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黄家河流域天然森林植被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黄家河流域的天然林面积为1 854.93 hm2,占该流域总面积的66.18%。依据2001~2003年10~12月共4次调查所获的样地资料和野外记录,按《云南植被》(1987)的植被分类原则,将黄家河流域的天然森林植被分为3个植被型,4个植被亚型和6个群系。其天然森林具一定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高度从低到高,形成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滇石栎林-黄毛青冈林-元江栲林)、暖温性针叶林(云南松林)、落叶阔叶林(圆叶杨林)(海拔高度为1 570~2 750 m)-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多变石栎林)(海拔高度为2 650~3 320 m)的亚热带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系列。其中以暖性针叶林的面积最大,占黄家河流域天然林总面积的60.50%,而常绿阔叶林占36.69%,落叶阔叶林占2.81%。并对这些森林植被类型的基本特征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分布着地球几乎所有的森林景观。从南到北,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中国山系耸峙,在较低的纬度地区还分布着一些亚高山针叶林、山地针阔混交林,甚至还有主要见于北极圈一带的苔原景观。  相似文献   

3.
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西南地区暖性针叶林、暖热性针叶林和温凉性针叶林的重要标志种和建林种。同时,云南松的根系还可与许多高等真菌(higherfungi)的菌丝体形成共生(symbiosis)关系,其中的主要形式就是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为了利用外生菌根培育云南松幼苗,本文对云南松外生菌根的生物学特性和回接试验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江城哈尼族傣族自治县地处思茅地区最南端,东经101°30′—102°30′,北纬22°—22°28′,属于横断山脉纵谷南延部分,为无量山脉近国界一段,隔李仙江与哀牢山相望。境内为三江(曼老江、勐野江、李仙江)十八河所切割,构成群山错落的地貌,最高海拔2207米,最低海拔317米(李仙江出口处)。属于南亚热带为主的低纬度山地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8.1℃,年降水量1650—2650mm,干湿季分明。由于海拔高度的差异,呈现出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四种气候类型,植物区系上属于古热带植物区的滇、缅、泰植物地区。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竹类植物的丰富性和竹类区系地理成分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的种植环境及造林地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美红杉造林地选择,根据其不同种源和无性系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生长发育的相似群体归类,并按不同的类型选择相应的造林地:中亚热带至北亚热带相关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植被类型林地,适宜作为温暖湿润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的造林地;中亚热带至北亚热带相关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中性湿生灌丛植被类型的林地,适宜作为温暖半湿润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的造林地;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相关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以及以杜鹃、野山茶、苔草等为代表的灌丛植被类型的林地,适宜作为温凉干燥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的造林地;耐低温类型的北美红杉,已能在云南高海拔地带的暗针叶林地区生存,并有一定生长量,值得继续研究,可选择相应的云杉、冷杉,铁杉、高山栎类、桦木、花楸、槭等针阔叶林地作为高寒山地低温环境型北美红杉造林地。云南省有大面积低产林分和宜林荒山,生产潜力较大,其中有适宜不同生态适应型北美红杉造林的环境。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发展北美红杉造林,改造这些低产林分和在适宜的荒山造林,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大大提升这些低产林和宜林荒山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澜沧江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澜沧江中游临沧市境内。该区域植被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呈垂直分布规律。在以往的研究中忽视了澜沧江两岸低海拔区域植被的研究。文章以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沿江两岸低海拔植物群落为主要对象,分析该区域植被类型及其物种组成,以期为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管理提供依据。研究发现,在沿江两岸海拔750~1400 m区域,共计发现7个植被型、8个植被亚型、8个群系及8个群落类型。除季风常绿阔叶林外,其他7个植被亚型均为本次调查新发现,其中热带季雨林与暖热性针叶林是研究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而暖热性针叶林与季风常绿阔叶林则受破坏较大,分别产生暖热性稀树灌木草丛和干热性稀树灌木草丛,而干热灌丛则小面积分布。并根据澜沧江周期性枯水期出现的狗牙根群落,新提出河流消落带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自然保护区干热季不同植被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采用Biolog-ECO法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干热季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暖热性针叶林及石灰岩山季雨林(高中低海拔)4种植被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供试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碳源利用率之间均差异极显著(代谢活性:F=3.708,P0.01;碳源利用率:F=101.956,P0.01),其中石灰岩山季雨林中海拔土壤微生物的平均颜色变化率和碳源利用率均最高,暖热性针叶林最低。D-纤维二糖、β-甲基-D-葡萄糖苷、葡萄糖-1-磷酸盐、D-苹果酸、L-丝氨酸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差异的敏感碳源。不同植被型土壤微生物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石灰岩山季雨林(中海拔)石灰岩山季雨林(低海拔)石灰岩山季雨林(高海拔)暖热性针叶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灰岩山季雨林(高海拔)与暖热性针叶林土壤微生物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和石灰岩山季雨林(低海拔)均无明显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8.
<正>在中国境内,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南北纵跨13个纬度,干流长2161公里,从海拔5200米流到200米,从寒带流到热带,串起从高寒疏林、寒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叶林、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到热带雨林的壮美森林景观带。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广东7 种典型的植被型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及其规律。从广东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中抽取267 个有林地的固定样地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调查,以Margalef 指数作为物种丰富度指标、以Shannon-Wiener 指数作为物种多样性指标、以Pielou 指数作为均匀度指标对每种植被型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植物多样性评价。结果显示:乔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出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阔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热性针叶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表现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热性针阔混交林>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热性针叶林;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趋势为热性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阔叶林型(人工植被)>热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暖性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0.
一、必要性与可靠性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就其热量状况来说,全国除青藏高原属于亚热带、温带的高寒区域外,自北向南可分为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从大气水分状况来说,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域;按地貌类型,可分为高原、山地(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平原、不同的地貌类型及其微地形,影响水热等气候因子的再分配;加上地质构造各异,土壤多  相似文献   

11.
保护区共划分8个植被型、12个植被亚型、14个群系,是云南省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典型分布地,植被水平基带为高原南部季风常绿阔叶林,垂直带层次丰富,包含了从南亚热带到山地寒温带的植被系列.其植被分布特点为:①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面积大,分布典型;②有我国大陆分布最南的苍山冷杉林;③云南省内分布最高的刺柏林;④植被垂直分布特征明显等.  相似文献   

12.
云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种子植物46科84属116种。对其科、属、种区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科的分布区类型为热带地理成分占67.50%,温带地理成分占30.00%;属的分布区类型为热带地理成分占45.78%,温带地理成分占28.92%;表明该区系以热带地理成分为主,热带性质兼丰富的温带成分。在Ⅵ滇缅老越边境区、Ⅶ滇越边境区、Ⅷ滇东区分布比较集中且丰富。植物区系具有地理成分复杂、起源古老、特有现象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长白山位于中国边陲,是中朝两国的界山。由于地质形成、构造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长白山的土壤、气候和物种都具有显著的垂直分布特点。长白山有五条植物带,分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亚寒带针叶林—亚寒带岳桦林—极地高山冻原。随海拔增高和气候、土壤的变化,从海拔300米到2690米之间,在100公里的水平距离内,5条植物带层  相似文献   

14.
林业生产,在地域上的差异叫林业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差异不仅到处存在,并且各有其历史形成过程。其种类有地带性差异和非地带性差异两种。地带性差异包括两个方面:一、地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表现为热量条件的地域差别。在我国,从北到南有寒温带、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热带和赤道带。我国南北相距5.500公里,最南的南沙群岛≥10℃的年积温可达10.000℃,海  相似文献   

15.
天然林资源保护与森林防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天然林资源状况1.1 天然林资源分布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 ,森林类型包括南海诸岛的热带珊瑚岛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和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3 370万hm2 ,森林资源总蓄积为 117.85亿m3。  相似文献   

16.
闽粤栲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闽粤栲(Castanopsis fissarehd.et wils.),别名黧蒴栲,为壳斗科栲属,常绿乔木,树高达25 m,胸径60 cm以上。分布于福建、江西、湖南南部、广东、广西、贵州南部以及云南东南部,中亚热带海拔200~850 m暖湿坡谷地的常绿阔叶林中,常为次生林的先锋树种[1]。闽粤栲为中性偏阳树种,幼  相似文献   

17.
对滇中高原昆明金殿滇油杉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其物种组成和各主要物种生态位,并绘制了建群种滇油杉的生命表和存活曲线。结果表明,昆明金殿滇油杉群落共有种子植物70种,隶属38科63属。生活型分析表明高位芽植物占比最大,为60%,说明该地区气候大多时候是温湿型。科属的区系分类结果表明滇油杉群落以热带科和温带科为主,其中热带科最多。属则以温带属最多,热带属次之。表明滇油杉林的区系成分以热带起源为主,属于亚热带植被即暖温性针叶林。生态位的宽度重叠结果表明,在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中具有最宽生态位的物种分别为滇油杉、小铁子和紫茎泽兰。各层重叠宽度主要集中在0.38~0.70、0.00~0.57和0.14~0.97之间。这表明灌木层各物种生态分化较大,可能对群落物种共存有重要作用。滇油杉生命表和存活曲线表明,当滇油杉种群在达到既定年龄,即位于龄级8后死亡率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和10个群系。以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占优势,其中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海拔250~600 m之间,中亚热带山顶常绿阔叶矮林分布于600~700 m的山脊和山顶,竹林分布于220 m以下及网顶窝;亚热带常绿针叶林、以马尾松为优势的针阔混交林以及禾草草丛和蕨类草丛也有一定的分布,体现出植被也有一定的次生性,有必要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9.
城步漆树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是全国161个重点产漆县之一。地处东径109°58′——110°37′,北纬25°58′——26°24′之间。总面积391.78万亩,东、南西三面重山环绕,南部属越城岭山脉,北部山势较平缓,为雪峰山脉所延伸,是巫水、赦水、渠水、浔江的发源地。最低海拨326米,最高海拔2021米。属中亚热带  相似文献   

20.
陈斗明 《云南林业》2004,25(2):36-37
盛夏五月,我们应曼稿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罗工的邀请,到保护区踏青。曼稿保护区隶属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勐海县境内,面积7813公顷。植物分布以山茶科、樟科、木兰科、壳斗科等4大科为主;动物分布有国家级保护的野牛、绿孔雀,原鸡等。管理所主要从事山地雨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保护,开展樟茶群落试验,天然植被恢复,暖性针叶林演替规律的研究工作。我们从一个叫长田坝的地方开始向保护区腹地进发。一路缓行,走在遮天蔽日略显阴凉的原始森林里,踩着树下松软的陈年腐叶,呼吸着清新湿润的空气,让人感到全身心的愉悦和惬意。路上,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