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明确采收期对‘高平大黄梨’果实生理特性及组织褐变的影响,连续2年设定3个采收期,测定货架期及冷藏条件下果实品质、呼吸强度等指标,调查果肉、果心褐变情况。结果表明:‘高平大黄梨’果实硬度较高,有明显呼吸峰,但乙烯含量极低(未检测出);随着采收期延迟,果实采收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断增加,但在货架期及冷藏期,不同采收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不显著,冷藏后果实维生素C含量明显高于采收时;货架期间果实未出现组织褐变现象,随着采收期和冷藏期延迟,果实组织褐变率和褐变程度均逐渐加重,除2016年9月28日采收的果实整个冷藏期未収生组织褐变,其他采收期的果实在冷藏4个月时即出现不同程度的组织褐变,且采收期越晚、冷藏时间越长,组织褐变越严重。因此,初步认为,高平地区果农在10月上中旪采收‘高平大黄梨’偏晚,或者10月上中旪采收的‘高平大黄梨’仅应短期冷藏(不超过4个月),或即采即销。  相似文献   

2.
以“红阳”“海沃德”“黄金果”3个猕猴桃品种为试材,设置常温贮藏、常温苹果混贮、4℃冷藏3种贮藏方式,测定3个猕猴桃品种果实硬度及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糖含量,研究不同贮藏方式对猕猴桃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猕猴桃的贮藏、运输和货架期的调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方式对猕猴桃品质影响较大。常温贮藏、常温苹果混贮、4℃冷藏时,3个猕猴桃品种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3个品种在常温贮藏、常温苹果混贮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冷藏时均呈上升的趋势。3种贮藏条件下,“黄金果”和“海沃德”维生素C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但“红阳”先上升后下降。3个猕猴桃品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大值依次为“黄金果”>“红阳”>“海沃德”,可滴定酸含量降幅依次为“海沃德”>“红阳”>“黄金果”,可溶性糖含量最大值依次为“红阳”>“黄金果”>“海沃德”,果实软化后维生素C含量平均值依次为“黄金果”>“红阳”>“海沃德”。“海沃德”耐贮藏性最好,“红阳”次之,“黄金果”较差。  相似文献   

3.
采收期对‘新梨7号’梨果实品质及采后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泊头‘新梨7号’梨为试材,研究了4个采收期(盛花后106、116、126、136 d)果实在常温[(20±0.5)℃]贮藏过程中果实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期推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单果重和种子颜色指数增加,果肉硬度下降,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以采收期2(7月30日采收,盛花后116 d)果实最高;果皮颜色L*值和a*/b*值增加,h?值下降,叶绿素荧光参数Fo、Fm和Fv逐渐降低。在常温贮藏条件下,随着货架期延长,果肉硬度、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下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大,果皮颜色L*值和a*/b*值增加,h?值下降,Fo升高,Fm、Fv、Fv/Fm降低,种子颜色指数和腐烂率增加;采收期2果实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可保持较高水平,口感较好,果面具红晕,且果实腐烂率较低,贮藏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商品价值。‘新梨7号’在河北省泊头地区长期贮藏的适宜采收标准为:果实7月下旬至8月初采收,果实生长发育期110~120d,种子颜色1/2左右变褐,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5%,果肉硬度≥5.0kg/cm2。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新梨7号’贮藏期间果实衰老的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华硕’苹果采收期的有效判定方法,并确定‘华硕’苹果的最佳采收期。【方法】对不同采收成熟度的‘华硕’果实进行淀粉染色,分析品质指标参数之间的差异性和相关性;同时对不同采收期‘华硕’苹果进行低温与货架期贮藏,测定主要品质变化情况。【结果】乙烯释放速率、淀粉染色指数与糖酸比是可以判定‘华硕’苹果采收成熟度的可靠指标。采收期Ⅱ的‘华硕’苹果在采收时以及冷藏和货架期均表现出较好的品质。货架末期,采收期Ⅱ的果实硬度、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1.52 N·cm~(-2)、9.50 g·100 g~(-1)和0.58 g·100 g~(-1),均高于其他2个采收期,早采或晚采都不适宜‘华硕’苹果采后果实品质的维持。【结论】采收期Ⅱ是‘华硕’苹果适宜的采收期,该采收期果实的淀粉染色等级为3~4级,乙烯释放速率为(10.65±0.60)μL·kg~(-1)·h~(-1),淀粉指数为(3.40±0.20),糖酸比为(10.57±0.14)。  相似文献   

5.
以‘徐香’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4个采收期(盛花期后1301、381、46和154 d)1-MCP(1-甲基环丙烯)浓度为0.5μL/L处理24 h后,在(2±1)℃下贮藏后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1-MCP能够显著降低‘徐香’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延缓果实硬度、可滴定酸的下降以及可溶性固形物的上升;4个采收期的1-MCP处理果实出库后均能正常后熟,但品质和保鲜效果存在差异,其中Ⅱ、Ⅲ期处理果实在贮藏期结束时保持较高的硬度、可滴定酸和VC含量,并且110 d时失重和腐烂率较低;货架期末硬度、糖酸比相对较高,失重率和腐烂率较低。由此推断‘徐香’猕猴桃盛花期后138~146 d采收品质好,此时的1-MCP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以新品种‘秦超’桃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与不同采收期对‘秦超’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探索不同贮藏温度与不同采收期下果实品质的变化,为‘秦超’桃贮藏与采收提供实践指导。结果表明:常温下‘秦超’桃平均贮藏天数为21d,低温贮藏为58d。低温下能较好保持桃果实整个贮藏期间的果面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桃果实的失重率、腐烂率,明显延缓果肉硬度下降速率。在不同采收期间,随采收期延迟,‘秦超’桃果实单果质量不断增加,硬度、果面色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能保持较好状态,成熟后树上挂果可延长30~40d。‘秦超’桃具有很好的贮藏性能,低温贮藏较常温贮藏可以有效保持‘秦超’桃的果实品质,延长果实品质的贮藏时间。延迟采收期,‘秦超’桃单果质量有大幅度增加,果实能够充分着色,提高果实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7.
以露地和避雨栽培条件下的‘红阳’猕猴桃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园地温湿度、植株光合作用、果实品质等指标,研究避雨栽培对‘红阳’猕猴桃生长微环境、叶片光合能力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条件下植株环境温度降低2.4℃,空气湿度提高12.2%,光合有效辐射下降13.0%~28.6%;避雨栽培可维持‘红阳’猕猴桃在生长旺盛期的平均净光合速率,有效缓解植株光合"午休"现象,对植株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表现为结果枝数降低10.8%,结果枝长度增加60.8%,坐果数提高129.7%,叶绿素含量提高6.1%,单果重提高25.7%,采收期和软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增加10.8%和14.1%,干物质含量无显著差异,延长了贮藏时间。综上,避雨栽培可改善‘红阳’猕猴桃生长微环境,优化植株光合作用,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楚雄州‘灿烂’蓝莓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采收期对蓝莓果实贮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1(6月21日采收)蓝莓果实基础指标为:单果重2.07 g,果实硬度178.4 g/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可滴定酸含量0.975%,维生素C含量375.8mg/kg,果实适合0℃贮藏25~30d及电商物流运输;采收期2(7月2日采收)蓝莓果实基础指标为:单果重1.86 g,果实硬度127.5 g/mm,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7%,可滴定酸含量0.914%,维生素C含量283.2 mg/kg,果实适合0℃贮藏15~20 d及电商物流运输;采收期3(7月12日采收)蓝莓果实不适合贮藏,应采摘后及时销售,且不能用于电商物流运输。  相似文献   

9.
采收成熟度对“金艳”猕猴桃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丹 《北方园艺》2018,(2):141-145
以不同采收期采收的"金艳"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A.eriantha)为试材,置于温度(1±0.5)℃,相对湿度90%~95%条件下贮藏,研究不同成熟度采收对采后"金艳"猕猴桃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收期Ⅰ(2015-10-15),Ⅱ(2015-10-22)和Ⅲ(2015-10-29)果实在低温贮藏过程中,保持了较好的果实硬度,但采收期Ⅰ果实糖酸比较低,干物质含量较低,口感差;采收期Ⅳ(2015-11-05)和Ⅴ(2015-11-12)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但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硬度迅速下降,不利于贮藏。常温货架期间,采收期Ⅰ和Ⅱ果实硬度变化差异显著。综合各项指标认为,采收期Ⅱ和Ⅲ的果实适宜长期贮藏,采收期Ⅳ和Ⅴ的果实适宜短期贮藏。  相似文献   

10.
猕猴桃冷库(控温)贮藏研究有些报道,但仍处于试验阶段。简易降温加保鲜剂贮藏保鲜技术解决了猕猴桃冷库(控温)贮鲜技术难题,为猕猴桃贮藏增加了一条新途径。 1 采收及包装运输 1) 猕猴桃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陕西关中地区正常年份情况下,果实的最佳采收期为10月3~12日,如遇到高温干旱或低温多雨年份采收期可提前或推后5~6天。在这期间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5%  相似文献   

11.
不同采收期对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金魁猕猴桃为试材,对不同采收期果实在常温下进行后熟品质比较分析,以探讨金魁猕猴桃最适采收期。结果表明,采收期不同而导致猕猴桃果实后熟品质差异较大。早期采收(10月18、23、30日,相应果实发育期分别为168天、175天、182天)时,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较高,而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6.5%),干物质含量亦较低(<19%);果实后熟品质较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偏低,可滴定酸含量偏高,固酸比偏低。晚期采收(11月20日,相应果实发育期为203天)的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明显降低,固酸比较高,果实硬度下降较快,失重与腐烂严重,后熟软化期明显缩短。谢花后189~196天采收的金魁猕猴桃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6.6%以上,干物质含量为19%以上;后熟果实固酸比较高,失重与腐烂较低,果实硬度下降平缓,后熟期较长。后熟软化后其果实仍保持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与干物质含量,表明这段时间为金魁猕猴桃的适宜采收期。  相似文献   

12.
以'早釐酥'梨为试材,研究不同采收期对其果实品质和贮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0±0.5)℃、空气相对湿度90%~95%条件下贮藏至140 d时,采收期Ⅲ(盛花后106 d)处理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含量最高,果实硬度、好果率也较高,果实品质较佳。可见,在辽宁省熊岳地区,'早釐酥'梨果实在8月11日左右、盛花后约106 d采收最佳。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瓯柑合适的采收期,设置了3个采收期(花后203、213和223 d)采收果实,测定了不同采收期果实采收时的品质及常温贮藏中的腐烂率、失重率、总糖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花后20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和失重率较低,贮藏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酸含量高;花后22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高,果实容易失水干枯;花后213 d采收的果实贮藏腐烂率低,无干枯果,贮藏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酸含量较低,果实外观品质和口感好,保持了较好的品质、耐贮性以及商品价值。各采收期果实的果汁率在贮藏150 d后均有一个大幅下降的过程,且部分果实风味出现异常。综合来看,花后213 d(11月下旬)为瓯江流域瓯柑最适宜的采收期,采后常温贮藏期不宜超过150 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套袋和采收期对‘新红星’(Malus domestica‘Starkrimson’)苹果品质的影响。【方法】于花后50 d套袋、136 d去袋,花后140 d开始采收,每间隔5 d采样1次,测定果实的外观与内在品质,并做果皮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套袋后果实体积、单果质量、果肉密度与不套袋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果实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硬度较不套袋分别降低0.93%~0.98%、0.9%~0.99%和0.24 kg·cm-2~0.58 kg·cm-2,裂纹面积比不套袋高2.37%~4.8%。随采收期延后,套袋与不套袋果实的果面光洁度和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总糖含量及果皮厚度均呈增加趋势,但套袋后果实硬度下降幅度和花青苷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不套袋果实。套袋与不套袋果实花后155 d采收较花后140 d采收产量分别提高9.2%、8.53%。花后150 d采收的套袋果实贮藏后品质保持较好。【结论】用于鲜食的套袋‘新红星’宜在花后155 d左右采收,用于贮藏的套袋果实宜在花后150 d左右采收。  相似文献   

15.
1-MCP处理对‘红阳’和‘徐香’猕猴桃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红阳’和‘徐香’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浓度的1-MCP处理对猕猴桃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能够显著降低猕猴桃低温贮藏过程中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延缓果实硬度、可滴定酸的下降以及前期可溶性固形物的上升。各处理浓度的猕猴桃均能正常后熟,但处理效果存在差异,浓度为0.50 mL/L 1-MCP处理对‘红阳’保鲜效果好,‘徐香’适宜的1-MCP处理浓度为0.25μL/L。  相似文献   

16.
为了科学准确判断软枣猕猴桃果实采收期,以‘桓优1号’软枣猕猴桃品种为试材,在常规采收日(盛花后110 d)前0、5、10、15、20、25、30 d采收,测定了软枣猕猴桃果实成熟过程中单果重、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指标,并探讨了细胞壁成分和相关降解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常规采收日前20d开始单果重增重幅度较小,在常规采收日前15d总果胶、半纤维素含量大幅下降,水溶性果胶含量在常规采收日前10 d以后缓慢增加,而其他可溶性果胶成分则在常规采收日前5 d以后迅速增加,纤维素含量在常规采收日前20 d至15 d缓慢下降,在常规采收日前5 d迅速增加然后下降;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常规采收日前15 d迅速增加然后保持平稳,β-半乳糖苷酶(β-Gal)活性在常规采收日前10 d开始缓慢增加,纤维素酶活性则一直缓慢增加,在常规采收日前5 d以后迅速增加。由此建议,软枣猕猴桃果实如需长时间运输或贮藏,宜在常规采收日前20 d(盛花后90 d左右)采收;直接上市则宜在常规采收日前5 d采收。  相似文献   

17.
中华猕猴桃最佳采收期指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作为成熟度指标,以湖南省优良猕猴桃品种湘酃80—2和湘石东79—09为试材,进行分期采收。经过1983—1984年度的常温贮藏和1984—1987三个年度的低温贮藏试验,对其耐藏性及贮藏后果实可溶性同形物、糖及维生素C含量进行分析得出:中华猕猴桃的采收最低成熟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7.0%,最高指标为12%,以8.5%以上采收果实贮藏后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浙江省桐庐县采收期和采收方式对‘翠玉’梨果实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盛花后130 d采收,单果重最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 H值最高;综合感官品质和市场需求,在桐庐地区,‘翠玉’梨最适宜采收期在盛花后120~126d。5种采收方式中,3次采收法的优质果率最高,分部位4次采收法的产量、单果重和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金农、金阳为黄肉中华猕猴桃品种,研究其不同采收期的果实品质变化,可指导适时采收,为品种推广提供数据支撑。采收试验从8月11日(金农盛花后123 d,金阳盛花后112 d)开始,每7 d取样测定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干物质含量、总酸含量、果实硬度与颜色,统计固酸比、后熟天数与软熟率。结果表明:金农最适采收期为盛花后144~151 d,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7.3%,干物质含量大于17.2%,后熟天数15 d,采收色调角低于101°,软熟果肉为金黄色;盛花后130 d及之前,果实品质低,为早采;盛花后179 d,果实田间软化,属于晚采。金阳最适采收期为盛花后147~161 d,采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大于8.0%,干物质含量大于16.2%,后熟需7d,采收色调角小于100°,软熟果肉为黄色;盛花后126d及之前,果实品质低,果肉偏绿色;盛花后168 d,果实硬度明显降低,果实在田间软化,不再适合长距离运输与贮藏。  相似文献   

20.
不同采收期对‘北国蓝’果实性状及酿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葡萄新品种‘北国蓝’果实为试材,对各采收期的果实及其原酒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研究不同采收期对果实品质及其酒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对‘北国蓝’的果实品质有明显影响,随着采收期的延迟果粒直径、平均粒重、平均穗重、出酒率、总糖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果实总酚、单宁含量持续增加,较第一次采收分别增加了27.94%和92.50%;滴定酸含量无规律性变化,但10月5日含量最低(18.27g/L),各不同采收期差异显著。不同采收期果实酿造的葡萄酒滴定酸含量与果实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葡萄酒总酚和单宁含量与果实总酚和单宁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果实品质和酿酒特性分析表明,‘北国蓝’在当地最佳采收时期为9月30日至10月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