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运用电磁感应仪EM38,结合GIS技术和地统计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地块0~40 cm与0~80 cm土层含盐量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并对研究区盐渍化分级以及盐分剖面分布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土层土壤盐分较高,均表现为中等变异强度,且研究区土壤盐分总体上呈一定的表聚趋势;各土层土壤盐分的半方差函数均较符合指数模型,都表现为强空间自相关性;气候、微地形、地下水等结构性因素是主导土壤盐分空间分布格局的直接因素.由盐渍化分级及盐分剖面特征分析结果可知:重度盐化土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土壤类型,轻度盐化土分布面积最小;研究区主要盐分剖面类型为表聚性,其次分别为均匀型和底聚型;此外,盐分剖面类型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被类型以及土地利用方式.该研究结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盐渍化土壤的精准改良与科学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明确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是充分开发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基础。本试验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棉田,沿黄河入海方向自内陆至海岸布设采样带,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在剖面及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沿黄河入海方向自西向东土壤盐分呈上升趋势,与成土时间、距海远近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整个采样区(利津县北宋镇至河口区孤岛镇)棉田土壤盐分以轻盐土为主,受人为耕作管理影响0~60 cm土壤条件趋于一致,空间变异性小于60~100 cm土层;研究区土壤盐分剖面类型以表聚型为主,分布在研究区的近海段,随着人类耕作熟化影响时间的加长和距海距离的增加,土壤盐分剖面由表聚型向振荡平均型和底聚型发展。合理的土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土壤盐渍化,在后期种植管理中应参照研究区土壤盐分等值线图,采取恰当的农田管理方式,降低土壤盐渍化,防止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渍化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区域盐渍化过程和分布特征,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下水埋深、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同种植年限对土壤盐分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分含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高盐分含量主要集中在海拔350~400m,海拔高度与土壤盐分含量之间没有很好的变化趋势;土壤盐分含量在不同地貌类型的分布状况为:冲积洪积扇缘带> 冲积平原中部> 冲积平原下部> 冲积洪积扇中部> 干三角洲地区,冲积洪积扇缘带与冲积平原中部的土壤剖面盐分有表聚和底聚现象,冲积平原下部土壤剖面中间层盐分含量较高;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影响明显,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变浅,土壤盐分含量显著增加;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盐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荒地土壤盐分含量最高,表层和底层盐分高于中间层,耕地0~100cm土层盐分含量均较低;随着滴灌年限的增加,0~100cm土层盐分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滴灌1年与3年表层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其他土层差异显著,滴灌8年与10年的各层土壤盐分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综上,玛纳斯河流域土壤盐分含量受地貌类型、地下水状况、土地利用类型和滴灌年限因素影响显著,盐分在土壤剖面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4.
疏勒河灌区土壤剖面盐分分布及组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省疏勒河灌区黄花一号点上利用"S"型布点法分3 层采集土壤样品,对不同层次土壤总盐、pH 及EC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通过土壤盐渍剖面的聚类分析,研究并探讨该地区不同盐分剖面类型土壤含盐量在垂直方向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剖面点盐分除个别点外,大多数剖面盐分分布具有表聚性,土壤含盐量在垂直方向上变异较强,剖面的平均盐分,表层比中间层高56.44%,比底层高93.86%;土壤盐分离子组成中,阳离子含量Na+>Mg2+>Ca2+>K+,阴离子含量SO42->Cl->HCO->CO32-;就各离子与CE的相关性而言,阴阳离子均与EC成显著正相关,其中阳离子以Na+相关性最好,阴离子SO42-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根据246个盐渍土剖面的调查分析资料,对本省滨海盐渍土的盐分消长规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各类盐渍土的含盐量变幅较大,多数为0.2~2.0%,并随土壤物理性粘粒的增加而提高.物理性粘粒每增加10%,土壤含盐量提高0.25%,且与地下水,海水的矿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不同生态条件、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围垦年限和耕作利用方式,对土壤盐分的含量与分布及土壤剖面盐分的组成的影响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当前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的现状和影响机理,该文根据文献数据库和相关资料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现状和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旨在为黄河三角洲土壤盐渍化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参考借鉴。结果表明:地下水和植被状况与土壤发育关系最为密切;离排灌水渠的长度、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次生盐渍化3个最显著的因素;黄河三角洲区域的土壤盐分主要为NaCl、Na2SO4;地下水埋深、植被利用与土壤盐分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多年生的苜蓿和刺槐林对于降低表层土壤的盐分含量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分、盐分是盐渍化土壤的2个重要属性,是进行土壤盐渍化监测和治理的重要参数。利用Hydra土壤水分/盐分/温度测试仪在现代黄河三角洲进行了土壤水分、盐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Hydra土壤水分/盐分/温度测试仪土壤水分有效测量仅在中度盐渍化程度以下土壤中适用,对于类似于现代黄河三角洲盐渍化程度严重的地区,利用该仪器进行土壤水分、盐分监测研究不太适合,其主要原因就是土壤盐分过高引起土壤水分(WFV)测量出现溢出值。  相似文献   

8.
植被类型对土壤剖面盐分离子迁移与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类型条件下土壤盐分累积与离子分异特征,对于挖掘、利用盐渍土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省秦安县次生盐渍化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试验研究种植大麦、玉米、果树和裸露地块(CK)对土壤剖面盐分离子迁移的影响。【结果】在半干旱盐渍化地区,裸露地块土壤剖面盐分始终处于累积状态,随着时间的推进,盐分累积的强度和深度逐渐增大;种植大麦、玉米,在生育后期具有明显的抑盐、脱盐的功效;而种植果树,土壤盐分累积有两个峰值,第一个峰值出现在5—6月,土壤盐分主要累积在大约10—30 cm土层;第二个峰值在8月中旬,土壤盐分主要累积在30—50 cm土层。【结论】在半干旱地区的农林植被条件下,植被类型影响土壤剖面盐分离子迁移累积的时期、强度和部位。种植大麦、玉米、果树对土壤剖面盐分、Cl-、水溶性Ca2+含量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5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柽柳地、芦苇地、裸地、杨树地、辣椒地)剖面盐分类型、含盐量变化特征及盐分离子组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盐分类型可以划分为表聚型、震荡型、均匀型3类。柽柳地与裸地的土壤剖面类型为表聚型,其土壤剖面变异系数为61.28%,表聚系数是底聚系数的4.45倍,表层聚集现象严重;芦苇地的土壤剖面盐分类型为震荡型,变异系数为30.05%;辣椒地和杨树地的土壤剖面盐分类型为均匀型,变异程度最小仅为表聚型剖面的47.65%。5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剖面平均盐质量分数呈现柽柳地裸地芦苇地辣椒地杨树地,其中柽柳地平均盐质量分数为2.67g/kg,与杨树地土壤平均盐质量分数之比为2.45。5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剖面盐分组成以Na~++K~+、SO_4~(2-)、Cl~-为主,阳离子平均质量分数呈现Na~++K~+Ca~(2+)Mg~(2+),阴离子中总体表现SO_4~(2-)Cl~-HCO-3,盐分状况的主要特征因子为Cl~-、SO_4~(2-)、Na~++K~+、总盐(St),土壤剖面盐分以氯化钾钠盐和硫酸钾钠盐为主,Cl~-与Na~++K~+相关系数为0.941,SO_4~(2-)与Na~++K~+相关系数为0.884;盐分状况因子Cl~-、SO_4~(2-)、Na~++K~+、St与电导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电导率与Na~++K~+回归拟合效果较好,拟合关系式为y=0.039 5x+0.218 6,R2=0.966 7,P0.05。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在不同土壤层次设置盐分传感器来定位监测土壤盐分,获取连续的动态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分垂向剖面方向从表层依次向下表现高—低—低—高的分布特征,总体表现为表聚型积盐;剖面A(0~20cm)盐分和地下水埋深随时间变化表现极显著负相关;剖面B(20~40cm)、剖面C(40~60cm)盐分和地下水埋深随时间变化表现显著负相关;剖面D(60~80cm)盐分和地下水埋深随时间变化表现不显著负相关。蒸降差和土壤剖面盐分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都不显著,相关性剖面A剖面B剖面C剖面D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盐生植物和秸秆覆盖对滩涂极重度盐土土壤养分和降盐效果的影响,为沿海滩涂土壤降盐改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4年5月在江苏沿海滩涂极重度盐土(盐分10g/kg以上)中开展秸秆和植被覆盖的田间试验,设置对照(CK,裸地)、种植碱蓬(PS)、15t/ha秸秆覆盖(SM-A)和30t/ha秸秆覆盖(SM-2A)4种处理,测定各处理0~100cm(即0~10、10~20、20~40、40~60、60~80和80~100cm)土壤各层的盐分含量、pH、水分含量和表层养分含量.[结果]与CK相比,1年后SM-A和SM-2A处理的滩涂极重度盐土0~100cm土壤盐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下同),且其0~60、60~80和80~100cm土壤盐分分别降低96.0%、84.9%和55.8%以上;PS处理可显著降低滩涂表层土壤盐分含量,降低土壤盐分51.0%以上,但对20~80cm土壤盐分无明显影响.与CK和PS处理相比,1年后SM-A和SM-2A处理的0~100cm土壤pH和0~60cm土壤水分含量显著提高;与CK相比,桔秆覆盖处理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降低,但对土壤全氮、碳氮比和容重等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综合考虑降盐和培肥效果,秸秆覆盖处理结合适量有机肥施用可能是将来进行滩涂极重度盐土降盐和培肥改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模拟不同水位、污染度的地下水在不同质地土壤耕层中的迁移,进行了地下水中盐分和重金属对土壤耕层污染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位、不同质地土壤中,污染地下水在土壤中EC值的垂直分布规律相似,土壤底层和表层EC值较高。轻质土耕层内EC值变幅较大;水位越高,耕层中EC值总体越小。地下水中Na和SO4^2-在土壤耕层中的分布以表层浓度较高,其他层上浓度较低。Cr^6 在土壤表层分布浓度较高,Hg^2 在近地表层浓度较高,而Pb^2 在土层上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对单一离子来说,随着地下水污染度的增加,在某一土层上该离子的浓度也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13.
土壤盐渍化是西北干旱区耕地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近10年来,新疆石河子垦区耕地的灌溉方式和作物类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对耕地土壤的盐渍化产生了影响。为此,基于不同作物类型、不同灌溉方式下典型耕地地块的实验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垦区灌溉方式和作物类型对耕层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漫灌相对于滴灌来说,会降低土壤耕层的总含盐量,但是却使得耕层表层盐分积聚;漫灌条件下盐分在水平方向分布比较均匀,而滴灌条件下其分布离散程度较高。(2)作物类型对土壤耕层总含盐量及盐分在耕层土壤中的水平和垂直分布影响均不显著,短期的作物改种(棉地改为玉米地)对土壤耕层盐分含量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形成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在综合分析、比较了自1989年至1991年近两年的试验观测资料基础上,得出: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成因中的主要困素是土壤得不到雨水淋洗;温室中表层土壤盐分含量与大气积温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其相关系数值从0.932至0.996.针对形成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地防治温室土壤次生盐渍化,在作物栽培过程中,室内采用的灌水方式、灌溉水量及施肥量应有别于露地作物栽培的情况。当温室内表层土壤盐分含量已影响到作物正常生长时,文中给出了根据温室的排水设施情况,用于改善表层土壤盐分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1955-1957年5-10月采到金溪河港养(总盐3.1-9.12)57种优势种节球藻,其次是圆筛藻如放射圆筛藻、琼氏圆筛藻等。本文报道内陆水域港养不同种藻类的盐分分布。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土壤PAHs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Eijkelkamp土壤采样器对北京东南郊再生水灌区进行了3个钻孔剖面采样,同时采集了灌溉用水及地下水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有14种PAHs检出,浓度在0.4~53.1μg·kg-1之间,∑PAHs平均含量为206.7μg·kg-1,达到了土壤污染临界值;表层以下PAHs的检出种类和含量显著减少,以中、低环的萘、菲、芴、荧蒽、芘为主,∑PAHs仅占表层的3.8%~12.0%,从剖面PAHs含量变化可以判断,低环PAHs较易迁移,迁移性强弱顺序为萘、芴>菲>芘、荧蒽;污灌区表土中PAHs组成与大气降尘接近,但与再生灌区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于灌溉用水不同所造成;再生水灌区表土以下土壤剖面检出的PAHs与再生水中的PAHs一致,说明再生水灌溉是导致土壤剖面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时地下水中检出的PAHs种类也与土壤剖面基本一致,但含量较高,可能是早期污水灌溉所造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冀东滨海地区土壤结构差,盐碱化程度高,棉花出苗率低、保苗难的现状,对棉花不同种植模式土壤盐分变化及对出苗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5cm耕层盐分的变化幅度最大,有效抑制表层盐分的升高是棉花苗全苗壮的关键;膜侧播种、沟边播种由于播种位置盐碱轻、墒情易掌握,出苗全,是较适宜的棉花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于田绿洲盐渍化土壤盐分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含盐量对作物的生长有较大影响,分析土壤盐分动态变化对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提高农作物产量有较大意义.对塔里木盆地南缘克里雅河流域于田地区典型盐渍化地进行两次野外调研,在GPS定点,土壤采样及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借助Excel、SPSS等统计软件对研究区不同时期土壤含量盐及pH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平均pH为9.18,属于碱土,盐分含量表聚强烈,同3月比较,5月土壤剖面盐分含量及pH呈上升趋势.土壤阳离子主要以Na+、K+、Ca2+、和Mg2+为主, 各阴离子在土体中的含量依次为 Cl->CO3->SO42- >HCO3-,以氯化盐最为活跃,硫酸盐次之,碳酸盐较稳定.以0~20 cm为例对盐离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3月和5月各离子之间及各离子与总可溶性盐之间的相关性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