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以及2因素交互作用对甜龙竹发笋时间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甜龙竹为试验材料,设计了覆盖与灌溉次数2因素裂区试验,总共8个试验小区,每小区设计不少于30丛竹子,试验时间为2~10月,利用WatchDog土壤温湿度仪记录土壤含水量和温度。分析土壤含水量及土壤温度与发笋时间、发笋量的关系,通过收支平衡计算,探寻收益最佳的试验方案。结果:(1)土壤含水量对甜龙竹笋产量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0.01),甜龙竹笋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急速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25%时,笋产量增加趋势逐渐平缓,土壤含水量为30%~45%的时候,产量最高。(2)土壤温度对甜龙竹笋产量存在极显著的影响(P0.01),当土壤温度在15~20℃区间内,随着土壤温度的增高,笋产量急速增加,当土壤温度达到19℃时,增产量趋于稳定。(3)试验地甜龙竹从4月中下旬开始零星发笋,比常规培育发笋时间提前2个月,7月中旬进入发笋高峰,大量发笋持续到8月下旬,最早出笋的小区7(覆盖+浇水1次/7 d),比对照小区1(对照)出笋期提前了90 d,笋期延长3倍。(4)通过收支平衡计算,小区7的收入最高,为180 428.91元·hm~(-2),比小区1高出80%。结论:覆盖加灌溉对甜龙竹提前出笋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覆盖后的试验小区要比不覆盖的试验小区效益高,浇水的试验小区比不浇水的试验小区效益高,通过收支平衡计算,小区7最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调整景东县的产业结构,提高甜龙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景东彝族自治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4年10月开始对2001年新造竹林进行了甜龙竹反季节发笋栽培试验,根据甜龙竹笋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人为控制水肥、温度条件,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立地条件下,发笋日期提前了3~4个月,即每年2月底至3月初开始发笋。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提高黄甜竹经济效益的施肥模式,采用了随机区组设计,设施用尿素5kg/亩、10kg/亩、复合肥15kg/亩、22.5kg/亩、30kg/亩五个处理,分两次施肥:第1次施肥在出笋前一年11月施孕笋肥,第2次在出笋当年施催笋肥。结果表明:黄甜竹笋产量高,达11229~17263kg/hm2,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不同施肥方法的效果明显,达到极显著水平,出笋数量和笋产量依次为施用复合肥30kg/亩尿素10kg/亩复合肥22.5kg/亩尿素5kg/亩复合肥15kg/亩。新竹生长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选择我国重要经济竹种龙竹、云南甜龙竹、版纳甜龙竹和黄金碧玉竹4种大型丛生竹种,研究了这些竹种的发笋情况、笋高生长规律以及施肥对竹笋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竹种的竹笋形态均呈锥形,笋体颜色深浅不一,个体大小不一,龙竹笋体最大,黄金碧玉竹笋体最小;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黄金碧玉竹退笋率最低(17%),其他依次为版纳甜龙竹(19%)、云南甜龙竹(22%)、龙竹(25%);黄金碧玉竹的出笋期最长(222 d),其他依次为龙竹(170 d)、云南甜龙竹(153 d)、版纳甜龙竹(100 d);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各竹种竹笋出土后30 d内高生长缓慢,30~80 d高生长较快,80 d以后高生长趋缓直至停止生长;4个竹种的竹笋生长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年降雨量大的地区,竹笋的各项生长指标均表现最好;施肥能明显降低退笋率,延长发笋期,增加笋直径;不同肥料种类对竹笋生长的影响不同,各竹种均表现为施用尿素的竹笋生长效果最好,其次为施用复合肥,施用过磷酸钙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针对临沧竹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含量低下,管理水平粗放等问题,从适生环境、母竹选择挖掘运输、清理整地打塘、规范定植种苗、选留母竹、采笋砍竹、施肥培土以及水分管理等8个方面对临沧甜龙竹笋用林栽培实用技术进行了阐述,有效提高竹林单位面积产值,实现竹产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增长。  相似文献   

6.
2016年1月下旬福建三明市区出现极端低温,最低气温-4. 2℃,造成引种的勃氏甜龙竹遭受较严重的冻害。为探讨不同冻害补救措施对勃氏甜龙竹笋期生长的影响,分别选择砍伐枯竹与扒土施肥结合、砍伐枯竹及未采取冻害补救措施3块样地进行出笋、退笋、笋高、地径及笋重量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冻害补救措施对勃氏甜龙竹笋期生长达高度显著影响,尤其对勃氏甜龙竹平均每丛笋总重量的影响最大;扒土施肥对冻害补救勃氏甜龙竹笋期生长的促进效果较为明显,出笋期也略长于未采取任何措施的竹林,对提高冻害补救勃氏甜龙竹笋的质量和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种不同竹类专用肥对毛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BNP毛竹增产剂、复合肥(竹类专用)、生物有机肥(竹类专用)3种不同肥料对毛竹林生长效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肥料对毛竹发笋数、成竹数及成竹平均胸径均产生极显著影响;BNP竹腔施肥与施复合肥(竹类专用)、生物有机肥(竹类专用)及不施肥(CK)相比,单位面积发笋数分别增加3.41%、7.07%和44.22%,成竹数分别增加12.70%、13.60%和61.36%,成竹平均胸径分别增大3.21%、5.50%和15.76%;而且BNP竹腔施肥的退笋率最低。  相似文献   

8.
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的密度与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跃国 《竹子研究汇刊》2006,25(2):20-23,27
以麻竹笋用林高效培育为目标,在丛立竹密度和施肥对竹笋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基础上,构建丛立竹密度和施肥的优化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丛立竹密度与竹笋产量呈抛物线型关系,与丛出笋数遵循线性增长趋势,但当丛立竹密度9株及以上时,笋个体质量和竹笋产量显著下降;施肥的竹笋增产效果主要来源于笋个体质量增大和不规格笋比例下降,对丛出笋总数无显著影响,对丛经济出笋数有显著影响。施有机复合肥竹笋产量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加,尿素则随施肥量增加出现先增产后减产现象,产生“氮饱和”效应;当丛立竹胸径5~6 cm时,施用试验有机复合肥,麻竹笋用林丰产栽培最佳组合为丛立竹密度5~7株,丛施肥量10~12 kg。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刺方竹出笋影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林地深翻及肥料品种、蒯吧量和施肥季节试验表明,林地深翻能改善林地土壤条件,笋产量增加明显,在林地深翻基础上,增施一定量的肥料不仅显著提高刺方竹竹笋产量,而且笋体增粗明显,质量明显提高.3种参试肥料以养分全面的竹笋专用肥施肥效果最好,竹笋专用肥与尿素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普通复合肥与尿素处理差异不显著;单次施肥并非量越多越好,竹笋专用肥施用量以1200 kg-hm-2较好;蒯吧时间以笋期结束后的初冬为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福建省武平县雨雪冰冻受害毛竹林实施斩梢、林地清理、施肥、竹蔸追肥等技术措施,结果表明:4种技术措施均能极显著提高毛竹林发笋数和新竹平均胸径,其中以斩梢、林地清理、竹蔸追肥效果最快最好。该技术于2008—2009年在武平县受雨雪冰冻灾害的毛竹林中进行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景洪市野生动物肇事及补偿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景洪市野生动物肇事及其补偿情况,经过查阅野生动物肇事及补偿统计表、年度保险理赔金额等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990—2017年景洪市野生动物肇事共造成群众经济损失24040.0432万元,人员伤亡121人(死14人),实际补偿2735.3798万元,补偿率为11.4%;肇事野生动物主要为亚洲象、野猪、黑熊,偶蹄类、灵长类和爬行动物等;肇事的主要原因为人口的日益增长、土地利用方式改变、野生动物栖息地不断丧失、野生动物食性改变以及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等。建议采取缓解人象冲突、完善补偿机制、防范野生动物肇事、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保护区内村寨搬迁、相关补偿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等措施以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18年1—8月对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本底调查,共记录到两栖爬行动物5目21科92种,其中两栖类38种,隶属于2目7科;爬行类54种,隶属于3目14科;属国家Ⅰ级、Ⅱ级保护动物的分别有2种和5种。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有81种,云南特有种9种,西双版纳特有种5种。文中对勐海县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地理区系特征和生态类型等进行分析研究,对研究区域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提出栖息地保护和加强宣传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交趾黄檀是著名的热带珍贵用材树种,其心材属上等红木,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文章系统阐述了交趾黄檀的经济价值和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为获得2007年以来引种的该树种在西双版纳的适应性和生长表现,对勐腊县及景洪市五个引种种植点的交趾黄檀、树高、胸径、冠幅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交趾黄檀在西双版纳州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生长快速,病虫害少。藉此还分析了其在州内发展具有的气候、土地、政策、技术等优越条件。  相似文献   

14.
针对西双版纳勐腊保护区内社区群众种植砂仁的现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户填报砂仁调查表,面上踏察和重点村寨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社区居民在保护区内林下种植砂仁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破坏生物多样性等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种植砂仁对社区群众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破坏作用。藉此提出了加强宣传,发展替代产业,严控种植面积扩大,科学管理现存种植地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采取野外监测和跟踪调查、资料查阅、村寨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亚洲象在勐腊保护区的活动区域变化,季节、日的活动规律。结果发现,与2010年相比,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已扩大到勐腊保护区60%的区域以及保护区以外的东北部区域,这些区域主要在人类活动频繁的村落周围;在活动时间上,一年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4—8月,一天中活动最频繁的时间为下午到夜晚(17—21点),表明亚洲象的活动区域、活动范围与食源密切相关。对亚洲象保护的管理规范、群众保护意识有所增强等有利因素和食源减少、食性改变、栖息地减少等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引导当地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生产活动时间,开展跨境保护、加强栖息地保护,加强宣传、建立预警预报系统等缓解人象冲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选取资源要素价值、生态环境质量和开发建设条件3个综合指标及19个项目指标,构建了圣堂山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个层次和各个项目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评分计算。通过评分计算,圣堂山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分为9.13分,其中:资源要素价值得分6.74,生态环境质量得分1.65,开发建设条件得分0.74。表明圣堂山生态旅游资源质量优良,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存在区位优势不足、交通条件较差等不利条件。提出将瑶族村屯为主的乡村旅游与景区观光、休闲旅游相结合,以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开发主导要素,改善交通条件、注重旅游产品的差异化等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14—2018年共4年的冬季(11月至次年3月间),利用样线法、同步统计、定点观察等方法对昆明翠湖公园内越冬红嘴鸥的觅食生境选择开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嘴鸥在翠湖公园水域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且形成典型的聚集分布型。对水域面积、水面漂浮物、投食人数、植被和建筑物盖度4个觅食生境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向红嘴鸥投食的人数(P<0.01)和水域开阔度主要决定了红嘴鸥觅食地的选择结果。其它生境因子影响不显著。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开展文明喂鸥活动,倡导节约环保喂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滇优1号’属于竹亚科Bambusoideae玉山竹属Yushania Keng f.的湿地玉山竹Yushania uliginosa Yi et J. Y. Shi。因湿地玉山竹具有独特的耐湿、耐寒特性,曾于2004年、2008年先后2次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海拔2 500 m处,小规模引种到海拔2 000 m的昆明金殿公园种植,其后曾经历数次淹没和浸泡,但依然生长良好。2015年5月,鉴于该竹的特殊价值,又在昆明呈贡滇池国际登录园苗圃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达到4 000多株。经专家实地考察,发现该湿地玉山竹人工居群的各项特征与野生居群基本一致,除适应较低海拔的不同环境外,其竹丛明显矮小、叶片更纤细、节间更短、笋色更偏绿,但总体长势良好,各项特征表现稳定,因此确认为野生竹人工引种培育成功的一个栽培新品种,并定名为‘滇优1号’,学名为Yushania uliginosa ‘Dianyou 1’。  相似文献   

19.
竹亚科(Bambusoideae)单竹属(Lingnania McClure)是竹类植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由于其节间较长,特别适于劈蔑编制生产和生活用品,历史上一直都是其分布区居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和生活资料,被广泛栽培和应用。单竹属植物种类较少,全世界近20种,中国产14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及华南部分省区。越南有少量分布。为适应国际竹类栽培品种登录工作的需要,依据《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ICNCP)》的规则和要求,经系统整理,已确认单竹属传统栽培品种4个,新登录栽培品种1个,再加上2个原栽培品种,共计7个栽培品种,分属于2个不同竹种。现将这些栽培品种及其相关信息整理,以便查阅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结合国家发展需求和云南省实际,阐述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其落户昆明市的先天优势: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气候优势和人和优势。对博物馆的分类和植物园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提出了"植物园就是活的植物博物馆"的"馆园一体"国家植物博物馆的基本形态,并探讨其展陈形式和建设布局,提出了国家植物博物馆选址的几大核心要素以及"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