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薛振东  魏汉莲  庄敬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462-6462,6527
为了探讨有机肥改土对农田人参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当地的二年生二马牙类型参苗为试材,在农田砂壤土施用鹿粪、猪粪、牛粪和树叶肥4种有机肥进行土壤改良,施肥量分3个处理为7.5、15.0和22.5 kg/m2。各种肥料均适宜人参生长发育需求,移栽第三年以树叶肥为佳;增大施肥量有使株高、叶长、叶柄长、叶宽增加的趋势。各种肥料均有促进人参提前发育的效果,尤以牛粪、猪粪为佳。不同有机肥施量对人参株型无明显影响。施肥种类对人参产量有一定影响,鹿粪的产量最低,猪粪效果最好,较鹿粪增产20.07%,人参产量和人参平均单支重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逐步上升,以22.5 kg/m2施肥量最佳。农田土壤经有机肥改土,可促进人参茎叶发育,提高人参批叶数,人参产量,人参单支重。  相似文献   

2.
以多功能微生物制剂、EM微生物肥料、猪粪和鹿粪作为改良剂对农田栽参土壤进行了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及对人参皂苷含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功能微生物制剂对土壤结构改良效果良好,可明显降低农田土壤容重,施用量以50g/m2为宜;多功能微生物制剂可提高人参的总苷含量,以150g/m2施用量最好;施用方法以将多功能制剂用水浸泡24h后施入土壤效果最佳。本研究为多功能微生物肥料在人参上的应用提供了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有机培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吉林中部地区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3年培肥盆栽试验,以不施用任何肥料为对照(CK),研究不同有机肥料(牛粪、鸡粪、树叶、猪粪、菌渣、秸秆、稻糠、草炭)及化肥对土壤团聚体含量、稳定性参数(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以及分形维数(D)的影响。【结果】各处理粒径≥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为77.82%~89.18%,表现为:草炭牛粪鸡粪树叶化肥菌渣秸秆稻糠CK猪粪;各处理粒径≥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为47.04%~62.18%,表现为:秸秆稻糠树叶牛粪菌渣猪粪草炭化肥CK鸡粪。各处理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MWD和GMD值大小顺序均为:草炭猪粪化肥秸秆牛粪菌渣树叶稻糠鸡粪CK;各处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牛粪菌渣鸡粪秸秆稻糠草炭猪粪树叶化肥CK,GMD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秸秆牛粪菌渣稻糠鸡粪草炭猪粪树叶化肥CK。各处理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为2.441~2.626,表现为:CK稻糠猪粪菌渣秸秆鸡粪树叶化肥牛粪草炭。各处理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K化肥草炭鸡粪猪粪菌渣牛粪树叶稻糠秸秆,所有培肥处理均显著低于CK。【结论】培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机械稳定性和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稳定性,改善土壤结构状况。  相似文献   

4.
不同畜禽粪肥对土壤培肥及玉米增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索不同畜禽粪肥对土壤培肥及玉米增产的作用,通过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畜禽粪肥对土壤呼吸速率、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鸡粪和羊粪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较高,分别为4.13,3.85μmol(/m2.s),猪粪和牛粪处理的较低,分别为3.73,3.46μmol(/m2.s);鸡粪和羊粪处理的增产效应达到35%以上,猪粪和牛粪处理的增产效应达到25%以上,均为T3处理产量最高(折合干物质量为20 230.0 kg/hm2);不同粪肥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用量的增大而增大,水分利用效率最大的是鸡粪T3处理,为31.07kg(/hm2.mm);施入不同畜禽粪肥后可增加玉米产量、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而且效应由高到低的顺序:鸡粪>猪粪>羊粪>牛粪。这可为不同等级的农田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尹敏晶  赵岩  张连学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9):4302-4307
以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茎叶总皂苷为评价指标,研究平地栽参不同土壤改良的最优方案.试验以二次回归正交旋转设计为基本数学模型,研究玉米秸秆、猪粪、鹿粪、拮抗菌、菌糠5种基质的不同组合对人参茎叶总皂苷含量的影响.模型解析发现,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5种基质对人参茎叶总皂苷含量的贡献从大到小为猪粪、鹿粪、玉米秸秆、菌糠、拮抗菌.计算机模拟寻优表明,玉米秸秆施用量6.64kg/m2,猪粪施用量3.24 kg/m2,鹿粪施用量3.48 kg/m2,拮抗菌施用量6.87 g/m2,菌糠施用量7.02 kg/m2条件下,人参茎叶总皂苷含量预测值为17.81%.综上这些栽培因素的组合可以作为平地栽培人参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6.
以腐熟发酵过的猪粪、牛粪、羊粪为材料,采用外源添加处理的方法,探讨不同用量动物粪便对茶树根际土壤酸度、微生物生物量及区系影响,以期为研究茶树根际土壤改良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动物粪便处理后,能有效调节茶树根际土壤的酸度;随着处理动物粪便用量的增加,茶树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呼吸强度、微生物生物量氮及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亚硝酸细菌、反硝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真菌数量则相反;不同动物粪以猪粪用量1.5 kg/m2,牛粪、羊粪用量2.0 kg/m2时对土壤微生物环境的改善程度最佳;不同粪便处理对茶树根际酸度的调节作用及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最强时,以猪粪最高、羊粪次之、牛粪最低。上述结果表明动物粪便的使用能有效调节茶树根际土壤的酸化,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7.
一、肥料的选择和预处理要求选择新鲜的纯猪粪、牛粪和鹿粪。6米~3沼气池取1.5米~3纯牛粪或纯鹿粪 0.5米~3鲜猪粪,用温水浸透拌匀以不流水为宜,上下用塑料布包严实,堆放在太阳下暴晒以聚集热量,促进菌种的繁殖。气温在20℃左右时堆沤7天即可下池。在1.5米~3纯牛粪或纯鹿粪 0.5米~3鲜猪粪的基础上再加入10%的接种物,同样用温水浸透拌匀以不留水为宜,上下用塑料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北苍术基肥中不同种类农家肥的施用,研究不同农家肥对北苍术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农家肥及施肥量对北苍术农艺性状的影响不同,农家肥中猪粪15kg/m2处理植株主根长、主根粗、单株重和根重值最大,有的达到显著差异;小区产量各处理以猪粪15kg/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分析植株各农艺性状,农家肥各处理中以猪粪15kg/m2处理为最好,其次为鹿粪15kg/m2处理。此项研究为北苍术规范化生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富春  敖维琼 《农技服务》2013,(10):1063-1064
为绿肥鲜草、牛粪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产量及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同等栽培管理件下,进行了绿肥鲜草与牛粪还田对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牛粪、绿肥鲜草还田水稻产量分别达511.8 kg/667 m2,498.2 kg/667 m2,与无肥区相比分别能增产水稻104 kg/667 m2、90.4 kg/667 m2,增幅达25.5%、22.2%。绿肥鲜草与牛粪能增加土壤中的N、P、K及有机质含量,活化土壤中的潜在养分,提高土壤肥力。牛粪、绿肥鲜草还田当季N肥减施量分别为0.1196 kg/667 m2、0.137 kg/667 m2,牛粪、绿肥还田后增加的土壤钾量分别为2.16 kg/667 m2、1.05 kg/667 m2。实施绿肥鲜草与牛粪还田,是一项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好措施,应大力宣传及推广。  相似文献   

10.
4种畜禽粪中磷的形态与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中磷的生物有效性.[方法]对采自杭州市规模化养殖场的牛粪、猪粪、鸭粪和鸡粪等4种畜禽粪的12个样品中磷进行化学形态分析.[结果]磷素含量大小一般是猪粪>鸡粪>鸭粪>牛粪;畜禽粪中磷主要以可提取态形式存在,无机态比例较高.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中磷的水溶性和生物有效性均高于3种无机磷肥,说明畜禽粪中的磷有较高的生物有效性和流失风险.[结论]在利用畜禽粪改良土壤时,应根据其磷素含量和有效性高低,控制施用量,防止磷素在农田土壤中过量积累和产生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1.
旱地土壤培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N、P化肥,能够明显地提高小麦产量,并可给耕层土壤积累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和N素,增长幅度10%左右;单施有机肥虽能很快地培肥地力,但在增加产量上同化肥处于相当水平;有机肥配合化肥,既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又能快速、全面地培肥土壤,在实践中应大力倡导。当耕层土壤碱解N含量达90μg/g左右时,可能引起小麦倒伏。  相似文献   

12.
13.
明确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400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种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全县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仅为46.9 mg/kg,各乡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最高的乡镇是桥东,平均含量达91.3 mg/kg,最低的乡镇是白洋,平均含量仅为17.9 mg/kg;水田土壤为51.9 mg/kg,旱地土壤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轮作方式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70.58 mg/kg,稻—稻轮作方式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轮作方式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交换性镁与理化性状关系得出,土壤交换性镁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粉粒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得出,诏安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乡镇间分布不平衡,且供应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合理增施镁肥,特别是旱地土...  相似文献   

14.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 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 微生物熵(q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着正相关, 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 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 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 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土壤普查与数字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听起来是枯燥的,然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将展示给我们一个有声有色、真真切切、绚丽多彩的世界。本文浅谈一点对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和数字土壤的联想。1 土壤普查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划分的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国北亚热带地区归属湿润淋溶的2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的划分依据和指标,指出,土族的划分应以土壤本身的性质为依据,反映土壤理化性质并影响土壤利用管理的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和土壤温度级别是理想的土族分类标准;土族命名要以这些属性名称加在名称连续命名,以准确地反映土壤的性质和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土壤硫素状况及其测试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硫素营养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中全硫和有效硫的含量,土壤中硫的形态及其转化,影响土壤硫素有效性的主要因子,讨论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硫的各种测试方法,并比较其与作物生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黑土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源性碳、氮干扰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外源性碳、氮转化与土壤动物相互作用。【方法】2011年5—9月,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吉林黑土区不同外源碳、氮干扰处理小区,即0.5倍、1.0倍、1.5倍和2.0倍(C0.5、C1.0、C2.0、N0.5、N1.0、N1.5、N2.0)和对照小区(不施肥,CK)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土壤主要性质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时段,共收集到农田土壤节肢动物70 485头(未知111头),隶属8纲20目3亚目87科(总科)。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受采样时间与外源碳、氮干扰影响显著(P<0.01)。与对照小区(CK)相比,施入外源碳增加了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土壤C/N值以及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与多样性,但施入外源氮仅使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增加。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分别与研究区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呼吸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等节虫兆科和长足虻科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性;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和棘虫兆科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性。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壤C/N对黑土区农田节肢动物主要类群作用最显著,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主要类群较好的解释了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结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与采样时间、干扰种类相关,并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C/N影响;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是反映土壤主要性质变化的敏感指示物。  相似文献   

19.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土壤养分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土壤制图则是对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的反映,绘制准确的土壤空间信息是农林信息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30年,土壤养分预测性制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介绍了数字土壤制图的理论基础,以及阐述土壤养分预测过程中的主要方法,包括传统土壤调查法、空间插值法、土壤-景观模型法、遥感影像法,并分析了当前在土壤制图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讨论了未来土壤养分制图的发展前景,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土壤制图研究的现状,以期为土壤预测性制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土壤和土壤矿物对氯磺隆的吸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批量法研究了人工合成的铁、铝氧化物以及砂页岩发育的红壤对氯磺隆的吸附。结果表明: 1)在相同的条件下,氯磺隆在铁、铝氧化物和砂页岩发育的红壤中的吸附量随其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氯磺隆吸附量的顺序为:铁氧化物<铝氧化物<红壤; 2)氯磺隆在铁、铝氧化物和砂页岩发育的红壤中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这些情况均与矿物及其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