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黑龙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全国种植大豆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玉米和水稻,导致大豆的种植面积严重下滑。针对当前大豆的紧张局面,通过选用合适的品种,配合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大豆产量、降低成本,维持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势在必行。文中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希望对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大豆的主产区,近几年大豆种植面积逐年下滑。通过分析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培育专用大豆品种,研究和推广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调整大豆加工产业结构,建立动态大豆补贴政策等建议,以期为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我国大豆需求的迅猛增加,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演变为大豆净进口国。目前,年进口大豆8000余万t,国内生产的大豆市场竞争力弱,作为全国大豆主产区,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效益低,面积下滑严重。解决黑龙江省大豆窘境措施之一,把现有品种发挥最大的产量潜力,提高产量水平。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目前主导栽培技术,多年推广证明窄行密植比常规栽培技术增产18%以上。选育适宜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大豆新品种对提高黑龙江省大豆产量水平,提高豆农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要产区,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目前总产量占全国的11%,是国内惟一自给有余的省份。国内主要的大豆高产栽培成果出在黑龙江省,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研究的三垄栽培技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研究的大豆宽台栽培技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的两垄一沟栽培法。此外,  相似文献   

5.
大豆作为黑龙江省的传统种植作物之一,具有较长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受到大豆市场价格的影响,大豆生产面积逐年缩减。为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稳定大豆种植面积,推广应用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可以显著增加大豆产量,提高大豆生产经济效益。大豆45cm双条密植栽培技术是指在65—70cm常规“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缩小行距至45cm,采用双条密植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综合发展应用。  相似文献   

6.
国家大豆生产主产区在黑龙江省,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主产区近年来呈现向北部移动的趋势.黑龙江省北部的大豆种植面积现已达到1500万-1700万亩,是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的25%.是全国大豆种植面积的10%。选育适应这一生态区种植的高产、稳产、秆强、抗逆性强、植株繁茂、适于机械化作业的大豆新品种意义重大。国家保护大豆新品种“黑河38号”,具有早熟、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对重茬病害具有较好抗性、适应性强等优点。适应于这一区域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依安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小兴安岭西南麓,松嫩平原北缘,幅员面积3 685 km2,总耕地面积427.44万亩。大豆在依安县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该县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60.3 mm,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大豆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水源支撑。近年依安县大豆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为实现大豆种植效益最大化,县农技中心通过试验示范,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大豆绿色高产栽培技术,即110cm大垄绿色高产栽培技术。2021年全县推广面积8.5万亩,平均亩产量205 kg,2022年推广面积达到了35万亩。  相似文献   

8.
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是以深松、深施肥和精量播种三项技术为核心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这项新技术是在黑龙江省推广大豆精量种(精播和深施肥)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借鉴了"八一"农垦大学研制"三垄"耕播机能进行土壤深松的作法,结合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推广深松耕法的成功经验,使精播技术与深松耕法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近年来大豆栽培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其中推广面积最大,对提高大豆生产水平有着决定作用的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升黑龙江省大豆的产量,增加大豆的经济效益,文章通过论述黑龙江省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便为黑龙江省大豆的种植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随着大豆垄上双行种植高产栽培技术在我省农业上的应用,黑龙江省的大豆产量得到了明显的增加,平均增产10%以上。为了促进此项技术在我省的广泛应用,本文主要从对大豆垄上双行种植高产栽培技术的概述、具体的技术措施等两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参考。一、对大豆垄上双行种植高产栽培技术的概述1.定义与以往单行种植技术不同的是大豆垄上双行种植技术指的是在60-65cm的垄上种植2行大豆,期间的间距定位10-15cm并配有先进的配套技术加以辅助,从而促使大豆高产高收。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多的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为维护大豆生产的健康发展,提升大豆的单产水平,进而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除需加大推广高抗高产优质品种外,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种植技术尤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黑龙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提升黑龙江大豆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种植面积占全国50%左右,是我国大豆产业持续发展的压舱石。为确保黑龙江省大豆高产高效,本文介绍了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条带少耕种植技术、玉米茬原垄卡种大豆免耕种植技术、大豆垄三种植技术、大豆窄行密植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以及大豆大垄窄行种植技术,以期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大豆节本增效以及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和依据,为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持续发展和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有序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笔者对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整理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栽培技术模式的研究进展,并通过黑龙江省各地区种植生产优势的比较,明确依据黑龙江省大豆区域优势配套集成相应的栽培技术模式,为解决黑龙江省大豆产业发展难题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黑龙江农垦、黑河和齐齐哈尔大豆生产跃居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前三位,大兴安岭和伊春地区在综合优势比较分析中占有发展优势,根据上述地区大豆生产特点和气候条件配套相应栽培技术模式将是今后研究发展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4.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非常广,各个地域都有种植。大豆高产是建立在科学的栽培技术上的,通过技术来提升产量和品质,对于大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具有提升作用。大豆高产需要各项措施的共同配合来实现,本文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的主产区之一,肥沃的土地益于大豆生长,种植面积大,总产量高。但近几年,由于受进口大豆的冲击,以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农民种植大豆的产量和效益不高,从而导致大豆种植面积在逐年在下降,波动频繁。经过多年实践,大豆"垄上三行"高产栽培技术,已普遍推广应用,该技术采用大垄三行穴播,比常规精量播种增产20%~30%,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非常广,各个地域都有种植。大豆高产是建立在科学的栽培技术上的,通过技术来提升产量和品质,对于大豆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具有提升作用。大豆高产需要各项措施的共同配合来实现,本文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豆平行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美国俄亥俄州大豆专家R.L.Cooper(理查德.L.库珀)教授经过十多年研究成功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已经美国大豆主产区的6个州大面积推广,推广应用面积超过当地大豆种植面积的20%。该技术己在我国的黑龙江省推广成用,一般可增产 17.2~25.8%。我们认为大豆产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密度不足。通过推广大豆平行窄行密植裁培技术,既可适应本省夏大豆平作的栽培习惯,又可克服其密度不足的缺点,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8.
庆安县大豆窄行密植平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平播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栽培技术,该技术在引进、消化、嫁接国外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的适合全省生产条件的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是庆安县大宗粮食作物中商品性能最好的优势作物,种植面积大,品质优良,高蛋白、高脂肪闻名于全国。  相似文献   

19.
论大豆育种的高产选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其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当前由于受到国际大豆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我省大豆的种植面积逐步在减少。面对目前不利形势,综合分析,我们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选育超高产或高产大豆品种,并采用配套栽培技术,以提高我省大豆单产水平,提高种植户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是在引进美国平作窄行密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与我国北方农场大面积机械化栽培和广大农村精耕细作的大豆栽培技术经验相结合,经过几年引进、试验、改造、创新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高产栽培技术.无论哪种形式的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采用适合窄行密植的品种是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之一.大豆窄行密植由于行距缩小,密度增大,要求种植矮秆或半矮秆、不倒伏的品种.因此,品种的选择是此项技术引进能否成功的关键.1997~1999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对北部高寒地区生产上应用的8个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提供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