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博落回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从博落回中提取挥发油,利用GC-MS联用仪对博落回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共分离到48个组分,鉴定了其中的39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2.464%。博落回挥发油主要成分是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11.270%)、4-亚硝基苯甲酸乙酯(11.178%)、(E)-2-己烯醛(10.415%)、雪松醇(7.371%)、6,10-二甲基-2-十一酮(6.929%)、邻苯二甲酸异丁基辛酯(5.700%)、2-苯丙烯醛(4.509%)等。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甘肃武都‘大红袍’花椒的品质优势,通过调查和研究,对武都‘大红袍’花椒的感官特征进行评价;通过对杂质、灰分和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分析其理化特征;通过对挥发油得率、成分以及特征成分的测定与比较,探究挥发油特征;结合产地地理气候条件,对‘大红袍’花椒的适生条件进行讨论。武都‘大红袍’花椒感官特征为色红油重、粒大饱满、麻味醇正、香气浓郁。花椒中的杂质、水分和灰分分别为(0.48±0.06)、(4.87±0.09)和(4.56±0.24) g/100 g,含量较低。金属元素锌、铁、铜含量分别为(20.30±7.58)、(18.34±12.64)和(7.25±3.87) mg/kg;有害金属铅和镉的含量分别为(0.18±0.03)和(0.004±0.006) mg/kg,均低于国家标准。武都‘大红袍’花椒富含挥发油,得率为6.09 g/100 g,共有16种主要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93.67%,包括烯萜类(69.99%)、醇类(17.92%)和酯类(5.76%),其中D-柠檬烯(25.69%)、芳樟醇(17.41%)和α-月桂烯(10.45%)等为主要特征成分。武都‘大红袍’花椒挥发油得率及其芳樟醇、α-月桂烯和罗勒烯等特征成分含量高于甘肃秦安、四川汉源和陕西韩城等邻近产地。武都地区气候温暖,光照充足,海拔适中,适宜‘大红袍’花椒的栽培生长,所产花椒优质独特。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韩城大红袍花椒组培苗的驯化炼苗移栽成活率和质量,韩城市花椒研究所以水苔、泥炭、椰糠、蛭石和珍珠岩作为移栽基质,经过不同配比试验,总结出一套可行的组培苗移栽方案,为韩城大红袍组培快繁和驯化炼苗提供了理论基础。试验表明,移栽基质配比以泥炭∶椰糠∶珍珠岩=3∶1∶1的组合最佳,水苔次之。  相似文献   

4.
分析芸香科植物化橘红挥发油化学成分组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化橘红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认了2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色谱峰总面积的99.5%。其中几种主要的成分有柠檬烯(89.58%),β-月桂烯(2.57%),芳樟醇(1.99%),桧烯(1.66%),柠檬醛a(0.64%)。  相似文献   

5.
热区2种菊科入侵植物精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和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的开发利用问题,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了2种植物精油,并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2种入侵植物精油中共鉴定出66种化合物,2种植物精油中都能检测到3-己烯-1-醇、α-蒎烯、莰烯、β-蒎烯、α-松油烯、柠檬烯、异松油烯、α-胡椒烯、β-波旁烯、β-石竹烯、7-甲氧基-2,2-二甲基-2H-1-苯并吡喃、大香叶烯D、荜澄茄油烯醇、榄香醇、橙花叔醇、大香叶烯D-4-醇、石竹烯氧化物、库贝醇和Tau-杜松醇。2种入侵植物精油中分离出的多种成分在医药领域均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天竺桂叶精油的含量动态、化学成分及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明天竺桂叶精油含量的月变化动态及高含油量月份的叶精油化学成分组成与抗菌效能。以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天竺桂叶精油,GC-MS-DS分析叶精油化学成分,纸片扩散法与梯度浓度MIC法测定与评价叶精油的体外抗菌活性。不同月份的天竺桂叶精油含量变化范围约0.25~0.6mL/100g干叶,其中12月份精油含量相对较高,该月份的叶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为匙叶桉油烯醇(13.522%)、丁香烯(10.403%)、丁香烯氧化物(8.691%)、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8.293%)等,体外抗菌试验表明该精油对普通变形杆菌、藤黄八叠球菌、甘蓝黑腐菌、白菜软腐菌等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天竺桂的适宜采叶期为12月份,此时精油得率较高,抗菌活性也强,在植物源抗菌剂与农药领域具有潜在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鲜切花黄莺挥发油的化学组成及其抗细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黄莺花中的挥发油,得率为1.00%(以鲜质量为基础)。通过GC-MS分析,从黄莺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29个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96.37%,其中主要成分为大根香叶烯D(23.34%)、(3a S,3bR,4S,7R,7aR)-7-methyl-3-methylidene-4-(propan-2-yl)octahydro-1Hcyclopenta[1,3]cyclopropa[1,2]benzene(19.27%)、(1R)-(+)-α-蒎烯(13.10%)、D-柠檬烯(10.00%)和β-萜品烯(5.62%)。黄莺挥发油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桉树青枯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3±0.6)mm和(13.0±1.0)mm;对黄瓜角斑病菌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活性,但对根癌土壤杆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几乎无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8.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557-6563
本研究通过GC-MS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和感官评价,对2个白杨梅和2个紫红色杨梅的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及与松树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GC-MS检测结果表明,4个杨梅品种中共检测到醛类、酸类、酮类、醇类、酯类、酚类、烯烃、烷烃8大类60种挥发性有机物,其中荸荠含32种、永嘉白杨梅含25种、上虞白杨梅、野乌均为18种。该4种杨梅的3种主要挥发性成分种类不同,其中永嘉白杨梅主要为松油烯-4-醇、1-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烯、松油烯,占53.30%;野乌为石竹烯、L-松油醇和D-柠檬烯,占53.77%。上虞白杨梅为松油烯-4-醇、松油烯、1,3,8-对-薄荷三烯,占61.37%;荸荠为石竹烯、乙酸乙酯、邻异丙基甲苯,占73.22%。对马尾松脂进行定性检测,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β-蒎烯,与杨梅无对应成分。与此同时,对杨梅叶片和松针叶的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荸荠与野乌、上虞白杨梅与永嘉白杨梅的亲缘关系密切,与马尾松无亲缘关系。因此,研究认为杨梅果实的松香味可能是杨梅在进化过程中的特征表现形式,与杨梅的遗传演化和选育结果有关,与马尾松树无关。  相似文献   

9.
以精油得率为指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蛤蒌叶挥发油,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查了料液比、浸泡时间和提取时间对蛤蒌叶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和峰面积归一化法分离分析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蛤蒌叶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g:mL),浸泡时间3 h,提取时间7 h,在该提取工艺条件下蛤蒌叶挥发油得率为0.340%。经GC-MS分离蛤蒌叶挥发油共分离出22种化合物,鉴定出17种,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69%。蛤蒌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有β-细辛脑(29.70%)、石竹烯(25.32%)、乙醇过氧酸,氰基环己基苯基薄荷酯(13.90%)、肉豆蔻醚(7.62%)和甲基丁香酚(6.39%)。  相似文献   

10.
四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班×印2号’、‘班×印6号’、‘班×印7号’、‘班×印8号’4个不同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的化学成分。以印尼大叶种和班尼约尔1号为杂交亲本的4个杂交种质:‘班×印2号’、‘班×印6号’、‘班×印7号’、‘班×印8号’为原料,通过GC-MS对这4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胡椒品种不同对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都有显著影响。(2)3-蒈烯、柠檬烯、石竹烯、α-石竹烯、β-蒎烯、β-月桂烯、δ-榄香烯和α-蒎烯8种烯类物质是这4个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含量较多的化学成分。其中,‘班×印8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3种特有成分是(+)-环苜蓿烯、白菖油烯和β-萜品烯;‘班×印2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班×印6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与‘班×印7号’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中单独共有的3种成分是α-萜品烯、β-侧柏烯和α-蛇床烯。不同杂交种质白胡椒精油化学成分的种类与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陕西兴平白皮蒜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了大蒜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共分离得到33个组分,鉴定出26个化学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9.39 %。兴平白皮蒜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以含硫化合物为主,共有18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8.80%。兴平白皮蒜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大蒜新素(二烯丙基三硫化物,43.85%),大蒜素(二烯丙基二硫化物,35.28%)和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11.10%)。  相似文献   

12.
以6种不同产区白芷药材为试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组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明确其主要共有组分,对各药挥发油成分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6种不同产地白芷挥发油中相对含量最高为醇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物质为十二醇与十四醇,说明醇类化合物是白芷挥发油主要成分;化学成分聚类分析将杭白芷单独聚为一类,其余5种聚为一类,这5种当中川白芷与亳州白芷聚为一类,祁白芷、禹白芷、山东白芷聚为一类;与基原因素相比,各地白芷挥发油成分可能与产地、气候、栽培、加工、种质资源质量等因素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3.
罗望子挥发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SFE-CO2),对罗望子进行了的萃取,得到罗望子萃取物。考察了萃取压力、温度、时间、粒度、CO2流量对罗望子萃取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萃取工艺条件:压力25Mpa、温度40℃、时间4h、粒度40目和CO2流量25 L/h,在此工艺条件下超临界CO2法得到的罗望子萃取收率为4.08%。并利用气相色谱仪-质谱仪(GC-MS)对罗望子萃取物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共鉴定了48种成分,占总质量分数为98.35%,其中主要成分为:5-甲基-2(3H)-呋喃酮、丁二酸二乙酯、糠醛、十六酸、亚麻酸、5-甲基糠醛、油酸、亚油酸等。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莲蓬壳中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以莲蓬壳为试材,采用索氏提取法从莲蓬壳中提取出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计算机检索系统对其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莲蓬壳挥发油共鉴定出32种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物质含量的99.83%,主要分为烃类、醇类、酮类、酯类、酚类、酸类等7类化合物。通过面积归一化法对其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莲蓬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琢-香树精、?茁-香树精、12-齐墩果烯-3-酮、?茁-谷甾醇油酸酯、谷甾醇、乙酸环阿屯酯、羽扇烯酮等,其中,?琢-香树精含量最高,为27.93%。本研究确定了莲蓬壳中挥发油的主要化合物组成,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莲蓬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千层金叶片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了千层金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将研究结果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的千层金叶片精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共检测出76种挥发性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7.28%;采用HD提取的千层金叶片精油,总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9.67%;HS-SPME提取的千层金叶片的挥发物质主要有醚类、酯类、烃类、酚类、醇类、醛类等,其中醚类的相对含量占比最大,含量最高的成分为甲基丁香酚,相对含量达到72.42%以上;HD法提取的千层金叶片精油中,最主要成分甲基丁香酚的相对含量达到91.48%。千层金叶片精油中含有这么高含量的甲基丁香酚,在植物保护上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摘 要:优选湿地松松针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对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湿地松松针挥发油,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液料比、提取时间、浸泡时间对湿地松松针挥发油提取得率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挥发油中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湿地松松针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料比9:1,提取时间2h,浸泡时间6h。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湿地松松针挥发油中分离出133个峰,鉴定了其中的38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离子流的88.83%,主要成分是单萜和倍半萜,以及少量萜烯的醇、酯类化合物。本研究结果为湿地松松针的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胡椒根油树脂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充分利用胡椒根油树脂,本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的胡椒根油树脂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测定,并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其成分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显示,在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的胡椒根油树脂中,共鉴定了27种化学组分,分别占相对总量的98.2%和89.95%。其中,这2种胡椒根油树脂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piperine、1,2-Diheptylcy-clopropene、nonadecatriene、N-isobutyl-4-hexanoyl-4-hydroxy-pyrrolidin-1-one、Octanoic acid 6-ethyl-3-octyl ester、caryophyllene、1-[1-oxo-3(3,4-methylenedioxy-5-meth-oxyphenyl)-2Z- propenyl]-piperidine、(±)-erythro-1-(oxo-4,5-dihy-droxy-2E-decaenyl)-piperidine、2-(decahydroisoquinolin-3- yl)-propionic acid ethyl ester。  相似文献   

18.
刺梨挥发油香味成份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得到刺梨挥发油,平均出油率为2.46%。利用毛细管气相色谱仪对刺梨挥发油的21种化学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主要成分为:亚油酸(34.80%)、亚麻酸(21.25%)、棕榈酸(12.31%)、油酸(9.20%)、亚油酸甲酯(2.24%)、月桂酸(1.85%)、亚麻酸乙酯(1.62%)、丁香酚(1.22%)等。该方法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37~0.9998;回收率在84.02%~96.58%之间,RSD在1.82%~4.87%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适于刺梨挥发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花椒精油的提取、抗菌活性研究及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花椒主产地。花椒的品种、生长环境以及提取方法的不同都会导致花椒精油化学组成与含量的差异。对产自山东德州的花椒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花椒精油,分析精油抗菌活性,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精油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不同溶剂提取所得精油在颜色、气味、状态等方面差别明显,对微生物抑制程度也不同,其中,乙醚提取的精油抗菌活性最强,对7种受试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GC-MS显示在匹配度大于80%时,乙醚和石油醚提取的精油分别鉴定出45和63种物质,酮类为主要组分,2种精油中都含有大量的未被报道过的1(- 2-羟基-4,6-甲氧基苯基)乙酮。花椒精油作为花椒的重要功能成分,将会在食品呈香及抑菌防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CO_2萃取箬竹叶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箬竹叶挥发油,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了51种成分,鉴定了其中的37种,占箬竹叶挥发油总峰面积的8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