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玉米-黄精间作模式下,探索玉米不同的间作密度对多花黄精和玉米在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等方面的影响。试验共设置4个玉米不同间作密度处理和多花黄精纯作处理。结果表明,667 m2间作玉米5 000株处理,玉米的产量最高,为911.6 kg,同时多花黄精植株的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表现较好,均优于其他3个处理;此时的间作环境比较适宜多花黄精和玉米的生长,可以较好的发挥2种作物间的互补效应。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比较玉米净作与玉米宽厢宽带间作花生产生的效益,设置了玉米净作与玉米宽厢宽带间作花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净作产量为465.0 kg/667m2,玉米宽厢宽带套作产量384.8kg/667m2,净作比间作产量高80.2kg/667m2;玉米套作花生虽然产量有所减少,但是,增加了花生收入,花生产量为153.5kg/667m2,产值为2 148.00元/667m2,玉米套作花生比玉米净作产值1 395.00元/667m2增加收入1 232.85元/667m2。玉米净作投入与产出比为1∶2.07,而玉米套作花生投入与产出比为1∶2.4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出适宜间作大豆的玉米品种,试验选用了12个遵义地区的主推玉米品种,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间作下玉米和大豆产量以及农艺性状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新中玉801和新中玉5号间作效果最好,间作总产量分别为861.48kg/667m2、845.80kg/667m2,金福玉66间作效果最差,总产量为570.38kg/667m2。  相似文献   

4.
米稻间作(玉米和旱稻间作)是高秆作物和矮秆作物相搭配的一种间作模式,经过试验示范表明:米稻间作能够充分发挥玉米边行优势,产量可达到700 kg/667m2左右,比纯种玉米增产200 kg/667m2以上,增产幅度达到40%,增加效益400元kg/667m2左右,增产增收十分明显。米稻间作还表现为抗风、  相似文献   

5.
遮荫栽培与间作栽培表现为株高较高,茎粗较细,生长发育较露地栽培延迟。遮荫栽培由于降低高温季节的温度,改善了环境条件,提高坐果率,促进果实的膨大,因此最终产量以遮荫栽培为高,达6369.3kg/667m2;虽然间作栽培也可改善高温季节的温光条件,但因后期玉米与番茄生长的矛盾突出,影响了番茄的生长,因此间作栽培的产量仅为4770.7kg/667m2,比露地栽培产量5806.2kg/667m2低17.83%。  相似文献   

6.
通过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冲积土壤玉米平衡施肥试验,明确了处理N2P2K3即施纯氮10 kg/667 m2、五氧化二磷4 kg/667 m2、氧化钾6.45 kg/667 m2产量最高,为705.0 kg/667 m2,纯收入最高为1 361.82元/667 m2。回归方程得出氮、磷、钾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0.80、3.85、4.94 kg/667 m2,玉米的最佳产量为700.28 kg/667 m2。为吉林省湿润冷凉区冲积土上种植玉米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在怀仁县黎寨村进行"3414"肥料试验设计,建立了玉米施肥量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求出了本地区种植玉米最高产量的施肥量、最佳经济效益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在该片地最大施肥量氮、磷、钾分别为30.30kg/667m2、13.26kg/667m2和6.68kg/667m2,玉米最大产量达872.45kg/667m2;最佳经济施肥量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2.60kg/667m2、9.95kg/667m2和4.20kg/667m2,最佳经济产量为854.11kg/667m2。  相似文献   

8.
为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黄精种植选择适宜类型品种提供参考,比较了多花黄精和长梗黄精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多花黄精块茎粗壮、外形饱满、长势良好,平均产量为5 276.71kg/667m2,较长梗黄精显著增产123.08%,成活率为96.4%,较长梗黄精高8.4%;多花黄精适宜在景宁推广种植。同时介绍了多花黄精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2007年和2008年对玉米大豆间作、并在间作区轮作的玉米群体与清种玉米群体生理参数和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间作群体的最大叶面积指数(LAImax=6.60)高于清种群体(LAImax=4.39),且LAI4的天数明显高于清种;在玉米各生育时期,间作群体的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光合势(LAD)都大于清种,其中除NAR外,其它生理参数均达到了差异显著水平;2007年、2008年玉米间作产量分别为525.70 kg/667m2和622.82 kg/667m2,分别比同年清种产量低1.6%和3.9%,但t测验结果表明,玉米间作与清种产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以提高地力为出发点的合理的间、轮作是能够保证产量的。  相似文献   

10.
周元福  石敏  李树林  唐云 《农技服务》2013,30(4):374-375
为了对福泉市中等土壤肥力种植玉米提供施肥依据,采用"3414"肥效试验设计,探索了玉米中等肥力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在该片区玉米最大施肥量N为14.55 kg/667 m2,P为10.55 kg/667 m2,K为13.27 kg/667 m2,玉米产量达540.83 kg/667 m2;最佳施肥量N为11.86 kg/667 m2,P为7.35 kg/667 m2,K为9.99 kg/667 m2,玉米产达533.23 kg/667 m2。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间作方式对玉米和大豆两种作物土壤微生态、光合作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以大豆(绿领九号)和玉米(董浜黄金小玉米)为试验材料,设置玉米单作、大豆单作、玉米-大豆2∶2间作和玉米-大豆2∶4间作4个处理,每个处理 3个重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两种农作物在不同处理下土壤养分、叶绿素含量和土地当量比(LER)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不同间作处理下玉米、大豆植株的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提高,其中2∶2间作下玉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升36.96%,2∶2间作下大豆脲酶活性显著提升44.24%。就玉米而言,2∶2和2∶4间作下的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9、30.6个百分点。玉米、大豆不同时期叶绿素活性均提高,两种作物群体产量和经济效益也明显提升,其中2∶2间作下LER为1.40±0.21,2∶4间作下 LER为 1.44±0.14。研究表明,玉米和大豆间作可活化土壤养分库,提高土壤酶活性,增加作物的叶绿素含量,提升系统的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提高间作系统产出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膜马铃薯与玉米间作是打破传统的作物栽培模式,充分挖掘现有土地和边际效应增产潜力,并且利用较为先进的栽培技术,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量,提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达到增收目的。经示范,地膜马铃薯产量可达1 500 kg/667m2,玉米产量600kg/667m2,按当年市场价计算两料667m2毛收入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近5a试验研究,提出了"小麦+玉米”两料产量达1100~1200kg/667m2的高产配套技术,筛选出一批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经生产示范反馈小麦产量可达550~600kg/667m2,玉米产量达700kg/667m2.  相似文献   

14.
莫旗大豆产量偏低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是大豆主产区,种植面积25.3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55.22%。然而单产仅136.7kg/667m2(2008年),低于目标产量143.3kg/667m2。经过十年来的栽培实践和调查,初步探明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主要有降雨、灌溉条件、土壤类型、施肥、重茬、病虫害等,其中尤以栽培技术因素影响最为突出。为提高大豆单位面积产量,笔者提出主要应该掌握六大方面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配方,通过贵州黄壤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炭基复混肥配方处理对土壤酶活和烤烟生理、养分及产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炭基复混肥配方中生物炭比例的增加,土壤脲酶活性表现为递增趋势;烤烟净光合速率呈递增趋势,钾积累量逐渐升高,增幅为0.3%~10.4%,产量提高。BCF15处理土壤脲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烤烟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最高,氮和钾积累量最大,分别为7.28和8.15 g/株,经济性状表现最突出,产量和产值分别达206.19kg/667m2和4 804.14元/667m2。上述结果表明,BCF15(N∶P2O5∶K2O=9∶13∶22,生物炭比例为15%)是炭基复混肥较适宜的配方。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一定磷、钾肥水平下的氮肥效应,探讨合理的氮肥用量,完善灌云县夏玉米施肥指标体系,2013年在灌云县进行了夏玉米2+X(氮肥用量)试验。本试验在磷(P2O5)施用量为4.5kg/667m2、钾(K2O)施用量为7.5kg/667m2水平下,N施用量为18kg/667m2(N2)时,与无肥区相比,夏玉米的产量(524.1kg/667m2)、增产率(81%)、效益(401.0元/667m2)、氮肥农学效率(13.05)及氮产投比(5.02:1)均达到最高值,且高于农民习惯施肥。结果表明本试验夏玉米最佳氮施用量为18kg/667m2左右。  相似文献   

17.
不同施氮水平对特色烟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烤烟的品质、产量,并改善烤烟的香气味类型,为优质烤烟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不同施氮水平(6.2kg/667m2,5.2kg/667m2,4.0kg/667m2)对特色烟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氮6.2kg/667m2,按照基肥和追肥6∶4的比例进行施肥,生产的特色烟叶香气质、香气量、吃味均较好,杂气和刺激性小,品质最佳,其产量、产值、上中等烟比例也高于5.2kg/667m2和4.0kg/667m2的处理。  相似文献   

18.
磷肥施肥量对同心县单种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玉米幼苗长势及各生育期的影响不明显,但是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穗长有所增加,秃尖长度减少,穗粒数和百粒重稍有增加,磷肥施用量对玉米各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影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较大.以处理④(即施P2O5 9kg/667m2,配施N22kg/667m2,K2O 6kg/667m2)组合产量表现最高,为752.5kg/667m2,比空白(P2O5 0kg/667m2)增产94.5kg/667m2,增产率14.4%.  相似文献   

19.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玉米单作(MM)、玉米-大豆间作1∶2(IMS1,玉米1行,大豆2行)、2∶2(IMS2,玉米2行,大豆2行)3种种植方式和3种施肥水平不施氮(N0)、减量施氮200 kg/hm(N1)、常量施氮300 kg/hm(N2)对玉米生长、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IMS1下,N2玉米叶面积较N0显著提高6.30%。间作和N1处理对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大豆总产量。N1较N2的氮肥农学效率显著提高。土壤硝态氮随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变化而变化,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与N2相比,N1土壤硝态氮无显著变化,未对土壤养分产生负面影响并能满足作物对氮素的需求,保持高产。总体来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减量施氮有利于节肥和提高间作体系总产量。  相似文献   

20.
玉米“3414”田间肥料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玉米"3414"试验,以氮、磷、钾为供试因子,以玉米产量为目标函数,确定都匀市海拔高度相近、土壤类型相同地块上种植玉米最佳的氮、磷、钾配比,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获得了优化的施肥技术方案:施用纯氮8.74kg/667m2、五氧化二磷5.31 kg/667 m2、氧化钾7.10kg/667 m2,可获得最佳经济产量537.74 kg/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