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朝阳2009年、2010年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临近探空站的高空资料,分析朝阳四季最低气温与850 h Pa温度、925 h Pa温度、风场、云量和变温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朝阳最低气温与当日8:00 925 h Pa温度相关性最好。可利用925 h Pa温度建立回归方程,通过方程得到初步的温度预报结果,再根据风场、云量和变温场对预报结果进行订正,得到最终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吉林市旅游局提供的雾凇实况资料,人工观测站吉林和北大壶的相对湿度资料以及中国气象局下发的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的物理量资料,即1 000 h Pa与925 h Pa的相对湿度、2 m温度、1 000 h Pa与850 h Pa的温度和10 m风速,对吉林市雾凇预报进行研究,得到T639数值预报产品中各物理量对雾凇预报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3.
利用荆州市6个国家地面观测站的降水、天气现象、雪深和气温等常规资料,统计1981~2010年冬季暴雪个例,结果表明,近30年全市共发生暴雪46站次,其时空分布不均,1月发生最多,约占全部暴雪站次的61%;东南部地区发生几率明显高于西北部地区,且2000年以后西北部地区没有出现暴雪。经过普查历史天气图,认为暴雪天气发生与500 h Pa西风带低槽、地面中等偏强冷空气、700 h Pa强劲的西南暖湿气流、700 h Pa与850 h Pa之间的逆温层以及温度的垂直分布有关。预报采取PP法的技术思路,即在建立天气图预报模型和指标的基础上,选取数值预报对应的参数制作暴雪短期预报,实践证明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ECMWF 850 hpa初始场的温度资料,采取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佳木斯地区7个观测站08时和20时的850 hpa温度,结合同时段7个站日最低、最高气温的观测资料,分析各站08时和20时的850 hpa温度与日最低、日最高气温的关系,并建立分县、分月的预报方程,并对其回归效果进行分析,得到适用于佳木斯地区的日最低、最高气温预报方法.结果表明,08时和20时的850 hpa温度与日最低、日最高气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分月分站建立的温度预报方程对日最低、最高气温的预报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预报准确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2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ECMWF 850 hpa初始场的温度资料,采取线性插值的方法得到佳木斯地区7个观测站08时和20时的850 hpa温度,结合同时段7个站日最低、最高气温的观测资料,分析各站08时和20时的850 hpa温度与日最低、日最高气温的关系,并建立分县、分月的预报方程,并对其回归效果进行分析,得到适用于佳木斯地区的日最低、最高气温预报方法。结果表明,08时和20时的850 hpa温度与日最低、日最高气温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分月分站建立的温度预报方程对日最低、最高气温的预报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预报准确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林天扬  陈施静  黄雄 《农业灾害研究》2023,(11):119-121+124
采用2011—2020年柘荣县大监站(双城镇、城郊乡)和境内7个乡镇区域自动站(富溪镇、乍洋乡、东源乡、黄柏乡、宅中乡、楮坪乡和英山乡)逐日(20:00—翌日20:00)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以及国家气象站逐日日照资料。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程,并使用2021—2022年的实况数据对其预报效果进行检验,对不分季节的预报方程和分季节的预报方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适合柘荣县的乡镇温度预报订正方程。  相似文献   

7.
利用抚顺市章党站2012年1月期间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以及MICAPS分析资料,通过温度变化方程,对1月部分最低气温与850 h Pa的温度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850 h Pa的温度主要受平流变化和绝热变化的影响。多数情况下,1 000 h Pa的平流与850 h Pa的平流保持同步变化,且1 000 h Pa的冷平流变温幅度大于850 h Pa的冷平流变温幅度。地面气温的变化主要受非绝热变化的影响,由此决定了地面气温的变化常常与850 h Pa温度的变化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抚顺市章党气象站2007—2011年的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同期逐日8:00和20:00 EC 850 h Pa温度和相对湿度(包括700 h Pa相对湿度)分析场资料以及850 h Pa垂直速度和温度平流场格点资料,根据温度变化方程分析垂直速度、温度平流和相对湿度对最低和最高气温与850 h Pa温度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最低和最高气温与850 h Pa温度差、850 h Pa垂直速度和温度平流三者的极值不同时出现,即最大的温度差绝对值伴随着较小的垂直速度和较小的温度平流,最强垂直运动伴随着较小的温度差绝对值和较弱的温度平流,最强温度平流伴随着较小的温度差绝对值和较弱的垂直运动。日间的最强暖平流和上升运动大于夜间的最强暖平流和上升运动;夜间的最强冷平流和下沉运动大于日间的最强冷平流和下沉运动。温度差、垂直速度和温度平流极值所伴随的日间降水次数和降水量均大于夜间。  相似文献   

9.
利用辽宁省常规气象观测站气温资料,1981—2010年美国环境预报中心(NCEP)500h Pa高度场、850 h Pa温度场、地面气压资料,依据辽宁省水稻各生长期低温冷害指标,从农作物秧苗期到分蘖成熟期,分析不同阶段低温冷害分布特征和致灾的天气学成因,总结低温冷害预报规律。  相似文献   

10.
张帅  张治  崔景林  鲁杨 《安徽农学通报》2017,23(24):129-135
该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东北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场资料和欧洲中心细网格模式预报场资料,针对冷涡背景下沈阳地区对流性降水预报误差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抬升触发条件、不稳定条件、水汽条件、探空图等方面。结果表明:(1)此次弱降水过程,受东北冷涡和南支槽共同影响,水汽条件较弱,850h Pa上无明显切变线,但高空存在弱系统快速过境,中层有弱冷空气入侵,地面存在辐合线。(2)不稳定条件:850h Pa温度平流不明显,500h Pa存在干冷空气侵入。市区、新民、辽中地区K指数大值区与Cape值大值区相互叠加,为此次弱降水过程提供热力条件。(3)水汽条件:沈阳地区比湿在8~10g/kg,相对湿度在70%~80%。(4)预报着眼点:当有弱系统过境时,水汽的强弱不可作为判别降水产生的标准,不稳定能量的堆积、地面辐合线的产生及中层干冷空气侵入,是判别对流是否产生的关键。关注数值模式预报调整变化,大值区的位置对降水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气温对浅层地温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层地温作为土壤环境的重要指标,在研究生物生长、生物繁衍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农业生 产中经常用到土壤温度资料。地温对气温的相应是最为直接的,两者存在的密切关系,所以研究气温 对浅层地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玉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159-7160
[目的]探究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 Cramer)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有效防治该虫提供借鉴。[方法]设计18、21、24、27、30℃5个温度处理,对重阳木锦斑蛾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测定。[结果]卵、幼虫、蛹在18~30℃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发育速率与温度成直线关系。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5.61、8.07、5.39℃,有效积温分别为74.66、517.24、316.13日度。在上海地区1年可发生4代。[结论]为准确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重阳木锦斑蛾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桑树品种,不同的穗芽位置,因温度不同,发育所需的积温和时间也不同。为了掌握桑树发育的有效积温,准确预测桑树叶质的成熟期及采叶收蚁时间,于2001、2002年以云桑1号、湘7920等为材料,测定发育积温。结果,在20~28c、条件下桑树的发育积温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发育所需时间随温度的增加而缩短。在20C、24C、28C的温度下.湖桑32号的转青期积温比湘7920分别增加50.3C、60.2C和58.8C;雀口期积温比湘7920分别增加59.6C、64.9C和66.0C;开叶期积温比湘7920分别增加60.0C、66.3C和70.2C。  相似文献   

14.
温度的测量     
本文介绍了温度在测量参数中的地位和作用,温度概念的建立和测量是建立在热平衡基础之上的。温标概念在实际测温中具有重要意义,温标的制定是通过一系列理论的推证和实际的测量的复杂过程而制定出目前国际统一的温标。各国对国际温标进行了复现,以校正各种测温仪表。文章最后介绍了几种常用的测温方法。  相似文献   

15.
结合田间调查和采用室内逐日观察法,在6个温度20、25、28、32、36和40℃,湿度75%的条件下,以银合欢种子为食料,对银合欢豆象在不同温度下的各虫态发育历期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银合欢豆象卵期、幼虫及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52和12.79℃。在20~40℃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抛物线相关,低温和高温都不利于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卵期、幼虫期、蛹期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8.20、6.29和7.39℃,有效积温分别为50.88、183.69和48.84℃.d。  相似文献   

17.
二纹柱萤叶甲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5℃,21℃,24℃,27℃和一个变温(平均值为26℃)下,测定了二纹柱萤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各虫态历期均随温度升高呈负线性变化,卵、一龄、二龄、三龄、幼虫、蛹、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02℃,8.83℃, 8.48℃,8.37℃,8.20℃,7.73℃.8.22℃;有效积温分别为:171.94,58.61,57.00,58.28,181.03,301.98,655.06(日度)。  相似文献   

18.
陈晶  蒲丽君  田佳  肖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6):12926-12927,12930
[目的]研究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以及半致死温度。[方法]采用原生动物通用的测定方法,研究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以及半致死温度。[结果]温度对魏氏拟尾柱虫的分裂速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在22℃下魏氏拟尾柱虫的分裂速度最快,日平均分裂次数为(2.456±0.706)次/d。[结论]魏氏拟尾柱虫的最适温度为22℃,半致死温度为36℃。  相似文献   

19.
在5个温度下,对杨黄褐锉叶蜂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雌性幼虫在18、22、26、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不同龄期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不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64、8.62、7.58、10.06、7.74、5.99℃,有效积温分别为33.35、26.31、26.99、29.42、41.27、67.07℃.杨黄褐锉叶蜂雌性幼虫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70和224.82℃,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 224.82/(T-7.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