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稀疏线是林分密度管理图中五组曲线之一。林分密度管理图是根据密度效应规律,用密度和各测树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各种数学模型而编制的。自然稀疏线就是描述未经人工抚育间伐的林分的自然稀疏过程的数学模型,是笔者在编制铜鼓县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时推导并应用的,现提出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2.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是云南省的主要用材树种。为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云南松林分生长与立木密度间的数量关系,经营好我省的云南松林,合理利用林地生产力,确定林分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最适宜的立木密度,从而提高林分生长量,缩短培育期。我们针对滇中地区的自然特点及林分生长情况,应用林分密度这个可控变量和林分因子中可测定变量之间的联系,在引用国外吸取国内编制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理论、方法的基础上,编制了该地区云南松林分密度控制图。林分密度控制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根据林分密度与林分各测树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编制的,  相似文献   

3.
<正>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根据林分密度与林分各测树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各种数学模型来编制的。其图式模型是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度线和自然稀疏线五组曲线组成的,以数图的形式较为直观地表达林分生长与密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日本吉良夫存1953年发现的草木植物密度与生长之间的数量关系,是编制林分密度管理  相似文献   

4.
用全省范围内调查所得的220块标准地作为编图,检验材料,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根据湿地松林分密度与林分各测树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各种数学模型,编制出广东湿地松人工林密度管理图,经精度和适用性检验表明,该图的编制精度达94%以上,适用性F检验差异不显著,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5.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理论基础,由密度(即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与各测树因子(如直径、树高、材积等)新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制而成。它是林分经营的重要工具,可为定量间伐、资源调查、生长予测、造林设计等工作提供依据。本图中的欧美类杨树,主要是沙兰杨、Ⅰ—214、健杨等无性系,是我市汶河沿岸主要造林树种。本文在搜集大量标准地材料基础上,编制了该类树种林分密度管理图供试用。  相似文献   

6.
油松是辽西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之一,编制出适宜的经营图表,以确定间伐技术指标,予测林分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效果,是提高辽西油松林经营强度的一项基本工作。为此我们利用辽西九个县334块标准地等资料,根据林分密度效应规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编制了我省西部地区油松林林分密度管理图。精度检查:等树高线和等直径线均在95%以上。基本符合生产要求,可以  相似文献   

7.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日本林学家根据林分密度法则理论,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用密度与各测树因子之间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式来编制的。这个图式模型是由最大密度线、等直径线、等树高线、自然稀疏线、经营管理线等五组曲线构成。它们之间关系是以林分蓄积量为变量,以密度为自变量建立起各种数学模式集中在双对数纸上,便构成林分密度管理图。它是进行定量间伐、生长予测的重要工具;对森林资源的调查,造林设计和经营管理工作也能提供参考性数量指标。  相似文献   

8.
针对四川广元市所辖地区华山松主要分布的几个林场、经营所的华山松纯林林分生长特点,依据林分密度效应法则,通过数学模型的选择,编绘了由五组曲线和经营密度界限所组成的华山松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图。通过检验其理论精度和适用性精度均在85%以上,精度基本符合要求,可用于生产。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根据林分密度与林分各测树因子之  相似文献   

9.
太行山区油松人工林收获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表是在地位指数表和林分密度控制图的基础上,利用地位指数曲线和林分密度控制图中的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数学模型进行编制的。其理论上是可行的,编制方法简便、实用。由于上两表(图)都是经过严格检验,且精度较高,因此编出的收获表的精度也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0.
汉中地区马尾松人工林面积达120多万亩,急待解决抚育问伐的起始期、强度、间隔期等问题。因此,我们根据林分密度效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结合立地指数表的编制,研究编制了马尾松林分密度管理图。一、材料的收集和整理1981年,我们组织力量进行马尾松立地类型调查。为了编制马尾松密度管理图,  相似文献   

11.
蓝桉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编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分密度控制图是按林分测树因子中的(?)u、(?)、V与立木密度N相互关系建立模式进行编制。它是以数图的形式来表达林分密度与单位面积蓄积量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文中介绍了蓝桉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编制过程及应用示例。它可用于定量间伐、产量预估、资源清查和造林设计,是一种森林经营图,是集约经营的重要工具,具有直观、简明和应用方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林分密度控制图是根据密度效应法则编制的一种森林经营图,主要用于控制林分各生长阶段上的立木密度,以达到森林经营的多种预期目的。同时,该图还可满足抚育间伐、资源调查、造林设计、生长预估、更新普查等工作之需。  相似文献   

13.
太行山油松人工林林分密度控制图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太行山242块油松人工林标准地材料编制了林分密度控制图。主要方法是选用非线性迭代法求解曲线编制等树高线,精度达97.33%;等直径线是从三个曲线中选出一个曲线利用非线性迭代法求解精度达98.6%。然后在此基础上编出林分密度控制图。经用未编表的标准地检验,精度达93%以上,说明该林分密度控制图符合太行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生长规律,可在该区使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泾川刺槐人工林调查 ,用数理统计原理 ,建立林分树高、冠幅相关数学模型及各不同立地类型林分树高、年龄相关数学模型 ;根据数学模型编制经营密度预测表 ,以此确定间伐强度 ,使林分达到最佳合理经营密度。  相似文献   

15.
林分密度管理图(又称控制图)系根据林分密度效应法编制而成的一种森林经营图.它由等树高线、等直径线、最大密度线、等疏密线、自然稀疏线组成.林分密度管理图主要用来控制林分各生长阶段的立木密度,以达到森林经营的最高经济收益,具有准确、直观、便于使用等优点.随着森林经营集约度的提高,林分密度管理图将逐渐成为确定森林经营类型、定量间伐、资源清查、生长预测和造林设计的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6.
<正> 新的林分密度控制图,是遵从生物生态学原理,引导抚育间伐对象的林分向理想林分发展的森林经营管理图。主要是用于林分各生长阶段的抚育间伐,以达到培育良材和高产等多种预期目的。林分密度控制图作为一种集约经营的重要工具,在日本、美国和我国,都已开始应用于定量间伐和产量预估等方面。过往编制的密度控制图,是根据吉良龙  相似文献   

17.
自1953年日本学者吉良龙夫在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中发现密度效应以来,日本、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林学家相继研究了林分的株数密度与林分高、胸径、材积等测树因子的关系,也发现了林分密度效应法则,并提出一些模型。一些人甚至依据这些模型编制了一些树种的林分密度控制图。这为将来数量化集约经营森林提供了手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8.
刘君然 《林业科学》1992,28(3):282-286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吉良龙夫(1953)发现草本植物的密度与生长存在明显的数量关系。林学家们以林木为对象进行了研究。安藤贵、尹泰龙等做了进一步推导,编制了林分密度控制图。由于密度控制图编制简便、应用广泛,因此,广泛编制几乎包括我国所有主要用材树种,并对数学模型及编制方法做了有益的探讨,但仍存在明显不足,且繁杂。我们认为,这些编制方法正确性及准确程度,除决定于数学模型是否正确反映树种生  相似文献   

19.
旱柳生长快,繁殖容易,生命力、适应性强,是我市汶河沿岸林地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在汶河沿岸14万亩有林地中,旱柳林面积达3万余亩,占21.4%,总蓄积量12万立方米,此林分多为中幼龄林。为了提高旱柳林生长量,缩短培育期,明确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上林分密度,制定合理经营措施,编制了旱柳林分密度管理图,作为间伐、生长预测、资源清查和造林设计的依据。 林分密度管理图是以林分密度效应规律为基础,用密度与各测树因子之间相关关系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编制的,是由最大密度线、等树高线、等直径线、经营管理线和自然稀疏线所组成。这五组线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同时,均受着林分密度限制。 一、材料收集和整理 编表材料均是取自我市汶河沿岸现有旱柳林分。基本上代表着各种林分生长状况。蓄积量按标准木解析材料计算。标准地调查因子有平均树高、优势木树高、平均直径、单位面积株数、单位面积蓄积量等。计算时,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编制应用数表的目的林分密度控制图,是用来掌握林木生长与林分密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控制单位面积产量,培育目的材种以及科学营林的重要工具。该图一般都绘在双对数坐标纸上。鉴于双对数坐标纸比例较小,查找数据不便,易造成误差。我们又根据图上各变量间的相关关系编制了应用数表。以期为使用者提供方便,且提高精度。这仅是一次由图引变成数表的尝试。二、应用数表的编制方法 1.最大密度线数表的编制长白落叶松坑木林林分密度控制图(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