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澳大利亚油葵杂交种S31为对照,种植观察引自西班牙、印度的9个油葵杂交种的生育期、田间生育性状、产量及葵花籽性状。结果表明,引自印度的Surx Kiran与Surga Kiran具有较高的葵花籽与籽仁产量,并且具有较好的田间表现与较短的生育期,因而可以在青岛地区夏播条件下进一步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2.
“新葵16号”油葵属于早熟杂交种.生育期短.夏播生育期85天左右。幼苗长势强.植株生长整齐,耐高密度种植,抗旱,耐肥水.籽粒容重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定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期油葵产量的影响。2015年6月选取早熟、中早熟、中熟和晚熟四个杂交油葵品种进行试验,每个品种分别设计四个不同的定植密度,对比每一个油葵品种最适合定植密度。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四个不同生育期的油葵品种,最合适定植密度分别是早熟品种每亩定植4466株,中早熟品种每亩定植3706株,中熟品种每亩定植密度3173株,晚熟品种每亩定植密度为2780株。不同生育期的油葵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定植密度是不同的,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种植密度,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而高产。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与行距配置对复播油葵同化物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密度和株行距配置对复播油葵LAI、同化物运转及产量的影响效应,确定其最佳种植密度和模式.[方法]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复播油葵不同生育期取样,研究高(11.25 ×104株/hm2)、中(9×104株/hm2)、低(6.75×104株/hm2)3种种植密度、2种株行距(60 cm等行距和60 cm+ 30 cm宽窄行)配置下复播油葵的LAI、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变化.[结果] 种植密度对复播油葵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开花前干物质积累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灌浆期中密度处理有利于花前干物质向花盘转移,同时提高花后转移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宽窄行配置产量均高于等行距配置.[结论] 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免耕复播油葵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种植密度9×104株/hm2宽窄行种植是复播油葵的适宜种植模式,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5.
<正>近几年,邢台市大力发展"油葵—特早1号杂交谷子"种植模式,2013年全市种植面积达到50多万亩。该模式是针对油葵生育期较长、后茬作物不能正常成熟的特点,选择种植杂交谷子特早1号,该品种生育期较短,生长期积温不但能满足正常成熟,而且还可获得较高的产量效益,是发展油葵和杂粮产业,实现一年两熟的理想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6.
为筛选适合黄河三角洲地区推广种植的饲用玉米品种,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引进青贮专用型青贮玉米品种雅玉青贮8号,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引种观察试验及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雅玉青贮8号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夏播,青贮生育期97 d,能适期刈割青贮;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为64 735.5 kg/hm~2、18 415.3 kg/hm~2,显著的高于对照;饲用夏播最佳适宜种植密度为7.50万~8.25万株/hm~2;雅玉青贮8号适宜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做饲用玉米夏播栽培。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主要栽培因素对油葵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 L18(3~7)正交试验方法,确定油葵播期、密度和施肥量的最佳组合。 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播期>密度>施肥量,随着播期延后、密度和施肥量增加,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极显著,随着播期延后,生育期逐渐延长,播期对茎粗、结实率和粗脂肪含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对花盘直径影响显著;茎粗随着施肥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 在 7 月 2 日播种,密度为 52 893~56 742 株/hm~2,施肥量为 219.67~256.55 kg/hm~2时,油葵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8.
针对黑龙港流域的气候特点和耕作模式,以在华北平原其他区域种植面积较大的8个油葵品种为试材,从生育期、农艺性状、抗逆性和产量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筛选出适宜该区种植的油葵品种。结果表明:S567和新葵22号生育期较短,综合性状好,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适宜在黑龙港流域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鲁中地区属于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目前玉米收获以机械收穗为主,在空地或路边晾晒后再脱粒,玉米籽粒直收是本地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筛选适合籽粒直收的玉米品种,确定合适的收获日期,在2019年夏播9个玉米品种、2020年夏播8个玉米品种,开展籽粒直收试验。通过分析灌浆程度、籽粒含水量、收获后籽粒破碎率、产量等指标,发现在本地区以种植中熟品种为主改为种植早熟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从目前的9月20日左右收获改为10月10日左右收获,可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实现籽粒直收。  相似文献   

10.
刘海燕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58-59,78
以4个不同熟期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在5种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玉米杂交种的产量和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减;秃尖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单穗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亲本和杂交后代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向日葵的两个亲本材料在杂交育种中与杂交后代的影响关系.[方法]对20份向日葵亲本和100份杂交组合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向日葵杂交后代F1在产量、含油率、花盘直径、单盘粒重以及出仁率等方面都与其母本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性,与父本在单盘粒重上也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F1杂交后代的综合表现与不育系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F1的多项农艺性状的表现主要是受亲本中不育系所控制的,不育系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其产量和含油率等.[结论]在培育适应大田生产的杂种F1的时候,应优先考虑杂交亲本中母本的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2.
油葵杂交种不同品种与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求新葵4号、新葵6号、新葵7号3个品种及其种植适宜密度,在2009年设置了4种密度水平的2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各品种所要求的最适密度不同,否则产量和出仁率降低,千粒重变小;油葵是喜光作物,但各品种之间对光能的利用率是不相同的。新葵4号、新葵6号、新葵7号分别以69 450、61 200~72 450和49 500株.hm-2光能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密度和地点对青贮玉米杂交种生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中北410等5个国审青贮玉米杂交种在不同地区、不同密度条件下的生物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奥玉5102、中北410和雅玉8无显著差异,但极显著高于农大108和辽625;(2)不同地点对青贮玉米杂交种的生物产量影响很大;(3)不同密度对生物产量影响较大,较高的种植密度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4)在生物产量方面,品种与地点存在互作;品种与密度只在通州存在互作;密度与地点无互作。综合分析供试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笔者认为,中北410丰产性、适应性较好,适合在北京地区大面积推广,每公顷适宜种植密度为6.75×104株。  相似文献   

14.
机插密度对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适宜的杂交稻机插株距及种植密度,选取中浙优8号及甬优12为材料,设置14、16、18和21cm4个机插株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大,2个水稻品种植株个体虽然均生长健壮,单株茎蘖数增加,但群体总茎蘖数下降,且后期茎蘖消减较快,最终茎蘖成穗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同时,机插株距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其干物质主要转运至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比例未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机插株距的增大导致田间有效穗数显著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综上可以看出2个水稻品种均需要一定的种植密度才能保证高产,最适株距应调节至14~18cm,种植密度保持在18.5~23.8穴/m2。  相似文献   

15.
用具互作型弱感光特性籼稻三系不育系万金A、博A与同一组恢复系配组,对杂交种F1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对产量的效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万金A系列组合的产量总体表现要优于博A系列组合,但组合间的产量差异因恢复系不同而异;万金A系列组合主要表现植株高大、穗大粒多、千粒重和单株粒重高的相对优势,但存在生育期稍长、单株穗数和结实率偏低等问题;万金A系列组合的穗实粒数、单株穗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着粒密度、千粒重和单株穗数通过穗实粒数对产量间接效应最高,而博A系列组合的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千粒重通过穗总粒数对产量间接效应为最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利用RAPD技术进行油葵的亲缘关系分析及杂种鉴定奠定基础。[方法]以6种杂交油葵种子为试材,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油葵基因组DNA,并对提取DNA的浓度和纯度进行测定。通过单因子梯度试验,筛选出优化、稳定的RAPD-PCR反应体系。[结果]采用改良CATB法提取的油葵DNA质量好、得率高,且无蛋白质和酚类的污染。油葵的最适RAPD-PCR反应体系为:2.0μl 10×Buffer、2.0 mmol/L Mg2+、150μmol/LdNTPs、1.5UTaq酶、2.0 ng/μl DNA模板、0.25μmol/L引物,总体积为20.0μl。利用该体系对不同含油量的6个油葵杂交种进行扩增,均表现为带形清晰稳定、带数适宜。[结论]该RAPD技术体系适用于各种油葵杂交种的DNA分析。  相似文献   

17.
用核不育系(ms2/ms2)配制的4种杂交与相应常规杂交种进行产量和农艺性状比较,研究ms2基因对杂交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不育基因ms2对杂交种产量无显著影响,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时期等农艺性状也无明显明显不良反应,ms2基因对杂种的株高、穗位高、吐丝时期和抽雄至吐丝间隔的效应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普通玉米杂交种或其同型雄性不育杂交种与高油玉米相间种植的方式,以提高普通玉米杂交种的产油量。结果表明,在高油115与普通杂交种农大108、雄性不育豫玉22号、雄性不育农大3138相间种植比例为2∶4、密度48 000株/hm2的条件下,普通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平均增产26.5%,比对照增产10.6%;雄性不育玉米杂交种比高油玉米增产25.2%,比对照增产31.6%;普通玉米杂交种、雄性不育杂交种和高油玉米的籽粒含油率平均为8.1%,8.1%和8.3%,而对照为4.2%~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