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在红壤低山丘陵区因立地条件较差,存在着大面积的低效马尾松林.选择经补植阔叶树改造后的低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自然恢复(受到人为干扰)的低效马尾松林地作对照,研究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马尾松低效林进行改造后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且上层微生物数量明显多于下层,各改造模式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模式最多.(2)在0~20 cm土层,改造后的林分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地;20~40 cm土层,不同酶的活性在不同林分中表现不同.(3)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为极显著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蔗糖酶活性是影响微生物总量的第一位因子.(4)全磷含量是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速效P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第一位因子;pH值是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2.
以南亚热带低效马尾松林下套种改造(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和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白然更新(马尾松自然更新Ⅲ)3种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马尾松林土壤及凋落物持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试验林间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差异不显著,不同植被恢复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土壤持水能力影响不显著.土壤容重介于1.36~1.39 g/cm3,土壤最大持水量和非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毛管持水量表现为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Ⅰ,而田间持水量大小为马尾松自然更新Ⅲ>马尾松改造模式Ⅱ>马尾松改造模式Ⅰ.3种试验林间凋落物蓄积量差异不显著,其蓄积量介于13.74~18.56t/hm2之间.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最大拦蓄量和有效拦蓄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凋落物拦蓄地表径流功能优于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Ⅰ、马尾松改造模式Ⅱ和马尾松自然更新模式Ⅲ凋落物最大持水量仅为其0~2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26%、3.02%和3.28%.研究结果为低效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可持续经营及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疏林地套种木荷对林分生长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家齐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3):126-127
针对闽南丘陵山地马尾松造林地由于经营不善或造后失管而形成疏林地的状况,采用木荷进行套种改造,对形成的马尾松木荷混交林进行生长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并与未套种的马尾松疏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疏林经过木荷套种改造,马尾松生长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土壤容重降低、持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和速效磷等指标都有所增加,土壤变得疏松且肥力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4.
低效林分改造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嘉陵江流域低山暴雨区水土保持低效林为研究对象,经过调查,选择旺苍县营造了林分改造试验林108亩,示范林3900亩,试验林采用多因素正交法进行研究,经过栽培三年后的调查分析结果:柏林低效林分改造各试验组合的草本植物和灌木盖度比改造前增加16.7~33.3%和18.3~48.3%,乔木以桤木、柏木混义、中密度和培土的组合最佳;马尾松低效林分改造各试验组合的草本植物和灌木盖度增加36.7~53.3%和13.4~16.7%,乔木以马尾松、刺槐行带混交和中密度的组合最佳。由于经过改造的林地植被恢复快,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土壤非毛管孔隙和总孔隙度增加,贮水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柏木低效防护林改造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前期定位试验点进行继续观察,分析改造措施的合理性,评价拍木低效林改造的效益,根据林分演化规律,提出柏木低效林改造后续经营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①柏木低效林改造七年来效益显著,各种改造措施均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强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改造区土壤侵蚀得以高度缓解直至彻底遏制,侵蚀模数已下降至500-2000t/(a.km2)。②各种改造措施对恢复和提高森林水土保持功能的效应以补植封山效果最佳,其次是补播封山,单纯封山再次,经济林改造相对较差。大面积低效林改造,应以人工补植、补播方式为主,进行复层经营,然后加以全面封山管理,积极开展抚育间伐,加强森林防火及病虫害防治。③柏木低效林改造后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显著提高,同时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在湖南省茶陵县设置了低质低效马尾松次生林改造试验基地,面积为1hm^2,根据多项改造技术及改造措施因素的对比筛选试验结果,确定了最优改造经营技术模式,通过5a的定位观测研究,试验林在分结构,林分生产力,林分涵养水源,固持土壤等方面均比对照林分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改造成效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三峡库区万州区新田国有林场马尾松近熟林低效林改造的效果,试验设置了常规抚育间伐、近自然经营、林下清理和原始状态(对照)4种处理,研究各种低效林改造措施对马尾松林地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值和全钾逐渐上升,但变化很小,而且各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呈显著减小的趋势,0~20cm,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全磷各土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低效林改造措施中,常规抚育间伐有利于枯枝落叶中磷素的分解与转移,近自然经营促进了钾素的释放,林下清理提高了有机质、氮素的转化与分解。三峡库区万州区马尾松林地土壤有效氮磷钾的分布主要在表层土壤。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固沙林土壤物理性状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野外典型抽样调查和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几种不同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在0~5 cm土层,花棒林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20 a生樟子松林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影响最大;在5~20 cm土层,沙棘林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大,花棒林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影响最大;同一固沙林地,0~5 cm土层的土壤物理性状明显优于5~20 cm土层,且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固沙林对林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愈显著.  相似文献   

9.
马尾松林冠下套种阔叶树20年间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马尾松公益林林相改造后土壤肥力的变化,以便为马尾松公益林经营提供依据。方法在马尾松公益林中采用间伐后套种细柄阿丁枫、木荷、闽楠的林相改造试验,把马尾松纯林改造培育为异龄复层的针阔混交林,并在改造当年、改造后5年、改造后10年、改造后20年对4种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4种林分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土壤孔隙、土壤的有机质及养分含量均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增加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随时间的进展而加大,增加的量表现为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前3种林分相差较小,但前3种林分与马尾松纯林间的差异显著。马尾松纯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20年(2016年)与套种当年(1996年)相比,马尾松细柄阿丁枫混交林、马尾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闽楠混交林、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0~20cm层土壤,干土>0.25mm水稳性团聚体分别增加了5.21%、4.67%、3.78%、1.24%,土壤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3.82%、3.78%、3.01%、0.49%,土壤有机质分别增加了9.67、8.39、7.26、2.84g/kg,土壤全N含量分别增加了0.22、0.13、0.14、0.05g/kg,土壤全P分别增加了0.10、0.06、0.05、0.04g/kg。结论马尾松公益林套种阔叶树林相改造后形成的混交林具有较好的培肥土壤功能,有利于公益林的地力维持和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马尾松林地质量空间评价与低效林防控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忠  余娜 《湖北农业科学》2016,(20):5202-5206
系统分析了贵州省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地质量状况、低效林分布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贵州省马尾松林地质量主要为Ⅲ、Ⅳ级林地,占全省马尾松总面积的93.69%;马尾松资源集中分布在黔东南、遵义、铜仁、贵阳和黔南5个州(市),毕节、黔西南、安顺和六盘水4个州(市)只有零星分布;全省马尾松低效林面积488 816.25 hm2,占全省马尾松总面积的25.72%,其分布与岩溶石漠化状况基本一致,与林地质量呈正比。并据此提出规范林地管理、强化苗木质量和加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等是消减低效林产生的有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天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探讨了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天然林不同演替阶段(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和松阔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结果表明: 随着马尾松天然林群落的进展演替, 土壤容重变小, 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等指标增加, 反映了土壤的渗透性、自动调节能力、非毛管孔隙发达程度等物理性状随演替的进展、群落结构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 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 从化学性质来看, 不同演替阶段、不同土壤层次土壤化学性质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土壤表层(0~20cm)为例, 从幼龄林到松阔混交林, 土壤有机质、全N、全P、水解N等土壤养分指标递增, 反映了土壤保肥供肥能力随群落演替的进展而变强, 土壤肥力上升 此外, 各演替阶段, 土壤肥力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12.
对九曲溪生态保护区次生阔叶林、马尾松人工林、竹林和茶园4种类型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分形维数与土壤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及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均为2.375~2.658(干筛)和2.627—2.863(湿筛),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在0~20、20—40、40—60cm土层均表现为: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茶园,且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种林地干筛和湿筛条件下〉0.25mm的团聚体百分数和〉5mm的大团聚体百分数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即阔叶林的最大,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的最低;而结构体破坏率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表现为一致的变化趋势,0-60cm土层为阔叶林(21.31%)〈竹林(26.18%)〈马尾松林(31.98%)〈茶园(38.25%);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平均质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及土壤理化性质关系密切。次生阔叶林土壤疏松,持水能力强,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好;竹林和马尾松林次之;茶园土壤结构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3.
赵敏冲 《农学学报》2018,8(8):48-51
为了提高马尾松低产林林业品相及综合效益,笔者对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红豆杉和楠木这2种技术模式进行跟踪监测,并从珍稀树种的适应性和效果性、对马尾松生长量的影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红豆杉或楠木模式下的红豆杉及楠木各生长指标均比较良好,这是马尾松低产林改造的一种比较可行方法;套种红豆杉或楠木虽然均能显著促进马尾松的生长,但套种楠木效果更优;马尾松套种红豆杉、楠木模式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套种楠木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4.
闽南山地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杉木纯林采伐迹地上分别营造杉木、马尾松、木荷纯林以及杉木×马尾松、杉木×木荷、杉木×马尾松×木荷的混交林,造林后16 a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林分的生长量、生物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结果表明,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在林木生长量、生物量、改良地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类型林分。3树种混交林林分结构合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内生长环境和土壤质量,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其林分蓄积量,比纯林提高45.13%-127.03%,比2树种的混交林分提高15.27%-30.63%。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4种典型马尾松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马尾松林下植物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及二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马尾松群落植被种类差异显著,其中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植物种类最多,为23种,马尾松硬阔混交林最少,仅11种。对4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的综合分析表明,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于草本层,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整体表现为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天然次生纯林>人工纯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2)不同群落间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混交林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高于纯林, pH值则相反,有机质和有效磷与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全钾含量与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3)不同马尾松群落土壤多酚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差异不显著,脲酶、β ̄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差异显著,且与土壤全氮、碱解氮或全磷呈显著相关,这3种酶可作为不同马尾松群落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和质量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农用车集材对马杉混交林迹地土壤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定量分析农用车集材对马杉混交人工林迹地(集材道)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材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指标增大外,林地土壤其余指标均下降,而且表层土壤(0~20cm)所受影响较底层土壤(20~40cm)大;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提出减少集材作业对林地土壤破坏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整地方式对马尾松幼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马尾松造林地上开展不同整地方式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整地方式在造林初期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影响 ,表现为全垦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效果最好 ,带垦次之 ,穴垦最差 ,而土壤化学性质差别不明显。造林 5年后 ,整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表现为穴垦 >带垦 >全垦 ,而林分生长状况则表现出全垦 >带垦 >穴垦的趋势 ,这种生长差异随着林木年龄增长将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18.
梅江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区域调查和定位试验方法,系统研究梅江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对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林地中,表层土壤砂粒含量以马尾松林地为最高,天然常绿阔叶林地最低;黏粒含量大小为马尾松林地<人工桉树林地<灌木林地<天然常绿阔叶林地。表层土壤容重和比重马尾松林地为最大,灌木林地次之,天然常绿阔叶林地最小;孔隙度与自然含水量则为天然常绿阔叶林地>人工桉树林地>灌木林地>马尾松林地。在土层垂直方向上,阔叶林地的物理性质变化差异较大,针叶林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亚热带几种林分类型的土壤肥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江西省大岗山地区的天然次生林及其更新后的杉木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林和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林分下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土壤脲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及其动力学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林型下土壤肥力的整体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更新后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除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Km值外,其他各项酶指标都具有一定的土壤肥力评价意义;天然次生林的更新会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各林型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依次表现为:天然次生林马尾松林马褂木-桤木混交林杉木林马褂木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