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为预防和减少因气象灾害导致的各种航运交通事故发生。利用洞庭湖区18个气象站1960—2014年雾、风资料,对其时空变化和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近55年来大雾日数显著减少,而轻雾日数极显著增加;大风日数、平均风速均极显著减少。大雾日数自北向南增加、马蹄形周围山区向中间滨湖减少;轻雾日数西北部和南部为2个高值中心,低值区从东部到西南部呈舌状分布;大风日数、平均风速分布与大雾的空间分布基本相反。大雾日数西北部—中部—东南部呈“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轻雾日数大部分站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区域性不明显;各站大风日数均显著性减少,减少幅度高值区位于洞庭湖水体周围,低值区位于南部;平均风速绝大多数站点呈显著减小趋势,减少幅度高值区基本位于洞庭湖水体周围。水体热效应、气候变暖变干、人类活动等是导致雾和风的时空特征及其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剖析青海湖南部大风日数的演变特征,笔者利用青海湖南部共和县气象局1961—2017 年的大风日数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分析、滑动平均等方法,对大风日数的年代际、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自1961 年以来该地大风日数随年份的延长呈显著减少趋势,每10 年减少2.0 天;(2)共和地区春、夏、秋、冬四季大风日数均呈现出减少趋势,大风日数的减少幅度大小依次是: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其中春季和夏季大风日数的减少趋势显著;(3)突变分析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大风日数未发生突变,年大风日数在1975 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对于防灾减灾,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晓玲  周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6):123-128
为揭示大风日数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更好地防御和减轻风沙灾害。笔者利用1971—2010年河西走廊东部4个气象站大风、沙尘暴、扬沙观测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河西走廊东部大风日数时空演变及与沙尘暴和扬沙日数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河西走廊东部年大风日数以10.77 d/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四季年大风日数亦均呈显著减少,递减率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年、季节大风日数随年代增加呈减少趋势;大风日数春季最多,秋季最少,4月最多,9月最少。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有很大关系,高海拔山区大风日数最多,北部荒漠区以及浅山区较多,绿洲平原区最少。近40年河西走廊东部年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均显著减少。年大风日数与年沙尘暴和扬沙日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78和0.888;大风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对沙尘日数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显著正作用,大风日数的减少可能是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4—2013年唐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时空分布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冠  王驷鹞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6):241-245
为了找出唐山市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以便为灾害性防御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利用2004—2013年唐山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出现日数资料,对该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雾、雷暴、大风、暴雨、霾等5类为唐山地区主要灾害性天气。大风和雾时间和空间分布都有很好的反相关关系,大雾出现日数相对减少且高发中心向南移动,秋、冬两季多发;大风出现日数近几年有增多的趋势且高发中心向北移动,春、夏季强对流大风较多,高发区集中在北部山区和南部沿海地区;雷暴和暴雨时间变化有很密切的正相关性,出现日数相对稳定,多集中在6—8月,雷暴北部山区多发,遵化市出现频次最高,暴雨各观测站每年约1—3日,且无明显地域性差异;霾日数增多,主要集中在唐山市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影响唐山地区的又一类灾害性天气,并且爆发频次极高。  相似文献   

5.
十二运期间辽宁大风灾害风险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大风灾害对于十二运的影响,同时为今后举办此类赛事提供参考依据,利用辽宁省14个比赛城市1981—2012年6—9月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第十二届全运会期间大风灾害风险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春季大风日数较多,8—9月大风日数较少;平均每年6—9月期间出现大风日数通常为1~3天,最多为8天,6—9月适合举办十二运。通过统计每次出现大风日的站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定量评估十二运期间大风灾害的风险,得出十二运期间大风灾害风险不同等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辽宁大风灾害风险呈南北走向分布,南部特别是沿海地区大风风险大,可能对一些室外体育比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赵繁盛  李燕  程航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4):228-236
利用常规资料及NCEP资料对大连地区夏季大雾天气特征及物理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大雾日数东部最多,北部最少,总体呈增长态势,2005或2006年出现峰值。南部和东部6、7月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其他地区无明显月份差异。大雾多出现在夜间至次日早晨。大连夏季持续大雾天气时,中高层副高呈纬向分布,偏西流场中有弱槽脊活动;低层位于副高后部槽前部,西南水汽输送场中;地面位于低值系统前部或顶部,持续较弱的偏东风或偏南风;近地面有逆温层,有弱的散度、涡度和垂直运动场,有利于水汽在近地层的输送和聚集,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长时间维持。该研究获得大连地区夏季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及持续大雾天气的预报指标,为大连夏季大雾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雾预测预报水平,利用济南市区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拟合雾日数的变化趋势对其进行分析,并使用设定的雾日数异常评价标准对雾日数异常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961—2014年济南雾日数年际变化和四季变化均呈变少的趋势,济南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1.362 d/10 a;年平均雾日数为16天;年最少雾日数5天,分别出现在1969年、2008年和2010年;最多雾日数39天,出现在1964年;显著偏少年数为1年,偏少年数为5年,正常年数为41年,偏多年数为2年,显著偏多年数为2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秋季变化线性倾向率 为-0.444 d/10 a,在雾日数四季变化中最为明显;济南雾日数冬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0.211 d/10 a,在雾日数四季变化中最为缓慢。济南春季平均雾日数为1.5天,冬季平均雾日数为6.5天;在四季平均雾日数中,春季是最少的季节,冬季是最多的季节。济南春季雾日数正常年数为50年,是异常年份最少的季节;济南秋季雾日数正常年数为34年,是异常年份最多的季节。  相似文献   

8.
大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极易造成海上航运及海上渔船生产作业困难、渔业养殖设施损坏。分析沿海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总结预报指标及构建预报概念模型,有利于深入了解沿海大风的气候特点、发生发展机理,从而提高预报准确率。利用1971—2010年辽宁沿海17个常规站日最大风速、风向资料,针对辽宁沿海的4个海区及单站的7级以上大风,对其风速和风向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辽东半岛南部沿海地区出现日数最多,最多位于旅顺市,大风总日数为925天,平均每年23.1天;(2)辽东半岛西部、南部和东部沿海偏北大风次数要明显多于偏南大风站次数,渤海北部沿海的大风天气以西南偏南大风为最多;(3)辽宁沿海大风主要出现在春季,其中4月份最多为51天,冬季次之,夏秋季出现最少;(4)风向主要以偏北风和偏南风为主,东西风出现次数较少;(5)10月至次年2月辽宁沿海偏北大风占主导地位,4—6月份辽宁沿海偏南大风占主导地位。以NCEP再分析资料为基础,针对1971—2010年26次大风典型个例普查地面及高空影响系统,对辽宁海上大风进行天气学分型,将其分为高低压型、高压型、低压型等3种。按照不同的天气学分型对其分别建立预报概念模型,确定预报关键区并初步总结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9.
鲁西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为了达到趋利避害、防灾减灾的目的,本文利用鲁西南地区7县2区的多年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选取了1971—2010年的地面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历史气象灾害灾情数据,分析了鲁西南地区的主要气象灾害,简述了暴雨、雷电、大风、冰雹这四种气象灾害的时间和空间空分布特征,为鲁西南地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了科技支撑和理论支持。结果表明: 暴雨日数随着年代的增加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空间分布总体呈纬向的自北向南递增趋势;雷电日数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空间分布由牡丹区逐渐向各县递减;冰雹发生次数呈减少的趋势;大风日数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广东不同种植周期香蕉风害风险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可揭示不同种植周期香蕉风害风险差异,为香蕉种植选择合理种植周期、风害风险评估、制定防风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香蕉主产区代表站点的逐日极大风速数据,根据香蕉种植周期及风害指标,采用趋势分析、对比分析方法对春植和秋植香蕉风害日数、概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番禺、高州、徐闻3个地区平均大风日数分别为1.9、3.7、3.9 天,番禺、徐闻的大风日数变化不显著,高州大风日数则以3.7 d/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平均91%的大风日发生于4—10月,涵盖了秋植香蕉抽蕾—收获期的4—8月;秋植香蕉中度风害概率为:番禺0.33、高州0.73、徐闻0.73,重度风害概率:番禺0、高州0.47、徐闻0.20,秋植香蕉风害概率高于春植香蕉,主要原因是秋植香蕉抽蕾—收获期风害较多。总体秋植香蕉风害风险高于春植香蕉,主产区风害风险大小是:高州>徐闻>番禺。  相似文献   

11.
张家口地区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张家口地区风向风速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变化趋势,为该地区合理利用风资源、减轻风灾提供参考,利用1960—2013年张家口地区14个气象站风速风向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拟合、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该区域的风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张家口地区年均风速坝上地区为3.6~4.1m/s,大于坝下地区的1.8~3.0m/s。年均风速变化总体呈减小趋势,54年间坝上与坝下地区分别减小了2.21m/s与0.92m/s,最大减小幅度均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年均风速呈“春季大、夏季小”的分布类型,平均风速最大、最小值分别出现在4月和8月。年均风速冬季减小速率最大,夏季最小。风速日变化坝上地区13—15时、坝下地区15时左右达到最大,凌晨5—7时风速最小,一天中平均风速上午的增长率与午后的下降率,坝上地区均大于坝下地区。坝上四县年均大风日数为48.5天/县,坝下为31.8天/县,大风日高值时段发生在1963—1974年间,坝上与坝下地区大风日数分别以9.4d/10a与7.1d/10a的速率减少。张家口地区全年以NW、偏北和偏西风向为主,市区、各县春季和冬季主导风向一致,夏季和秋季主导风向一致;进入夏季,随着暖湿气流的增强,张家口市偏南和偏东风出现频率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寿光市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和特征,选用寿光市1960—2014年日照、风速、降水、总云量、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信噪比等方法,对寿光市近55年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寿光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气候倾向率为-66.15 h/10 a;其中夏季减少的趋势最显著,气候倾向率为-26.52 h/10 a,春季减少趋势最不明显;日照时数年代际变化呈"阶梯"状显著减少,气候倾向率为-71.68 h/10 a;1—12月日照时数的年变化均呈减少趋势,6月减少趋势最为明显,倾向率为-10.65 h/10 a。寿光市四季和年日照时数在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中均不存在显著突变。年日照时数与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总云量、水汽压呈负相关,与平均风速、相对湿度和雾日数呈正相关。寿光市日照时数与各气象因子的关联程度随季节不同而异,平均风速和总云量成为影响寿光市年、四季日照时数显著减小的重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3.
西藏冰雹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西藏冰雹天气分布特征以及变化趋势,为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基于1981-2010年西藏38个台站的冰雹观测资料,分析了冰雹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全区冰雹日数呈东南向西北递增分布,年平均冰雹日数在10天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 m以上的浪卡子及高原北部区域,冰雹频发区主要集中在那曲地区。对西藏高原冰雹日数进行EOF分析,表明高原冰雹日数存在着“整体一致型”、“南北差异型”2种空间分布型。每天12-21时是西藏冰雹集中时段,尤其是午后至傍晚尤为显著。全年降雹主要集中在6-9月,其中有6成以上发生在夏季,而11月及整个冬季的雹日不足1天。西藏年雹日呈线性减少趋势的站点明显多于呈线性增加的站数,年雹日具有显著的减少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7.7天。  相似文献   

14.
寿光市近56年降水量及雨日雨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寿光市降水的演变规律,充分利用降水资源,为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寿光市1959—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拟合、Mann-Kendall和滑动t等方法分析了寿光市近56年来降水量、雨日和雨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寿光年降水量平均10a减少12.50mm,未发生显著突变。日降水量≥0.1mm、≥1.0mm的日数减少显著,平均10a分别减少2.61d和7.83d。日降水量50.0mm以下的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 50.0mm以上降水日数呈不显著微增多趋势。各级降水日数与年降水量多呈显著正相关,日降水量≥10.0mm的日数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最显著。寿光市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平均每10a减少0.33d,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平均每10a增加1.07d。寿光市1日最大降水量和任意15时段降水量均呈不显著略增多趋势,1小时、24小时和1日最大降水量分别以3.80mm/10 a、9.13mm/10 a、和3.71mm/10 a的趋势增加。  相似文献   

15.
利用沈山高速公路沿线8个气象观测站(沈阳、辽中、台安、盘锦、锦州、葫芦岛、兴城、绥中)1981—2012年的大雾实况资料,分析沈山高速公路沿线大雾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2003—2012年,沈山高速公路大雾日数呈上升趋势,年平均为16.4天,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1.8天;辽中、台安、盘锦和沈阳4个站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而锦州、葫芦岛、兴城、绥中4个站大雾天气主要出现在夏、秋季。大雾日变化明显,有2个生成的高发阶段,一个在早晨3—6时,另一个在夜里21—24时,大雾消散的时间主要在15时之前,消散的峰值在上午9时左右,89%的大雾持续时间不超过10 h,2~4 h左右的雾发生频率最高。在空间分布上,沈山高速沿线西南部沿海雾日多,内陆地区雾日少,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对沈山高速公路沿线大雾天气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2008—2012年沈山高速由于大雾的原因引发的交通事故分析,探讨了大雾对沈山高速公路交通的影响,选取大雾灾害隐患点,找出服务关键期,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御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 60年大连市不同等级降水量与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掌握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演变规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根据大连市1951—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大连市不同等级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降水日数的减少更加显著。小雨量和大雨量(日数)显著减少,中雨量(日数)则呈增加趋势,暴雨量(日数)减少趋势不明显。降水量(日数)的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秋、冬季降水量(日数)呈减少趋势,而春季降雨量(日数)呈增加趋势。降水强度春季显著增大,夏、秋季显著减小,而冬季有微弱的下降趋势。春季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概率增加,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更加明显。年降水日数在1978年发生1次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高太阳能的开发利用效率。笔者利用1961—2010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日照及年总云量、低云量、降水、相对湿度、沙尘日数和平均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线性系数法系统分析了石羊河流域各县区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及强度特征,然后采用相关系数和多元线性回归中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了影响日照时数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以及天气系统等影响,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低海拔地区大于高海拔地区。除凉州外,各地年、年代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民勤、永昌的增加趋势尤为显著,年日照时数的时间序列存在5~8年的准周期变化;各季节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不太一致,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春季增加最显著;月日照时数变化也存在差异,除天祝外,6月为1个高峰,9月和12到次年1月为2个低谷。各强度日照时数的日数变率较大,随着日照时数长度的增长,各地日照日数呈先增加后减小。石羊河流域日照时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总云量和低云量,其次是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降水和平均风速的影响最弱。日照时数与低云量和平均风速呈正相关,与总云量、降水、相对湿度和沙尘日数呈负相关,影响各地日照时数的主要因子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临汾市雾日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981—2010年临汾市17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临汾市雾的时空变化分布规律,包括雾的年变化、月变化、季节变化及地域分布等特征,为预报防治大雾天气造成的危害、改善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信息。结果表明:临汾市30年平均雾日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2006年的雾日最多,17个观测站平均的雾日数达19.6天;2010年雾日最少,17个观测站平均的雾日数只有4.4天,说明雾的年际变化十分剧烈。临汾市雾的区域分布特征较明显,平川地区的雾日远多于山区。17个观测站30年雾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其中,有10个站雾的发生次数在近30年呈振荡上升的趋势,其中气候倾向率值最大的站是安泽;有7个站雾的发生次数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趋势最大的是临汾。雾主要发生在秋季,其中10月最多,占到全年雾日数的18.07%,春季的雾日最少,5月雾出现频率只有3.20%。临汾市的雾日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春、秋、冬季,中部地区雾日较多;夏季雾日出现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中部偏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沈阳近 60年大雾发生规律及与气象条件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深入了解沈阳地区大雾发生规律及与相关气象因子关系,进而更好地开展大雾预报,利用沈阳市1951—2011年大雾资料,分析了沈阳市大雾气候特征及与气象条件关系。结果表明:沈阳大雾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了1次明显的加剧减少趋势的气候突变,20世纪80年代前期减少趋势显著,之后该趋势一直持续;沈阳大雾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8月—次年的1月出现几率较大,2—6月较少,9月最多,6月最少;一天中02时—08时出现雾的次数最多,一般持续时间在6 h以内,最长可达21 h,发生频率最大的持续时间为1~2 h;冬季风速为1.0~2.5 m/s、相对湿度为70%~90%,合适的气温,低云量较少时出现概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高温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定量化地了解山西省高温分布情况,笔者研究了山西省高温空间分布特征和区划方法。基于山西省境内分布较为均匀的6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70—2013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5—9月各月累计高温日数及年平均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情况,并通过考虑高温强度等级和持续时间2个因子,构建高温区划指标,绘制山西省高温区划图。结果表明:运城市的大部分和临汾市的南部年平均高温日数在15天以上,北部和东部大部分年平均高温日数在2天以下。山西省5—9月各月的高温中心均位于临汾市南部和运城市,高温中心各月多年平均高温日数分别为0.7、4.5、6.8、2.3、0.2天。高温区划图与空间分布图具有良好的区域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