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熊猫传染性疾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熊猫的传染性疾病作为大熊猫的重要疾病之一,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给大熊猫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和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我们收集了有关研究论文和病例报道共26篇,涉及多种病毒性和细菌性传染病。其中,瘟热病、病毒性肠炎、大肠杆菌病等对大熊猫威胁较大。这些疾病较为多见,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等都有人做过较为细致地研究和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裂解和甲醛灭活方法处理由亚成年大熊猫体内分离的大肠杆菌EL-1 株,制备免疫原免疫家兔。经检测发现,热裂解方法能增强大肠杆菌EL-1 株的免疫原性,提高免疫动物血清抗体效价,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四川某地区野生大熊猫体内是否携带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本研究采用选择培养基从采集的野生大熊猫粪便中进行细菌分离,结果得到一株β溶血的大肠杆菌。通过菌落形态学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16S rDNA序列测定分析、毒力基因检测、致病性实验及药敏实验进一步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STEC;接种2×10~8 cfu/0.2 mL剂量该菌的小鼠在24 h内全部死亡,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链霉素、哌拉西林、诺氟沙星、强力霉素、头孢呋辛存在多重耐药;该菌株携带Ⅰ类整合子基因。本研究结果对野生大熊猫疫病防控及健康风险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大熊猫的大肠杆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我们从一例死亡大熊猫体内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介绍如下。一、一般情况雌性大熊猫,10岁,体重约96公斤,繁殖过两胎,11983年9月14日顺产二仔后,第五天开始发病,日趋严重,于9月23日死亡,病程四天。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云南野生动物园圈养大熊猫冬季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试验利用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16S rDNA分析)对其冬季粪便进行可培养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表明:对冬季粪样通过传统方法分离鉴定的细菌种属有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Castellani and Chalmers)、志贺氏菌属(Shigella Castellani);通过16S rDNA分析,鉴定的菌群归属于鲍氏志贺菌(Shigella boydii)、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在高海拔地区的环境条件下,大熊猫的肠道优势菌群为埃希氏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弗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鲍氏志贺菌(Shigella boydii)。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熊猫西氏贝蛔虫一个抗菌肽分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重组蛋白rBsABF在体外的抗菌活性。对西氏贝蛔虫抗菌肽BsABF基因进行克隆、原核表达及重组蛋白rBsABF的纯化,通过免疫印迹与荧光免疫组化分析重组蛋白rBsABF免疫反应性及BsABF在虫体中的分布;采用抗菌试验对重组蛋白rBsABF的抗菌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研究结果显示,BsABF基因ORF全长276bp,编码蛋白分子大小为10.01ku,带有N端信号肽,与猪蛔虫同源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4%,主要分布于虫体体壁、肠道与虫卵,重组蛋白rBsABF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抗菌试验结果显示该重组蛋白对大熊猫源粪肠球菌及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首次鉴定了大熊猫西氏贝蛔虫BsABF基因,抑菌试验表明重组蛋白rBsABF具有抗菌活性,为今后深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发情期大熊猫阴道分泌物细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菌是动物体非特异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表或体内的微生态系统对于牵制或抑制外来有害病原体起到重要作用。生殖道内的寄生菌对于维持生殖道内的稳态起着重要作用。2011年年初在对北京动物园2只健康的雌性大熊猫“萌萌”和“瑛华”进行人工授精过程中,抽取阴道深部(约15cm处)分泌物,于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下,进行了细菌培养。2只大熊猫的培养结果完全相同。均主要有三株细菌,利用API鉴定试剂条鉴定的结果是L群链球菌、溶血性大肠杆菌和乳杆菌。对数量较多的链球菌和溶血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以及16sRNA的测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这两株细菌对大多数抗生素均敏感。16sRNA序列测定结果进一步印证了API菌株鉴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圈养大熊猫肠道内菌群结构,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4只圈养老年大熊猫新鲜粪便中细菌和真菌组成,并对比分析不同年龄大熊猫肠道内的菌群结构。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圈养老年大熊猫粪便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63.98%)、厚壁菌门(35.29%)组成,真菌主要由子囊菌门(46.82%)、担子菌门(2.18%)组成;在属水平上,细菌主要由大肠杆菌属(45.26%)、链球菌属(15.80%)、不动菌属(15.34%)、梭菌属(9.79%)和串珠菌属(5.93%)组成,真菌主要由腐质霉属(19.35%)、德巴利酵母属(15.82%)、镰刀菌属(2.91%)、曲霉菌属(1.51%)组成。不同年龄的大熊猫肠道内菌群组成存在差异,与亚成年、成年大熊猫相比,老年大熊猫肠道内细菌和真菌在门、属水平上组成相似,但细菌变形菌门丰度提高、厚壁菌门丰度降低,不动菌属丰度增加;真菌子囊菌门丰度提高、担子菌门丰度下降,德巴利酵母属丰度增加。  相似文献   

9.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珍稀野生动物,随着大熊猫的深入研究的需要,部分大熊猫会运输到其他大熊猫饲养单位开展科学研究,大熊猫的运输显得特别的重要,在运输大熊猫前应做好周密的计划,包括:运输大熊猫的文件准备,运输笼箱形状、大小及设计,大熊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运输路线、方式和时间的选择,人员配置、协调及通讯,运输途中保护应急措施的制定等,分别对亚成体大熊猫、成年大熊猫、刚出生幼仔、老年大熊猫及发情期和妊娠期大熊猫的运输进行讨论,从而保障大熊猫的福利.  相似文献   

10.
老年大熊猫的数量随着圈养时间的推移在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的老年大熊猫饲养管理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因此,研究老年大熊猫的饲养管理以及探寻老年大熊猫医疗保健方法,对于提高老年大熊猫的福利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圈养老年大熊猫的饲养管理和保健措施进行总结,阐述老年大熊猫的日常管理、医疗保健等饲养管理要点,通过个性化的饲料与饲喂方法,定期体检、早发现早诊断,定期修剪趾甲,防暑防寒,适当活动,避免应激等措施,提高了老年大熊猫的生活质量和体质,对保持大熊猫种群整体的健康水平极其重要,为逐步开展大熊猫养老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