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4年是麦盖提县棉花生产上棉蚜危害较为严重的一年,也是继1987年、1993年、1995年以后的又一个大发生年,该年5月棉蚜发生高峰日,有蚜株率30%、百株蚜量308头较2003年5月棉蚜发生高峰日,有蚜株率5·7%、百株蚜量35·5头分别高426·3%、767·7%;至6月下旬,个别乡村因棉蚜危害重  相似文献   

2.
麦棉套种棉田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棉套种田害虫为害对棉花生育及产量的影响比单作棉田大,因此单作棉田的防治指标在套种田无法应用。研究证明,适合套种田棉蚜棉铃虫的单独防治指标是苗蚜卷叶株率20%,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两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2代棉铃虫百株幼虫12头;相继3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棉铃虫百株幼虫2代为8头,3代为6头;相继4次为害的复合指标为苗蚜卷叶株率5%,伏蚜百株三叶蚜量1万头,棉铃虫2代、3代百株幼虫均为6头。  相似文献   

3.
棉花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为同翅目,瘿棉蚜科,是一种危害植物根部的蚜虫.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棉根蚜在棉花上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我市太康、淮阳县中度发生.据调查,平均虫田率20%,虫株率5%~10%,每株蚜量20~50头,严重田块虫株率20%~30%,每株蚜量60~150头,死棵率5%~10%,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4.
棉花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为同翅目,瘿棉蚜科,是一种危害植物根部的蚜虫。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耕作制度的变化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棉根蚜在棉花上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趋势。2004年我市太康、淮阳县中度发生。据调查,平均虫田率20%,虫株率5%~10%,每株蚜量20~50头,严重田块虫株率20%~30%,每株蚜量60~150头,死棵率5%~10%,严重影响了棉花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正>1实施"一喷三防"统防统治的情况冬小麦抽穗杨花期正是麦蚜、麦叶蜂、小麦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危害的关键期,做好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监测预警,适时科学指导小麦"一喷三防",是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措施。5月10日据植保站对迁安市扣庄镇、夏官营镇和迁安镇等麦区的定点调查和大田普查,一般百株蚜量262~338头,低于上年同期的380~576头;蚜株率  相似文献   

6.
南疆地区棉田蚜虫种群数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2002~2004年研究了南疆地区棉花蚜虫的发生和种群动态及棉花品种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害棉花的蚜虫有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 Mordvilko)、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拐枣蚜(Xerophilaphis plothikovi Nevsky)和棉黑蚜(Aphis atrata Zhang),其中棉蚜和棉长管蚜是主要为害种类.2002、2003和2004年,棉蚜和棉长管蚜的最高密度分别为15 138和2 787头/百株,25 333和1 213头/百株,343 925和13 643头/百株.对转基因抗虫棉GK19(表达Cry1A杀虫蛋白)、SGK321(表达Cry1A+CpTI杀虫蛋白)和普通棉花泗棉3号、石远321的研究表明几种蚜虫在不同品种上的季节性数量动态没有显著性差别.  相似文献   

7.
吐鲁番棉蚜的迁飞及为害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表明,吐鲁番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f)以成、若蚜越冬者迁入大田的高峰期在3月下旬,以卵越冬者迁入大田的高峰期在4月上旬。田间棉蚜迁飞扩散次数与播期和栽培措施相关,覆膜棉比未覆膜棉早播7天左右,棉蚜亦发生早,且迁飞次数多一次。寄主植物衰老、营养恶化、棉蚜群体拥挤,是产生有翅蚜迁飞的重要因素。棉株受棉蚜为害的轻重与植株上的蚜量密切相关,蚜量高者植株矮、叶片少、果枝少、蕾铃少,现蕾、开花、结铃晚。  相似文献   

8.
棉蚜是湖北棉区主要害虫之一。棉株被害後,不仅造成棉叶绉缩卷曲,抑制生长延迟成熟,而且增加脱落,影响产量,严重时,可酿成毁苗现象。为了保苗保产,必需掌握棉岈发生消长规律,找出控制棉蚜盛衰的主要因素,作好预测预报,以便适时开展治蚜工作。因此,我们於1954—1955年,在湖北荆州棉区进行系统的棉蚜发生规律观察,同时结合南部棉区关於应用0.5%666冶蚜效果问题进行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导如下: 一、棉发蚜生基本规律 1.棉蚜早春迁移和秋冬活动习性:据1954年调查,在杂草根部越冬的棉蚜(性雌),於3月中、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 Moschler)是夏玉米产区一种新发生的害虫。调查发现,秸秆还田地块尤为严重。本试验对秸秆还田与药剂处理地块的二点委夜蛾的危害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未进行药剂处理的地块被害株率达到82%,百株虫量最大为88头,喷除草剂和杀虫剂后二点委夜蛾发生量及危害率与未喷的差异不显著,百株虫量略有降低,但无秸秆还田地块喷施除草剂与杀虫剂后,其危害率显著低于上述处理,被害株率为20%,百株虫量为6头。  相似文献   

10.
7、8月份为棉花生长关键期,也是棉蚜和棉盲蝽的盛发期。为做好这两种虫害的防治工作,广大农民朋友和植保技术人员应早准备、早动手、备足防治农药,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及时防治。现将棉蚜和棉盲蝽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关键技术做简要介绍。棉蚜棉蚜在棉田的危害有苗蚜和伏蚜两个阶段,7  相似文献   

11.
一、棉蚜发生规律 1.危害特性 棉蚜俗称腻虫,其繁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繁殖2种,棉蚜主要以成蚜、若蚜聚集在棉花叶背面,刺吸汁液危害,使叶片细胞组织生长不平衡,产生卷曲和皱缩,棉株生长缓慢,轻者推迟现蕾开花,重者造成卷叶或发黄脱落. 2.越冬场所 棉蚜产卵的寄主植物有19种之多,棉蚜卵多附着在寄主的芽胞、裂缝和翘皮处越冬. 3.发生规律 从早春3月下旬开始,越冬蚜卵陆续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即产生有翅蚜向第2寄主迁移,主要危害棉花,棉蚜具有极强繁殖力,在棉田1年可发生15~17代.5月下旬,迁入的棉蚜在棉田形成"中心株",进而形成"点片发生"状态;7月、8月达到危害高峰期,当气温高于35℃时,棉蚜有可能出现秋季危害小高峰;10月下旬,随着棉株衰老,气温下降,棉田有翅蚜增多,棉蚜开始迁离棉田,向越冬寄主上转移.  相似文献   

12.
关于棉蚜越冬寄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枯草和夏至草作为棉蚜的越冬寄主,都曾有过报道。但很少发现在同一材料上同时记载夏枯草和夏至草均是棉蚜越冬寄主的报道。为了搞清这一问题,我们结合本地情况从1978~1980年对棉蚜越冬寄主作了系统调查。共调查30几种植物,包括木本和草本,近几万株,仅在夏至草、马唐、花椒、绣线菊、鼠李、苇草、紫花地丁、乳浆草上发现了蚜卵,其中夏至草卵量最大,并重点对夏至草棉蚜产卵时期及卵量作了调查(表1)。  相似文献   

13.
安康山地烤烟大田6月20日的蚜量为最高,黄板单板诱蚜量也以6月20日最高,诱蚜效果在55.24%~88.48%之间。应用防虫网后,烤烟花叶病病株率较对照田降低了89.58%,防蚜控病效果较好。黄板诱蚜比对照有蚜株率、单株蚜量、花叶病病株率及严重度均明显降低,防蚜控制花叶病效果显著。生产上可扩大防虫网和黄板的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棉蚜取食受蚜害胁迫棉花后,其体内酶活性的变化。【方法】 测定棉蚜取食受棉长管蚜危害24、48、72 h,及棉长管蚜、棉蚜交互危害的棉花后,其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结果】 棉蚜取食经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后,体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除SOD在棉长管蚜危害48 h后达到最大值86.03 U/mg,CAT、POD、AChE、GST均在棉长管蚜危害72 h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2.82、8.12、0.080 9和52.24 U/mg。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2种蚜虫取食次序和取食时间对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变化影响较大。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SOD、AChE、GST活性变化产生显著影响,第2次棉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CAT、POD活性产生显著影响,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POD、AChE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对CA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24 h;对P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72 h-48 h;对SOD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48 h-24 h-72 h;对AChE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24 h-72 h-48 h;对GST活性影响最大的处理为:棉长管蚜-棉蚜-棉长管蚜依次危害72 h-48 h-48 h。【结论】 棉长管蚜危害棉花 72 h,对其后取食棉蚜体内酶活性影响最大;棉长管蚜和棉蚜交互危害中,第1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最大,第2次棉蚜危害和第3次棉长管蚜危害对后取食棉蚜酶活性影响均较小。  相似文献   

15.
室内研究表明 ,微量元素硼对棉蚜生长发育和排蜜量有显著影响 ,高硼棉株有利于棉蚜的生长发育 ;高锌棉株上棉蚜体重高于全营养液棉株上的棉蚜 ,但生殖力差异不显著 ;棉株缺硼、缺锌对棉蚜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过量的硼或锌均可提高棉蚜的排蜜频率 ,使排蜜量增多。  相似文献   

16.
害可造成小麦千粒重降低,减产量与小麦生育期,品种害性有关;蚜株率与存在密切株率50%时,相当百株蚜量300头左右,定为量始盛期,蚜量始盛期至量高峰期期距为12-014天。蚜量始盛期年间存在3-4年的周期性,可以利用其进行发生期的预报。地面和飞机超低喷雾技术是我市治蚜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棉花从棉苗出土到吐絮的整个生长过程都能受棉蚜的危害,但对棉花造成为害的主要是苗蚜和伏蚜,在棉花苗期和蕾铃期是危害的重要时期.棉蚜危害棉花时常成群集中在棉花嫩叶的背面和嫩茎上吸食汁液,严重时叶片皱缩卷曲.棉花苗期受害,植株矮小,生长发育迟缓,严重时棉苗停止生长.蕾铃期受害,叶片背面布满棉蚜,棉蚜取食时排除大量蜜露,使叶片油腻发亮,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造成棉株早衰,蕾铃大量脱落,絮期棉蚜发生易造成糖浆花影响棉花品级.  相似文献   

18.
郑素月 《农业与技术》2000,20(1):55-55,58
本文对麦蚜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4月下旬一呈稳定上升趋势,从5月1日起百株蚜量呈直线上升趋势。5月17日百株蚜量达到高峰日,以后又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9.
棉花棉根蚜别名菜豆根蚜、甜菜根蚜,属同翅目瘿绵蚜科。棉根蚜是一种危害多种植物根部的害虫。近几年,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棉根蚜在棉田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2004年、2005年,开封市尉氏县邢庄乡、水坡镇、通许县邸阁、玉皇庙等乡镇中度发生。据调查,2004年平均田块发生率18%,一般发生田块虫株率5%~8%,每株蚜量30~50头;严重发生田块虫株率20%~30%,每株蚜量60~120头,死棵率5%~10%。2005年,平均田块发生率20%,一般田块虫株率5%~10%,每株蚜量45~55头;严重地块虫株率25%~35%,每株蚜量70~15…  相似文献   

20.
<正>1棉花苗期常见虫害防治1.1棉蚜1.1.1发生特点。每年发生20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0代,早春在越冬寄主上繁殖2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1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2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合的湿度为55%3代后,产生有翅蚜迁入棉田危害棉苗,第1个危害高峰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2个危害高峰在6月上、中旬,棉蚜的繁殖力很强,苗蚜和伏蚜是棉蚜的两个生态型。最适温度为25℃,最适合的湿度为55%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1.1.2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85%,多雨气候不利于蚜虫发生,大雨对蚜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时晴时雨、阴天、细雨对其发生有利。1.1.2危害特点。棉蚜在棉叶背面危害,以口器刺入棉叶表皮吸食汁液。棉苗受害后,叶片向后卷曲,棉株嫩叶皱缩成团,出现"锈头"现象;生长发育缓慢,13叶期极易受害,严重时影响新叶发育,甚至死亡;蕾铃期受害严重时,果枝不易伸展,幼蕾铃大量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