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杧果炭疽病菌的复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对杧果胶孢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复配增效配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Wadley法测定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胶孢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及不同复配比的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分别为0.055 9和0.055 8mg/L。二者复配获得6个增效配比,其中以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2∶8的增效系数最大,为6.564,EC_(50)值最小,为0.008 5mg/L。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从病样中分离病原菌并选择获得代表性的2个菌株,研究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rDNA-ITS序列、致病性及9种杀菌剂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起枣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主要侵染枣果实,发病初期果皮病斑为淡黄色,逐渐变成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斑,病斑中央凹陷,边缘呈黄色晕圈。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炭疽菌菌株YY-02和YY-05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0.27,0.23μg/ml,2种药剂的毒力显著高于其他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三唑酮4种药剂对胶孢炭疽菌YY-02和YY-05菌丝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平均EC_(50)值分别为2.85、2.97、3.17、5.69μg/mL。建议在枣炭疽病发病的不同时期,轮换使用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戊唑醇、苯醚甲环唑、醚菌酯和三唑酮等杀菌剂,以有效控制该病害。  相似文献   

3.
测定杧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13种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水乳剂对胶孢炭疽菌室内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氟啶胺悬浮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2.5%氟环唑悬浮剂的EC_(50)均小于1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450g/L咪鲜胺水乳剂1 500倍液、250g/L吡唑醚菌酯乳油1 25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12.5%氟环唑悬浮剂2000倍液、250g/L嘧菌酯悬浮剂1 250倍液、50%氟啶胺悬浮剂1 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杧果炭疽病发生,防效为57.57%~65.57%。  相似文献   

4.
以采自贵州省贵阳市和遵义市的辣椒炭疽病病样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依照柯赫氏法则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根据菌株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研究引起贵州省辣椒炭疽病的病原;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研究了致病菌株对甲基硫茼灵等11种原药和10%苯醚甲环唑等6种成品药的敏感性,从而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组合复配,测定抑制活性.结果 表明: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确定其为辣椒炭疽病菌,分别为尖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斯高维尔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covillei)和疑似新种(Colletotrichum sp.);经敏感性测定,所选药剂对菌株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咪鲜胺、双苯菌胺、唑胺菌酯、戊唑醇等4种原药对3株辣椒炭疽病菌药效比较稳定,抑制效果较好;辣椒炭疽病菌对22.50%啶氧菌酯和10%苯醚甲环唑2种成品药剂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分别为1.60 mg·L-1和2.12 mg·L-1;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3∶1和1∶1复配时,SR分别为1.7453和2.0611,1∶1时增效效果最好.啶氧菌酯与咪鲜胺1∶3、1∶1和1∶5复配时,SR分别为1.7234,1.6611和1.6585,1∶3增效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引起贵州省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有GY-1尖孢炭疽菌(C.acutatum);ZY-1斯高维尔炭疽菌(C.scovillei);ZY-2疑似新种(Colletotrichum sp.).  相似文献   

5.
采用6种杀菌剂对西瓜炭疽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3次药后试验结果表明: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效果最好,防效在73%以上;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和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防效次之,防效在67%以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效较差,防效为50%左右。药剂处理后,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对照,中心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11.8%、12.0%、9.8%;两种药剂比对照分别增产30.96%、28.26%,增产效果显著。因此,推荐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为目前防治西瓜炭疽病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由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引起的柑桔黄斑落叶病的防治药剂,2014年通过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及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几种药剂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室内,25%咪鲜胺乳油、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药剂均能完全抑制小孢拟盘多毛孢菌的菌丝生长,25%咪鲜胺乳油、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乙蒜素乳油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等药剂均能完全抑制小孢拟盘多毛孢菌的孢子萌发。在田间,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0或175mg/L单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50mg/L与99%矿物油乳油(2 973或4 950mg/L)混用,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0mg/L的表现较好,防治效果均在96%以上,可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青岛市番茄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山东青岛地区番茄早疫病发生严重,危害较大。为明确引起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以番茄早疫病病叶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菌物形态学特征并结合rDNA-ITS和His基因序列分析等分子检测方法,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青岛市城阳区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为极细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此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在室内离体条件下极细链格孢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4种杀菌剂的EC_(50)值,以期筛选出防治番茄早疫病高效低毒杀菌剂,为番茄早疫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极细链格孢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不同药剂之间存在差异。极细链格孢对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咪鲜胺的EC50值分别为1.088、1.684、3.924、0.476mg·L~(-1)。其中以97%咪鲜胺原油抑制效果最佳,97%吡唑醚菌酯原粉、98%戊唑醇原粉次之,97%丙环唑原油抑制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杨梅褐斑病菌Mycosphaerella myricae的抑菌活性,测定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并进行了部分药剂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抑制活性最强,EC_(50)为0.96mg/L;百菌清的活性最弱,EC_(50)为69.24mg/L;其余药剂的抑制活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腈菌唑抑霉唑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代森锰锌多菌灵,EC_(50)在3.25~68.73mg/L之间。供试100株病菌对嘧菌酯的EC_(50)在0.15~2.17mg/L之间,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其平均EC_(50)为0.97±0.22mg/L,可作为该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嘧菌酯对杨梅褐斑病具有很好的田间控制效果,其防效显著优于喹啉铜和多菌灵。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9A专利菌株与4种化学药剂混配协同控制杧果炭疽病作用,为田间防治杧果炭疽病提供适合的混配剂量,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方法】将稀释2 000倍咪鲜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及稀释1 000倍多菌灵与5%和10%9A混合,分别在室内平板、离体叶片、果实上测定其抑菌活性,并进行田间防控试验。【结果】枯草芽孢杆菌9A在与4种化学药剂混合后,其菌体生长虽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混合液的抑菌活性显著提高。离体叶片和离体果实试验结果表明,10%验9A与稀释2 000倍咪鲜胺、嘧菌酯、吡唑醚菌酯及稀释1 000倍多菌灵混合后,处理叶片的防效分别为66.67%、75%、83.34%和53.34%,处理果实的防效分别可达80%、75%、75%和60%,均显著高于单一化学药剂处理及菌液处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稀释2 000倍嘧菌酯、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和稀释1 000倍多菌灵4种药剂和10%9A混合液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36%、64.37%、77.67%和62.06%,与单一药剂相比分别提高27.20%、14.69%、27.10%和20.10%。【结论】枯草芽孢杆菌9A与化学药剂混配可有效防治杧果炭疽病,其防效均显著高于单一化学农药处理及单一菌液处理,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室内菌丝生长抑制率测定和孢子萌发抑制率测定得到抑霉唑、吡唑·醚菌酯、啶菌唑、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等5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的室内毒力值。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对葡萄灰霉病病菌菌丝和孢子均有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存在一定差异,两种测定方法 EC50值均1μg/mL的是咪鲜胺,葡萄灰霉病对咪鲜胺最敏感,可作为治疗和保护药剂在生产中使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测定法EC50值1μg/mL的是啶菌唑和苯醚甲环唑,可作为葡萄灰霉病的治疗药剂在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取杀菌剂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进行混配,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研究其对芒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药剂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均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_(50)值分别为0.4037mg/L、0.0558mg/L;两种药剂混配后,均表现出较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中氟硅唑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2:8时,增效系数最大(2.65)、EC_(50)值最小(0.00254mg/L),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值得进一步大田实验。  相似文献   

12.
以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万年青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抑制作用,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以进一步验证试验结果。结果表明:25%咪鲜胺、45%咪鲜胺、己唑醇、吡唑醚菌酯对病菌的抑制率均为100%,效果最好;苯醚甲环唑的防效次之;甲基托布津的抑制率虽然比嘧菌酯的高,但是甲基托布津不抑制分生孢子的产生;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咪鲜胺、45%咪鲜胺、己唑醇、吡唑醚菌酯防治万年青炭疽病效果均较好,可以交替使用,苯醚甲环唑的防效次之,嘧菌酯和甲基托布津的防效无显著差异,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瓜菜》2019,(7):31-33
为了筛选出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供试杀菌剂对辣椒炭疽病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化学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多菌灵、氟硅唑、腐霉利、己唑醇、嘧菌酯、溴菌腈、菌核净、噻呋酰胺和嘧霉胺,EC_(50)值分别为0.43、057、1.20、3.27、7.97、11.80、13.96、41.71、105.07 mg·L(-1);生物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丁子香酚、多抗霉素和中生菌素,EC_(50)值分别为1.84、8.02、20.48 mg·L(-1)。研究结果为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4.
葡萄炭疽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吡唑醚菌酯、丙环唑、甲基硫菌灵和戊唑醇对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0.025 8、0.087 0、0.492 7、0.623 4、1.420 1 mg/L;吡唑醚菌酯、福美双、甲基硫菌灵对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孢子萌发有很好的抑制作用,EC50分别为1.19×10-6、2.34×10-4、5.94×10-4mg/L。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嘧菌酯和福美双1?10混配时有较强的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5%嘧菌酯.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涂抹枝条后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达75.78%;25%吡唑醚菌酯乳油3 000倍液喷洒果穗后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效达87.62%。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生产中缺少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的有效化学药剂问题,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药剂对供试马铃薯黑痣病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菌株的室内毒力,并选择活性较好的5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0%咪鲜胺铜盐SC、20%吡噻菌胺SC、42.8%氟菌·肟菌脂SC、25 g·L~(-1)咯菌腈FS以及50%异菌脲WP毒力较强,EC_(50)值分别为0.076 2、0.689 9、0.722 1、0.900 3和0.925 1μg·mL~(-1);这5种药剂对马铃薯黑痣病也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50%咪鲜胺铜盐SC和25 g·L~(-1)咯菌腈FS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较好,对马铃薯植株和薯块黑痣病的防效均在78%以上。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农药杀菌机理,从药剂影响菌体细胞结构和功能、菌体细胞能量生成、细胞代谢物质合成及其功能、诱导植物自身调节等方面选取23种药剂,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药效对比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当浓度为50μg/m L时,苯甲醚菌酯、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井冈霉素、二氰·吡唑酯、唑醚·丙硫唑对炭疽菌的抑制率达到100%,EC50测定结果为0.381、1.67、0.776、1.38、0.998、0.05、2.961、0.063μg/m L。室内筛选出的杀菌剂,仍需进一步的田间试验才能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杧果蒂腐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测定及其杀菌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自海南3个地区的86个杧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菌株进行了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杧果蒂腐病菌群体中存在着对多菌灵抗性的群体。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23种杀菌剂对4株杧果蒂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通过EC50值、EC90值及与多菌灵的交互抗性等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作为防治杧果蒂腐病的首选药剂有咪鲜胺锰盐、丙环唑、氟硅唑、咪鲜胺、异菌脲、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腈菌唑、吡唑醚菌酯和井冈霉素10种杀菌剂,可选杀菌剂还有百菌清和代森锰锌。杧果蒂腐病菌除对多菌灵产生抗性外,还对甲基硫菌灵、醚菌酯和烯唑醇3种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通过交互抗性分析,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烯唑醇3种杀菌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而醚菌酯与井冈霉素之间存在负交互抗性。为了避免杧果蒂腐病菌对某种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建议上述可选用杀菌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白蜡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aethianum)是新发现的引起龙牙百合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明确其生物学特性及对药剂的敏感性,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计数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培养基、pH、光照、温度等对白蜡树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菌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最适合白蜡树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条件:碳源为葡萄糖和乳糖,氮源为牛肉浸膏,pH值5,温度25 ℃,培养基为OA,12 h光照/12 h黑暗;最适产孢条件:碳源为乳糖,氮源为甘氨酸,pH值9,温度25 ℃,培养基为PSA,24 h 黑暗;菌丝致死温度为53℃,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 ℃。参试6种杀菌剂中,吡唑醚菌酯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056 mg · L~(-1);唑醚·代森联的防治效果最差,EC_(50)为64.609 mg · L~(-1)。  相似文献   

19.
八种药剂对节瓜炭疽病菌的毒力测定与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节瓜品种"粤农"为试材,以节瓜炭疽病菌为防治对象,采用菌丝生长速率及农药田间药效试验方法,研究了8种药剂对节瓜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效,以期为海南节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代表菌株J-56与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train JX-1(HQ645079.1),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isolate C16(KC010547.1)的ITS序列聚在同一分支上,同源性达99%,属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室内毒力测定中,50%咪鲜胺锰盐WP和250g·L-1嘧菌酯SC毒力较高,EC50分别为0.000 9、0.012 7μg·mL-1,其次为43%戊唑醇SC、40%多·福·溴菌腈WP、80%代森锰锌WP、70%甲基托布津WP和10%苯醚甲环唑WG,20%嘧霉胺WP的毒力最低,EC50为60.511 9μg·mL-1。大田试验中,43%戊唑醇SC和50%咪鲜胺锰盐WP 2个处理防效较高,为80.64%和78.16%,但与10%苯醚甲环唑WG、40%多·福·溴菌腈WP和250g·L-1嘧菌酯SC 5个处理间防效相当,差异不显著;20%嘧霉胺WP处理的防效最低。结合室内毒力和大田试验,生产上可使用43%戊唑醇SC、50%咪鲜胺盐锰WP、10%苯醚甲环唑WG、40%多·福·溴菌腈WP和250g·L-1嘧菌酯SC 5种药剂防治节瓜炭疽病。  相似文献   

20.
在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凹玻片法测定6种杀菌剂对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对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显著,EC50达0.012 9 mg/L;其次为福美双,EC_(50)为0.230 9 mg/L。戊唑醇、吡唑醚菌酯、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对抑制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良好效果,EC_(50)均小于1 mg/L;其次为福美双,EC_(50)值为11.687 3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