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性诱剂和赤眼蜂防控水稻螟虫效果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全面控制水稻螟虫为害,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应用性诱剂和赤眼蜂开展了水稻螟虫适期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用于测报和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均较好,前期不仅诱蛾量多且蛾量高峰明显;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一代二化螟效果较好,但对二代二化螟和四代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2.
为开展水稻二化螟的绿色防控,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田间诱杀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不仅可用于预测预报,还可用于防控二化螟;为使防控效果达到最理想状态,需及时掌握田间蛾量变化情况,尽量在蛾峰出现前几天放置诱芯,从而诱集到更多的雄蛾,减少农药用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性诱剂防治日益受到重视。国内二十年试验示范表明,用性诱剂大面积诱杀二化螟成虫,单盆一晚最大诱蛾数达534头,监测区单盆一季平均诱蛾数百至两千头。大面积使用能够降低雌蛾交配率、产卵量、孵化率、幼虫量,防治效果在东北稻区达70—90%。文章介绍了前郭县平风乡水稻二化螟性诱剂的防控技术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水稻二化螟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进一步了解二化螟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测报与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特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与灯光诱捕的测报效果对比试验以及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效果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其监测的二化螟消长动态与采用测报灯监测和田间实际发生情况均相吻合,且世代明显、清晰,始盛期和高峰期显著。同时,二化螟防治性诱剂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绿色防控二化螟的有效手段在水稻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蛾试验及测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二化螟是上虞市水稻生产中的主要虫害之一,准确开展病虫预测预报是抓好防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性信息素诱捕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试验,比较了性信息素诱测与测报灯诱蛾监测结果,发生高峰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诱蛾量也较多,在水稻二化螟测报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二化螟诱剂的诱蛾能力与测报效果,进行二化螟性诱剂与灯光诱捕的测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其诱娥量高于灯光诱捕的诱蛾量,且受环境影响较小,诱测结果能够反映出二化螟当年发生的实际情况;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示范试验表明,性诱剂对二化螟有较好防治效果,可作为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示范应用宁波钮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通过示范,验证该项技术对二化螟诱蛾量和螟害率防控的效果,为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应用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性诱剂诱杀农作物害虫技术是近几年来广泛推广应用的绿色控害技术。为探索水稻二化螟发生区利用性诱剂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明确二化螟性诱剂的配比类型,验证昆虫性信息素控制水稻二化螟探索田间应用技术,2010年在桂林双季稻区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诱捕水稻二化螟试验,防治效果非常理想,可见,二化螟性诱剂是防控水稻二化螟很有效的措施之一,还可应用于水稻二化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准确反映出水稻二化螟各代成虫盛期、高峰期,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化螟求爱过程中释放性信息素这一规律,笔者对两种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诱杀二化螟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A诱芯(Cs2009410)能显著降低田间二化螟蛾量基数,从而减轻二化螟的田间危害,利用物理诱杀技术防控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清水和常规化学药剂为对照,研究4种绿色防控措施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香根草、稻螟赤眼蜂、性诱剂和BT四项集成技术对防治水稻二化螟效果最好,枯鞘率最低,为0.11%,其次为稻螟赤眼蜂、性诱剂和BT三项集成技术的处理,香根草诱集杀灭二化螟幼虫效果显著,稻螟赤眼蜂无明显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2011-2013年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性诱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诱集二化螟蛾数量总体上比灯诱多,5月1日至6月30日旬性诱蛾数量与灯诱蛾数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y=0.458 7 x+12.739,R2=0.546 1(n=16,R20.05=0.468 28),5月1日至30日每日性诱蛾量与灯诱量间达极显著相关关系,y=0.304 9 x+4.768 1,R2=0.348 7(n=181,R20.01=0.188 98),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性信息素诱捕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试验,比较了性信息素诱测与测报灯诱蛾监测结果,发生高峰期的时间段基本吻合,诱蛾量也较多,在水稻二化螟测报上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2019年肥东县水稻示范区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太阳能杀虫灯、赤眼蜂等开展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示范研究。结果表明,使用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化学防控的绿色综合防治技术对水稻稻飞虱和二化螟的防效较好,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为水稻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效果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鉴多  汪恩国  方辉 《现代农业科技》2009,(23):169-169,175
水稻二化螟性诱监测与灯诱监测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宁波纽康性诱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诱集二化螟蛾数量总体上低于灯诱,但从前30d时序变化来看,性诱日诱量与灯诱日诱量波动变化同步,随后受高温影响性诱数量趋减。经统计分析两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r=0.248 0*(n=70,r0.05=0.231 9),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良好的性诱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究 进展及技术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甘蔗主要害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应用性诱剂或灯光进行监测,建立虫情监测网络,提出以性诱剂、赤眼蜂、杀虫灯、高效低毒杀虫剂等关键技术的协调应用,构建甘蔗害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以虫情测报为指导,在甘蔗生长前期施用高效低毒杀虫剂防治主要害虫、利用性诱剂诱杀防控螟虫,在中期及中后期针对螟虫实施以性诱剂和赤眼蜂协调应用关键技术、针对天牛和金龟子使用灯光诱杀防控技术,并加强田间管理。以期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充分利用和发挥天敌资源作用,营造良性的蔗田生态环境,实现甘蔗害虫的可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6.
采用测报灯系统和性诱剂系统2种智能工具监测水稻二化螟越冬代的虫情动态.结果表明,2种智能工具对二化螟的诱测效果均较好,测报灯系统峰型明显、 虫量集中,性诱剂系统诱测日期早、 虫量诱集多,两者主蛾峰日与田间发育进度调查预测化蛾高峰相近,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害虫监测质量和预报水平,2008年至今我们选择性诱剂诱捕二化螟,对其成虫发生期、发生量进行调查,预测二化螟在柳河县的发蛾高峰期,推算枯鞘期,抓住二化螟防治关键期,从而指导水稻生产.另外,多年来我县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基本都是以化学防治为主.随着“绿色植保”理念的不断强化,“无公害治理”的要求被摆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也将继续推广二化螟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增强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的意识.现将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防治方面积累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越冬代二化螟发蛾盛期稻田人工释放拟澳洲赤眼蜂,考察寄生蜂对螟害的控制作用,据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的效果,从而为水稻病虫绿色防控配套措施提供依据。[方法]试验设放蜂田、农民自防田和不防治对照田3个处理,对赤眼蜂寄生率和保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拟澳洲赤眼蜂释放区的一代二化螟卵块和卵粒平均校正寄生率分别为66.18%和15.94%,保苗效果为56.52%。[结论]于越冬代二化螟发蛾始盛期释放拟澳洲赤眼蜂对一代二化螟的危害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一代二化螟绿色防控措施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雄虫有诱杀作用,通过调查诱捕区、农药防治区和对照区田间的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评判二化螟性诱荆在水稻生产中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可以使诱捕区田间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比对照区分别下降71.4%、80.0%和81.3%,防治效果和常规农药防治无显著差别,可以在水稻...  相似文献   

20.
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2009年,如东县将性诱剂应用于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上,具有及时、准确、省工等特点.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年二化螟成虫的消长情况;不同年份各代蛾峰明显;性诱剂诱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期发生量的情况相一致.性诱剂诱测法弥补了普通的剥查预测法的不足,显著提高了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水平.性诱剂的应用为二化螟测报提供了新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