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9 毫秒
1.
为了了解近50 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其变化原因,利用1961—2013 年青海省柴达木盆地9 个气象站日照时数、气温、云量、降水、风速和水汽压等月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和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 年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在全年及四季均呈现出显著减少的年际变化特征,1990 年前后日照时数由明显偏多变为明显偏少。年日照时数呈现出从西北部向东南部减小的分布格局特点,最大值在西北部的冷湖站,最小值在东南部的茶卡站。春夏秋3 季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与年日照时数的分布特征相似,冬季的分布特征为从南部向北部逐渐减小。年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分布特征以大柴旦和格尔木为分界线,形成东西2 个明显的下降区域,其中东西2 个区域日照时数下降最大的为冷湖和茶卡站。柴达木盆地年日照时数在1995 年发生突变。影响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是云量,而次要因子表现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山西省109个气象站点1961—2010年的日照时数资料,笔者采用气候倾向率分析、M-K突变检测和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山西省平均日照时数在年代、年、季尺度上都呈减少趋势,年平均减少幅度为64.16 h/10 a;四季日照时数中,夏季日照最多,冬季最少,各季变化中夏季减幅最大,春季最小;月变化为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5月;山西省日照时数年、季都存在由多到少的突变,年突变在1987年。山西省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明显,表现为由南部到北部逐渐增加,南部地区少于北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表现减少趋势,个别地区为增加趋势,其中年日照时数以潞城减幅最大,减幅为207.7 h/10 a。  相似文献   

3.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涛  杨强  于冬雪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237-243
为了分析区域气温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利用6个气象站点1959—2011年逐日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数据,分析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变化趋势上,区域内极端气温暖指数(极端最高气温、生长季长度、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呈显著增加趋势,而极端气温冷指数(霜冻日数、结冰日数、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呈显著减少趋势,极端气温指数变化趋势与全国趋势一致;(2)空间分布上,榆林和吴起是极端气温指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布较为集中的2个站点,反映出区域北部和西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3)突变特征上,极端气温冷指数(结冰日数、冷夜日数和冷昼日数)减少突变主要发生在1980s,而暖指数(极端最高气温、生长季长度、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增加突变主要发生在1990s。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新乡市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本研究利用新乡市7 个气象站1966—2016年逐月日照时数、总云量、水汽压、平均风速、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t 检验等方法,结合GIS 技术,分析日照时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对年日照时数进行突变检验,并分析5个气象要素对日照时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966—2016 年,新乡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其中夏季日照时数下降最明显,春季下降速率最小,年日照时数在1983年和1999年附近发生突变;日照时数总体呈“中间多南北少”的空间分布特点,且京广线以东地区偏多;年日照时数与总云量、水汽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平均风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年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详细了解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季NDVI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使用MODIS传感器的生长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2000—2020年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生长季NDVI变化趋势和稳定性,结合中国第一代大气和陆面再分析产品(CRA/LAND)研究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保护区多年植被生长季NDVI均值为0.02~0.55,平均值为0.138,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的空间分布特征。(2)保护区86.39%的面积区域植被生长季(6—9月)NDVI呈缓慢上升趋势,并且大部分区域达到显著水平(P<0.05),剩余13.61%的面积区域植被生长季NDVI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只有极少部分区域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总体植被状况随时间变化呈变好趋势。(3)2000年以来保护区的生长季NDVI稳定性较差,NDVI≤0.1的大部分区域处于较低稳定度,较低稳定度和中等稳定度面积之和占整个研究区域面积的86.66%。(4)保护区在植被生长季气候趋向于“暖湿化”;气温与降水量对保护区生长季NDVI都有重要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能为气候变化背景下该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究昌吉地区1963—2020年作物生长季蒸散量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水资源优化管理、作物合理布局、农业灌溉规划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根据昌吉地区8个气象站点1963—2020年的气象数据,采用Thornthwaite法、气候倾向法、M-K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分析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相关分析探讨气候因子对其影响。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潜在蒸散量增加趋势显著,变化率为2.3 mm/10 a,多年平均值为876 mm;8个气象站点潜在蒸散量都呈现增加趋势;(2)在空间尺度上,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内潜在蒸散量由西向东呈递减趋势。整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3)西部在2009年、中部在1994年、东部在2013年发生突变,昌吉地区突变发生在1997年,中部和昌吉地区突变早于西部和东部;周期变化显示,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潜在蒸散量有3.7~4.2年变化周期;(4)影响昌吉地区作物生长季潜在蒸散量主要因素是气温,其中最低气温逐年升高导致潜在蒸散量逐年增加的贡献最大,其他气候因子的变化对潜在蒸散量起着削弱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三江源地区低云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利用三江源地区同德气象局1961-2010年50年的低云量观测资料,分析低云量的变化特征及与相关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自1961年以来该地平均低云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四季平均低云量均呈增加趋势,春季、夏季和冬季低云量增加趋势显著。月平均低云量分布呈双峰型,6、7月是一年中低云量最多的月份,12月为最低值。突变分析表明,年、春季平均低云量分别在1964年、1965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2002年、2001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突变;秋季低云量在1963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冬季低云量在2000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夏季低云量未发生突变。对低云量影响最大的是平均气温、水汽压因子;其次是日照时数;再次平均风速。  相似文献   

8.
深入分析黄土高原近地层作物生长季干湿变化及其分布特征,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提供依据。基于黄土高原气候要素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研究近地层干湿特征。研究区域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小。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的异常空间分布可分为以下3个关键区:高原东北部区、高原南部区、高原西部区,除高原东北部区外,近地层年平均湿润指数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在1978年和1979年发生了由湿变干的显著突变。作物生长季近地层干湿状况的3个空间分区中,近地层年湿润指数存在显著的3~4年的周期振荡;高原南部和西部区域还存在显著的5~6年和7~8年的周期振荡。黄土高原干旱化趋势腹地最大,边缘次之。干旱化呈现出明显从腹地向四周扩散状态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为合理安排农事提供依据,使用近55a(1961—2015年)安徽省春季78个气象台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以及Morlet小波变换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春季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在381.55—626.75h之间,呈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春季日照时数年际变化明显,日照时数最多年为最少年的1.7倍。在近55a中,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各个年代中日照时数周期存在差异;在21世纪初日照时数由减少转为增加,属于突变现象;安徽省春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淮北主要以减少趋势为主,江淮之间增减参半,沿江江南则主要表现为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61-2019年松嫩平原盐碱地区域的13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松嫩平原全年及水稻生长季内的平均气温、活动积温、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等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第Ⅰ阶段(1961-1990年)相比,第Ⅱ阶段(1991-2019年)松嫩平原盐碱地区域的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年均气温升高了1.1℃,年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分布在0.23℃/10a~0.41℃/10a,5℃等值线向北推移了约2.2°。最冷月和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分别增加了1.4℃和0.7℃。水稻生长季内≥10℃的活动积温增加了248.7℃·d,活动积温3000℃·d等值线北移了约2.6°,昼夜温差降低了0.6℃。年日照时数和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均呈降低趋势,分别降低了184.0和17.4h。以松花江为界,吉林省部分地区的降水量减少,黑龙江省部分地区的降水量略增加。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的整体变化特征表现为暖湿趋势,这必然会对该区域的盐碱地水稻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南疆地区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采用一元线性拟合、5 年滑动趋势法、累计距平法、Mann-Kendall 突变检验法以及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对南疆地区25 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3 年日照时数年、季、月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日照时数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疆地区年日照时数以25.7 h/10 a 的速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除春季以外,其余各季均呈下降趋势,冬季和秋季对年日照时数的变化贡献最大,夏季最小。年日照时数高值区位于东部哈密和吐鲁番,低值区位于北部的巴伦台、巴音布鲁克及西南的和田地区。年日照时数在1982 年发生突变,略滞后于全国和西北地区。南疆地区日照时数变化主要是气温、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及水汽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效率。笔者利用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日照及年总云量、低云量、降水、相对湿度、沙尘日数和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系数法系统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各县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及强度特征,然后采用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系统等影响,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低海拔地区大于高海拔地区。除凉州外,各地年、年代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民勤、永昌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存在5~8年的准周期变化;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太一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最显著;月日照时数变化也存在差异,除天祝外,6月为1个高峰,9月和12到次年1月为2个低谷。各强度日照时数的日数变率较大,随着日照时数长度的增长,各地日照日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云量和低云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降水和平均风速的影响最弱。日照时数与低云量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总云量、降水、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呈负相关,影响各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蓝莓生长气候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1971—2014年大兴安岭地区蓝莓生长季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和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响应,利用大兴安岭地区6个气象站气温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和文献综述等方法,研究蓝莓生长季平均气温时空变化,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地区蓝莓生长季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周期变化存在28年和8年尺度;空间分布展现为第1特征向量正变化,第2和第3特征向量正、负相间变化;特征向量东南与西北变化相反,东与西也相反;气候变化将对蓝莓产生一定的影响,利弊均有。热量条件影响下蓝莓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寒害、霜冻和春季低温阴雨寡照天气并阐述发生情况及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确保蓝莓优质高产、避免灾害损失和科学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