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定量分析丹江口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水土流失变化并评价其治理成效对分析丹江口库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本文以丹江口市余家湾小流域为例,依据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相关技术规定,分别从土地利用、林草覆盖度、水土流失变化和蓄水保土、生态、经济、社会等效益方面对库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小流域治理后,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蓄水保土、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指出坡改梯措施蓄水保土效果最好,能在较短时间内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面积,而经果林、封禁治理等林草措施虽然能有效地改善水土流失现状,但是其发挥效益的时间较长,因此,对于坡耕地占比较大的丹江口库区,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加大坡改梯措施投入是快速、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面积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丹江口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现状与管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丹江口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湿地的典型代表,该区有着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本文针对该区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管理措施:(1)成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采取生态林业和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3)建立保护区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这些措施对保证生物多样性、南水北调中线水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土地总面积5110 km2,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核心水源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182.5k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6616t/(km2·a).  相似文献   

4.
张启龙  刘凤 《中国水土保持》2014,(2):F0003-F0003
<正>湖北省房县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水源区上游,土地面积5110km2,其中有水土流失面积2182.5km2,年均土壤侵蚀模数616t/km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房县紧紧抓住被列入"长治"、"丹治"工程的机遇,捆绑项目基金,各投其资,各  相似文献   

5.
湖北丹江口水库库区土壤侵蚀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湖北丹江口水库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淹没区和水源区,土壤侵蚀是影响水库水质安全和调水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以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建立了以植被覆盖度、坡度和土地利用为指标的水力侵蚀遥感分析方法,并结合G 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1998年和2003年库区水力侵蚀强度变化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其成果为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既是"大水缸",又是"水龙头",做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是河南省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积极探索水土流失防治新思路、新措施,水源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后丹江口库区水环境变化影响因素及其防控对策,为削弱库区污染负荷,确保库区水质安全提供参考。[方法]以丹江口水库周围及上游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前后对比分析法,分析水环境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保护改善水环境的对策。[结果]水库大坝蓄水后丹江库区水质总体良好但空间差异显著,部分入库支流和库湾局部污染较为严重,氮、磷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结论]丹江口库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农村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人类活动是影响库区水质的主要原因。针对库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继续稳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工矿企业排污监管,优化监控站点并加强居民环保意识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涉及3市6县7815.34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143.65 km2。河南省通过强化认识抓提升、强化领导抓落实、强化投入抓整合、强化服务抓民生、强化氛围抓宣传等举措,使"丹治"一期工程成为水源地党政领导亲自部署、亲自过问的重大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一把手工  相似文献   

9.
截至2011年年底,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万km2,区域内水土流失治理度由2007年的7.8%提高到2011年的38.1%,年均减少丹江口入库泥沙2 000万~3 000万t。一期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投入不足、工程设计不合理等问题。2012年6月4日,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按照批复的意见,二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 295 km2,实施坡改梯315 km2;水土流失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0%以上,项目区林草覆盖率增加5%~10%;年均增加调蓄能力2亿m3以上,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1 000万~2 000万t。为确保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前期工作、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丹江口库区2010-2020年土壤保持功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估丹江口流域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确立以及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系统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别对丹江口库区2010,2015和2020年土壤保持功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①丹江口库区2010—2020年实际土壤侵蚀量呈递减趋势,土壤侵蚀等级逐渐向微度侵蚀转变,且各年间空间分布趋势基本一致。②丹江口库区2010,2015和2020年土壤保持量分别为6.25×109 t,6.62×109 t和7.12×109 t,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库区土壤保持功能不断增强。③不同海拔范围土壤保持功能具有差异,较高海拔地区土壤保持量较高(如东北部伏牛山、西部秦岭、西南部武当山),低海拔区土壤保持量较低(如丹江口水库周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保持能力亦差异较大,以林地最高,其次为灌草地、园地和耕地。④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丹江口库区土壤保持功能变化主要受地形因子的影响。[结论] 近年来丹江口库区土壤保持功能总体趋势持续好转,部分区域土壤保持量仍较低,未来应继续推进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重视和保护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的林地和灌草地,从而增强库区土壤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丹江口库区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为库区土壤侵蚀的防治提供借鉴性意见,从而为制定保障丹江口水质安全的措施提供科学支持。[方法]利用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类型(2002—2013年),分析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同时利用修正的土壤流失模型RUSLE对土壤侵蚀量进行模拟分析,探讨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丹江口库区在2002—2013年期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集中在林地、耕地、灌草地之间的转移以及建设用地的扩张,具体表现为林地面积扩大了13.72%,耕地面积小幅增加了5.76%,而灌草地面积大幅减少了37.61%,建设用地增长了2.40倍。丹江口库区2002,2008,2013年均以微度侵蚀占主导。库区土壤的整体侵蚀强度减轻,但土壤侵蚀在城市扩张地区增加明显。[结论]丹江口库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土壤侵蚀强度的改变主要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政策措施和城市扩张的影响。库区的土壤侵蚀程度在总体上具有降低的趋势,但在城镇化区域,土壤侵蚀状况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12.
在丹江口库区习惯施肥条件下,比较坡耕地不同轮作系统的作物生产力及农田水土和养分流失的差异。结果表明,在5种轮作模式中,作物生产力水平以"小麦-玉米"轮作最高,生产效益以"油菜-玉米"轮作最高;农田产流量、土壤侵蚀量和磷钾养分流失量均以"小麦-玉米"轮作最小,"小麦-芝麻"轮作最大;而氮流失量以"油菜-玉米"轮作最小,以"小麦-芝麻"轮作最大。因此,"小麦-玉米"轮作为丹江口库区坡耕地适宜的环保型作物复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风电场工程项目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风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我国的风力发电发展迅速,风电场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壤及植被造成一定的破坏,人为地加剧了水土流失。概述了风电项目水土保持特点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辽宁省法库柏家沟风电场工程项目为例,结合风电工程的特点,根据施工布局特征划分防治分区,分区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通过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的有机结合,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4.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南省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全面地分析了该县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查找了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淅川县今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其水体污染状况将直接影响调水水质,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水源区主要污染之一,对其进行防治是调水安全的重要保障。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在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下对水源区五市县禽畜养殖、土壤侵蚀、化肥流失、人粪尿、农村生活污水、水产养殖、生活垃圾进行了面污染源评价,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重点区域污染特点。结果表明,水源区主要农业面污染源是畜禽养殖、土壤侵蚀和化肥流失;面源污染区域为淅川县〉郧县〉丹江口市〉郧西县〉西峡县;GIS空间分析能直观有效地反映各地区的污染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景观形成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有国家级丹江口多功能水库 ,对库区水土流失机理研究有较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将土壤侵蚀区位定义为土壤侵蚀发生区位、致灾因子及治理措施区位 ,其区位含义不同于前人的土壤侵蚀区位理论。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景观以武当山镇—浪河镇一线为界具明显的 2分性 :南部土壤侵蚀景观呈斑块状分布 ;北部土壤侵蚀景观多为定向排列的廊带状。这一景观结构的形成与公路断裂的现代构造运动、地壳物质组成的差异和人类活动的差异相关。  相似文献   

17.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防治对策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5年在滇、黔、桂岩溶石漠化区科学考察活动取得的成果和近年来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的遥感解译资料为依据,分析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揭示了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性与过程的特殊性。根据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与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防止柏叶口水库工程区水土流失,减小工程建设对生态的破坏,使因工程施工所破坏的生态系统得以尽快恢复,对柏叶口水库建设过程中水库淹没区、枢纽区、料场区等不同功能区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及其危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工程施工扰动,地貌土壤侵蚀模数增大是新增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针对各功能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以工程防治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的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库不同的功能区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或生态措施。生态恢复与培育的主要措施是栽植油松、落叶松、乔木或刺槐,其间散播苜蓿草种。  相似文献   

19.
为顺应国家电网公司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防治输电线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以黄土丘陵区和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选取区域内两条典型线路,就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对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相较于红壤丘陵区侵蚀营力除水力之外还有风力。(2)黄土丘陵区土壤渗透性强、土层深厚,而红壤丘陵区质地粘重、遇水易板结、入渗能力差。(3)黄土丘陵区植被自我恢复能力较差,施工过程中需要随时进行补植,而红壤区植被遭受破坏后恢复能力强,即使施工中植被遭受破坏,在短期内也可自然恢复。(4)黄土丘陵区输电线路工程在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10倍。黄土丘陵区输电线路各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是红壤丘陵区的2.5~31.25倍。(5)黄土丘陵区侵蚀模数在换流站站区、电机电缆区和榆林市线路工程塔基区的侵蚀模数取最大值,换流站站区和线路工程塔基区新增水土流失量最大; 而红壤丘陵区输电线路工程侵蚀模数在宜昌市线路工程塔基区取最大值,塔基区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亦为最大。塔基区是水土流失防治和监测的重点区域。因此,根据当地自然因素差异,分区域设计工程措施,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