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1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在静水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均体全长25.99 cm、平均体重53.70 g的施氏鲟经过60 d土质静水池塘的培育,体全长增长58.83%,体重增长360.20%.体重与体全长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为W=0.000 6 L3.484(R2=...  相似文献   

2.
先在池塘中培育麦瑞加拉鲮(简称麦鲮)鱼苗,待规格达到1.3~2cm时,放入规格为5cm的大口鲶鱼种,经过35d培育,大口鲶全长达到12~16.5cm,成活率为86.6%。试验结果表明,利用麦鲮鱼苗作为活饵料,是培育大口鲶鱼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以鲜活鱼为饵料,分两阶段进行了大规格鳜鱼(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种苗的分级培育试验。第一阶段(鳜鱼种苗全长0.6~1.5 cm)以人工繁育的团头鲂水花为饵料,进行水泥池鳜鱼种苗一级培育,设置4 000、5 000、6 000尾/m2 3个密度梯度;第二阶段(鳜鱼种苗全长1.5~5.0 cm)以配套培育的麦鲮为饵料,进行池塘鳜鱼种苗二级培育,设置60、75、90尾/m2 3个密度梯度。结果表明,第一阶段以5 000尾/m2密度组的生长快、存活率较高(86.67%)、规格整齐,饵料鱼规格为0.3~1.0 cm;第二阶段以75尾/m2密度组的生长快、存活率较高(80.67%)、规格差异小,饵料鱼规格为1.0~3.5 cm。因此,利用水泥池和池塘分级培育大规格鳜鱼种苗可有效解决鳜鱼种苗规模化培育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细鳞鲴是推广池塘生态混养的优良品种,而夏花鱼种培育是开展大规格鱼种培育的前提,是推广细鳞鲴池塘混养的基础。因此,青浦区于2016年开展了细鳞鲴夏花鱼种培育研究。结果表明,池塘培育细鳞鲴夏花鱼种每667m~2放养密度控制在25万尾,采取"豆浆法"投喂,结合水质调控技术,经35d培育,可每667m~2获得全长3.5cm的细鳞鲴夏花鱼种17.13万尾,成活率达68.5%。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胡子鲶生态养殖技术,包括养殖场要求、池塘水质培育、苗种投放、饲养投喂、日常管理和鱼病防治等,以期为胡子鲶生态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淡水白鲳水花饲养20天,全长约3cm就成为夏花鱼种。这一阶段的关键培育技术如下:一、池塘选择池塘应水源丰富,水质良好无污染,光照良好,进排水方便,长与宽之比为3:2,大小以2-3.5亩为宜,池深2m,底质以土壤为好。二、池塘清整1.池塘修整池塘的闸门要牢固,取出池底过多的淤泥。保持留有5-10cm厚淤泥有利于培养饵料生物。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同的饵料,分别在工厂化流水车间和池塘的网箱中放养全长(13.50±0.88)cm,体质量(31.78±7.73)g的驼背鲈各500尾,1年后,车间养殖的驼背鲈全长增至(25.71±1.65)cm,体质量为(260.05±45.99)g;池塘养殖的驼背鲈全长为(26.89±1.90)cm,体质量为(330.00±44.91)g。结果表明,驼背鲈在池塘网箱中的生长速度快于在工厂化流水车间网箱中的生长速度(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池塘集约化单独饲养胡子鲇的最佳放养密度。[方法]胡子鲇以放养密度20、30和40尾/m2放养于3口池塘中,150 d后分别比较3口塘中胡子鲇的单位面积产量、生产成本、利润和投入产出比。[结果]放养密度为30尾/m2时,成本投入的效益转化率最高,养殖利润最大,利润达18.52元/m2,集约化养殖胡子鲇的放养密度以30尾/m2为宜。[结论]胡子鲇的最佳放养密度为30尾/m2。  相似文献   

9.
池塘培育翘嘴红鲌大规格鱼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翘嘴红鲌大规格鱼种池塘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引进2.5~3.0cm的翘嘴红鲌在金坛市进行池塘养殖5个月,可培育大规格红鲌鱼种,出塘规格10cm以上的达85%,最大规格达21cm。  相似文献   

10.
吴瑞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2918-12919,12948
[目的]探讨卡拉白鱼在辽宁地区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池塘养殖技术.[方法] 2012年开始在辽宁省铁岭养殖基地进行卡拉白鱼人工繁育及池塘养殖试验.[结果]引进卡拉白鱼种鱼400对,催产后人工繁殖的仔鱼经过110 d培育后平均体长达6.65 cm,平均体质量达3.10g;春片经过135 d培育后平均体长达到14.50 cm,平均体质量达到28.50 g.在0.18 hm2池塘投入3龄苗种1.0万尾,经过132 d培育后平均体长达23.80 cm,平均体质量达123.90 g,出塘商品鱼的产量为6 600 kg/hm2,出塘率为96.0%,饵料系数1.8.特定生长率(SGR)和日增重(AWG)在6~8月较高,主要是因为适宜的水温、水质环境和合理的投饲方法,3龄即可达到100 g以上的食用标准.[结论]卡拉白鱼在6~8月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1.
梁仁杰  施时迪  张邦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63-11866
[目的]研究鱼苗的生长与食性变化,研制相应的生产流程与设施。[方法]依据苗种的习性与食性,对鱼苗进行"培水"与饵料的投放,详细地观察池养线纹尖塘鳢鱼苗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结果]孵化3d后的鱼苗进入混合营养期,孵化5d后的鱼苗体长4.11mm;进入外源营养期,鱼苗的开口饵料以小型轮虫和藻类为主;孵化20d后的鱼苗体长10.76mm,以枝角类为主要饵料;孵化30d后的鱼苗体长15.62mm,能很好地摄食人工投喂的水丝蚓;鱼苗具明显的昼夜摄食节率,以16:00~20:00时摄食活动最强烈。建立了鱼苗全长(L)与日龄(D)的关系式;鱼苗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鱼苗个体间的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性。池塘培育期间,以放养密度130~150尾/m2,经40~55d培育至规格3.1~4.1cm的商业性苗种,其成活率达35.3%。[结论]线纹尖塘鳢是塘鳢科中生长较快的鱼类,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 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IV~V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 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 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种子类型和密度对直播当归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不同种子类型和密度对当归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当归直播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归叶片数增长呈"缓增-剧增-降低"趋势;当归株高受种子类型和密度影响显著,相同密度条件下正常头穗种子直播生长速率最快,火药籽次之,正常二穗种子最慢,同一种子类型株高随密度递增呈下降趋势;直播当归单根鲜质量、干质量、主根长和根粗均以密度20cm×20cm直播正常头穗种子最高;正常头穗种子以密度10cm×20cm直播收获株数和产量最高,侧根数最少;直播当归药材中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正常头穗种子采用株、行距10cm×20cm种植适于当归直播栽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丁鱥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满足广大水产养殖户对丁鱥鱼苗的需求,为加快丁鱥鱼在广西的推广养殖奠定基础。【方法】2004年11月和2005年3月,两次引进丁鱥1龄鱼进行培育,2005年春挑选成熟鱼进行人工繁育。【结果】亲鱼经过半年强化培育,平均体重600g/尾以上,雌雄鱼性腺发育到第Ⅳ-Ⅴ期;以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地欧酮(DOM)混合物催产,经11~13h的发情效应,均出现产卵行为;经人工孵化和鱼苗培育,第1批的人工孵化率最高,为85.0%,但由于采用池塘孵化,仔鱼遭受池塘敌害生物残食,培育失败;第2、3批的人工孵化率分别为59.3%和63.0%,采用小水泥池孵化,两批共孵化出仔鱼约93.9万尾,培育获得规格为3.0—5.0cm鱼苗64.8万尾。【结论】通过科学合理的亲鱼强化培育、药物催产、人工孵化及鱼苗培育,可以成功繁育获得丁鱥鱼苗,但繁育过程中要注意水温调控,当水温上升到20℃以上、最好稳定在23~27℃时,应及时安排生产,以利于提高丁鱥鱼苗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花鲈人工育苗及当年养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工厂化工育苗方法,用6个月时间在13-17℃条件下培育出10-15cm大规格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鱼种42000尾。育苗中饵料系列为轮虫(4-20d)、卤虫(12-45d)、配合饵料(20d后)、鱼糜(45d)。育苗期间最重要的技术环节为注意开鳔时间和减少相互残食。采用网箱养殖方式在大连地区当年平均可达500g以上。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杂交鳢在池塘养殖中的生长特性,为今后在广西推广养殖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从广东引进杂交鳢鱼苗进行池塘养殖,每月采样测量其体长和体重,并每天测量池塘水温,在广西柳州地区开展一个生长周期的养殖试验。【结果】杂交鳢鱼苗经过7个月的池塘养殖,其产量达53256.0 kg/ha,成活率为90.6%;5~12月杂交鳢的体长均处于增长状态,月均增长1.1~7.4 cm,体长生长曲线与池塘水温变化曲线走势基本一致;5~12月杂交鳢体重也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月均增重16.2~178.2 g,且体重生长曲线的斜率较体长生长曲线更陡。【结论】杂交鳢在广西的池塘养殖效果良好,尤其在广西桂北和桂中地区可替代罗非鱼进行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17.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革胡子鲶(Clarias gariepinus)、本地胡子鲶(Claris fuscus Lacepede)及其杂交个体F1的血清转铁蛋白(Tf)的多态性。结果表明,3种鲶鱼均出现2个Tf区域,即Tf一区和Tf二区,革胡子鲶在一区的表达量最高,且没有缺失现象;3种胡子鲶受3个等位基因控制,本地胡子鲶出现4种表现型,革胡子鲶与杂交个体只有2种表现型,Tf杂合体基因型均大于纯合体基因型;血清铁浓度:革胡子鲶>杂交个体>本地胡子鲶,铁饱和度:革胡子鲶>本地胡子鲶>杂交个体。说明革胡子鲶具有更强的耐低氧能力,更能适应恶劣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了缩短缢蛏中间培育周期,快速培育大规格商品苗种,试验稚贝放养的适宜规格和密度,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250 m~2的露天大型水泥池培育稚贝,并混养少量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泥土厚度(3cm、6 cm),养殖密度对大、小2种规格稚贝的壳长、壳高、体质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底泥厚度影响稚贝体形的生长,规格越大所需底泥厚度越厚,大规格稚贝在6.0 cm和3.0 cm的壳长分别为20.25±0.03 mm、18.58±0.06 mm(P0.05)。大、小规格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1.83%±0.69%、65.74%±0.83%;养殖密度影响稚贝的生长速度,稚贝规格和养殖密度的综合效果显示,大规格稚贝(10万粒/kg、壳长0.890±0.024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0~1.5万粒/m~2;小规格稚贝(20万粒/kg、壳长0.488±0.035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3.0~5.0万粒/m~2。培育30 d后,14.4 kg大规格稚贝收获196.4 kg,96.6%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8.8 kg小规格稚贝收获苗种144.6 kg,68.4%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探究了稚贝在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的可行性,缩短了中间培育周期,能为缢蛏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供优质、健康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1、2007—2009年监测的溶氧量资料和有关气象资料,对银川市鱼塘溶氧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溶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又会减少,在16℃时溶氧量最大;溶氧量随相对湿度升高而减少;溶氧量随02时气压、风速、光照时数升高而增加。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溶氧预报方程,划分了鱼塘浮头级别,经天气形势补充订正后,可较好地预报鱼塘浮头,从而达到科学饲养、趋利避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