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春秋兼用耐氟家蚕新品种—华峰×雪松华峰X雪松(正反交)蚕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新近育成的春秋兼用耐氟性蚕品种,已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认可,开始向农村推广应用。这是目前国内首例选育成功的耐氟、体壮、易饲养、产量高、丝质优、效益好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国家“八五”和“九五”攻关,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已经育出适合织造重磅真丝绸产品的粗纤度蚕品种,为探索粗纤度品种在湖州饲养的可行性,有必要对粗纤度蚕品种的耐氟性作出测定,笔者根据杨明观教授提出的用“氟敏指数”作度量指标的家蚕耐氟性测定方法对引进的3对粗纤度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比较。氟敏指数越小,表示因氟污染导致五长发育不良而偏离对照区正常值的程度越小,耐氟性越强;反之,耐氟性越弱。  相似文献   

3.
采用幼虫4龄期人工添食20 mg/kg氟化纳溶液定向选择耐氟污染性能和杂交育种、回交改良等育种技术,育成了具有耐氟污染特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该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表现出体质强健、耐氟性好、产茧量高、茧型大、丝质优等特点,其中氟敏指数检测数据显示其耐氟性能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并达到了秋用耐氟污染品种秋丰×白玉的水平。新品种在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产茧量及丝质成绩普遍优于当地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特别是盒种产茧量分别超过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7%、12%左右。2010年2月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蚕区特别是氟化物污染较严重的蚕区春期推广饲养。  相似文献   

4.
华源×东升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选育而成的家蚕春用耐氟新品种。该品种全龄在桑叶含氟量100m g/kg以上的条件下饲养发育正常,其它经济性状达到或超过实用品种水平,2005年7月通过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证书编号:BC01-2005)。华源×东升适合于长江、黄河流域及氟化物污染严重地区在春季和秋季均可使用。1选育经过华源×东升是以中系二化种827、日系二化种雪松和耐氟主基因的载体品种T6为育种亲本,应用杂交导入有用基因、回交改进品种缺陷、群体遗传和二项分布概率的理论,采用杂…  相似文献   

5.
“21·伦×65·苏”是广东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耐氟蚕品种。1995年底已通过“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验收,1997年2月26日经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桑专业委员会审定通过。经多年农  相似文献   

6.
家蚕品种“桂蚕2号”主要性状和饲养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新品种"桂蚕2号"是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选配育成的强健性春秋用四元杂交蚕品种,该品种具有强健、优质、高产、易繁等优点,适合在广西春秋季节生产优质原料茧。2009年5月18日,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该品种主要性状及饲养技术要点,供蚕种生产、推广参考。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桑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品种资源的耐氟性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作者对浙江省保存的76个蚕品种进行了耐氟性测定。通过研究,初步提出2龄蚕的耐氟阀值,并提供各地理类型品种耐氟性的差异和耐氟特强和特弱品种的成绩资料,对指导耐氟蚕品种选育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对华秋×松白、菁松×皓月、秋丰×白玉3对蚕品种的耐氟性测定 ,计算其氟敏指数 ,结果表明桑蚕新品种华秋×松白的耐氟性与秋用品种秋丰×白玉处在相同的耐氟性水平上 ,耐氟性能较高 ,极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  相似文献   

9.
家蚕的耐氟性不仅随其龄期、世代的不同有差异,也与其品种的不同和健康性有关,其耐氟性主要由微效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或耐氟显性主效基因控制,选用耐氟性强的品种作亲本,结合耐氟性与其他经济性状的相关性,运用科学的遗传育种方法选育出高耐氟性家蚕新品种,是解决氟化物对蚕业生产危害的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家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西里蚕种场坚持科技兴场方针,积极繁育推广家蚕新品种,走“品种──质量──效益”之路。近年,该场已成功试繁推广多对优良蚕品种,以满足蚕业生产的需要。1999年春季,该场试繁家蚕新品种871·872获得成功。 据品种性状介绍,871·872是通过全国鉴定的强健性多丝量春秋兼用蚕品种,具有丝质优良、好养、稳产、易繁的特点,主要经济性状特别是耐氟、强健性方面显著强于目前的现行品种。 饲养繁育过程中,该品种表现出孵化、眠起齐一,蚕体粗壮,食桑旺盛,蛹体健壮,羽化整齐,交配性能好,产卵量多,抗高温,繁育…  相似文献   

11.
家蚕抗氟新品种"耐1"实验室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新品种“耐1”是广西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参加广西“十五”科技攻关,为选育抗氟性强的强健性夏秋新品种所组配的一对四元杂交种,在高温多湿环境中进行NaF添食鉴定,从四龄第二口叶开始连续喂饲含氟量较高的桑叶(用300ppm的NaF溶液浸泡桑叶10分钟晾干后添食)至五龄四足天止,其结茧率为94.83%、虫蛹率90.63%,万头蚕产茧量15.398公斤,万头蚕茧层量3.334公斤,分别比对照“两广二号”高57.25%、60.83%、194.64%、206.43%,表现出较强的抗氟、抗高温多湿特性。  相似文献   

12.
桑蚕耐氟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在桑蚕耐氟性遗传规律、杂交时品种间的配合力和一些发育性状与耐氟性间的相关性,运用系统选育和杂交改良方法提高桑蚕品种的耐氟性,以及耐氟性品种的选育等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为提高蚕品种的耐氟性,杂交改良方法优于系统选育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家蚕新品种苏雄×荧晓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雄×荧晓是根据苏州大学发明专利“具荧光茧色判性的蚕品种的培育方法”,由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浒关蚕种场、江苏省苏豪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三家单位联合开发的一对生产优质雄蚕丝春秋兼用中丝量蚕品种。2007年参加江苏省家蚕新品种联合审定鉴定,2008年8月通过品种审定初审。  相似文献   

14.
<正>华·秋×松·白是湖州蚕研所经过多年筛选组配育成的四元夏秋蚕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体质强健、好养、产茧量高,丝质优、抗氟性强等特点。已于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可作春秋兼用  相似文献   

15.
3月8日,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六届九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自主选育的细纤度三眠蚕新品种“蜀细1号”(P061XH102)通过四川省级品种审定(编号:川蚕品审(2019)01号)。该品种是四川省首对通过审定的细纤度三眠蚕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芙蓉×湘晖”桑蚕新品种是湖南蚕桑科学研究所近年育成的一对优良新品种,1986年通过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并经农牧渔业部批准供各蚕区推广。国家审定认为这个新品种孵化、上簇  相似文献   

17.
蚕品种秋丰×白玉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198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一对好养、高产、丝质优的耐氟蚕品种。针对繁育推广过程中出现的繁育系数偏低以及限性中系“秋丰”易发血液型脓病的问题,选育者利用不同品系进行了改良。改良系不仅保持秋丰、白玉的原有优良  相似文献   

18.
中央农牧渔业部一九八二年六月二日印发《桑蚕新品种国家审定结果报告》的通知,同意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对新品种的审议意见,我区选育的早秋用蚕品种“群芳×朝霞”(539B×7532),其经济性状符合国家审定标准,可供全国试养、推广.同时通知可供全国试养、推广的新品种有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春用蚕品种“春蕾×明珠”(春试一号×春试二号)、“菁松×皓月”(春试三号×春试四号)和早秋用蚕品种  相似文献   

19.
家蚕新品种粤枫三号(全称“五·选×28·32”)是广东省蚕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丝科学系合作承担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第四批项目育成的四元杂交蚕品种,适应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南部等华南蚕区全年饲养。该品种在2004~2006年参加广东省桑蚕新品种审定鉴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广东现行生产品种两广二号,具有体质强健、抗高温多湿、抗氟化物和大气污染、好饲养、产量高、茧丝质优良、蚕种繁殖系数高等特点,已于2006年12月14日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20.
家蚕春秋兼用耐氟杂交组合华·秋×松·白的选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杭嘉湖蚕区氟污染严重。我们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重视耐氟污染蚕品种的选育工作 ,通过对引进素材的筛选、组配 ,系统选育 ,并按育种目标进行大量的测交与筛选 ,历经 10年 ,育成了耐氟、单限性斑纹、夏秋兼春用的四元杂交种华·秋×松·白 ,并于 2 0 0 1年 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选育经过1 1 交原种的选择对从全国各地引进的优良品种进行性状调查 ,以抗氟性强、体质强、茧形大、茧层厚、茧丝质优为目标选配育种材料。进行配合率测定、耐氟性测定、丝质鉴定等 ,从中选出 2 6个品种 ,制成 13对交原种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