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一、马铃薯在我县粮食生产中的地位马铃薯是川边山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解放后,我县马铃薯生产发展很快.1949年全县播种面积为8.62万亩,总产386万公斤,1985年发展到28.3万亩,总产达到4054.5万公斤,36年面积增长了2.9倍,产量增长了9.5倍,人均占有量增长了5.4倍. 1985年,马铃薯播种面积占全县粮食作物面积的22.4%,占小春粮食作物面积的58.9%,产量占全县粮食作物产量的21.7%,占小春粮食作物产量的61.7%,农业人均83.5公斤.  相似文献   

2.
<正> 1 前言马铃薯实生薯在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已在我县取得了明显效益。1974年开始利用实生薯时,全县马铃薯薯块亩产442.5公斤,总产931.95万公斤;1979年普及实生薯(混用)后,亩产720公斤,总产2498.85万公斤;随着混选、单选混用、单选的应用,产量再度提高,1988年亩产1080公斤,总产3693.70万公斤,较1974年亩产增长1.44倍,总产增长2.96倍。为了进一步提高实生薯的应用水平,我们在引进新种进行筛选的同时,对苗床生产实生块茎做了试验。  相似文献   

3.
40年来我国马铃薯科技事业的发展与取得的主要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40年来,我国马铃薯科技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20世纪30年代中期即抗战前,全国栽培马铃薯的面积只有500多万亩,总产量为20亿公斤左右,单产水平为370公斤左右。新中国成立后,马铃薯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1950年全国马铃薯播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28星瓢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马铃薯是我州主要作物,常年种植面积170万亩左右。由于28星瓢虫危害严重,常年损失粮食100万公斤左右。大发生的1985年,发生面积50.9万亩次,损失粮食1166万公斤。1986年发生面积比1985年大4.3万亩次,通过大力防治,挽回损失1179万公斤,获得马铃薯丰收,总产2.85亿公斤,比1985年增产4.7%。  相似文献   

5.
张宗宁 《中国马铃薯》1989,3(2):106-108
<正> 解放后,我县马铃薯生产发展很快,产量最高的1984年达4165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了10倍。但是,单产增长缓慢,自1980年以来,单产一直在500~750公斤之间徘徊。  相似文献   

6.
正2月25日,福建省农业厅召开全省春季农业生产视频会,分析福建省当前农业生产形势,部署春季农业各项工作。目前,春耕备耕准备工作到位,全省春季农业生产已陆续展开,春耕春收有序进行。至2月24日,全省溶田73.6万亩,同比快0.8万亩;早稻播种36.7万公斤,同比快4.4万公斤。春种马铃薯17万亩,同比快1万亩;春种蔬菜29万亩,同比快2万亩。据了解,2014年福建省级财政新增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在全省30个粮食主产县开展粮食产能区建设,实施粮食产能区增产模式攻关与推广。各级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扶持粮食生产、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效益的政策措施,在中央和省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民种粮积极性得到恢复提高。根  相似文献   

7.
<正> 1 概述我县地处大巴山南麓,主产马铃薯。近几年的种植面积都在20万亩以上,占全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0.78%~34.5%,年产最高的达3238万公斤。农民对其有“半年粮”之称。马铃薯28星瓢虫自60年代发生以来遍布全县海拔1200米以下的地区。尤以仁河、前河、坪坝河、庙坝河沿岸发生和危害较重。从1968年以来马铃薯28星瓢虫的危害十分严重,使马铃薯减产幅度很大,每年发生面积2.75~8.55万亩,损失产量折主粮7.1~45.5万公斤。  相似文献   

8.
宁波,是一个古老而新兴的茶区。建国以来,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市现有茶园20万亩,比解放初1.99万亩扩大9倍;年产量12000吨,比1949年增长24.5倍。1982年年产量达到13450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单产90公斤、超过世界同期平均水平。茶叶  相似文献   

9.
王义 《中国马铃薯》1989,3(3):166-167
<正> 1984~1987年,全盟在卓资、前旗、丰镇、后旗进行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攻关试点,取得了很大成绩。参加攻关的4个旗、县4年共播种脱毒马铃薯45.33万亩(见表1),其中1984年是卓资一个县,面积0.22万亩;1985年4.4万亩;1986年18.98万亩;1987年22.73万亩。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水稻生产发展很快, 1949年水稻总产仅 4亿公斤,1990年达27亿公斤,增长近7倍;单产由75公斤提高到415公斤,增长5.5倍。1985年以来,推广汕优63等杂交稻组合,仅3年发展到550万亩,亩产550公斤左右,比常规稻每亩增产150公斤,占全省水稻总产的72%。预计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水稻面积可发展到1000万亩,稻谷总产将超过5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1.
福建人多地少(1989年2896万人,人均0.64亩),人增地减(解放以来人口增1708多万人,增长1.4倍;与1956年最高耕地面积2231.9万亩比,耕地减少374万亩,下降17%),常年缺粮(15亿公斤左右),粮食问题更为严峻。“八五”、“九五”两个五年计划期间,福建粮食能否再上两个台阶,分别达到100亿公斤和110亿公斤,取决于对粮食问题的重新认识、结构的调整、政策的扶持、科技的进步以及投入的增加。本文仅就重新认识粮食生产三元结构,明确主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来,我省棉花生产发展很快,1984年全省植棉808.81万亩,平均亩产皮棉75公斤;1985年植棉697万亩,亩产皮棉70.5公斤。两年平均植棉749万亩,亩产皮  相似文献   

13.
大麦在浙江省栽培历史悠久,是重要谷类作物之一。本世纪30年代在全省大麦种植面积425.7万亩,平均亩产72.14公斤,总产30.71万吨。以后种植面积和亩产有起伏。1949年种植面积240.2万亩,平均亩产40公斤,总产9.55万吨。近年来(1987~1991年5年平均)种植380.2万亩、总产78.61万吨、亩产706.6公斤,总产比1949年增加7.23倍,  相似文献   

14.
衡阳市是一个古老而又分散的茶区。早在陆羽的《茶经》中就写有“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县山谷”。建国以来,尤其是70年代初、中期,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据统计,全市现有茶园近10万亩,为1949年的10倍;年产1750吨,是解放初的30倍;1983年全市产茶1850吨,收购1200吨,总产、收购均超历史。单产最高的国营茶场有贯塘的小丘块达415公斤/亩,全场均产150公斤;  相似文献   

15.
<正> 新晃县位于云贵高原苗岭余脉,是湖南省有名的中稻和马铃薯主产区。薯—稻—薯三熟制已成为山区高经济效益的优化栽培模式。1988年新晃县农业推广中心在中寨镇和米欠乡等五村进行119.86亩示范,经农业局验收,春马铃薯总产118145公斤,亩平均1,511公斤;稻谷总产55406.1公斤,亩  相似文献   

16.
一、回顾 解放40年来,湖南的水稻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1987年与1949年比,稻谷播种面积由3490万亩上升到6382.7万亩,增长82.9%。水稻单产由162公斤提高到378公斤,增长128.6%;稻谷总产由56.7亿公斤增加到241.4亿公斤,增长325.7%。  相似文献   

17.
发展我国马铃薯生产的战略思想是: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力求使总产量的增长与国民经济日益增长的要求和满足食用、加工、发展畜牧业及出口创汇等需要相适应。到本世纪末,马铃薯生产面积稳定在4000万亩,单产达到1500公斤,调整马铃薯的用途比例,实现总产值翻两番。基本战略措施是:合理调整马铃薯生产布局,有计划地发展生产;加强种薯、商品薯及加工薯基地建设;采取集约化栽培技术措施;对生产上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加强研究,组织攻关。在此基础上,确立了9项促进马铃薯科学技术发展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正> 马铃薯是粮菜兼用的优良作物,它适应性强,分布广,产量高,营养均衡,农民有丰富的种植经验,且种植面积较大,但是,由于我县马铃薯种薯存在病毒性退化问题,连续春播3年就严重退化,失去种用价值,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生产的发展。据我县统计局资料,1960~1981年的22年间45·6万亩马铃薯种植面积表明,其平均亩产仅达512公斤。为了提高马铃薯单位,防止种薯退化,实现就地留种是我县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现状建国以来,湖北茶业发展迅速。据1987年统计,全省茶园总面积102万亩,比1949年增长7.69倍;茶叶总产量26095吨,比1949年增14.9倍;平均亩产25.5公斤,低于  相似文献   

20.
<正> 地处浙中的义乌市,北纬29°~29°33′,年平均气温17.1℃,无霜期243天,活动积温5400℃以上,属北缘蔗区。我们于1987年开始,在农户进行高产蔗田间作马铃薯的试验,结果表明,亩产红糖(3年35.94亩)1041.04公斤,不比净作糖蔗(下称对照)低,且增收马铃薯(鲜薯)592.65~735.83公斤(折原粮118.45~147.17公斤),亩增值331.65~515.08元(除去每亩成本30元,还可得净收入300~485元)。据统计,全市3年推广1000多亩,增产粮食10多万公斤,增值30多万元。事实说明,改净作糖蔗田间作马铃薯,既增产增值,提高复种指数和温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增收了相当于蔗田间作麦子的产量(蔗田麦一般亩产100~125公斤),又能避免蔗麦争光和种蔗损麦、收麦损蔗的弊病(马铃薯的茎叶低矮,收种无损于糖蔗);既为发展畜牧业提供青饲料,增积有机肥,又能缓和城乡蔬菜春淡(马铃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