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二化螟性诱测报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二化螟诱剂的诱蛾能力与测报效果,进行二化螟性诱剂与灯光诱捕的测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其诱娥量高于灯光诱捕的诱蛾量,且受环境影响较小,诱测结果能够反映出二化螟当年发生的实际情况;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示范试验表明,性诱剂对二化螟有较好防治效果,可作为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水稻二化螟测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进一步了解二化螟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测报与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特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与灯光诱捕的测报效果对比试验以及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效果示范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小,其监测的二化螟消长动态与采用测报灯监测和田间实际发生情况均相吻合,且世代明显、清晰,始盛期和高峰期显著。同时,二化螟防治性诱剂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作为绿色防控二化螟的有效手段在水稻生产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纽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对二化螟成虫的诱杀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二化螟性诱剂对对二化螟靶标性强,诱虫稳定性较高,累计诱虫量比测报灯要多,且与测报灯下诱蛾量的动态趋势大体一致,性诱剂监测的蛾峰日比测报灯更接近于大田实际情况,对二化螟成虫预测比较准确,能完全替代测报灯进行二化螟预测预报,与灯诱及田间剥查虫蛹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互补性,能更及时、准确地为预测预报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期提供依据,可以作为基层测报人员监测二化螟应用于预测预报的一项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4.
性诱剂在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5-2009年,如东县将性诱剂应用于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上,具有及时、准确、省工等特点.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具有较强的诱蛾能力,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年二化螟成虫的消长情况;不同年份各代蛾峰明显;性诱剂诱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期发生量的情况相一致.性诱剂诱测法弥补了普通的剥查预测法的不足,显著提高了水稻二化螟预测预报水平.性诱剂的应用为二化螟测报提供了新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应用技术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性诱剂诱杀农作物害虫技术是近几年来广泛推广应用的绿色控害技术。为探索水稻二化螟发生区利用性诱剂诱捕的地理区系差异机制,明确二化螟性诱剂的配比类型,验证昆虫性信息素控制水稻二化螟探索田间应用技术,2010年在桂林双季稻区进行了二化螟性诱剂诱捕水稻二化螟试验,防治效果非常理想,可见,二化螟性诱剂是防控水稻二化螟很有效的措施之一,还可应用于水稻二化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准确反映出水稻二化螟各代成虫盛期、高峰期,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稻二化螟性诱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诱剂对水稻二化螟雄虫有诱杀作用,通过调查诱捕区、农药防治区和对照区田间的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评判二化螟性诱荆在水稻生产中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性诱剂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可以使诱捕区田间雄蛾量、卵块量和株害率比对照区分别下降71.4%、80.0%和81.3%,防治效果和常规农药防治无显著差别,可以在水稻...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性诱剂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及诱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阐述了昆虫的化学通讯方式和昆虫性息素的生物学特性,二化螟性诱剂的成份,结构及其原理。从实践上开展了二化螟性诱剂的诱捕技术和应用效果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水盆式诱捕器简单方便,对二化螟雄蛾具有很好的诱杀作用,成虫羽化期间的盆中日诱蛾量可明显反映出田间虫量。由于诱杀了大量雄蛾,导致田间雌雄比例失调,降低了成虫自然交配率,有效减少了子代虫口密度和危害程度,其诱控效果一般为70.0%~80.0%,与杀虫灯或一般药剂的防效相当,该项技术在二化螟中等或偏轻发生年份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2016~2017年,江苏省如东县应用性诱剂监测并利用其结果指导开展水稻二化螟防控示范。结果表明,性诱剂监测诱蛾量高、世代清晰、高峰期明显、预测预报准确率高。利用性诱监测结果指导适时释放赤眼蜂防控水稻二化螟,第1次释放赤眼蜂最佳时期为性诱监测到发蛾始盛期,即赤眼蜂的羽化期与害虫的产卵期相吻合的时期,性诱监测到的蛾量决定释放赤眼蜂次数和数量;应用性诱剂与赤眼蜂协同控制水稻二化螟的防效显著优于单独使用赤眼蜂或单独使用性诱剂,与常规化学防治效果相当,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和使用量,无污染,无残留,提高了水稻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9.
利用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作性诱剂诱捕器,在水稻秧母田、大田生长期内放置田间以诱杀二化螟蛾示范,结果表明:被害株率和直接影响产量的白穗率仅为0.01%。采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捕器可有效控制二化螟危害。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性诱剂防控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化螟求爱过程中释放性信息素这一规律,笔者对两种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诱杀二化螟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A诱芯(Cs2009410)能显著降低田间二化螟蛾量基数,从而减轻二化螟的田间危害,利用物理诱杀技术防控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结果表明:诱捕7、15天后,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88.67%、69.72;2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15天后、中心区、边缘区与CK1及诱测灯K2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而在连续诱杀15天后,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0.16%、0.39%和0.71%,前两者明显低于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示范应用宁波钮康公司生产的二化螟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通过示范,验证该项技术对二化螟诱蛾量和螟害率防控的效果,为大面积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测报灯系统和性诱剂系统2种智能工具监测水稻二化螟越冬代的虫情动态.结果表明,2种智能工具对二化螟的诱测效果均较好,测报灯系统峰型明显、 虫量集中,性诱剂系统诱测日期早、 虫量诱集多,两者主蛾峰日与田间发育进度调查预测化蛾高峰相近,预测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性诱剂防治日益受到重视。国内二十年试验示范表明,用性诱剂大面积诱杀二化螟成虫,单盆一晚最大诱蛾数达534头,监测区单盆一季平均诱蛾数百至两千头。大面积使用能够降低雌蛾交配率、产卵量、孵化率、幼虫量,防治效果在东北稻区达70—90%。文章介绍了前郭县平风乡水稻二化螟性诱剂的防控技术及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成本低廉的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捕器,本试验将4种不同塑料瓶改装为简易性诱剂诱捕器并测定其对稻纵卷叶螟的诱捕效果,并进一步比较了自制诱捕器与市售诱捕器在田间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装置2(4 L透明塑料瓶)制成的简易诱捕器的诱蛾量(平均诱蛾量181头)最多;该简易诱捕器与市售诱捕器诱蛾量无显著差异(P>0.05)。用装置2制成的简易诱捕器可用于稻纵卷叶螟的田间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快性诱剂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以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为材料,研究了大田试验中不同诱捕器及诱芯摆放位置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诱杀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干式诱捕器内单放二化螟或稻纵卷叶螟诱芯的诱蛾效果良好,且互不干扰;水盆式诱捕器对二化螟的诱捕效果约为干式诱捕器的1.68倍;诱芯垂直摆放可显著提高诱蛾效果,以干式二化螟诱捕器的前后对比最为明显,垂直摆放诱芯的诱蛾量是水平摆放的5倍.同时,从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及生态效益方面分析了性诱剂防治与农户自防的差异,并提出了在性诱剂防治的实践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7.
性诱剂防治二化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和方正县对应用二化螟性诱剂诱杀雄性二化螟成虫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二化螟性诱芯田间诱杀持续期为31-36 d,每晚最大诱蛾量分别为1120头和590头。性诱剂诱杀区枯心苗率、虫株率和白穗率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性诱剂诱杀区和常规施药防治区增产率分别为20.7%和19.2%,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2和1∶13。研究表明:性诱剂诱杀效果较好,与化学农药防治效果相当。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达到了节本、简便、增产、增效、增收的目的,是一项可以大力推广的绿色植保技术。  相似文献   

18.
二化螟性诱剂可有效防控二化螟危害,减少使用化学农药次数,实现绿色增产。该文总结了二化螟性诱剂在再生稻上应用效果及在再生稻病虫害整体防控中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性诱剂大面积诱捕2代雄蛾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化螟性诱剂对 2代雄蛾进行大面积诱捕试验 ,结果表明 :诱捕 7、15天后 ,诱捕中心区、边缘区比CK区单盆诱蛾量分别降低 88.67%、71.0 9%和 84.72 %、69.72 % ;2 5天后中心区无雄蛾存在 ,边缘区几乎无雄蛾存在。诱捕 15天后 ,中心区、边缘区与CK1 及诱测灯CK2 之间单盆日诱蛾量均呈极显著差异。二化螟性诱剂诱蛾效果 7天后明显高于诱测灯 ,而在连续诱杀 15天后 ,日均诱蛾量完全与诱测灯相同。诱捕中心区、边缘区、CK1 区的水稻丛害率分别为 0 .16%、0 .3 9%和 0 .71% ,前两者明显低于 1%的危害指标。研究表明 ,二化螟性诱剂可作为该虫的测报和发生期等的预测手段 ;同时建议在白湖圩区推广应用二化螟性诱剂来防治二化螟 ,可真正起到节本、简便、增产、增效 ,与环境友好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性诱剂诱蛾高峰期与灯诱基本一致,并且5 d与2 d调查一致,在测报应用中可5 d调查1次;性诱剂诱蛾可降低株枯梢率57.83%,保苗效果53.63%,活虫防效63.25%;性诱剂加5%氟虫腈悬浮剂40 mL 1次,保苗效果87.20%,活虫防效90.46%;优于单用5%氟虫腈悬浮剂40 mL防治的78.61%、82.64%。性诱剂可替代灯诱用于二化螟测报工作,但不能单独用于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