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发育中的胚胎主要依靠卵黄囊提供能量。随着胚胎生长和卵黄使用的增多,卵黄囊的体积逐渐减小。在孵化期间,卵黄转化到胚胎里面,使胚胎有更多的发育,这样在出雏时卵黄就只留下很少一部分。孵化经验告诉我们,1日龄的雏鸡出壳时体内的卵黄只有2-3克而不是12-13克,是要依靠合适的孵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和大型孵化机的推广和使用,由于环境卫生不良,防病措施不严,操作流程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卵黄囊感染的案例时有发生,给广大养殖户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影响,近年来本病愈加到人们尤其是广大业者的关注和重视。卵黄囊感染多发生于孵化后期的胚胎以及1~2周龄以内的雏禽。正常情况下,卵黄应该在7天内完全吸收,起到增加抗体,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如果卵黄不吸收、不完全吸收或是吸收过慢,都视为卵黄炎。卵黄炎是鸡胚胎与孵化的幼雏体内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变形杆菌及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本病也是雏鸡出壳后常发生的疾病,主要发生于1~2周龄的雏鸡。本病对鸡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发病率高,死亡率可达10%~40%。  相似文献   

3.
卵黄囊是雏禽的一个重要营养来源。雏禽卵黄囊的吸收状况将严重影响其后期的生长发育,而早期饲喂与否、开食料的营养物质含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到这一吸收过程。为此,文章就卵黄囊的形成及其功能、早期饲喂与禁食及饲料营养含量对卵黄囊吸收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志跃  陈伟亮 《中国家禽》2003,25(24):11-12
试验以雏鹅为对象,研究了不同能量水平对雏鹅卵黄囊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9时龄以内80%以上的卵黄囊营养被吸收利用,说明这一时期是卵黄囊吸收利用的主要时期。能量水平对卵黄囊营养的吸收与利用有一定的影响,低能日粮有加速卵黄囊吸收与利用的趋势,但各采食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本介绍了最近对卵黄囊感染的研究结果。卵黄囊感染是胚胎后期死亡的可能原因之一;如果孵化率很低,就要检查产蛋箱的卫生情况以及蛋在入孵前的卫生状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河北某大型孵化场雏鸡卵黄囊进行病料采集,称量卵黄囊重,进行抗体检测,并分离菌致病菌,寻找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雏源的抗体之间存在相关性,相关性系数的绝对值均在0.5以上,卵黄囊重量在B组中与H9抗体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雏鸵鸟卵黄囊炎是刚出壳雏鸟腹内卵黄吸收不良并有感染的雏鸟常见病。发病原因:(1)种蛋在户外受微生物感染,或在收集、保存过程中处理不当,使附着在蛋表面的细菌从蛋壳气孔侵入蛋内;(2)种鸟产道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病原菌侵入蛋内;(3)孵化箱内卫生不佳或换气不良,致种蛋在孵化箱内感染;(4)孵化期温度偏低、湿度偏高,造成出雏后脐部收缩不全,易于感染;(5)育雏初期保温差和环境湿度太高;(6)种鸟的营养不平衡等。临床症状:患雏腹部膨大,变软,脐孔收缩不良,严重者脐孔开放,周围红肿。病雏喜卧,怕冷,有…  相似文献   

8.
雏鸡卵黄囊炎和脐炎又叫雏鸡脐带炎,俗称大肚脐病,是鸡胚胎与孵化的幼雏体内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变形杆菌及葡萄球菌等多种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又是雏鸡出壳后常发生的疾病,主要发生于1~2周龄的雏鸡。本病对鸡的生长发育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死亡率10%~40%),耐过康复雏鸡发育不良,开产日龄拖后,产蛋率仅维持在60%~70%左右,一般无产蛋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不同胚龄鸡胚外源皮质酮处理,研究外源皮质酮对鸡胚生长发育及出雏效果的影响,初步探索肉鸡代谢程序化效应。700枚质量相近的AA肉鸡种蛋,分3个不同时间进行卵黄囊重复注射:孵化前注射(E0);7胚龄注射(E7);14胚龄注射(E14);每一时间点分200 ng皮质酮处理组和玉米油正对照组,并设定负对照组1个。21胚龄记录出雏时间、出雏率、出雏重、屠宰器官质量,并测定雏鸡血浆中血糖、尿酸和甘油三酯含量。结果表明:0胚龄皮质酮处理显著降低了孵化率(P〈0.05),增加了胚胎的死亡率;7胚龄200 ng皮质酮处理组缩短了孵化时间(P〈0.05),并有降低孵化率的趋势,鸡胚胎的心脏、肝脏的发育受到了抑制(P〈0.05)。研究表明皮质酮的处理效应与注射胚龄有关,此外注射本身也会对胚胎的发育和物质代谢造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原来仅发生于鸡,鹅、鸭不能感染发病。但近年来,我国已陆续有鹅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报道。病毒分离鉴定及用法氏囊卵黄抗体治疗,效果显著,也证明鹅可以感染本病。2009年3月,我市竹泓镇西刘村李某饲养雏鹅800只,送数只病死鹅到我站门诊,初步诊断为雏鹅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11.
1发病情况
  黑龙江省铁力市一种鹅场,饲养1000只种鹅,于2~3月之间种鹅发生以卵黄性腹膜炎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经过诊断为大肠杆菌病,用环丙沙星、氟苯尼考进行治疗,已全部治愈。因此,这些种鹅继续留做种用。同年5月份种鹅产蛋后,用这些种蛋进行孵化,在孵化的4批中,发现种蛋孵化率仅为50.3%~59.1%,在孵化后期胚胎及雏鹅早期发现大批死亡的现象,出壳后4d 之内雏鹅的死亡率达到54.2%。经过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鹅胚胎和雏鹅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2.
<正>1胚胎发育鸡的孵化期是21天,了解胚胎的发育过程对孵化鸡雏大有益处。第一天胚胎开始重新发育,37℃下产生中胚层,3个胚层在胚盘周围出现许多血点,又形成血管叫血岛,照蛋时出现"鱼眼球",说明血液循环已出现。第二天卵黄囊、羊膜、浆膜开始形成,心脏也形成,照蛋时像"樱桃珠"。第三天尿囊出现,胚胎头大,眼大、颈短,形成排泄交换,照蛋时形成"蚊子珠"。第四天卵黄囊出现1/3,卵黄像倒置的漏斗,且卵黄不能动,照蛋时形成"钉壳"。第五天蛋白逐渐减少,卵黄逐  相似文献   

13.
1早期的胚胎感染或孵化不良1.1胚胎病主要指垂直传播的传染病,如鸡白痢、鸡支原体病、鸡副伤寒、禽脑脊髓炎、呼肠孤病毒感染、鸡传染性贫血、传染性矮小综合症等。1.2孵化不良孵化过程中,温度、湿度、通风换气的合理控制至关重要。温度急高急低,通风换气不良都会致使出雏提前或推迟,从而产生大批弱雏。这种弱雏体形小,腿脚发干、脱水、卵黄吸收不良,往往因站立困难、抵抗力差、感染疾病等而引起死亡。1.3孵化消毒不彻底在孵化过程中,如果种蛋、孵化器、出雏器、孵化后的其他用具消毒不彻底,刚出壳的雏鸡就极易感染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葡萄…  相似文献   

14.
大肠杆菌病是危害禽类的重要疾病之一,已引起各禽场的普遍重视。上海动物园在白鹳、丹顶鹤的孵化育雏中发现大肠杆菌病的存在,并采取了一些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取得较好的效果。一、疾病及诊断大肠杆菌主要通过粪便传播,其中粪便污染种蛋是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沾污的种蛋,在孵化后期往往出现死胚。而受感染的雏鹳或雏鹤往往表现为卵黄吸收不良,嗜睡,无食欲,卵黄囊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鸡源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对HBK无特定病原体(SPF)鸭的致病性,利用鸡源REV现地分离株REV-HN,分别接种鸭胚成纤维细胞(DEF)、鸭胚(尿囊腔和卵黄囊腔接种)和雏鸭(口腔接种),试验设空白对照组,雏鸭还设有同居感染组.接种REV后不同时间收获DEF和胚体,及雏鸭的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和免疫器官,提取基因组DNA,通过RT-PCR和PCR方法检测REV前病毒env基因.结果在DEF中未检测到特异性的env基因片段,而在卵黄囊接种后72 h鸭胚胚体和试验感染的雏鸭PBL中检测到.接种后30 d,在1羽感染REV的雏鸭肾、胸腺和法氏囊中检测到REV前病毒.本研究为利用SPF鸭研究REV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孵化期间,翻蛋对于种蛋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它不仅可防止胚胎的粘连,促进胚胎运动,而且能够保持最快的血管生长以及胚胎、卵黄囊最佳的相对位置,从而可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以保持胚胎最高的生长速度。适宜的翻蛋,对于孵化率、健雏率的提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作讨论了雏鸡长时间留置于出雏器部对3日龄肉鸡卵黄囊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初生雏的选择从雏鸡的活力、精神状态、体型、卵黄吸收情况、脐带部的愈合程度和喙、胫部的色泽等进行选择。孵化厅仅出售健雏,弱雏应与其他废弃场一并处理。健雏。绒毛洁净有光泽,活泼好动,两脚站立稳健,叫声洪亮,对光的反应敏捷。脐带部愈合良好、干燥,而且被腹部绒毛所覆盖。蛋黄吸收良好,腹部大小适中,体型匀称,不干瘪或臃肿,而且全群整齐。喙、胫部和趾湿润鲜艳,有光泽。弱雏。绒毛污乱,独居一隅或扎堆。  相似文献   

19.
新生雏鸡卵黄囊阶段的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红波  谢幼梅 《中国家禽》2001,23(14):30-32
雏鸡出壳后在营养上经历了由完全依靠内源性养分 (卵黄囊 )到依赖外源性饲料养分的一个转折期。 Kuenzel等( 1977)报道,刚出壳的雏鸡, 1日龄时能量代谢就由卵黄脂类供给能量转向主要由外源性碳水化合物饲料供给。在雏鸡出壳时,卵黄囊从蛋腔中转入胚胎的腹腔内。在那里,卵黄囊的一端通过血管束与脐部相连,出壳后逐渐萎缩, 3~ 4日龄时与脐部脱离,另一端通过卵黄管直接开口于空肠。出壳时卵黄囊的重量约占体重的 13%~ 14%。 Cheville和 Coignoal( 1984)发现,大约有 20%的卵黄物质剩余在卵黄囊中,这些物质将在出壳后一周内…  相似文献   

20.
雏鸡脐炎通常是由大肠杆菌,鸡白痢杆菌等感染造成的。感染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种蛋带菌,使胚蛋的蛋黄囊发炎,这些胚蛋有的成为死胚,有的能破壳出雏,但残余蛋黄囊及脐部发炎;另一种情况是孵化后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