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为研究转Cp TI基因苹果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分别提取8年生转基因嘎拉苹果植株根际土、根围土和表层土的DNA,PCR扩增检测土样中的外源Cp TI基因。结果显示:采集的转基因苹果根围土和根际土中均检测到外源Cp TI基因,两个株系的表层土检测到了外源Cp TI基因;含有外源基因的土壤分离培养的微生物中未检测到Cp TI基因,表明外源Cp TI基因在苹果种植地有残留,但在本研究条件下未发生向根系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水平转移。进一步利用灭菌基质均匀喷洒微生物菌剂后移栽嘎拉、富士、王林转基因苹果植株的方法,研究转基因植株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苹果对根际土中的放线菌无明显影响;移栽30~60 d根际土中的细菌和真菌数量显著多于对照;随着移栽时间延长,差异程度减小,移栽90 d时,3个品种转化植株与对照根际土细菌含量以及转基因嘎拉和王林根际土真菌数量均无显著差异,说明转基因苹果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2.
研究甲氰菊酯降解菌HY1 的降解特性及其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效果,为其实际应用奠定基础。利用气相色谱法和摇瓶振荡培养法确定了HY1 降解酶位置及类型,同时研究了底物浓度、接菌量、pH值、温度及土壤是否灭菌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降解菌HY1 起降解作用的酶主要是胞外酶且为诱导型酶;底物甲氰菊酯对HY1 的降解活性起诱导作用。HY1 降解甲氰菊酯的最优底物浓度为10 mg/L,最适条件为pH 7.0,最适HY1 接菌量应为6%(体积分数),最适降解温度为30℃。土壤修复试验中甲氰菊酯最高降解率可达84.53%。HY1 在未灭菌土壤中对甲氰菊酯降解速率比灭菌土壤快,说明其能协同土著微生物共同降解甲氰菊酯。降解菌HY1 能有效降解甲氰菊酯,并对甲氰菊酯污染的土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为治理甲氰菊酯污染土壤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测定土壤消毒剂棉隆熏蒸与生物有机肥协同处理芹菜根腐病高发的芹菜地后,对芹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过土壤处理的芹菜地栽培60d后,芹菜根腐病发病率为29.03%,经过棉隆和生物菌肥协同处理后,对芹菜根腐病防效高达95.14%。土壤处理后不同时间采样测定发现土壤真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显著低于未处理土壤,随着定植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生物得到复壮,微生物群落数量和未处理土壤相近。因此,说明棉隆对芹菜根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与生物有机肥协同应用,可以维持土壤微生物结构,对土传病害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不同蔬菜轮作对日光温室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 要:本试验为了探寻一种适合日光温室有机生产的蔬菜轮作方式,设计了五种处理:大葱-萝卜-小白菜-辣椒,食用菊花-生菜-辣椒,辣椒-生菜-辣椒(CK),花椰菜-辣椒,大葱-球茎茴香-生菜-辣椒,研究了不同蔬菜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五种蔬菜轮作方式下,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发生了变化,CK的细菌数量减少,而真菌数量增加。食用菊花-生菜-辣椒处理促进了有益微生物的繁育,同时抑制有害真菌的繁殖,从土壤微生物角度看是最好的轮作组合。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设施菜地施用石灰氮对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通过设施蔬菜大棚休闲期撒施石灰氮防治根结线虫后,研究了其对芹菜土壤pH及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氮后,石灰氮处理芹菜根际土壤的pH高于对照处理,但均显著低于相应非根际土壤的pH;在对照和石灰氮处理中除石灰氮处理的真菌数外,其余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都高于非根际土壤,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在施用石灰氮后,芹菜根际土壤的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根际土壤增加了100%和65%,同时根际土壤的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A/F)和细菌数量/真菌数量(B/F)值显著增加。对照处理根际土壤的B/F,A/F值较非根际土壤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石灰氮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高于对照处理根际土,差异达显著水平。两个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总数量也显著多于非根际土;施用石灰氮后,芹菜根际土壤的脲酶活性较非根际土壤、对照处理的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分别高出18.5%、49.2%、25.4%;芹菜的根系活力较对照高出了104%,同时也显著提高了芹菜的产量,增产达到22.7%。结果证实了施用石灰氮能够改善感染根结线虫根际土壤的生化性状。  相似文献   

6.
1 大棚蔬菜病虫害的特点1.1 土壤对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土壤中的病原菌和大量的有益微生物不一定平衡,但由于蔬菜根系的分泌物质和病根的残留,土壤微生物逐渐失去平衡,病原菌数量不断增加,诱使病害发生.棚室土壤比露地土壤光照少,温度和湿度高,病源增殖迅速,生产中又缺乏抗病品种,这就使得土传根病随连作年限增多而加重,如新建棚室发生瓜类枯萎病后不及时采取效防治措施,一般从零星病株到普遍发病只需4~5年时间,果菜类根结线虫病只需3~4年,病株可达100%,减产50%以上,严重威胁多种蔬菜生产.此外,引起菜苗猝倒病、立枯病的病菌,既可在土壤中越冬,又能腐生生活,故常在常年育苗地的苗床严重发生,甚至毁苗,延误农时.地下害虫如蝼蛄、地老虎等,也因棚室和苗床土壤温暖、潮湿、疏松肥沃而发生早、数量多、为害重.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草海缓冲区土壤微生物的变化,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做相应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显著,白菜、芦苇细菌数量极显著低于其他3种,白菜地放线菌数量最高,玉米地的真菌数量最高,草地氨化细菌的数量最高,桃树固氮菌的数量最高,玉米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最高,白菜无机磷细菌的数量最高;(2)土壤理化性质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与真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和组成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和全氮却与放线菌和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和组成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营养状况,桃树更适宜于在草海黑色沼泽土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8.
木醋液及其主要成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木醋液是从多年生柞木中经过高温蒸馏出来的纯天然物质,其主要成分是有机酸和酚类物质,为了明确木醋液和主要成分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将加入不同剂量的木醋液、愈创木酚、醋酸的有机肥施入土壤,观察土壤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1kg有机肥中加入10g木醋液,施入30kg土壤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别是细菌数量)增加幅度最大,土壤微生物10d内被有效地激活;同时,当在1kg有机肥中木醋液的添加量高达50g时,对土壤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通过采用木醋液中的两种主要成份醋酸与愈创木酚对比试验,表明其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与木醋液不相关,木醋液能起到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的作用,虽然有可能是其他物质在起主导作用,但更有可能的是多种物质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调查研究了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的四种土壤类型(红壤土、紫壤土、白砂土和水稻土)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红壤土总体肥力最好,但受土壤pH值偏酸性的影响,细菌数量、速效磷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数值偏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低于紫壤土。紫壤土总体肥力小于红壤土,pH值呈微碱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数量最多。较高的土壤肥力、适宜的pH值和最高的微生物量,使得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高于红壤土。白砂土总体肥力最低,微生物总量也是最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红壤土。水稻土的总体肥力小于紫壤土。pH值呈微酸性,细菌数量偏低,放线菌的数量偏低,真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绿肥对番茄发病率和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露天栽培条件下,研究套种翻压不同绿肥对番茄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和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通过套种小油菜、芥菜疙瘩、香菜、水萝卜、花椰菜5种蔬菜做绿肥翻压,统计分析了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产量和耕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不套种相比,套种翻压小油菜效果最好,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产量增加21.98%;其次是套种翻压水萝卜,番茄青枯病发病率降低,产量增加19.58%;套种翻压芥菜疙瘩显著降低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但对番茄的产量影响不大。绿肥均能明显增加耕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细菌数量呈现小幅增加趋势。因此,套种翻压小油菜和水萝卜能够降低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提高番茄产量。  相似文献   

11.
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定量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同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量的消解动态,以及对其安全使用技术进行示范试验。对分析方法的适合性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94.2%-10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6%-3.15%,最小检出量0.001ng,最低检测浓度为0.001mg/kg,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对菜用大豆中甲氰菊酯残留消解动态及安全使用技术的研究结果显示。甲氰菊酯的不同施用剂量在菜用大豆中原始沉积量有较大的差别,在菜用大豆同一生长季节不同施用剂量的消解速率基本一致;4g在不同生长季节的消解速率却略有差异,早季的消解速率〉晚季的消解速率,早季的半衰期(DT50)为4.1d,消解99%所需要的时间(T99)为27.1d,而晚季的DT50为4.3-4.5d,T99为29.0-30.0d。施用甲氰菊酯有效成分90.00g/hm^2,按常规施药方法施用1次,施药后15d的残留量均〈0.5mg/kg,25d的残留量均〈0.1mg/kg,而间隔期7d连续施用2次,在第二次施药后18d的残留量均〈0.5mg/kg,28d的残留量均〈0.1mg/kg,对照GB2763-2005及日本的MRL,其产品符合于中国或日本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石油污染物对油菜产量、土壤石油烃残留量和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油烃浓度低于500mg/kg时,可以促进油菜生长,表现为油菜产量增加,但是该石油烃浓度已经严重影响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数量,表现为土壤中的放线菌数量急剧降低,细菌、真菌数量增加,油菜收获后土壤中石油烃含量小于安全值300mg/kg;当浓度超过500mg/kg时,随浓度的增加,对油菜的抑制作用增强,表现为油菜产量降低,土壤石油烃含量大于临界值500mg/kg,土壤细菌数量呈下降趋势、放线菌数量急剧降低、真菌数量变化不明显。综合各类指标,可以暂定在潮土上,石油烃对油菜的临界浓度暂定为500mg/kg。  相似文献   

13.
Loss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due to soil degradation impacts viability of crop production systems world-wide, particularly in vegetable cropping systems commonly located in the most productive areas and characterized by intensive soil cultivation. This paper reports soil degradation caused by intensive vegetable farming, and its reversibility after two to five years of drastic changes in soil management on 16 commercial vegetable farms in south Uruguay. Changes in soil management included addition of green manures and pastures in rotations of vegetable crops, use of animal manure, and erosion control support measures (terracing, reducing slope length, re-orientation of ridges). Soil degradation caused by vegetable farming was assessed by comparing soil properties in 69 vegetable fields with values at reference sites located close to the cropped fields. Effects of the changes in soil management in the 69 fields were assessed by comparing soil properties at the start and to those at the end of the project. Compared to the on-farm reference sites, the vegetable fields contained 36% less SOC, 19% less exchangeable potassium, water stable aggregates with an 18% smaller geometric mean diameter, and 11% lower plant-available soil water capacity.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was 5 times higher under vegetable cropping compared to the on-farm reference. Phaeozems (Abruptic) revealed greater degradation (44% less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than Vertisols (24% less SOC) and Phaeozems (Pachic) (21% less SOC). After two to five years of improved soil management, SOC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20 cm increased by on average 1.53 g kg−1 (12%) in the Phaeozems (Abruptic) and 1.42 g kg−1 (9%) in the Phaeozems (Pachic). SOC in Vertisols increased only by 0.87 g kg−1, most likely due to their greater initial SOC concentration. Top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was on average 3.4 Mg ha−1 in the Phaeozems.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the quantity of incorporated amendments, the initial amount of SOC and the clay content to explain 77% of the variability in yearly changes of SOC.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SOC particularly due to more water retention at field capacity,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in the first 20 cm of soil of 8.4 mm for every 10 g kg−1 of SOC increas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perspectives of soil degradation reversal in the long term.  相似文献   

14.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对典型菜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比较不同种类有机无机氮(N)肥配施后典型菜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差异,揭示施用有机物料后微生物在调节土壤肥力中的作用,以猪粪、沼渣沼液和猪粪堆肥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不施肥(CK)、不施N肥(PK)、纯施化肥(NPK)、有机无机肥配施1(20%猪粪N+80%化肥N,NPKM1)、有机无机肥配施2(20%沼渣沼液N+80%化肥N,NPKM2)和有机无机肥配施3(20%猪粪堆肥N+80%化肥N,NPKM3)等6种施肥模式,连续3年(2011-2013年)研究不同有机无机N肥配施对典型菜地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白菜季和莴苣季生育期间土壤细菌数量呈上升趋势,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且栽培后季较前季高。与NPK处理相比,NPKM1、NPKM2、NPKM3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提高2.27%~26.16%(小白菜季),15.06%~40.82%(莴苣季);真菌数量提高33.62%~47.10%(小白菜季),39.64%~52.27%(莴苣季);放线菌数量提高6.59%~38.21%(小白菜季),20.97%~29.66%(莴苣季)。有机无机N肥配施可以促进菜地土壤微生物大量繁殖。与NPK处理相比,NPKM1、NPKM2、NPKM3处理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的活性。有机无机N肥配施可以促进菜地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各处理蔬菜产量分别为6.73~22.50 t/hm2(小白菜),21.54~47.79 t/hm2(莴苣),大小均表现为NPKM3NPKM1NPKM2NPKPKCK。相关分析表明,小白菜和莴苣产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之间均存在密切关系。总之,有机无机N肥配施可以有效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维持菜地较高的土壤肥力,有利于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和高效生产,以猪粪堆肥配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大田试验系统研究了控释掺混肥对大蒜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1)大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随控释掺混肥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多,而真菌数量减少。控释掺混肥与习惯施肥(CCF)相比,等量(CRF1)和减量20%(CRF2)时大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极显著地高于CCF,真菌数量极显著地低于CCF。(2)CRF1和CRF2处理土壤生理功能微生物(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不仅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而且还显著高于CCF,60%控释掺混肥用量处理(CRF3)略低于CCF,但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控释掺混肥可通过促进细菌、放线菌和生理功能微生物的繁殖来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进而提高大蒜鳞茎产量。  相似文献   

16.
分析城市周边(以贵阳市某区为例)蔬菜规模化种植农药残留情况及其质量安全状况。本文利用气相色谱对贵阳市某区7个蔬菜基地有机磷、有机氯和菊酯类17种农药残留进行定量检测分析,采用食品安全指数对蔬菜安全进行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均有3种农药(百菌清、甲氰菊酯、毒死蜱)在蔬菜样品中被不同程度检出,平均检出率为6.63%,百菌清的检出率最高(9.84%)、甲氰菊酯(8.2%)的检出率次之、毒死蜱(1.83%)的检出率最低,检出的农药除毒死蜱不做判定之外其余的两种农药残留均未超标。一至四季度蔬菜样品中农药残留检出率三季度最高(15.68%),四季度次之(15%),将被检的109个蔬菜样品按照6个大类进行分析,不同种类蔬菜农残检出率依次为:豆类蔬菜(33.34%)>茄类(21.43%)>瓜果类(17.06%)>叶菜类(3.13%)。所检蔬菜样品的$\bar{IFS}$值<<1,2017年农药对该地区7个蔬菜基地均没有影响,蔬菜农药残留检出率级别均属安全,可为消费者所接受。该研究为当地的农业生产质量安全提供了理论数据,保证了当地居民的健康饮食。  相似文献   

17.
刘宪斌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3):345-348
为探讨大气氮沉降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采用模拟大气氮沉降的方法对试验小区进行施N处理,研究了不同施N水平下刈割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N水平对土壤微生物量C、N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有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的趋势;在刈割和施N的交互作用下降低了土壤中微生物量C、N的含量。不同施N水平能降低草原植被根系生物量、促进土壤酸化。施N量为20g N?m-2?a-1时对土壤微生物量C、N的抑制性最强。  相似文献   

18.
施用草木灰旨在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由土壤自身衰退而引发的土传病害,更好的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施用草木灰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草木灰显著增加了烤烟根际细菌、放线菌和微生物总量(P<0.05),真菌数量虽略有降低但差异并不明显;移栽后35、55、75天的3个时间段均有一致规律。同时,上述3个时间段烤烟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AWCD)和对6类碳源的利用程度也以施用草木灰处理显著高于对照。施用草木灰后,烟株各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 指数(H)、Simpson指数(D)、均匀度指数(E)、丰富度指数(S)(P<0.05)均有所提高,其中移栽后35天时差异显著。根际微生物群落的PCA分析表明,增施草木灰处理和对照在主成分坐标体系中差异十分明显,草木灰处理集中在第1主成分正方向,而未施用的对照则集中在第1主成分负方向,表明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差异显著。上述说明增施草木灰在改善烟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多样性方面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