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以夏玉米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平衡施肥对夏玉米产量、肥料利用率及土壤表层养分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平衡施肥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产量,施用控释氮肥和控释减氮对夏玉米产量影响不大,施用控释肥减少15%氮肥不会引起夏玉米产量的显著下降;不平衡施肥处理显著降低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控释肥和控释减氮处理对夏玉米吸氮量影响不大,显著降低吸磷量,增加吸钾量;控释肥处理和控释减氮处理能够增加氮肥和钾肥利用率,降低磷肥利用率;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氮肥施用影响土壤碱解氮的含量,不平衡施肥造成作物对土壤养分的不均衡吸收,优化施肥和控释氮肥都能保持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均衡分布,施用控释氮肥条件下可适当减少氮肥投入。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根据土壤养分亏缺状况,平衡微量元素后确定氮磷钾的适宜用量,研究小麦玉米带田的平衡施肥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平衡施用改善了小麦、玉米的经济性状,提高了小麦千粒重、玉米的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平衡微量元素后带田中限制小麦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氮、磷,限制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是氮、磷、钾;平衡施肥处理的产量、产值与纯收入均增加,其中处理N2P2K2的产值与纯收入最高,分别为17085元/hm2和15240元/hm2。综合分析结果说明,小麦玉米带田高产平衡施肥配方应为N2P2K2。  相似文献   

3.
根据测土掌握玉米播前氮、磷、钾土壤养分状况,通过夏玉米配方、常规、空白“三区”的不同处理的田间试验.为豫西南砂姜黑土土质夏玉米的高产高效提出科学合理的施肥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进行夏玉米氮磷钾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较之缺素处理,氮磷钾处理的产量明显升高,缺氮处理的产量居末位,养分元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力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氮、磷、钾;而氮磷钾配合施用增产效果最佳,且配方施肥比常规施肥增产6.27%。就氮、磷、钾肥利用率而言,其在配方施肥、常规施肥中的数值分别为27.8%、30.0%、30.2%,25.4%、10.3%、13.5%。  相似文献   

5.
/  段松霞  张改霞 《河南农业》2013,(23):17-18
为了探讨氮、磷、钾配肥技术在夏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自2007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夏玉米施肥效应田间试验36个,依据土壤养分化验结果、肥效试验结果得出夏玉米主要施肥技术参数及养分丰缺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长葛市夏玉米施肥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平衡施肥的基础上设置各种缺素处理,研究各种元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对养分的吸收特性及各种养分在作物体内的循环试验。结果表明:与最佳处理(OPT)相比,各减素处理均有一定程度减产,其中不施肥处理减产最严重,其次是减氮和减磷处理,再次是减钾和减锌处理。苗期-抽雄期及抽雄期-成熟期是作物吸收养分的高峰期。植株吸收养分量和平衡系数试验则表明,氮的投入与产出基本维持平衡,磷已能满足玉米高产需要,并有剩余,钾肥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7.
一、夏大豆的营养特点 科学施肥是夺取大豆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要做到科学施肥必须了解大豆的营养特点。每生产100公斤大豆籽实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8.5、五氧化二磷1.8、氧化钾3.7、氧化钙4.4、氧化镁2.1公斤,锌5.5克。吸收氮、磷、钾、钙、镁营养的比例大致为4.7:1:2.1:2.4:1.2。大豆开花以前,从土壤中吸收氮、磷养分数量较少,籽粒形成期,吸收氮、磷养分进入高峰期。大豆对钾、钙、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一种高产作物,植株高大,茎叶繁茂,需肥量大,只有增施肥料,满足其生长发育时养分的需要,才能获得高产。一般情况下在氮磷钾三要素中相对需氮钾较多,需磷较少,根据研究,玉米每形成100公斤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纯氮2.5公斤、五氧化二磷1.5公斤、氧化钾2.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6:0.9,需肥量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小麦-玉米推荐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探求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科学施肥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养分专家系统和国际农化服务中心(Agro Services International Inc,ASI)法推荐施肥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期产量、经济效益、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效率及周年磷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施肥显著增加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新郑市航空港区和鹤壁轮作周年分别增产24.75%-65.26%和8.18%-35.53%,施氮分别增产31.14%和24.40%、施磷增产11.62%和9.42%、施钾增产11.52%和8.64%,施氮、磷和钾肥平均增收9 369、4 095和3 923元/hm2。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较习惯施肥,植株氮、磷和钾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87%、12.72%和4.79%,分别增产6.63%和4.63%,增收18.27%和20.48%,产投比为4.01,与ASI推荐施肥效果相当。基于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的周年氮、磷和钾肥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10.99、10.67和10.69 kg·kg-1,氮、磷和钾肥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5.82%、22.30%和45.33%。冬小麦、夏玉米秸秆全量还田下,推荐磷钾肥量可实现周年磷钾素分别盈余49.6和71.5 kg·hm-2。【结论】小麦(玉米)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优化了氮磷钾肥配比,促进了冬小麦和夏玉米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较习惯施肥具有增产增收效果,肥料利用效率较高,实现了周年磷钾素养分盈余,方便快捷,可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吉林省榆树市向阳镇白浆土上进行优质大豆平衡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与最佳施肥处理相比较,缺氮处理减产8.0%,缺磷处理减产8.9%,缺钾处理减产12.1%。钾是影响大豆高产的最主要养分因子,氮和磷次之。大豆平衡施肥不仅可以促进其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而且还可以提高其品质。因此,优质大豆生产施肥应重视氮磷钾的配合施用,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棉花配方施肥技术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证明,氮磷钾配方施肥增产显著;生产100 kg籽棉,氮(N)、磷(P2O5)、钾(K2O)吸收量为5.11、1.50、4.22 kg;化肥利用率为氮25.75%、磷14.03%、钾46.41%;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率为碱解氮77.64%、速效磷70.2%、速效钾32.32%。  相似文献   

12.
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同等重要,其增产效果是氮〉磷〉钾,氮、磷、钾的配比以5.6:1.9:1为最佳。  相似文献   

13.
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辽宁凤城棕壤长期定位监测点其中8年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明确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较不施肥对照相比,长期不同施肥均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含量。总的来说,土壤培肥效果以有机肥配施化肥好于相应的单施化肥或有机肥,化肥组合以氮磷钾或氮磷配施效果更好,单施氮肥相对较差。不同施肥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与上述养分的变化规律相似,且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与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密切相关。综上说明,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是该地区提高土壤肥力和实现玉米增产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由静 《现代农业》2009,(7):25-27
经多因素试验与相关验算,氮磷钾配方施肥增产显著;生产百千克籽棉氮、磷(P2O5)、钾(K2O)吸收量为5.11、1.53、4.22:化肥利用率氮25.75%、磷14.03%、钾46.41%;土壤速效养分利用率为碱解氮77.64%、速效磷70.2%、速效钾32.32%.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肥对红壤氮磷养分和玉米生长、氮磷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速效磷和无机氮,及玉米生长和玉米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分析了土壤氮、磷养分与玉米氮、磷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肥下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2.77~99.91 mg·kg-1,无机氮含量为16.20~37.92 mg·kg-1,含有有机肥处理(施有机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的土壤速效磷和无机氮含量分别是对照的7.49~7.82倍和2.20~2.34倍。长期施肥影响玉米产量,同时也影响了玉米对氮、磷养分的吸收量。玉米籽粒吸磷量与土壤速效磷,以及籽粒吸氮量与无机氮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线性回归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30 6和0.913 5。  相似文献   

16.
环渤海盐碱化潮土区夏玉米施肥效应及肥料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环渤海盐碱化潮土区夏玉米需肥特点及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从肥料-作物-土壤系统中宏观计算氮磷钾的输入-输出平衡状况,并得出肥料利用率,为该地区夏玉米科学施肥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试验地盐碱化潮土的氮、磷、钾养分的丰缺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该地区夏玉米提高产量的土壤养分限制因子为NK、P;NPK处理时,土壤氮磷钾收支平衡状况为土壤氮、磷、钾素实际盈余分别为90.67%、82.09%、20.67%,土壤供氮、磷、钾的供应能力分别为77.4%、81.5%、80.8%,土壤供氮、磷、钾的量分别为116.08、17.63、117.07 kg/hm~2;氮、磷、钾肥的增产率分别为29.17%、22.73%、25.00%,每kg氮、磷、钾肥增收籽粒量为12.56、21.50、13.17 kg,NPK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21.78%、24.58%、22.95%。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利润、肥料成本和养分在土壤中的残留,通过数学模拟获得夏玉米一元二次效应方程,得出夏玉米氮(N)、磷(P_2O_5)、钾(K_2O)肥最高产量施肥量分别为210.11、76.97、141.06 kg/hm~2;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141.06、72.34、119.72 kg/hm~2。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河北省夏玉米施肥效果和肥料利用率现状,对河北省2005—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中的2 794个"3414"夏玉米试验进行分析,明确氮、磷、钾肥对河北省夏玉米产量的贡献率,测算氮、磷、钾肥的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河北省夏玉米不施化肥产量为5.65 t/hm~2,配方施肥提升产量至8.46 t/hm~2,在其他肥料施用的基础上,氮、磷、钾肥分别增产1.81(29.2%)、1.17(17.5%)、0.99 t/hm~2(14.4%)。施肥对河北省夏玉米产量的平均贡献率为39.3%,氮、磷、钾肥的贡献率分别为21.2%、14.0%、11.8%。河北省夏玉米化肥的农学效率平均为7.5 kg/kg,氮、磷、钾肥农学效率分别为9.6、17.4、9.3 kg/kg。河北省夏玉米化肥偏生产力平均为22.6 kg/kg,氮、磷、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45.6、125.0、81.4 kg/kg。河北省夏玉米肥料利用效率总体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需要进一步推进土壤培肥、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提高养分资源管理水平,实现玉米产量与养分效率的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田间肥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燕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21-123,166
本试验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氮、磷、钾3因素4水平14个处理的田间试验设计(即3414设计),初步研究了崇明地区中等肥力水平下土壤供肥能力、氮磷钾肥用量和配比对崇明县单季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对氮、磷、钾养分元素的吸收利用情况,通过探索适合本地区水稻最佳施肥方式,由此提出提高施肥利用率的科学养分管理方法,为本县测土配方施肥提供技术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解氮总体表现偏低,有效磷和速效钾中等,无肥区相对产量及氮磷钾含量均处于低水平;推荐施肥处理N2P2K2产量最高;平均肥料利用率氮肥为27.30%,磷肥为17.50%,钾肥较高为34.83%。  相似文献   

19.
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设置在北京昌平区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16年的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状况。试验设置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和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复种轮作2种不同种植制度以及长期撂荒处理(CK0),其中冬小麦-夏玉米复种连作种植制度(种植方式Ⅰ)包括4个施肥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施肥,但种植作物)、氮磷钾(NPK)、氮磷钾+猪厩肥(NPK+M)、氮磷钾+玉米秸秆(NPK+S);小麦-玉米→小麦-大豆复种轮作种植制度(种植方式Ⅱ)包括1个施肥处理为氮磷钾+种植方式Ⅱ(NPKF)。试验结果表明:1)长期撂荒土壤的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微生物量碳(SMB-C)和氮(SMB-N)均显著高于2种不同种植制度的农田土壤,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较低;2)2种不同的种植制度中,施肥处理(NPK、NPKM、NPKS和NPKF)农田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生物量碳、氮、磷均高于不施肥但种植的农田(CK),与CK相比,NPK、NPK+M、NPK+S和NPKF处理的微生物量生物量碳增加了26%、70%、36%和46%,微生物量生物量氮增加了92%、251%、130%和159%,以及微生物量生物量磷增加了519%1...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肥对棕壤主要养分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在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微区内进行,对长期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监测,并对不同施肥处理玉米养分吸收量、产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长期施肥尤其是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均有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磷、速钾在玉米拔节期呈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至玉米灌浆期过后趋于平稳。玉米产量与生物量均以。M2N1P处理为最高,CK处理最低。相关分析表明,玉米N、P吸收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磷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玉米吸钾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不显著。而与玉米N、P吸收量极显著相关。玉米产量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磷相关性达极显著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