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芽用豆类作物诱变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工厂化芽菜产业快速发展,需要芽菜专用豆类作物优良品种作支撑.我国芽用豆类作物品种少,传统芽豆品种在产量或农艺性状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芽用豆类作物品种选育工作急需加强.诱变育种是快速选育芽用豆类作物品种的有效方法之一.文章阐述了物理诱变(γ射线、离子束射线、高能混合粒子场等)、化学诱变(EMS、NaN3、NQO等)和空间诱变对大豆、绿豆、豌豆、蚕豆、豇豆、小豆等芽用豆类作物的农艺性状、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及遗传物质的诱变效应,探讨了诱变新技术方法、诱变技术基础理论以及诱变后代高效筛选技术在芽用豆类作物品种选育上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芽用豆类作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电离辐射对大豆的诱变效应与诱变育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试验应用x-射线和γ-射线处理6个大豆品种和4个杂种后代。分析了上述诱变因素对大豆M_1和M_2的诱变效应。γ-射线对M_1的存活率、植株的生长和育性都有明显的影响。x-射线和γ-射线处理的后代(M_2)在熟期、抗病性和形态特征等都产生了很大变异。这些突变体是培育不同熟期、抗病和优质的新品种的重要种质材料。通过改良系谱—混合选择法已选育出6个抗病、优质和丰产的大豆新品种。1982年诱变4号、10号、16号和30号已推广约40万亩。  相似文献   

3.
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自60年代以来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及世界主产麻国在麻类诱变育种所作的工作,并分别介绍了各主要育成品种的诱变剂量、亲本来源与特征、特性,综合分析了我国麻类诱变育种在物理诱变与化学诱变所育成品种的剂量与选择方法,作者认为我国麻类诱变育种以60Co-r射线为主,而秋水仙碱在诱变获得多倍体方面效果明显.通过诱变育种作为麻类种质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改变作物抗性与耐性;改良纤维品质;提高纤维产量上将十分有效.我国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研究方向应探索与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诱变育种的方向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黑龙江省小麦诱变育种的成就。15年间共育成了8个小麦新品种,占同期全省推广品种总数的13.1%,累计种植面积100多万hm^2;诱变育种手段多样化。有^60Co-γ射线、快中子照射、^32P内照射、辐射与组织培养结合等;诱变对象多样化。有F0种子处理、F1种子处理,纯秒种子处理、组织培养中幼穗、幼胚及成熟胚处理等。育种方法上有辐射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远缘杂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5.
诱变改良大豆蛋白质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60Coγ射线,热中子等核技术以及甲烷黄酸已酯(EMS)、叠氮化钠(NaN3)等化学诱变剂处理,选育出菜用大豆品种“淮哈豆1号”,蛋白质含量44.93%,903525、903526、903527早熟、高蛋白突变系,蛋白质含量分别是47.60%、47.02%、47.53%,并高抗大豆病毒病和灰斑病,为大豆基因库增添了新的优质资源,并确定了有效的诱变技术。  相似文献   

6.
花生激光和γ射线不同诱变处理的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提高花生诱变育种效果,选用了4 个花生品种,各用激光和60Coγ射线组合的9 种处理,以不处理为对照, 进行诱变育种效果研究。从照射剂量看,激光720m j+ γ射线250Gy、γ射线250Gy 和激光2160m j+ γ射线350Gy 等3 个处理效果较好,各育成1 个新品系进行产量鉴定,其它6个处理均未育成品系;从诱变源看,激光+ γ射线处理最好,育成2 个品系,次之是γ射线,育成1 个品系,激光较差,未育成品系;从品种效应看,处理海花1 号最好,育成2个品系,次之是处理白沙1016,育成1 个品系,处理花37 与鲁花10号未育成品系。  相似文献   

7.
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自60年代以来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成就及世界主产麻国在麻类诱变育种所作的工作,并分别介绍了各主要育成品种的诱变剂量、亲本来源与特征、特性,综合分析了我国麻类诱变育种在物理诱变与化学诱变所育成品种的剂量与选择方法,作者认为我国麻类诱变育种以^60Co-r射线为主,而秋水仙碱在诱变获得多倍体方面效果明显。通过诱变育种作为麻类种质创新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改变作物抗性与耐性;改良纤维品质;提高纤维产量上将十分有效。我国麻类作物诱变育种的研究方向应探索与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诱变育种的方向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大豆育种一直以系统选育为主 ,随着生物技术发展 ,各种现代育种手段不断应用 ,70年代以后 ,人们采用理化诱变方法 ,培育出了铁丰 18、2 8、诱变 3 0、科丰3 4、诱处 4号等一大批有影响的品种 ,证明诱变育种是大豆育种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为此 ,从 1992年以来通过辐射 ,平阳霉素化学诱变剂处理大豆品系及低代材料 ,对辐照敏感性、突变性状、突变率及稳定性等进行了初步研究。1 材料与敏感性1 1 材料选择1993年、1995年分别选择了本地品种、引进品种、杂交二代材料进行辐照敏感性鉴定。1 2 处理方法用 1 6万、2 2万拉德 (Rad)的γ射线与…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黄麻种质资源和扩大突变体容量,本研究采用物理诱变(60^Co-γ)和化学诱变(EMS)相结合的方法,以"中黄麻4号"等7个黄麻品种为材料,观察记录诱变黄麻苗期的形态学变化,分析诱变黄麻的代谢特性和抗性指标。结果表明EMS和60^Co-γ射线对黄麻幼苗的叶片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前者主要导致叶片卷曲,后者导致叶片分叉。复合诱变导致黄麻幼苗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提高。而可溶性蛋白、SOD活性和POD活性变化则品种之间呈现差异。本研究为黄麻种质创新的方法提供了参考,并且丰富了黄麻突变体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电离辐射或化学诱变剂等理化诱变因素处理农作物种子、苗木或其它器官,能引起植物的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突变,再通过有效的选择和培育,从而获得各种突变新品种或突变体,为农业生产服务,并丰富植物种质资源。近十多年来,世界各国农作物突变育种发展迅速,成果显著。本文拟就国内外诱变育种的主要进展与发展动向,简要加以概述。农作物诱变育种的主要进展一、育成的新品种数目多,经济效益显著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985年统计,世界各国利用诱变育成的各种农作物新  相似文献   

11.
1996年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花生栽培种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将新种质创新与选育新品种相结合,诱变后代经过田问单株选择、集团选择、品种比较、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等程序,选育出了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唐花11号(K2—5),并育成两个高蛋白花生新品系K2—5—6和K2—33—9。解决了河北省花生种植品种单~老化,新品种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黑 龙江省小麦诱变 育种的成就。15 年间共育成了 8 个 小麦新品种,占同期 全省推广品种总数的 13.1% ,累计种植面积 100 多万 hm 2 ;诱变育种手段多样化。有6 0 Co - γ射线、快中 子照射、3 2 P内 照射、辐射与组织培 养结合等;诱变对 象多样化。有 F0 种子处理、 F1 种子处理, 纯系种子 处理、组织培养中幼穗、幼胚及成熟胚处理等。育种方法上有辐射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远缘杂 交育种相结合、辐射与生物技术育种、纯系诱变育种 等;对小麦诱变育种中的诱变因素、诱变 环境及不同诱变 处理对 象的诱变 效果进行 了研究; 获得了 优质、抗 根腐病、赤霉病、病毒病、白粉病 突变 系,丰富 了种质 资源。并对小麦诱变育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西农23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2004年以陕512为母本、陕872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F1种子利用γ射线照射诱变,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的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201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190060。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继选育出“湘苎一号”新品种后,采用~(60)Coγ射线辐照“湘苎一号”种子选育出新品种“75—10”,于1984年9月在湖南长沙通过评定。应用辐射育种法育成苎麻新品种为国内外首例。诱变后经定向选择和培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15.
花生空间诱变及SSR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研究以返回式卫星搭载花生品种粤油7号种子为材料,经过3年地面种植和选择,获得21个变异株系。选用110对SSR引物对21个变异株系进行SSR多态性分析,有5对引物的扩增在变异株系与对照品种之间表现出多态性。说明太空能够诱导花生种子发生基因变异,空间诱变可作为花生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对比不同品种、不同诱变方法和剂量的诱变效果,以便给大豆诱变育种和突变体库构建提供有效途径,对4个东北春大豆品种黑农48、黑农84、绥农52和绥农42进行~(60)Co-γ辐射和甲基磺酸乙酯(EMS)的诱变处理,调查分析其M_1和M_2代出苗率、成株率、不育性、蛋白、脂肪及其它农艺性状。研究发现各品种对不同诱变方法反应敏感度不同,黑农48对辐射诱变敏感度高,黑农84、绥农52和绥农42对化学诱变敏感度高。辐射诱变和化学诱变M_1代均会对各品种不同性状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多数由生理伤害造成。两种诱变方式对品种诱变影响各具特点,辐射诱变具有明显的苗后致死性,而且对不育性影响更明显;化学诱变更温和,M_1代成株率更高。两种诱变M_2代的出苗率、成株率、不育性、蛋白含量、脂肪含量及其它农艺性状趋于相同,但辐射诱变在叶型、分枝、黄化株、育性等方面的突变率比化学诱变高,这些变化特点的研究可为诱变育种或者构建突变体库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王传堂等构建的傅里叶近红外分析模型分析了化学诱变处理获得的4258份花生材料,其中化学诱变剂A处理材料2155份,化学诱变剂B处理材料2103份。研究发现材料品质性状的变异幅度较大。脂肪含量可提高7个百分点,蛋白质含量可提高8个百分点以上。首次研究了化学诱变对花生蔗糖含量的影响,从诱变处理群体中筛选出蔗糖含量达8.39%的优质材料。  相似文献   

18.
大豆诱变育种及“龙辐73—8955”突变系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几年来在诱变育种的研究中,先后选育出一些早熟、荚密、丰产、籽粒品质优良、抗逆性较强的大豆新类型。其中Co ~0γ—1.0万伦辐照“丰山一号”后,决选出龙辐73—8955突变系,较原品种早熟3—5天、秆强、荚密、耐轻盐碱,在垧保苗15万株的情况下,一般可获200—250斤/亩的产量,肇东县确定为后备品种。 突变系的选育过程中,观察到辐射处理当代,种子的出苗率、植株存活率有随剂量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幼苗生长,植株发育均受不同程度的抑制。辐照种子后,对改变成熟期,改进籽粒性状有明显的诱变效果;对增加秆的强度,提高产量也有良好的综合引变效果。出现茸毛,结荚习性,叶片大小、形状等变异,扩大了大豆种质来源。为提高诱变效率及选择机率,应深入研究诱变的处理方法;不同理化因素的诱变特异性,以及当代植株类型与后代有益变异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诱变技术在芝麻品种改良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电离辐射或化学诱变剂改良芝麻栽培种的研究已在很多国家进行,且成效显著。至今,已发现了有限花序的突变体,以及培育出矮秆、节短、早熟、宜于密植和机械收割的品系;获得了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突变体,并育成高产品系或品种;通过诱变还能出现高油分、高亚油酸的突变体;利用γ射线和EMS可以诱发雄性不育。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大豆需求量及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培育高产量、多抗性、优质大豆品种迫在眉睫。然而受生态条件的限制,优质大豆种质资源材料匮乏,遗传背景狭窄,而且大豆自然变异过程繁琐且漫长,仅依靠大豆自发突变获得优质遗传材料十分困难,因此利用诱变技术创制优质、高产、多抗新种质是发展大豆产业的有效手段之一。诱变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基因变异频率,扩大育种选择范围,高通量筛选有益突变,促进优良性状重组等,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性状丰富的突变体,解决种质资源遗传基础狭窄的瓶颈问题,广泛应用于优良性状的大豆新品种选育。本文概述了化学诱变、物理诱变的原理、种类及特点,总结归纳了国内外大豆种质创新中常用的诱变方法和技术优势,展望未来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前景,为大豆育种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