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茶叶通过筛、扇、轧、切、拣等技术措施,达到整饰毛茶形状、调剂品质,使之符合商品茶规格要求。然而,毛茶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主观上的工艺安排,操作技能;客观上的毛茶性状,机械性能等因素都对毛茶的制率和产生碎茶的多少有很大影响。如何提高正茶率,减少碎茶和脚茶是茶叶精制过程中必须经常注意和改进的问题,这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发挥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眉茶精制一般须经筛分、风选、切轧、拣剔、炒车(或干燥)、输送等多环节加工与转运。在此过程中,由于茶叶受机械力的碰撞和本身的摩擦,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碎茶。碎茶过多,降低制率,造成经济效益下降。因此,如何减少碎茶,提高制率,乃是眉茶精制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眉茶精制过程产生的碎茶不仅与毛茶性状有关,且与精制过程各种作业机械性能组合顺序及操作技术等亦有很大关系。本文仅就精制机械及工艺与碎茶产生的关系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伍萍  丁以寿 《茶业通报》2009,(4):168-170
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我国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当时社会的种茶者、制茶者、评茶者、饮茶者、修行者等都影响甚大,对茶叶知识的传播、饮茶风习的扩大、茶叶生产的扩大等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我國由于制茶事業的廣泛發展要求深刻研究茶叶原料及其加工过程而產生了茶叶生物化学。茶叶是由茶樹的細嫩的芽叶也就是新梢加工而成的;在我們亞热帶,茶叶的采摘开始于四月  相似文献   

5.
制茶质量、制茶技术与质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茶质量、制茶技术与质量意识查六一(安徽省太湖县茶叶开发公司246400)制茶质量是指茶叶的做工。茶叶的色、香、味、形体现出茶叶做工的好坏。做工好的绿茶色绿一致,颜色鲜活;形状一致,均匀完整;汤色清澈明亮;香气、滋味纯正;叶底明亮匀整,无红梗红叶。茶...  相似文献   

6.
茶叶碎茶粉末检验中分样方法比较试验卢福娣,童宗寿(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茶叶在初精制过程中,尤其是精制的筛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碎茶粉末,这些碎茶粉末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外形的匀整美观,冲泡后使汤色深暗,香气低浊,滋味苦涩,不受消费者欢迎。因此,碎...  相似文献   

7.
茶法是茶叶成为商品后才产生的。茶法一般包括课税、贡茶、榷茶、茶马互市的有关上谕、法令、规定和奏章等内容。在过去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中,不言而喻,茶法无疑是封建统治阶级限制和控制茶叶生产、压迫和剥削茶农、掠夺和独揽茶利的一种手段。但是,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茶法对制茶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过去剥削阶级社会中,每一宗物产,每一样有利于劳动人民的事业,都可以成为统治阶级予取予夺的对象。茶原来无税无制,随中唐后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茶叶功效的逐步认知,其利益著,茶税、贡茶、榷茶的法规就随之而来,且日变月更,剥削越变越重。  相似文献   

8.
发展茶叶生产,是一项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收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一项有益事业。唯制茶所需燃料较多,就我县一九八三年各茶叶初制厂生产情况调查来看,加工一担毛茶,要消耗5~6担木柴,燃料消耗占制茶能源百分之六十九。占整个制茶成本百分之三十二。随着茶叶生产和其它多种经营的发展对薪炭林的需要,已使我县的燃料日趋  相似文献   

9.
栽茶、种茶,指的是栽植茶苗、种植茶籽;采茶,指的是采摘茶树上的茶叶;制茶,指的是把鲜叶制成干毛茶(也称初制);精选分级,成为精品,称精制茶;买茶、卖茶,指的是成品茶叶的买卖;品茶,多指茶的文化属性和信仰领悟;评茶,是指茶的物质特征,主要包括:色、香、味、形;喝茶,即指饮用茶叶的水浸出物溶液,即茶汤。茶的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是没有任何一种植物可以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袁石玉 《茶业通报》2006,28(3):122-122
车色是眉茶精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车色,增进眉茶的色泽,从而达到绿润或银灰起霜,并能滚紧条索,对提升外销茶的品质有着积极作用。车色时滚筒转速快,则茶叶与滚筒摩擦机会多,作用强烈,易上色;转速慢则上色困难;但转速过快,茶叶因离心作用而贴吸于筒壁,反而不能上色,转速一旦固定,车色时间长或投叶量少,茶叶易上色,且应将干燥后的茶叶立即趁热滚车,茶叶表面的灰霜才附着牢固,色泽均匀一致、长久不褪。同时在热的状态下。茶身较软,可塑性好,易滚紧条索,断碎茶也较少。本文主要探讨车色速度、车色时间,对滚筒下料(以下简称为转速、时间…  相似文献   

11.
在红碎茶生产中,如何多生产碎茶,减少头、片、末茶,是提高红碎茶生产效益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较粗老的低级茶青,毛茶碎茶率更低。为了提高茶头、茶末的价值,提高低级茶青的碎茶率,本人在生产单位工作时,曾作过将茶头、茶末作添加剂在初制中再利用的试验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碎茶问题是眉茶精制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精制过程中产生碎茶约占15%,在经济上是一笔很大的损失。为了减少末茶,提高正茶率,充分发挥毛茶的经济价值,本文就精制过程中碎茶问题作出探讨,供茶业界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明代的茶课制度——明代茶法研究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川陕两大茶政体制的形成基于茶树生长的环境要求,我国茶区大致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的丘陵和山区;而茶叶生产又是自西(南)而东(南)按地域传播和扩展的。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茶业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唐以前茶,唯贵蜀中所产”;“唐茶品虽多,亦蜀茶为贵。”四川在唐代茶法形成以前一直是我国茶叶生产、焙制、饮用和贸易的中心。魏晋以降,江淮以南  相似文献   

14.
由于茶叶生产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茶叶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发挥了应有的效益,但有些方面还有不足之处。条茶产区茶叶生产责任制形式以一包到底为主,除少数专业茶场外,社队基本“全包到户”,条茶初制形式绝大多数是分户制  相似文献   

15.
倪既勤  周航 《茶业通报》1989,11(1):19-23
茶叶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农副产品之一,1980年创汇2.55亿美元,仅次于蚕桑,1985年增至2.88亿美元。在一些主要产茶区,茶叶产值已占农业产值的10%左右。茶叶的制作加工需要直接耗用大量的能源。制作一公斤茶叶所需的能源比炼一公斤钢还多50%。1986年,全国制茶耗能已达79.48万吨标准煤。我国的茶叶初制加工主要在农村完成。近年来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农村制茶能源消费量的急剧增长。从长远的眼光看,我国农村制茶中存在的“耗用大量薪柴”、“能源浪费严重”、“管理比较落后”等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16.
王敏 《茶业通报》2002,24(4):18-18
咖啡碱是一种紧俏的生物碱类医药原料,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经常有价无货。在自然界中,咖啡碱主要存在于茶叶、咖啡豆、可可、可拉果等经济作物中。根据化验结果,咖啡碱在咖啡中的含量为0.6%~1.5%,而在茶叶中的含量可达1%~5%。绿茶中的含量为2.5%左右,红茶中约含有3.19%。一般制茶的废料(如茶末、茶屑、茶梗)中约含有2.4%~2.8%。在国外,咖啡碱主要来源于生产咖啡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在我国茶叶产量极多,各种制茶废弃物非常丰富,因而充分利用制茶废料提取咖啡碱,具有原料易得,工艺简便,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一年春,开始了恢复仙人掌茶的研制工作。四年来,仙人掌茶多次被省、地茶叶科技部门和商业部门评定为地方名茶。现将几年来的研制工作,初步总结如下:一、关于仙人掌茶的发掘和考证仙人掌茶是地方传统制茶技术资源。发掘和考证仙人掌茶是很有意义的,第一、仙人掌茶的“诗并序”比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完成还略早,它记叙当时的茶叶的品质和制法详细,对研究我国茶叶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二、为恢复仙人掌茶的技术流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茶鲜叶的保鲜及预加工不仅仅是为了保持茶鲜叶的品质,更多是为了茶叶品质的形成。本文对鲜叶的品质保藏、摊放和萎凋这三方面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做了详细的综述,以期为今后制茶工艺的改进和茶叶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茶叶是我区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产量持续增长,1981年全区生产干茶37万担,农村社队产量占97%。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提高社队初制茶叶机械化水平,十分重要。当前,社队初制茶厂在机械上存在着茶机型号繁杂,性能落后,产量与机械加工能力不相配套,能源消耗大;在制茶方法上存在着制茶工艺不一,操作规程混乱,因而造成制茶质量下降,松、扁、碎现象严重,香低味淡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旧设备适当选用新机具为基础,并以提高社队茶厂的经济效果为目标,研制了《炒青绿茶初制生产线》,以下简称《生产线》。  相似文献   

20.
一、固形茶的概况1980年,我国“赴日茶叶考察代表团”从日本带回的固形茶样品,其外形细似面条、粉丝,长度1—2厘米,直径0.1—0.15厘米。这种茶全由近百孔粗细的茶叶粉末粘制而成,经开水冲泡,被粘结成形的条状叶底仍不会疏散,所以茶汤清沏,干净利落。它的形状大小,全取决于压制成形的模具孔径,可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不同的外形规格。它的制法是用末茶与符合食品卫生的粘合剂调和后,以机械挤压成形,故以称之为“固形茶”,近似我国的蒸压茶制造。所不同之处,蒸压茶不必加入粘合剂,且茶叶经开水冲(煮)泡后,叶底展开。所以,固形茶不同于我国传统的蒸压茶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