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荞麦新品种(系)在云南种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筛选出最适合云南种植推广的新品种荞麦。对来自云南省内外14 份苦荞、8 份甜荞新品种(系)的8 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平均单产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苦荞的平均单产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分别是31.13%和26.38%,甜荞的单株粒数遗传变异系数最大是26.06%。应用主成分分析将8 个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4 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1.52%,甜荞的8 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3 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为92.92%。采用聚类分析,将14 份供试苦荞在遗传距离57.49 时,聚为3 类,将8 份甜荞在遗传距离39.46 时聚为3 类。基于性状表现,筛选到综合农艺性状表现优异、无倒伏、产量高,较适合云南推广种植的新品种(系),‘晋苦荞6号’、‘云荞1号’、‘六苦3号’、‘荞杂-2’、‘定甜荞2号’、‘本地大粒’。  相似文献   

2.
晋北地区引种苦荞麦的生态适应性与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晋北地区14份引种苦荞麦的生态适应性,比较了各品种的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生物学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一级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较小;一级分枝数与单株粒重、单株粒重间相关性显著(P0.05);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间相关系数达极显著水平(P0.01);前4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93.216%,对苦荞产量贡献的主成分顺序是籽粒数量构成因子籽粒质量构成因子植株高度构成因子主茎构成因子;在选择苦荞麦品种时应着重第一、二、三主成分的综合选择。根据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筛选出‘云荞1号’和‘黔苦6号’,在晋北地区综合性状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对162份苦荞种质资源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5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7180~1.2826,8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037~2.0727,变异系数为5.4%~43.4%,除生育期外其余7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0%,说明所选苦荞资源遗传变异非常丰富。相关性分析表明,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生育期6个性状对产量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提取的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3.559%,单株粒重、单株粒数、产量、株型、主茎分枝数和粒型等性状是造成苦荞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将162份苦荞种质资源聚为5类,其中类群Ⅰ的材料各农艺性状表现较为均衡,是选育苦荞优良品种(系)的理想材料。类群Ⅴ的材料具有较好的抗倒伏性与较优的性状表现,是抗倒伏亲本的较优选择。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基于4个主成分贡献率权重构建综合评价指标,筛选出10份综合性状较优的苦荞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省11个春大豆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等变异系数较大;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呈显著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83.78%,分别为荚粒性状因子、产量性状因子和株型性状因子。  相似文献   

5.
苦荞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与蛋白质含量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来自5个国家的55份苦荞的9个主要农艺性状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中、矮秆,主茎节数、有效花序数、蛋白质含量适中,一级分枝数偏多、总分枝数偏少,千粒重、单株粒重偏低和生育期较长等特点.主成分分析将9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5个综合指标,其累积贡献率达87.77%.入选材料应是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总分枝数适中,有效花序数和千粒重偏高,中矮秆的材料.据此标准,筛选到九江苦荞和苦刺荞2份综合农艺性状优异的材料.基于性状表现,供试材料可分为低产晚熟型、多分枝高蛋白型、早熟粒重型等3类,但聚类结果与地理来源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6.
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的多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构成甜荞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甜荞种质评价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以34份甜荞品种为材料,研究分析甜荞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变异特征,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甜荞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达13.3%~44.0%;产量与株高、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第一节间长和千粒重呈不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得出,单株粒重、主茎节数、单株粒数、分枝数是构成产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试验于2018-2019年连续进行2年,采用裂区设计,以甜荞品种冀甜荞1号和苦荞品种冀苦荞1号为材料,设置5个播种量处理,研究了播种量对不同荞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冀甜荞1号的株高、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对主茎分枝数、花序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有一定影响,播种量在120万~180万粒/hm2之间均能达到高产,适宜播种量为120万粒/hm2。不同播种量对冀苦荞1号的主茎节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对株高、主茎分枝数、花序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以及产量都有一定影响,播种量在90万~150万粒/hm2之间均能达到高产,适宜播种量为90万粒/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种植,在小扁豆成熟期对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结荚节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荚粒数、单株产量、荚长、百粒重等10个性状,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对收集的国内外205份小扁豆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这些资源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结荚节位、单株粒数、分枝数、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单荚粒数、荚长。10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60.41%。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与单株荚数、单株产量相关,第2主成分主要与株高、分支数、主茎节数、百粒重、荚长、单荚粒数、结荚节位相关,第3主成分主要与单株粒数相关。聚类分析将205份种质在遗传距离为30时分为六大类。筛选出42份单株荚数多、单株粒数多、单荚粒数多、单株产量高、百粒重高的种质。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利用绿豆种质资源,本研究以55份绿豆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对其10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8.57%~47.19%,其中单株粒重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变异系数最小。将10个农艺性状简化为结荚数因子、高度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生育期因子5个独立的主因子,该5个主因子可以反映原始信息的86.340%。经综合得分排序,评选出10份性状优良的绿豆种质资源。聚类分析将55份种质资源的10个数量性状分为3大类,类群I、类群II、类群III分别包括22份、7份、26份材料。结合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认为,在黑龙江绿豆生产中,‘安绿8号’、‘佳木斯黄绿豆’、‘冀绿1号’可作为品种选育的改良亲本,也可大面积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10.
64份苦荞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hannon-Wienerˊs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F值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干旱地区64份苦荞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单株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3.630,主茎粗的变异系数最高,为30.6%;主成分分析将苦荞种质的11个农艺性状降维为累计贡献率达87.580%的6个主成分;综合得分F值与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可作为苦荞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的主要指标;根据综合得分F值和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7份具有不同育种目标选择潜力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中国海南省等热区适应性高产大豆种质,本研究对来自不同纬度的75份大豆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茎粗、荚数、百粒重及单株产量等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测定,使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品种的各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单株产量和荚数的变异系数最大,茎粗变异系数最小;前2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71.95%,可以反映表观遗传信息的主要特征特性。根据农艺性状相似度将75份种质材料分为7个大类群,其中,第5类群与第6类群中的‘PI628946IAC-8’、‘H3LJ6j-4’表现最好,适宜在海南等中国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及培育热区高产大豆种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22份豌豆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为: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荚宽>主茎分枝数>单荚粒数>荚长;关联顺序为:荚宽>百粒重>荚长>单荚粒数>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株高>单株荚数。两种分析结果基本吻合,影响豌豆产量的主要因子为百粒重和单株荚数。通径分析表明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大,影响百粒重的直接性状为主茎节数,影响单株荚数的直接性状为单荚粒数和主茎分枝数,因此在筛选培育新品种时应注意考察主茎节数与主茎分枝数,以减少这些性状对产量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引进糜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来自中国不同生态区的22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利用SPSS软件和SSR分子标记进行农艺性状相关性、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为6.54%~45.43%,变异幅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穗粒重单株穗重单株草重亩产量茎粗主穗长主茎节数主茎长千粒重;主茎长与主穗长、单株穗重、主茎节数、茎粗、单株草重、穗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重与主茎长、主穗长、单株穗重、主茎节数、茎粗、单株草重、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均与亩产量无显著相关性。‘陇糜11’、‘宁糜13’、‘宁糜14’、‘固糜21’和‘赤糜2号’等5份品种的亩产量大于其余17份品种,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陇糜9号’、‘宁糜16’、‘宁糜17’、‘内糜5号’、‘榆糜2号’等5份品种的亩产量相对较低。(2)以阈值2.0将供试22份糜子材料分为5大类群。第一类亩产量最低包括‘宁糜16’‘、宁糜17’‘、榆糜2号’;第五类亩产量最高,包括上述‘陇糜11’等5份品种,其中‘陇糜11’和‘宁糜14’的亩产量分别为3 847.35kg/hm~2和3 786.75 kg/hm~2。(3)SSR分子标记检测到BM552等17对多态性较好的SSR引物,参试品种的相似性系数在0.67~0.99之间,在相似性系数为0.77处,将糜子品种分为6大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包括‘陇糜5号’等15份品种,来源于西北春糜子区、呼和浩特和赤峰。第二类群包括‘陇糜11’、‘宁糜13’、‘宁糜9号’。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类群各有1个品种,依次分别为‘内糜6号’、‘陇糜10号’、‘宁糜16’、‘伊糜5号’。  相似文献   

14.
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歆  杨芳  邓军波  汪嫒嫒  何念  陈艳 《作物杂志》2021,37(5):57-634
种质资源是大豆育种的基础,理论方法是品种选育的关键。以64份大豆品系为材料,采用变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相结合,对大豆品系的10个农艺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适宜江汉平原种植的大豆品系,同时探究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因素,为选育优质高产大豆品种提供种质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大豆品系10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4.19%~46.95%,有效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最小;因子分析将10个农艺性状转化为4个主因子,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株高因子、粒重因子和品质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0.067%。由农艺性状与综合得分相关性分析可知,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蛋白质含量7个农艺性状可作为大豆品系综合评价指标。聚类分析将64份大豆品系分成3个类群,类群Ⅰ31份,类群Ⅱ24份,类群Ⅲ 9份,类群Ⅲ大豆品系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江汉平原种植。  相似文献   

15.
170份亚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的170份亚麻种质资源的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参试资源的农艺性状差异较大,变异丰富。各性状间相互影响,有10对性状呈极显著相关,其中,株高、分茎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果数均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作用效应为单株果数>主茎分枝数>分茎数>株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74.705%。将170份种质资源划分为5类,各个类群之间差异明显。对33个国家类群进行聚类分析,分为3个组群,地理来源相同的品种被归为不同类群,洲际之间的种质资源在组群中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6.
春大豆主要农艺性状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引进的9份大豆优良种的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对15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农艺性状中的茎粗、单株粒重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单株总荚数、秕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等性状经方差分析达极显著水平;(2)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秕荚数、主茎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底荚高度、每荚粒数、百粒重、株高、茎粗、产量、主茎节数、出苗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生育期;(3)产量与生育期、秕荚数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度、主茎分枝数、单株产量、每荚粒数、百粒重、开花至成熟的天数呈正相关,与茎粗、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出苗至开花的天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产量,首先应考虑百粒重大、单株生产力潜力大的品种,其次考虑底荚高度较低,每荚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毛豆品种的农艺性状鉴定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引进的19份毛豆品种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1)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底荚高、单株粒数、株高、单株产量、主茎节数、茎粗、生育期。2)单株产量与百粒重呈极度正相关,与底荚高、主茎分枝数、茎粗、单株粒数呈正相关,与株高、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呈负相关。因此要增加单株产量,首先要考虑选择百粒重大的品种,其次是选择茎杆粗壮,主茎分枝数及单株粒数较多的品种。  相似文献   

18.
解云  郭世华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6):2064-2072
为合理利用引进的谷子材料,为杂交亲本选配提供试验依据。以引进的30份谷子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因子分析法对9个农艺性状进行关联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单穗重关联的性状由大到小依次分别为穗粒重、穗粗、穗松紧度、穗长、穗毛长短、千粒重、株高、节数及叶片数。以性状灰色关联所占比重为权重,‘09-221’、‘赤谷8号’、‘朝谷13’、‘371’、‘黄金吨谷’等5份品种的加权关联度综合评价较高。因子分析中前5个公共因子分别为单株产量因子、穗性状因子、茎叶因子、穗松紧度因子和穗毛长短因子,它们的累积贡献率为93.36%。以公共因子的贡献率为权重计算综合评分,‘大同33’,‘大红谷’,‘Jul-108’,‘鑫谷10号’,‘09-220’等5份品种的得分高,综合性状好。  相似文献   

19.
对攀西地区118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大豆地方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有较大的遗传变异和选择潜力,尤以分枝数、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最大;茎粗的遗传率最高,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其次;各性状对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主茎节数>分枝数>株高>百粒重>茎粗,单株粒数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大,茎粗对单株粒重的影响最小.从中筛选出6个植株高度适中,分枝多、结荚多,单株产量较高的大豆地方品种,可以通过提纯改良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对20个苦荞麦品种(系)9个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性分析中,全生育期与主茎节数、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主茎节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基本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全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基本苗、主茎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所有农艺现状与产量均呈现正相关,其中与基本苗、单株粒数、单株粒重达到极显著水平。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联度依次为基本苗单株粒数全生育期千粒重单株粒重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其中基本苗、单株粒数、全生育期、千粒重和单株粒重等5个性状与产量性状关联度分别为0.763 9、0.763 6、0.756 9、0.749 4、0.746 6,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