̄1.6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1%,对降低果实酸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明显改善红色品种果实外观。  相似文献   

12.
葡萄品种资源裂果性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252 个鲜食葡萄品种(111 个欧美杂种,141 个欧亚种),分别在转色期、成熟期、过熟期采集果实,通过清水浸泡试验,了解比较其裂果情况。结果表明,葡萄裂果症状有环裂、纵裂、纵环裂和龟裂等,龟裂只在欧亚种葡萄出现;欧亚种葡萄比欧美杂种葡萄裂果严重;成熟期裂果最严重;欧美杂种小果粒葡萄品种更容易裂果;果皮厚、果肉质地软的葡萄不易裂果。不同葡萄品种的裂果倾向性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研究清水浸泡后葡萄发生裂果的情况,对葡萄裂果有了初步认识,为葡萄品种选择及葡萄育种亲本选择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林兴桂 《果树学报》2007,24(1):89-93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葡萄酒产业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葡萄酒主产区之一的东北(包括内蒙古北部),由于冬季严寒和无霜期短,不适于欧亚种酿酒葡萄品种栽培,因此开展酿酒葡萄抗寒育种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阐述了半个世纪来我国山葡萄品种选育和应用山葡萄×欧亚种、山-欧F1×山葡萄、山-欧F1×欧亚种、山-欧F1×山-欧F14种杂交模式进行种间杂交选育抗寒酿造葡萄品种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21世纪我国酿酒葡萄抗寒育种发展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4.
以葡萄休眠芽为试材,对利用低温放热(low temperature exotherm,LTE)分析耐寒性方法中适宜的保湿水量及取芽位置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4 ℃和–8 ℃低温贮藏过程中葡萄冬芽LTE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LTE测定时每个模块中适宜的保湿水量为150 μL,取样时应选择第3 ~ 8节位饱满休眠芽。枝条在–4 ℃贮藏能够有效延长冬芽LTE的评价,但适宜的贮藏期限为3个月。同时,采用优化的方法对4个类型20个葡萄种质的LTE测定表明,欧亚种、欧美种、种间杂种和野生种的耐寒性依次增强,且同一类型不同品种的耐寒性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葡萄品种黑痘病抗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方法,研究了37个栽培品种(欧亚种及其杂种)对黑痘病的抗性。结果表明,欧亚种葡萄及其杂种对黑痘病抗性存在很大差异。欧亚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和感病两种类型。欧美杂种葡萄品种间对黑痘病的抗性存在抗病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了5个葡萄品种小果柄上疣的大小、形成过程、内部形态、组织结构与病菌的侵染情况。发现抗性较强的北醇,小果柄上的疣小、形成较早,发育速度较慢,破裂后内部结构层次清晰,基部木栓形成层明显,抗性差的红地球则相反。推测该组织可能与葡萄果实病害病原菌的侵染有关。  相似文献   

17.
吴江  程建徽  杨夫臣  谢鸣  雷鸣 《果树学报》2007,24(4):444-448
以红色类型红地球和白色类型无核白鸡心为试材,研究了南方设施栽培条件下欧亚种葡萄果实着色与糖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果实成熟过程中,2种颜色类型葡萄果皮与果肉中均以己糖(葡萄糖、果糖)积累为主,2者比例呈下降趋势,浆果成熟后2者含量大致相同,糖是葡萄果实着色的重要影响因子;红地球果皮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与果皮、果肉中糖积累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花色素苷的形成与果皮、果肉中葡萄糖的积累正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而白色类型无核白鸡心果皮中不积累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的变化与果皮、果肉中糖积累相关性相对较高,其中与果皮中葡萄糖的积累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8.
葡萄霜霉病菌侵染抗病和感病品种过程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苯胺蓝染色结合扫描电镜的方法,观察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在葡萄感病品种‘红提’和抗病品种‘北玫’中的侵染过程,发现两品种从接菌到显症的过程基本一致,但孢子囊伸出气孔的时间、伸出孢囊梗气孔比例、孢囊梗数量及孢囊梗分支,‘红提’比‘北玫’多;菌丝在‘北玫’上生长速度慢,后期生长量也较少。‘红提’的潜育期为4 d,而‘北玫’的为5 d,‘红提’和‘北玫’的长菌丝、分支的长菌丝、疏松菌丝体出现的时间也不同。菌丝生长一段时间后,在‘北玫’上停留在疏松菌丝体阶段,而‘红提’96 h时叶片组织内长满致密的菌丝体。两品种在初生菌丝和长菌丝阶段产生吸器的频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