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其国 《土壤》1988,20(1):1-4
土壤是地球上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交界面上的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和陆地生物栖息和繁衍的基地。土壤的发生、发育和演变过程,既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湿地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时,引发了对人与自然问关系的思考。历史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曾一度进入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泥潭,并最终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疯狂报复。人类只有正确地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对大自然始终怀有谦逊的态度,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不同地貌类型下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貌条件是影响局地人类土地利用意识形成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由此形成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不仅在景观尺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还是对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政策的响应。该文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青木关镇、凤凰镇为研究区,调用其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重新划分土地利用类型,提取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与探讨不同地貌条件下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景观类型在同一地貌区内的格局特征不同,同一景观要素在不同地貌区的空间格局也有差异;中丘地貌区内土地利用类型多样,景观类型的本底不明显,受外界影响与干扰大;浅丘地貌区以耕地(水田和旱地)为本底,其他景观要素镶嵌于这一本底,受外来干扰强烈,斑块间差异较小,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自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胁迫能力降低,是未来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与生态环境变化的敏感区;低山地貌区由于受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干扰逐渐减弱,正逐步向自然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的核心是用生态学的理念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问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我们应当依照生态伦理观,重新认识与建立新型的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环境与发展间的相互关系,奋力搞好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关于侵蚀土壤退化及其机理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史德明  韦启璠  梁音 《土壤》1996,28(3):140-144,164
本文首先对土壤退化的涵义作了概要介绍,并根据土壤退化不同成因,将之区分为受自然因素影响的和受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双重影响的两种土壤退化类型;文中就土体构型变化、养分循环失衡、理化性质劣化和逆向发育等方面,重点阐述了侵蚀土壤退化的过程及机理。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经济、科技发展与人口增长等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1)平衡态土地资源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达程度成反比。当前我国正处于向工业化迈进的时代,科技越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土地资源(农用地)减少得越快.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研究结果相吻合;(2)土地面积增加.所能承载的人口数近似线性增加;土地面积减少,所承载的人口数近似线性减少;(3)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所能承载的人口数也是有极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社会、生态环境的失衡。控制人口数量,适当提高土地的复垦率,把废弃的土地重新利用起来.严格控制土地的沙漠化.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种植业是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问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在这个过程中,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显然,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构成自然界的牛态循环,但并不是农业生产。作为农业生产,还要有人类牛产劳动对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参与。这种参与必须既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不破坏生态环境,以维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巢湖崩塌岸成因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巢湖1957~2003年气象、水文资料,利用巢湖地区多时相航空、航天遥感数据,结合环湖野外地质、地貌及水位调查,从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巢湖湖岸崩塌的成因:①多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宏观上控制着巢湖崩塌岸分布,地层岩性微观上影响崩塌程度;②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素影响水位变化,进而形成湖岸崩塌的时段性;⑧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特别是对巢湖大闸不合理调控等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进而抬高水位,亦是加剧崩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荆江与洞庭湖区近50年水沙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荆江与洞庭湖区的分流分沙变化、泥沙淤积变化、水位变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减小,荆江分流加大;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减缓,湖盆内的淤积部位主要是受湖盆形状和水流来向的影响;荆江河段冲刷,城陵矶-汉口河段淤积;荆江与洞庭湖汛期水位相对抬高。泥沙淤积是水沙变化的主要因素,江湖流量的分配在水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活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目前黄河中游产沙的峰值区(多沙粗沙区)的范围已明确界定。但是,产沙峰值区的形成与地理环境要素(自然、人类活动)变化的响应机制是什么,影响产沙峰值区环境要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环境因素又是什么,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黄河中游的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流域侵蚀产沙影响研究的最新进展,根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结合黄土高原正在开展的退耕还林的生物工程建设,指出加强流域产沙与环境要素临界特征与交互作用研究的重要性,揭示自然、人类活动在流域产沙的综合影响与交互作用,探讨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植被的恢复前景与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是近期需要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是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变中形成和发展的。水土流失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里,受到自然界或人类活动等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质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改变地质环境的规模越来越大,形成新的人工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多。研究形成黄土高原的地质条件和历史发展,掌握形成水土流失的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运用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调整自然作用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保持水土,开发治理黄土高原,形成适于人民生活与生产的生态环境,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和环境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与环境关系十分密切,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的正常的自然环境中,数以亿万计的微生物和动植物一起,在自然物质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微生物既形成有机物质,又分解有机物质。所有动植物死亡后,都经过微生物分解,形成最简单的无机物质,再度为植物和微生物利用,从而完成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这个物质循环是合理而相互平衡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在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过程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新的化学物质,其中大部分是剧毒的。这些新的化学物质,不能轻易通过自然界物质分解循  相似文献   

13.
<正> 二十世纪中期,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现代生活中一个最尖锐的问题。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人类已掌握了作用于自然界的强有力的武器。借助这些武器,人类已成功地几乎把全部地球表层引进了生产过程中,并超出地球而进入了宇宙。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占领诸如微观和宏观世界这样一些自然界的领域,并对生物圈中——有生命和无生命物质相互作用的领域中,细微联系与机制产生影响。因此,根据著名学者瓦·依·维尔纳茨基的说法,人类已成为一种可以与自然本身的力量相比拟的“地质力量”。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西部草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0年、1995年、2000年三期遥感影像,在RS与GIS支持下,解译提取吉林省西部20年草地空间信息,分析该区草地时空动态及其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①20年来,草地面积减少40.70%。草地退化严重,主要转化为耕地和盐碱地,转移面积分别达到475799.43hm^2和303182.06hm^2;②20年来.草地总动态度为负,1980~1995年,高覆盖度草地对整体草地变化影响较大;1995-2000年.高、中覆益度草地对草地整体变化影响较大;③20年来,各类草地质心向东北方向偏移。不同阶段各类草地质心偏移表现出无规律性、多向性;④总斑块数、平均斑块面积,平均斑块周长和优势度指数整体动态呈下降趋势,分维数变化较小且接近于1,各类草地破碎度指数整体动态呈增长趋势,破碎化程度加强,总体格局复杂化。自然因素对草地退化起到一定的驱动作用。人类活动干扰则是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阐述草地驱动力系统含义与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草地退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自然环境的变化是试验区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决定了草地生态系统逆向演替的总体趋势;不合理人类活动是草地退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决定了自然条件基本相同地区的草地退化强度的空间分异。根据对草地退化的影响程度,对各影响因素排序为:蒸发量/降水量〉年均降水量〉牧业产值〉人口数量〉大风日数〉年均气温〉牲畜出栏率〉牲畜总量。  相似文献   

16.
浅谈花境的设计及其在深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境是指位于地块边缘、种植花卉灌木的一种狭长的自然式园林景观布置形式,是模拟自然界中各种野生花木交错生长的情景,经过艺术处理设计而成的形状各异、规模不一的自然式花带。花境源于英国古老而传统的私人别墅花园,是以树丛、树群、绿篱、矮墙或建筑物作背景的带状自然式花卉布置形式。  相似文献   

17.
闽南沿海湿地是我国沿海主要湿地之一,在长期自然环境演变和人类活动过程中形成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湿地多样性明显,是当地主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与此同时,闽南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湿地的强度干预,导致湿地景观的脆弱性。本文以泉州湾为例,分析、评价湿地旅游资源利用的现状,提出沿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1)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申报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建设湿地生态旅游工程;(3)完善湿地生态旅游服务与宣传体系;(4)社区居民参与湿地旅游开发与管理;(5)做好湿地生态旅游的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产都需要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因此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要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生物产品,同时也要保护有利于动植物生产的外界环境。高产需要良好环境,良好环境才能高产,两者是辩证的统一。所以保护好环境,才能使得生物生产量越来越高,环境质量越来越好,从而就能形成自然界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人类的生活,造福子孙后代。自然界中的水、土、光、气、热等非生物因素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野外定位观测数据,研究了红壤坡地油茶林及其自然恢复植被下土壤水势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势及其变异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旱季土壤水势低于雨季;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水势动态变化主要受降雨量影响,油茶林30~110cm土壤水势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大于同深度恢复区;随着裸地自然恢复成草丛,恢复区土壤水势变化强度较大的层次从0~10,0~20,0~30cm逐渐加深;降雨人渗及再分布过程中零通量面从表层至深层经历了发散与聚合型相互转换的循环过程,表明了不同层次土壤水分的上下交替运移规律;油茶林具有比恢复区复杂的零通量面类型及发生与迁移转变规律。  相似文献   

20.
马别河流域石漠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岩溶地区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两种。以贵州省马别河流域石漠化现状的遥感调查数据为基础,叠加该流域的坡度图进行空间分析,揭示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发生率与发育程度随坡度而变化的规律,指出坡度是石漠化发生的重要驱动力,随着坡度的变陡石漠化发生率与发育程度都显著增加。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石漠化的发生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人类活动起到了促进的作用。25°坡度带是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影响作用的转换带,坡度>25°时,自然因素对石漠化的发生起主导作用。根据地形变化合理地限制人类活动,能有效地减少石漠化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