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考察了9个杂交水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头季稻有效穗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经济性状包括头季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再生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与头季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呈正相关;再生稻千粒重与头季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我国水稻再生利用研究始于50年代。自70年代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以来,一些科研工作者便开始了杂交水稻再生利用研究。1975年广东肇丰地区农校利用珍珠矮A×IR66培植再生稻头季亩产532.5公斤,再生稻亩产242.3公斤,合计亩产774.2公斤。近几年来,由于常规再生稻品种后季有效穗数不多,每穗实粒数少,产量低等原因,常规再生稻品种的利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出现了徘徊局面。  相似文献   

3.
杂交再生稻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杂交再生稻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以插植11.7cm×23.3cm和11.7cm×26.0cm两种规格较好,它比对照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提高再生稻产量,应以抓好栽插规格、增加有效穗数、提高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为主。  相似文献   

4.
应用通径统计方法,分析了再生稻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和各节位再生穗产量对总体再生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再生穗数对再生稻总粒数的通径最大(P穗=1.206),而总粒数对再生稻产量的通径最大(P粒=1.023),再生穗数是决定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因素;2.稻秆上各节位再生穗中,以地上部第2、3伸长节位的穗数最多,穗也最大,对产量的贡献也最大(P_2=0.4261,P_3=0.7164),第4伸长节位的变异很大,具有人为调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5.
江世华  熊洪 《再生稻》1996,(1):17-20
本文研究了施用促芽肥,发苗肥的配比,喷施激素和二镒割桩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稻增施促芽肥,发苗肥有利于有效穗数,实粒数的增加,显著提高单产。2.明确了“九二0”核酸制剂,细胞分裂素喷施的适宜时期,对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明显的功效,再生稻具有一定的作用。3.二次割桩较生产上所采用的一次割桩技术,可以起到减轻干旱对再生芽伸长与发苗的影响,再生稻发苗多,有效穗数增加,产量高。  相似文献   

6.
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两优676作再生稻超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构特征,调查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产量4个构成因素中,再生稻头季以每穗粒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季则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其次是每穗粒数。再生稻要获得高产,头季应主攻大穗,而再生季则应培育多穗,以形成巨大的库容量。  相似文献   

7.
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施用赤霉素两季增产的机理和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头季稻齐穗后15天施用赤霉素既可增加头季稻产量,又可增加再生稻产量,增产的原因是头季稻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再生稻的有效穗的提高。外源赤霉素改变了内源激素的含量和相互间的平衡,延缓了根叶衰老。  相似文献   

8.
优质晚籼稻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高产育种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方差分析、简单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及聚类分析,对40个优质晚籼稻品种的单株产量及10个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所分析的11个性状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这11个性状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对单株产量的正向线性效应达显著以上统计水平的性状,根据其相对重要性的大小依次为每穗实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和每穗一次枝梗数。在现有优质晚籼稻品种性状水平的基础上,开展优质晚籼稻的高产育种,应当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要方向,即重点打破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实粒数的负相关,着重提高每穗实粒数,其次是提高单株有效穗数,同时兼顾适当提高千粒重;在提高每穗实粒数的选育中必须着重把每穗一次枝梗数多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杂交中稻汕优63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各节再生穗对产量的贡献,以期明确提高再生稻产量的主攻方向,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调查了大田和盆栽的汕优63再生稻的产量结构和各节再生穗性状.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取得了如下的结果。1各节再生穗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差异较小,而穗数差异较大,倒2,3节再生穗的穗数居高,且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83)。2产量性状与亩产量的相关与通径。亩总粒数与亩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0.8531),而结实率、千粒重与亩产量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亩总粒数对亩产量…  相似文献   

10.
对D优3138在2011-2013年3年区试和生产试验的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D优3138的千粒重的稳定性最大,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小;有效穗数的稳定性次之,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每穗实粒数的波动性比较大;这3个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未达显著水平。在实际生产中要挖掘D优3138的高产潜力,关键是要加大基本苗数,提高有效穗数,同时兼顾结实率、提高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协调好产量构成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大穗、足穗,保证高产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来,中国水稻生产取得巨大成就。根据水稻生产发展历程,将我国水稻生产分为波动阶段、快速增长、调整下降和恢复提高四个阶段。文章阐述了四个阶段的水稻生产及栽培技术特点;分析了单季稻和双季稻栽培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针对水稻生产发展面临的问题,展望了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稻鱼(鳅)耦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田养鱼(鳅)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本实验对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碾磨品质、蒸煮品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探究稻鱼(鳅)种养耦合模式和常规种植模式下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每一模式都种植两个水稻品种,中早39和H优518.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在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下的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率都显著提高,碱消值显著提高,并且垩白度、垩白粒率都下降(其中H优518组的下降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稻鳅种养耦合模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都显著提升,垩白度、垩白粒率显著降低,碱消值提升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从整体上看稻田生态种养组合的稻米品质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有着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3.
调整稻米结构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调整稻米品质结构已是当务之急。实施调整应重点发展优质杂交稻,并根据城乡消费水平与习惯分两个层次三个阶段完成。2000~2002年,主要满足农民对新品种产量高、涨饭、口感有改进的要求,对城市居民供应口感好、第2顿饭松散的大众化优质米;2003~2005年,向城市居民供应部颁二级优势米;2006~2010年供应部颁一级优质米。并对划分两个层次三个阶段的理由及调整操作方案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粳型陆稻恢复系资源的筛选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不同粳稻不育系与146个粳型陆稻品种测交所得21 7个组合的结实率观测结果表明,测交组合的平均结实率为36.3%,其中24个组合(占11.1%) 的结实率>70%,说明与普通粳稻不同,粳型陆稻品种中存在丰富的恢复系资源.与不同地区的陆稻品种测交,不同质源的不育系的可恢性有一定差别.对7个组合的产量、8个组合的米质(糙米率和垩白粒率)与其相应的父本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测交组合产量优势明显,且米质也得到显著改善.另对2个测交组合进行旱作种植,不仅比大面积应用的杂交粳稻黎优5 7大幅增产(增幅达93.2%),而且比陆稻父本也增产;在旱种和水田条件下产量接近黎优 57的水平.如对亲本进一步筛选和改良,有望育成水旱兼用、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均能显著增产的水陆稻杂交种,在旱涝并存地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峰等 《中国稻米》2014,(1):94-96
水稻条纹叶枯病是我国黄淮及长江流域粳稻区的重要病害。以圣稻105、圣稻16、圣稻813、圣稻134、大粮202等5个抗条纹叶枯病品种(品系)与武21621、圣武糯0146、S19、1037、8311等7个感病品种杂交配制17个杂交组合,F1代条纹叶枯病抗性表现为:8个组合未发病,另外9个组合不同程度发病,病丛率14.3%~50.0%,病丛的平均病蘖率17.4%~75.0%。相同抗性亲本与不同感病亲本、不同抗性亲本与相同感病亲本所配组合F1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回顾了2002年我国稻米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对我国稻米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位置及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政策性因素如铁路运费、大宗谷物出口退税政策、东北三省秋粮收购政策等对稻米市场的影响;同时从稻谷的生产、库存和价格等方面对2003年我国的稻米市场进行了预测展望,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籼粳杂交稻早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用粳稻广亲和品种02428、ZH157、ZH110 分别和珍汕97A杂交,从回交后代中选得同质广亲和恢复系02428R(珍汕97A/024283 F5),ZH157R(珍汕97A/ZH1572 F6)和ZH110R(珍汕97A/ZH1103 F3 )3份,将上述同质广亲和恢复系分别与籼稻WA 胞质不育系珍汕97A 、珍育29A、早显A、矮败型胞质不育系协青早A 杂交,分析F1 的生育期。1995年用02428R等广亲和恢复系和明恢63 等籼型恢复系与早显A 、协青早A杂交,分析F1 的生育期等性状。通过具有早熟效应的早显A不育系与不同恢复系杂交,发现早显A可显著缩短杂交稻组合的生育期,但对产量影响不大,说明选育具早熟效应的不育系对于缩短杂交水稻的生育期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国家调低稻谷保护收购价后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状况,湖南、湖北、江西和河南4省水稻专家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稻区2018和2019(预测)两年水稻总体种植面积持续缩减,主要是湖南和江西“双改单”和种植结构调整所致,而湖北和河南面积略有增加。稻区内2018年稻谷销售进度明显滞后于上年同期,稻谷价格也不同程度下跌。这主要受国家保护价下调影响。而优质稻谷销售进度和价格受影响较小,其流通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化。2018年水稻种植人工、地租、化肥和总成本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地租和人工成本增加是总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2018年稻米加工企业稻谷收购量、收购价和稻米批发价均不同程度降低。稻区内优质稻和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比均为64%;籼稻面积占比97.6%。不同水稻种植技术应用比例表现为 抛秧>手插和直播>机插;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稻渔模式迅猛发展。同时,稻区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下降,订单农业发展风险重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修缮主体不明确,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偏低,稻渔模式无序发展隐患大,农民卖粮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区域稻米品牌建设亟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建议政府调整粮食收储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政策和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对再生稻和稻渔模式发展的引导,加大科研攻关投入。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国家调低稻谷保护收购价后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状况,湖南、湖北、江西和河南4省水稻专家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稻区2018和2019(预测)两年水稻总体种植面积持续缩减,主要是湖南和江西“双改单”和种植结构调整所致,而湖北和河南面积略有增加。稻区内2018年稻谷销售进度明显滞后于上年同期,稻谷价格也不同程度下跌。这主要受国家保护价下调影响。而优质稻谷销售进度和价格受影响较小,其流通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化。2018年水稻种植人工、地租、化肥和总成本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地租和人工成本增加是总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2018年稻米加工企业稻谷收购量、收购价和稻米批发价均不同程度降低。稻区内优质稻和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比均为64%;籼稻面积占比97.6%。不同水稻种植技术应用比例表现为抛秧>手插和直播>机插;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稻渔模式迅猛发展。同时,稻区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下降,订单农业发展风险重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修缮主体不明确,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偏低,稻渔模式无序发展隐患大,农民卖粮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区域稻米品牌建设亟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建议政府调整粮食收储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政策和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对再生稻和稻渔模式发展的引导,加大科研攻关投入。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方式下磷素营养对陆稻和水稻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粳型陆稻中旱3号和粳型水稻扬辐粳8号为材料,设置裸地旱作和水作2种种植方式及3个磷素(P2O5  )水平:低磷(LP,45  kg/hm2)、常磷(NP,90  kg/hm2)和高磷(HP,135 kg/hm2),比较了陆稻和水稻米质的差异。旱作条件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陆稻和水稻产量均随之增加;  水作条件下,HP下陆稻的产量较NP增加,水稻的产量HP较NP减少,但差异均不显著。旱作条件下,中旱3号LP水平下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表现较好,扬辐粳8号(NP水平下外观品质表现较好)与中旱3号基本一致;水作条件下,中旱3号LP水平下整精米率较高,NP水平下蒸煮食味品质较好,扬辐粳8号与中旱3号基本一致,但外观品质表现不一。旱作使陆稻和水稻的整精米率提高,外观品质改善,水稻蒸煮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与水稻相比,陆稻的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较优。表明陆稻和水稻的米质对种植方式和磷素的互作响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