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调查了秦岭细鳞鲑在秦岭的分布及其生存状况,介绍了其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对策,以为秦岭细鳞鲑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k tsinlingensis)属典型的陆封性冷水鱼类,国家II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是细鳞鲑属(Brachmystax lenk)所有物种中分布最南端的1个亚种,秦岭山脉北麓的渭河流域内目前数量较多。通过实地调查表明,渭河流域内分布的秦岭细鳞鲑种群发生了3个明显的变化:分布最低高度由原来海拔1000米上移至1200米,分布范围缩小;个体小型化;种群数量减少。文中还就秦岭细鳞鲑的保护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甘肃东部秦岭山麓的张家川秦岭细鳞鲑驯养繁殖场,在适应人工养殖环境并完成食性驯化的279尾秦岭细鳞鲑亲鱼池中,按照雌雄3:1的比例挑选出20尾亲鱼作为亲本,用注射催产素的办法调节性成熟时间,使雌雄同步。经过人工采卵采精,并完成受精,在人工控温、遮光、增氧等养殖条件下,完成孵化工作,共孵化培育出秦岭细鳞鲑苗种5500尾。  相似文献   

4.
细鳞鲑的生物学及养殖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属鲑形目,鲑科,细鳞鱼属。俗称山细鳞鱼、江细鳞鱼(东北)、闾鱼、闾花鱼、金板鱼、花鱼(陕西)、梅花鱼(甘肃)、小红鱼(新疆),其中以秦岭细鳞鲑中文名称较为科学。中国仅1属1种,是一种名贵的陆封型冷水鱼。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已将其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细鳞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至辽河的支流浑河上游,图门江、鸭绿江、松花江,向西经辽河、滦河、秦岭直至额尔齐斯河。河北及内蒙古潮白河与滦河上游,黄河的上游及其渭河支流和长江的汉水北侧支流子河、子午河的上游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5.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成熟卵呈圆形,黄色,沉性,卵径(3.97±0.07)mm,受精卵吸水充分膨胀后卵径为(4.30±0.07)mm.在水温8.5~12.5℃条件下,秦岭细鳞鲑胚胎发育需415h.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其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孵化共8个阶段、32个时期.出膜仔鱼全长(10.11±0.65)mm;出膜13d后卵黄耗尽,全长(14.32±0.22)mm;出膜后20d,鱼苗全长(18.13±0.21)mm,臀鳞出现,各鳍均已出现,鱼苗侧线全部形成且清晰,体色接近成鱼.秦岭细鳞鲑早期发育的特点反映了其对水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挑选平均体重(4.0±1.4)g、平均体长(8.0±1.2)cm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幼鱼,研究了不同盐度(0、6、12、18、24、30)对细鳞鲑幼鱼鳃丝和肝脏中Na+-K+-ATP、抗氧化酶(SOD、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盐度对细鳞鲑幼鱼鳃丝中Na+-K+-ATP活性及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细鳞鲑鳃丝和肝脏中的Na+-K+-ATP活性升高,抗氧化酶(SOD、CAT)的活性则随着盐度的升高而降低.虽然细鳞鲑能够通过自身的渗透调节和抗氧化系统应对外界盐度变化带来的压力,但是长期的盐度胁迫也会给细鳞鲑幼鱼机体带来损害.研究结果为今后细鳞鲑的耐盐度选育、养殖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细鳞鲑属于鲑科,主要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水质清澈、水底有大型砂石的河段中.由于近年来全球气候发生巨变,人类活动使得环境破坏严重,加之过度捕捞等问题,细鳞鲑的生活区域遭受一系列重创,细鳞鲑种群数量也开始不断减少.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基于当前细鳞鲑生活的困境,由小及大,对当前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资源的增殖保护办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分布在甘肃东部渭河支流的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秦岭细鳞鲑,曾是宋代朝廷贡品,其具有生长快,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有防止血栓,加快伤口愈合之功能,亦称脑黄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为了保护好该物种,一代代渔业工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其加以保护。近年来,天水市渔业工作者及时转变观念,决定走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路子,决定先将野生秦岭细鳞鲑捕捉来驯养,研究其生长阶段特点,掌握生活习性,对其进行人工驯养,最终完成人工繁殖,扩大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细鳞鲑在太白山南坡黄柏塬地区的适应性生长情况,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在黄柏塬区域的湑水河、太白河及其支流,对细鳞鲑的栖息地特征、种群结构、生长状况以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最近10年(1997-2007年)的年均气温较20世纪中后期(1970-1996年)升高1℃左右,细鳞鲑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喜欢选择水流速度较缓(0.19~0.52m/s)、中午水底温度在6℃以上、水深35~112cm的环境中进行繁殖;细鳞鲑的洄游习性有所改变,迁移距离相对较短,甚至不迁移。所捕获的细鳞鲑年龄组成为1~4龄共4个年龄序列;多数雄鱼于2+龄达到性成熟,而雌鱼为3+龄;细鳞鲑体质量(W)和体长(L)关系符合Keys增长函数-W=0.045L-2.725。对细鳞鲑体长和体质量的实测值进行回归,可得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为:渐进体长L∞=42.12cm,渐进体质量W∞=1202.11g,生长系数k=0.134,理论起始生长年龄t0=-0.517。细鳞鲑群体垂直分布表现出高年龄个体多分布于海拔高处的趋势。【结论】细鳞鲑对黄柏塬山地气候和生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秦岭细鳞鲑亲鱼培育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秦岭细鳞鲑亲本人工驯化、催产、孵化和育苗的关键技术以及促熟催产中的外源性激素选择及用量。实验用野外捕捞秦岭细鳞鲑,从2011年3月开始逐年筛选,到2014年3月共培育5~9龄亲鱼580尾。实验显示,通过30 d有计划地添加黄粉虫投喂,可使野生亲鱼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注射马来酸地欧酮DOM(2.5 mg/kg)和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3μg/kg),促熟催产3 d后效果明显。2013年采卵约4.56×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2.5%,平均孵化率为63.0%;2014年获得受精卵约8×104粒,平均受精率为85.5%,平均孵化率为62.5%。鱼苗上浮后的开口期和转口期最为重要,为育苗的关键时期。根据秦岭细鳞鲑亲鱼性腺发育的规律,提出了在人工培育过程中,通过加强"冬护、春繁、夏壮、秋养"4个环节,有助于提高精子和卵子质量;在人工培育关键期选择卤虫开口较为适合,在鱼苗消化系统和免疫器官发育完全后选择高蛋白人工配合饲料进行转口,有利于提高鱼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牡丹江水系钝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tumensis)的眼、性腺、心、肾、肝、肌肉6种组织中的12种同工酶LDH、MDH、G6PDH、EST、POD、ME、SOD、α-AMY、CAT、COX、SDH和FDH进行了电泳研究,结果显示:钝吻细鳞鲑同工酶表现出明显的组织特异性;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共记录出20个基因座位,其中9个基因座位Est-1、Est-4、Est-5、G6pdh-2、Gdh-1、Ldh-1、Sdh-1、Sdh-2、Sod-2表现为多态.钝吻细鳞鲑的多态座位比例(P=45%)在鱼类中居较高水平,平均预期杂合度(He=0.2243)、平均实际杂合度(H′0=0.6540)也较高,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证明钝吻细鳞鲑可能存在较高程度的非平衡选择.从钝吻细鳞鲑群体的遗传偏离指数(d=1.9153)可以看出,其杂合子高度过剩,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Ne=1.45)在目前已见报道的硬骨鱼类多样性研究中(Ne=1.16~1.58)处于上限值,即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从研究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牡丹江水系的钝吻细鳞鲑的种质杂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乌苏里江尖吻和钝吻两种形态的细鳞鲑各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2个,多态性百分比为74.36%。且在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引物B3的聚丙烯电泳图谱显示,在130 bp和136 bp处,钝吻群体有两条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生。对2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Nei氏基因多样性等各项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尖吻和钝吻细鳞鲑个体UPGMA聚类树分为两个明显的大分支,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36 7,遗传距离为0.178 3,而钝吻细鳞鲑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尖吻细鳞鲑。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技术对乌苏里江尖吻和钝吻两种形态的细鳞鲑各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扩增得到433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22个,多态性百分比为74.36%。且在12对选择性扩增引物中,引物B3的聚丙烯电泳图谱显示,在130 bp和136 bp处,钝吻群体有两条特异性扩增条带产生。对2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Nei氏基因多样性等各项参数进行了相关分析。尖吻和钝吻细鳞鲑个体UPGMA聚类树分为两个明显的大分支,群体的遗传相似度为0.836 7,遗传距离为0.178 3,而钝吻细鳞鲑的各项多样性指数均略高于尖吻细鳞鲑。  相似文献   

14.
尖吻细鳞鲑胚胎及仔、稚、幼鱼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活体观察和Bouin's液固定对乌苏里江尖吻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的胚胎及仔、稚、幼鱼的发育进行观察,确定尖吻细鳞鲑的发育过程,详细描述了胚胎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形态特征以及仔、稚、幼鱼的发育特点,并将尖吻细鳞鲑与其它几种鱼类进行比较,探讨破膜所需时间与卵子性质和孵化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尖吻细鳞鲑成熟卵呈淡黄色,圆球形,卵径为(4.32±0.21)mm,含有大量卵黄,卵的比重大于水,属端黄卵,卵膜厚,无黏性,有弹性;受精卵在水温6.0~10.7℃条件下,历时597 h孵出,有效积温为190.79℃.d;尖吻细鳞鲑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等6个阶段、26个发育时期。初孵仔鱼全长为(10.67±0.02)mm,破膜第13天仔鱼出现鳔并开始上浮,第14天仔鱼卵黄囊吸收完全,仔鱼期结束,进入稚鱼期;破膜后第25天稚鱼体侧出现幼鲑斑,第35天各鳍发育完全,进入幼鱼期,此时鱼体外观与成鱼无异。  相似文献   

15.
天水市麦积区位于六盘山地,陇东黄土高原和秦岭山地的交接处,素有甘肃东大门之称,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带,水域主要有黄河流域渭河水系和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水域滩涂面积为20多万亩,可开发利用的8万多亩,年平均气温7~11℃左右,无霜期140~185d,天然渔业资源丰富,有大鲵、秦岭细鳞鲑、渭河裸唇鱼等50余种。适宜在我区养殖的常规品种也有20多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黑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细鳞鲑的主要饵料生物——拉氏鱥的种群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采取电赶以及布设小型粘网的方式进行拉氏鱥标本采集和基础数据收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拉氏鱥795尾,拉氏鱥的资源量呈8月4月12月的特征。3次采样中,所有采样点溪流中都发现拉氏鱥,其体型较小但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17.
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细鳞鲑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及其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鱼、鱼种和亲鱼3个主要生长阶段,细鳞鲑胃内蛋白酶活性最高,幼鱼期蛋白酶活性略低,鱼种和亲鱼期维持在同一水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幼鱼、鱼种期逐渐增大,亲鱼期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在幼鱼和鱼种期最高,亲鱼期的脂肪酶活性较低。3种消化酶在细鳞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点为,蛋白酶活性在胃部最强,其分布趋势为食道<幽门盲囊<肠道<胃;淀粉酶在各个消化区段均有分布,在前肠部位淀粉酶活性最高,在幽门盲囊和后肠处活性最低;胃内脂肪酶活性最高,从胃向后的消化道各主要部位的脂肪酶活性变化呈递减趋势,胃内最高,幽门部次之,肠道最低。  相似文献   

18.
<正>近日,经过北京市鲟鱼鲑鳟鱼创新团队育种与繁育岗位专家的前期调研,又一渔业养殖新品种细鳞鲑苗种山泉水流水养殖试验正式落户怀柔。截至目前,怀柔区已适时引进匙吻鲟、大马哈鱼、哲罗  相似文献   

19.
鱼立克次氏体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晔  段宏安  周毅  丁超  刘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3,(23):9662-9666
鱼立克次氏体病是由鱼立克次氏体(Piscirickettsia salmonis)引起的鲑科鱼病,1989年首次报道在智利饲养的银大马哈鱼中发现该病.该病主要危害银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虹鳟、细鳞大马哈鱼和大西洋鲑等鱼类.阐述了鱼立克次氏体病的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与病理学,概述了该病的检疫与诊断以及防控与预警方法,旨在为该病的检疫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冷水资源十分丰富,如泉水、溪流等,养殖面积近150000m2,冷水鱼养殖形成了一定规模,养殖种类有细鳞鲑、花羔红点鲑、虹鳟、金鳟、七彩鲑、鸭绿江茴鱼、哲罗鲑等.冷水鱼养殖是吉林省特色养殖渔业,但在养殖过程中疾病时有发生,尤其是病毒性疾病发病率较高,一旦患病,难以用药,治疗比较困难,因此对冷水鱼养殖产业造成了很大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