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8-2012年,贵州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和林业产业平均增长率相对全国来说都比较低,林业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渐减弱,对全国的贡献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林业产业固定资产的投入严重不足,而且还有大幅下降的趋势.贵州省林业第一、三产业发展良好,第二产业发展势头不是太好.贵州省林业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严重偏高,并且还有上升的趋势;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严重偏低,并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贵州省林业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其他产业,林业劳动力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改善林业资源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产业结构的偏差,对林业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优化调整林业产业结构起到了促进作用.根据对贵州省林业产业在全国林业的地位变动及产业结构效益的分析,建议贵州省对林业产业进行有效发展,并通过林业资金的合理性投入来支撑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以香脆适口、富含多种维生素并具有清肺的特殊功效而倍受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人们首选的健康绿色食品。黑木耳的市场价格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农民工需求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袋栽黑木耳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出口刨汇、拉动地方经济、转移剩余劳动力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农民贫困根源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农民的贫困直接表现为 :农民收入过低、收入增幅呈逐年下降趋势 ;农民贫富差距悬殊、两极分化严重 ;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而我国农村、农民贫困的根源主要表现在 :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 ;农村教育水平极端落后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 ;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4.
对甘肃省平凉市纸坊沟流域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变化、经济收益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借助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评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结合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2000年)后(2010年)纸坊沟流域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年动态度为-7.51%;林草地面积增加,年动态度分别为4.86%和14.87%;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民的选择;产业发展具有地域性显著增强;退耕还林区的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3—2014年安徽渔业经济总产值、增加值及三次产业子产业相关数据,对安徽渔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安徽渔业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第一产业对渔业经济贡献度虽然最高,但是贡献程度却呈下降趋势;水产养殖对第一产业的贡献度依旧最高,但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水产品加工和水产运输为第二、第三产业中对渔业经济贡献程度最大的两个产业;Moore结构变化值和年均变动值均反映渔业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产业结构超前系数显示第二、第三产业均超前发展,且第二产业超前程度远强于第三产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P—S—R模型的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以期为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以国家土地资源安全评价应用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生态特点,构建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1997~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数据为例,对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996~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系统压力指数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土地资源状态系统安全指数波动显著;土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波动明显,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为较不安全,第二阶段(1999~2006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安全状态也由较不安全升至临界安全。【建议】应继续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坚持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压力,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减少38.44%,而草地增长70.30%,林地增长53.20%;不同海拔耕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海拔2 001~3 000 m退耕较多,占退耕总量的85%;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均呈减小趋势,耕地减少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1999~2014年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介于-0.70~1.48,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日益凸显,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岷江上游聚落区具有低阈值粮食流通,高风险粮食危机的显著特征,耕地过度非农化将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新一轮退耕还林应警惕耕地过度非农化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8.
胡继魁  焦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96-18798
在综述土地由细碎向规模经济转变的效率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细碎化向规模化转变的行为基础,并对农地由细碎化向规模化转变经历的3个阶段中的各方行为及均衡结果进行了分析:在耦合的第一阶段,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后,农民开始外出到城市打工,此时还没出现土地经营的合并,单个农户的地块没有集中,单个农户的土地总面积没有增加,农户总数量没有减少;在耦合的第二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生活水平和收入的刺激下开始事实上永久性住在城镇,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开始出现,"三资"开始进入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因为土地的规模化出现具备最根本的条件;在耦合的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完毕,农地产权或者经营形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集中,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障碍得到根本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微小,城乡人口流动不再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这个阶段在我国还没实现,是将来的农村状态。最后通过前人研究的2个案例验证了前2个阶段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农地经营方式转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运用1978-2012年统计资料,分析凯里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耕地数量变化的规律及驱动力。方法: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凯里地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凯里地区耕地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①1978-1982年,耕地数量呈现减少趋势;②1983-1985年,耕地总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③1986~2012年,耕地总量变化趋势大体与第一阶段相类似,呈平缓下降状态。结论:凯里地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归纳为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条件和人口增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P-S-R模型的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对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以期为陕西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P-S-R模型,以国家土地资源安全评价应用性评估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生态特点,构建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1997~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数据为例,对其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996~2006年,陕西省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系统压力指数整体上呈减小趋势;土地资源状态系统安全指数波动显著;土地生态安全响应指数呈明显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1999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波动明显,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为较不安全,第二阶段(1999~2006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年上升,安全状态也由较不安全升至临界安全。【建议】应继续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坚持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从根本上降低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压力,维护区域土地资源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09年河北统计年鉴》中关于农民纯收入的相关数据,选取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一产业总产值x2、第一产业就业人数x3和生产性大牲畜头数x4等7个指标,对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总值x1、第一产业总产值x2与人均纯收入正相关,影响程度最大;非农行业总产值x5、地方财政支出x6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农民个人固定投资总额x7虽与农民收入呈正相关,但影响程度较小;第一产业就业人数x3和生产性大牲畜头数x4的回归系数为负,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提高农民纯收入的对策建议:一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产业发展,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二是拓宽非农经济发展渠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加大地方财政支出,拓展"三农"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2.
农村的季节性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也是农民增收创利的有效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选取湖北省监利县为典型,对其近10年的农村季节性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隐含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农民收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以洛阳市为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对农村经济的阶段性影响,提出了针对性完善措施;认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发展后续产业和多途径转移剩余劳动力是退耕还林持续经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正>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与全国相比,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1、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以及我省人口基数大的原因,我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出现了规模不断扩大,数量逐年增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劳务经济成为农村经济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断减少农民,是新时期富裕农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就晋城市的劳动力资源现状,就业现状及剩余状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初浅建议,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16.
陕北安塞县水文要素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前后近30年陕西省安塞县的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和含沙量等水文因子的变化特征,并揭示其变化趋势,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生态效益的客观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安塞站近30年(1980-2008年)的水文实测数据,统计分析了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径流模数、径流深度和含沙量等水文要素年内和年际变化;比较分析了退耕还林前后水文要素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安塞县降雨量、蒸发量和含沙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呈现季节性特征。降雨量、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变化大,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较小。退耕还林前,降雨量呈下降趋势,蒸发量、干旱指数、径流量和含沙量均呈增加趋势;退耕还林后,降雨量和蒸发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且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增加,降雨量呈现出增加趋势,蒸发量、干旱指数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径流量和含沙量均大幅下降并呈现减少趋势;各水文因子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降雨量与蒸发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径流量与含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安塞县各水文因子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整体持续向好的趋势,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可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生态效益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苏飞  张平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82-11983,11986
利用统计数据和普查资料,分析了辽宁省1949~2005年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耕地面积变化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逐年下降-波动下降的趋势;社会-经济-科技综合作用、自然灾害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等是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三大因素,为辽宁省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阿坝州退耕还林工程对阿坝州生态效应和农民收益的影响,采用数理统计、灰色关联分析法,以退耕还林面积为参考序列,以农民收入、逐年水土流失减少量和逐年森林面积增加为比较序列,分析退耕还林对生态效应和农民效益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阿坝州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民收入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较适中。退耕还林工程与生态效应的关联度适中,说明退耕还林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适中。退耕还林与农民收入的关联系数呈下降趋势,但总体上高于对生态因子关系系数。退耕还林工程不仅对生态效应影响大,还对农民收入有较强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强农业对生态脆弱性的适应性行为研究对区域发展生态农业、制定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熵值法,以陕西省清涧县为研究对象,从农业环境敏感性、生产投入稳定性和社会经济适应性3个方面探讨分析了2001-2014年农业对生态脆弱性的适应性行为。结果表明:陕西省清涧县农业环境敏感性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生产投入稳定性呈现钟摆震荡并逐渐下降的趋势;社会经济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使其不断适应区域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过程;陕西省清涧县农业对生态脆弱性的适应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农业环境敏感性、生产投入稳定性和社会经济适应性3个子系统变化而引发适应性行为发生相应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58—2013年沽源县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对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进行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沽源县蒸发量年内呈显著的单峰型分布,5月蒸发量最大;四季当中,夏季蒸发量最大,春季略少于夏季。各月、四季及年蒸发量均呈减小趋势,5月蒸发量减少最显著,占全年的31.7%;春季蒸发量减小趋势最明显,为-48.0 mm/10年;年蒸发量减少速率为-92.7 mm/10年。年代变化特征明显,总体呈逐年代下降趋势。影响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风速的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