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抗寒杂种梅花和“类梅花”品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首次提出“抗寒杂种梅花”和“抗寒类梅花”品种的名称与概念,并简介了8个抗寒品种.其中‘送春’、‘燕杏’、‘小杏’、‘大羽杏’等4个属于杏梅种系;‘美人’梅属樱李梅种系.以上5个品种属抗寒杂种梅花.另有‘陕梅’杏,属杏种;‘辽梅’山杏、‘熊岳红’山杏、‘北绿萼’山杏等3个品种,属抗寒“类梅花”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 10个抗寒梅花品种在“三北”7个地区进行了区域试验 ,在所试抗寒品种中‘燕杏’最突出 ,‘丰后’、‘淡丰后’、‘送春’、‘美人’梅其次 ,可以在北京、太原、延安、兰州、沈阳应用 ,在包头和长春越冬略有受害 ,要加强管理并进一步试验 ;‘中山杏’梅可以在北京、太原、(延安、兰州 )应用 ;‘密花江’梅在北京生长良好 ,在延安、兰州、(太原 )略有受害 ,但应用的潜力很大 ;‘三轮玉蝶’和‘复瓣跳枝’在北京 (栽种初期 )稍有受害 ,两个品种对环境要求较高 ,其他试点不适合推广 ,但不排除在“三北”南部甚至中部良好小气候条件下栽培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梅花远缘杂种及其亲本的抗冻性进行了连续4年的露地越冬实验,同时用组织变褐法,原生质膜透性测定法对梅花杂种及亲本的抗冻性潜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粉红梅’×杏、杏ב粉红梅’等梅与杏杂交种抗冻性最强,幼苗在北京地区露地越冬完全无冻害或基本无冻害;梅与山桃杂交种抗寒性高于梅但比山桃弱;而梅花对照苗,地上部分全部冻死。文中对在不同低温及低温持续不同时间处理条件下梅亲本与杂种的抗寒性进行了回归分析。文末比较了几种测定植物抗冻性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梅花品种抗寒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电导法和生长法测定了梅花38个主要代表品种的抗寒性,并对梅花的系统、类、型的抗寒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杏梅系统比真梅系统抗寒,真梅系统的直脚梅类和垂枝梅类比龙游梅类抗寒。在直脚梅类的六个型中,玉蝶型和绿萼型抗寒性较强,朱砂型抗寒弱。垂枝梅类的‘骨红垂枝’同直脚梅类的朱砂型抗寒性相似。对梅花品种抗寒性的季节性变化、同型及同品种在不同栽培地区的差异及其枝条脱水等也进行了一些讨论。提出了在北京地区引种栽培梅花的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以‘淡丰后’(或‘丰后’)为母本,分别与其他梅花品种及近缘种杂交的F1代及其亲本进行杂种鉴定。用47对从梅花近缘种(包括桃、李、杏、酸樱桃、甜樱桃)中已开发出的SSR引物和3对梅花EST-SSR引物对亲本进行SSR-PCR扩增,其中8对引物(aprigms18、BPPCT001、BPPCT002、BPPCT004、BPPCT034、UDP96005、UDP98409、PES16)对23个父本中的21个有稳定、特异扩增(相对于母本),包括12个梅花品种和9个近缘种,有效扩增率为91.3%。再用以上8对引物对10个杂交组合进行扩增,有6对引物(BPPCT001、BPPCT004、BPPCT034、UDP96005、UDP98409、PES16)能够初步鉴定出其中7个杂交组合中21个杂种F1代的真实性(父本分别为江梅、‘变绿萼’、‘白须朱砂’、‘小红朱砂’、‘辽梅’山杏、毛樱桃、‘寿红’桃),鉴别率为77.8%。证明梅花近缘种基因组SSR引物及梅花EST-SSR引物在梅花杂种鉴定中的适用性,拓宽了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梅花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实生育种的方法 ,从酷似梅花的类梅资源中 ,选育出‘菊梅’杏与‘荷梅’杏两个新类型 ,可能鉴定后成为酷似梅花之观赏杏新品种 ,从而丰富了北方早春的观花乔木。  相似文献   

7.
以能在北京地区露地越冬的梅花品种为研究对象,选取5个品种群中的7个梅花品种‘大宫粉’、‘淡桃粉’、‘人面桃花’、‘三轮玉蝶’、‘小绿萼’、‘美人’梅、‘小白杏’梅为试验材料,进行非常规时间嫁接繁殖并进行容器栽培。探讨梅花园林工程用苗的快速和标准化的培育方法,初步建立抗寒梅花工程用苗的容器栽培快繁体系,为梅花的产业化发展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云南、湖北、江苏、广东、山东、北京等地大型梅花品种资源圃以及果梅种植基地的梅花种质资源进行实地调查,选出花色、花径、花瓣数量、果实质量、可溶性固形物、总酸量、果实可食率7个性状作为花果兼用梅新品种选育的选择标准。根据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择标准,在云南丽江和山东青岛通过实生选育以及杂交育种等方式开展了花果兼用梅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在云南丽江通过实生选育方式在所选的果梅优株中选育出‘江边7号’、‘拉市优4’、‘七河4号’、‘七河14号’、‘七河21号’5个花果兼用梅新品种,在山东青岛梅园通过芽变选种选育出‘黄绿萼’、‘彦文丰后’、‘舞丰后’、‘明晓丰后’4个抗寒花果兼用梅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梅花品种分类最新修正体系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该文系著者研究中国梅花品种分类55年(1943~1998)之系统总结.其间经过多次探索,终于放弃了将植物学分类与园艺学分类结合、将果梅与梅花分类结合以及“二元分类”必须严格以品种演化作主线而对形态、实用常考虑不周等做法.著者在修正前订之各梅花品种分类系统后提出:品种分类层次和类型均不宜过多或太细,失之于繁琐;虽要力争品种演化为主,但亦应灵活掌握,能“二元”的就“二元”,一时达不到的不强求,形态、实用方面也要适当重视.文末提出了“中国梅花种系(种型、系统)、类、型分类检索表”,含3种系5类18型  相似文献   

10.
梅花是我国的传统名花 ,主要栽培于江南。为了扩大梅的栽培范围 ,该试验通过栽培手段 ,进行了提高梅花抗寒性的探索性试验。试验采用高位嫁接技术 ,在北京选择多年生的山杏作为砧木 ,采用几个较抗寒的垂枝梅品种‘残雪’、‘单粉垂枝’、‘双碧垂枝’、‘骨红垂枝’、‘粉皮垂枝’、‘锦红垂枝’进行嫁接栽培。结果发现 ,高达 2m处的气温 ,明显高于低处 ,有利于抗寒越冬。采用抗寒砧木 ,进行高位嫁接 ,有助于提高抗寒性。  相似文献   

11.
    
花——赏心悦目、优美动人,历来被人们视为吉祥、幸福、繁荣、美好和团结友谊、抒发心境、寄寓情感的象征。也是庆贺、纪念、交往的礼物。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赏花、养花的高雅风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花卉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花卉能丰富……  相似文献   

12.
插花艺术     
文章论述了插花艺术的特点,插花艺术造型的基本规律,并系统概括了插花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及插花题名,文中末尾分析讨论了插花的时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运用植物分类学原理,对西宁芍药栽培品种的花色、花型进行了初步界定和区分,为今后进一步优化芍药种质资源,开展引种驯化、实施种苗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大花铁线莲(Clematis patens)的花芽分化及花器官发育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花铁线莲的花芽分化时期可分为营养生长期、花芽分化初期、萼片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5个阶段。花芽分化始于4月下旬,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花期;大花铁线莲的花药4室,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1~2层)和绒毡层所组成。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方式为连续型和同时型并存。小孢子四分体为左右对称型或四面体型,花粉为2-细胞型;大花铁线莲的子房1室,单珠被,倒生胚珠,大孢子四分体为直线型,其中合点端的大孢子发育为功能大孢子;胚囊为蓼型发育。  相似文献   

15.
城市花坛周年布置的花卉种类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宜昌市夷陵广场2003年~2005年连续3年种植的155种次城市花坛花种进行适应性筛选研究,结合宜昌气候特点、城市园林规划、植物形态特征和生产实践,筛选出了适合宜昌地区种植的23个花卉主要种(含6个骨干种),力求为城市广场园艺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申晓萍  黄虹心  吴玉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645-14647,14650
对南宁节日花坛花卉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南宁市应用于花坛中的植物种类主要为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宿根花卉及少量的木本植物、球根花卉等,共计20个科、38个种、60多个品种。总结了3年来花坛花卉在南宁市的应用现状,对目前花坛花卉应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石蜡切片的办法对比观察台阁品种‘大富贵’和托桂品种‘莲台’花芽分化的过程。研究表明,托桂品种‘莲台’花芽分化过程与前人报道的芍药花芽分化过程相似,分为苞片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雄蕊原基分化期、雌蕊原基分化期及雄蕊原基瓣化期共6个时期;而台阁型品种‘大富贵’花芽分化前期与‘莲台’相似,然而在雄蕊原基分化期以后,并不相继产生雌蕊原基,而是在此部位又出现花瓣原基,随后出现雄蕊原基、雌蕊原基,发育形成"上方花",最终上下两花重叠,形成台阁。  相似文献   

18.
杨伟 《北京农业》2011,(6):133-135
盆景式插花源于唐代的"春盘"。是一种写景式插花,在明末清初,受绘画理论和盆景艺术的影响极为盛行,并成为清代主要的插花形式。盆景式插花因其既展示花材自然美态、又表现自然景色双重功能,满足了现代人渴望自然、亲近自然的心态,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高,同时还因其在艺术造型上追求一定的透视效果和深远的意境,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制作除遵循美学构图原理外还受花材、花材固定器及其定位、花材布局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