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连云港的古代农业与稻作文化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古代文献以及海州地区的地方史志中 ,关于连云港的古代农作有些重要的载述 ,指称云台山沿海地区的稻作年有两熟 ;类有三种。且品质优良 ,曾经作为给皇家的贡品。现代考古学兴起之后 ,田野工作中的大量发现又涉及这一地区农作尤其是稻作的起源。我们从 1979年开始搜集地方农史资料 ,并就稻作起源问题与被认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的南亚、云南等地相比勘 ,于 1983年在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主编的《农业考古》上提出中国大陆沿海山地是稻作起源地 ,而云台山的诸项特征及考古遗存最为引人注目。在 1985年又应邀在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在墟…  相似文献   

2.
《农业考古》2019,(1):204-204
《中国稻史研究》一书,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先生的稻史论文自选集,为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农史研究丛书”之一。书中收录了作者近三十年来所发表的专业学术文章20余篇,共54万字,408页。全书分为“稻史通论”“稻田农具”“稻史文献”“耕作制度”“水稻品种”和“稻作环境与稻作文化”6个论题。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陈文华先生并大会组委会 :欣闻第四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于金秋时节在江西万年召开 ,我谨以个人名义并代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表示热烈祝贺。农业考古是研究成果丰硕、很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域 ,稻作文化的研究尤其活跃。江西是大型农史刊物《农业考古》的故乡 ,近年来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在稻作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发现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及时在这里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本次学术讨论会必将进一步促进稻作文化及农业考古的研究和探讨 ,为农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预祝大会取得圆满…  相似文献   

4.
自八十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乃至亚洲稻作起源传播的研究已成为农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迄今仅在我国大陆召开的以稻作起源传播为主题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就达三次。作为一位农史和林业史研究的爱好者,有幸参加过两届分别于南昌和株洲召开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亲耳聆听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关于稻作起源传播的精辟见解,仔细拜读了他们有关此一论题的诸多匠心之作,再把中、日两国学者多年倡导的有关亚洲“照叶树林文化”作为理论观照,不揣冒味,试图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稻作起源传播的历史问题及其研究方法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并以此就教于农业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5.
壮族稻作农业独立起源论广西民族研究所覃乃昌关于稻作起源问题至今仍是世界性的重大学术课题,我国关于栽培稻起源问题的研究,从上世纪到本世纪60年代形成的“阿萨姆──云南说”、“印度说”、“泰国说”、“华南说”等。70年代以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距今70...  相似文献   

6.
“伯益艺稻”新探(摘要)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樊志民“伯益艺稻”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稻作文献资料之一,然于北粟南稻之成见,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与研究。河南舞阳贾湖8000年前稻作遗存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重新确立了黄淮流域在中国原始稻作起源与发展中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7.
黄淑美 《农业考古》2005,(3):243-243
1991年,伍慕仪女士应《农业考古》编辑部之约,编纂了《〈中国农史〉、〈农业考古〉、〈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索引1980-1990》一书,并于当年八月在南昌召开的“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由《农业考古》编辑部印发给参加会议的代表及有关农史研究单位,这给农史研究工作者及其他读者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8.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与考古发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海明稻作起源与栽培稻起源是相互依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内涵两者部分重迭,但研究的视角、方法(手段),理论和侧重点明显不同。栽培稻起源研究无论认为栽培稻起源于多年生野生稻,还是主张栽培...  相似文献   

9.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浅论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厦门大学历史系吴诗池关于中国原始稻作农业的起原与发展问题,是国内外考古学、人类学、农学界、史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并已取得丰硕成果,其中不乏真知卓识。本文拟在各学科专家、学者研究所获成果的基础上,就稻作的考古发现、稻...  相似文献   

10.
《农业考古》为国内外首创篇幅最大的专业性考古杂志,她着重从考古学和生产力角度研究我国古代农业技术的成就和历史,贯彻古为今用的方针,普及农业历史知识,为实现现代化服务,同时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国外农业起源、稻作起源、农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农业考古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先进技术,供国内学术界借鉴、参考。《农业考古》是新时期的产儿,也是随新时期同步成长起来的刊物。它忠实继承了中国学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光明日报》记者王绍雄十月下旬,晚稻飘香。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罗马尼亚、日本、韩国的110多位专家学者聚会南昌,探讨稻作起源,共话中华文明。近几年来,中国农业考古在稻作起源方面获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12.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相似文献   

13.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安强 《农业考古》2005,(1):149-155
广东史前稻作农业文化遗址考古发现不多,且年代相对较晚,因而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不被稻作农业起源研究者重视。但随着湖南道县玉蟾岩万年古稻和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水稻硅质体的发现,特别是广东英德牛栏洞水稻硅质体的发现,地处岭南的广东地区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一批学者的重视。将广东史前稻作农业考古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对其稻作农业文化概况进行较为系统的综合分析研究,显得必要和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主编同志并转《农业考古》编辑部:从已出三期看,《农业考古》在编辑方针上体现了“古为今用”和“大农业”观点,发表的文章体现了学术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又密切联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际,加以图文并茂,还有普及性讲座《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讲话》、《农史人物介绍》等,在农业院校师生中很受欢迎。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进行了学农爱农和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遗产的爱国主义教育,突破了纯学术性论文的框框,作到了研究农史与普及农业史知识相结合,取得很大成绩,谨向贵刊表示祝贺。我这两年从事农业区划工作,感到农业区域形成的历史很重要,必须从空间布局与时间演变两方面进行研究。贵刊的任务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资源和区划,是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业百科·农史卷》第三次筹备座谈会于1985年6月中旬在南昌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农业出版社、浙江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北京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西北农业大学古农学研究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以及《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农业考古》编辑部的代表。会议对农史卷的条目及有关编撰、出版等问题进行认真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古为农)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编辑部:寄来《农业考古》已分发有关同志,大家嘱我代向你们致以感激之意。《农业考古》的出版问世,无疑地在推动我国农史研究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农史研究这领域,不仅要在文献方面下功夫,而且要在文物方面深入地发掘,只有把文献和文物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解决研究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我国过去的农史研究工作,多偏重文献方面,对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的驯稻──江西万年仙人洞是水稻起源地湖北省仙桃中学张佩琪(农业考古)编辑部于1997年10月下旬在江西南昌组织了一次以稻作起源为主题的“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有国内外专家学者130余人参加。其中有美、加、罗、日、韩各国20余人。大家畅...  相似文献   

18.
第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第一号预告尊敬的女士、先生:自1991年8月在南昌举行“首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转眼已有5年多时间了。5年多来,各国的农业考古发现和研究都有很大的收获,仅就中国而言,在稻作农业方面就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如江苏省草鞋...  相似文献   

19.
日本六兴出版社将出版《中国的稻作起源》论文集。该书由本刊主编陈文华研究员和日本东海大学渡部武副教授担任主编,收有中国学者的论文七篇。其中有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严文明:《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游修龄:《太湖地区稻  相似文献   

20.
稻作起源的研究在农业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目前农业考古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历史,中国稻作的起源就显得更为重要,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中国的稻作起源于何处,中国的学者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概括起来有“云贵高原说”,“华南说”,“长江中下游说”等观点,前两种观点的共同缺憾是仅着眼于野生稻分布的考察和遗传变异多样性的研究,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