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茶园土壤物理性质研究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万有 《土壤》1997,29(3):121-124,136
回顾了我国茶园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概况,将所取得的结果归纳为4个方面:(1)初步探明茶园土壤的发生、发展有其变化规律;(2)提出了高产茶园适宜的土壤物理指标;(3)初步探明低丘红壤茶园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和特性;(4)针对茶园密植,研究了密植免耕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为密植速成茶园集约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分析了过去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当前我国茶园土壤物理性质研究应重视的4个方面:(1)茶  相似文献   

2.
通过现场调研和样品测试,研究分析了长江流域丘陵茶园的生态问题及其应对措施。结果表明,长江流域丘陵茶园普遍面临土壤贫瘠、季节性干旱严重、高温和强光直射、外界环境污染、生态组分简单、生态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造成茶叶品质下降,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茶叶生产效益低。试验表明,夏秋季高温时覆盖遮阳网可降低土壤温度,提高茶园环境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茶园覆盖稻草和种植豆科绿肥在夏秋干旱季可增加土壤含水量,改善茶园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3.
本针对闽北自然特征及人为活动,分析闽北山地茶园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以低产茶园改造为重点,采取加强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土壤、绿化梯壁、合理套种、提高覆盖率、推广无公害病虫防治技术等措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巴东位于长江三峡地带,属三峡库区县。现有茶园面积2200hm^2,年产量600t,年产值2500万元。近年来本县根据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结合三峡库区的生产实际,从茶园的生态环境、土壤改良、施肥、水分管理、病虫防治、修剪与采摘等方面推广和运用了无公害茶园管理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浅析"水保园"牌有机茶生产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福安市“水保园”牌有机茶的成长过程,全面分析了有机茶园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既提高了有机茶的产量和品质,又保持茶园水土,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改造山地低产茶园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在剖析山地茶园生态脆弱性的基础上,针对山地茶园的自然条件,开展生态茶园建设技术探讨,总结生态茶园建设主要技术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7.
不同利用年限茶园土壤矿化、硝化作用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冬  姚槐应  黄昌勇 《土壤学报》2007,44(2):373-378
茶叶(Camellia sinensis)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茶树具有耐酸耐铝毒等特性,适合在热带亚热带的酸性土壤种植。由于茶园的施肥管理,茶树凋落物归还土壤以及根系分泌物等原因,茶园土壤随着植茶年龄的增加,土壤理化性质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土壤pH值下降,钙、镁等盐基离子和微量元素相对缺乏,而铝、氟和多酚类物质逐渐在茶园土壤中富集,形成了非常独特的茶园土壤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发展生态茶园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本文介绍了尤溪县发展生态茶园的主要成效、经验与启示,旨在为各地发展生态茶园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采集湖南省长沙县1960~2001年气象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亚热带红壤丘陵茶园夏季高温干旱和秋季持续干旱的发生规律,并以常规管理茶园为对照,通过2001~2004年连续4年大田对比试验,分析了杉树高层间作、白三叶草低层间种和稻草覆盖3种典型生物措施对茶园季节性干旱的防御效果,结果发现,3种生物措施明显减少了茶园全年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15%,≤12%,≤10%的出现频率,在夏季高温干旱和秋季持续干旱时期均提高了茶园土壤含水量,有效地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缓解了旱情,显著增加了夏秋茶产量,改善了夏秋茶品质。  相似文献   

10.
乌桕——花树套作茶园的小气候特征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乌桕与茶树套作茶园的小气候观测资料,分析了乌桕树遮荫下茶园的小气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计算了茶丛间1m高度热量平衡各分量以及波文比,并与单作茶园作对比。结果表明:乌桕-茶树间作不仅能改善茶园小气候环境,有利于茶叶高产优质,而且能充分利用地力,增加经济收入,是一种值得在茶区大面积推广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四川茶园土壤速效钾动态变化及施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全  徐泽 《土壤肥料》1996,(2):45-46
通过四年时间的定位研究,探讨了四川茶园几种主要土壤中的速效钾动态变化情况,并结合施钾肥效果研究,认为四川茶区土壤特别是壮年期茶园应适当补充钾肥才能充分提高茶园产量。  相似文献   

12.
石元值  马立峰等 《土壤》2000,32(4):201-203
通过对浙江、安微两省茶园土壤有效态硫素营养状况及近十年来的变化情况的调查,当前茶园土壤有效硫含量变异很大,变化范围在5.17~259.30mg/kg之间,平均为61.41mg/kg。高产茶园有效硫含量高于低产茶园。在0~40(45)cm的范围内有效硫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现较明显的递增趋势。近十年来,两省茶园土壤硫素营养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山地茶园水土流失及生态调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福建是我国的产茶大省,近年来随着山地开发热潮,大面积的山地被开发成茶园.茶园的开发加剧了山地的水土流失,大量肥沃表土的流失降低了茶园的经济效益.2003年福建省茶园水土流失面积高达6.35万hm2,占山地开发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2.73%.占茶园总面积的比率高达46.62%.以乌龙茶之乡安溪县为研究区,在调查和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新开垦茶园、不同开垦年限、不同耕作方式和山地茶园不同部位水土流失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开垦茶园水土流失较严重;3 a生以下茶树的茶园土壤侵蚀显著高于5 a生茶树的茶园;茶园的顺坡种植会加剧茶园的水土流失;山脚的茶园土壤侵蚀最严重,其次是山顶茶园,而山腰茶园土壤侵蚀最轻.根据山地茶园各种情况下水土流失状况,提出对新建茶园应进行铺草覆盖或间种绿肥,提高茶园的覆盖度以降低茶园水土流失;改梯壁锄草法为割草覆盖;在山地茶园内合理设置排灌工程等相关措施,为从整体上治理茶园水土流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塑料棚茶园内外日平均气温、14时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最小空气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曲线拟合,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利用该组方程式,可计算和分析拱塑料棚内茶园的增温、增湿和抗寒效应。  相似文献   

15.
结合广西梧州市六堡茶有性系茶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茶园补植、茶园修剪、提纯复壮、茶园机械化、套种绿肥、种植模式、品种搭配等方面提出了茶园改造的关键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茶叶产量与环境因子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着重进行茶叶产量与气象因子、土壤因子关联分析,茶叶产量与地貌坡度的关系分析,得出了有益的结论。这对指导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良好的茶园生态小环境,减少茶园水土流失,提高茶叶产量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浉河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浉河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对浉河区山地与丘陵茶园分别进行了26和84个土壤取样、分析测定,为茶园土壤培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浉河区茶园土壤pH偏酸化,有机质含量偏低,山地茶园平均值(22.0 g/kg)比丘陵茶园(14.4 g/kg)高52.78%;在全氮、速效钾整体含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大部分茶园有效磷匮缺严重情况下,山地茶园土壤营养状况比丘陵茶园好,其全氮、有效磷含量整体水平高于丘陵茶园,有效钾略低于丘陵茶园,但差异性不明显;中微量元素有效态Ca、Mg、S、Mn、Zn含量丰富,但山地茶园含量比丘陵茶园更能满足茶树生长发育需要,Fe异常丰富,Cu、B严重缺乏。为此,浉河区茶园应在施足有机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部分茶园要加大氮、钾肥施用量,同时注意补充Cu和B肥。  相似文献   

18.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蒸发和植被蒸腾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为明确红壤坡地土壤水分耗散特征,通过田间定位观测,分析了农作区、茶园和桠柑园土壤水分蒸发和蒸腾过程。结果表明:蒸发、蒸腾与土壤表层含水率和植被叶面积指数关系密切,不同利用方式日蒸发量大小顺序为遮荫茶园〈对照茶园〈桠柑园〈农作区。茶树和桠柑蒸腾速率日变化曲线均呈现单峰型,桠柑日蒸腾速率比对照茶树弱,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下6—10月均以蒸腾耗水为主。遮荫可有效削弱茶园土壤蒸发及植被蒸腾。茶园蒸发受微地形条件影响较大,梯地蒸发比梯坎蒸发弱,而农作区和桠柑园土壤蒸发更多受水分条件的影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适度遮荫可以有效降低红壤坡地土壤水分散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防治季节性干旱。  相似文献   

19.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的调控效果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亚热带丘陵区茶园通过连续4a的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覆盖与间作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和其他生态因子的调控效果以及对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含水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年动态变化可分为饱和稳定期(2~6月)、急剧下降期(7~10月)和逐步回升期(11月至次年1月)3个时期,与茶树的全年生长发育时期(春茶采摘期、夏秋茶采摘期及休眠越冬期)的需水规律非常吻合;随着土层的加深,茶园土壤的含水量逐渐增大,变异幅度减小,在高温干旱和持续干旱时期,各层次的水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0~20cm的表土层下降趋势明显,20~40cm,40~60cm土层下降缓慢,且滞后效应非常明显,分别滞后了8d和13d;间作白三叶和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状况的调控效果表现为:提高了关键土层(0~20cm)和关键时期(4~10月春夏秋茶采摘期)的土壤水分,延缓和缩短了干旱时间;同时加强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最终促进了茶树的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提高了茶叶产量,清耕、白三叶间作和稻草覆盖的产量分别为149.08g/m^2,199.75g/m^2和188.12g/m^2,其中以间作白三叶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新垦幼龄茶园套种草本植物及综合配套技术实施,改善茶园土壤性状,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幼龄茶园的抗旱、保水肥能力,提高了幼龄茶园茶苗成活率和裸地利用率,促进了幼龄茶园的管理,为生态茶产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