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银糯1号是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系于2000年以自选自交系XN-5为母本,自选自交系BN51为父本组配的糯玉米杂交种。经2000~2001年的测交试验,2002~2003年产比试验,2004~2005年北京市区域试验,均比对照中糯1号增产30.8%(鲜穗)和20.7%(鲜粒)以上,大面积生产,鲜穗产量达1.08万kg/hm2以上。2006年3月通过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京审玉2006008)。1父、母本自交系的选育1.1母本自交系XN-51995年从山西省忻州农科所引入资源,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选择株高160~170cm,穗位80cm以下,生育期90d以内,株形紧凑,叶片上举,长锥穗……  相似文献   

2.
淄鲜玉1号是淄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育成的特早熟硬粒型玉米自交系作母本,超甜早熟玉米自交系作父本育成的特早熟鲜食专用玉米单交种。淄鲜玉1号产量高,成熟早,上市快,糖度高,香味浓,鲜食口感好,营养丰富,在城市郊区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该品种于2000年4月14日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 产量表现1997年参加省品种比较试验,平均单产鲜果穗25200kg/hm2,比承鲜3号增产32.7%,比津鲜1号增产17.19%。1998年区域试验,淄鲜玉1号5点平均单产鲜果穗20328kg/hm2,比津鲜1号增产8.9%。 ……  相似文献   

3.
垦白糯2号是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以自交系W 58为母本,自交系W 6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鲜食白糯玉米杂交种。经2011—2013年的品比、区试、生产试验、田间抗病性接种鉴定和品质检测,该品种表现鲜穗糯性好、香味纯正、营养丰富,同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较高的产量。是鲜食糯玉米青穗直接出售或速冻、真空包装保鲜加工的理想品种~([1])。鲜穗采收期100d左右,适宜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  相似文献   

4.
裴志超 《中国种业》2020,(10):86-88
京白甜456(京审玉20190010)是以自交系BMC90102为母本、自交系BMA000102为父本杂交选育的超甜玉米品种,2019年获得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鲜穗产量高、稳产性和商品性好等优点,适宜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种植生产,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种子》2019,(3)
筑糯11号系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用自育自交系遵三糯31作母本和筑糯A 1作父本组配选育而成的品质好、产量高、苞叶好的糯玉米新杂交种,于2015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母本遵三糯31是用贵州省遵义市的地方白糯玉米品种与普通玉米自交系自330杂交经回交再自交6代而育成,父本筑糯A 1由京科糯2000、京糯208、渝糯8号、遵糯1号、凤糯2146等5个糯玉米杂交种混合授粉繁殖3代后经系谱选育而成。2013—2014年参加贵州省鲜食玉米组区试,感观和蒸煮品质综合评分分别为78.4分(对照为80分)和81.5分(对照为80.2分);2年12个点次全部增产,平均产量鲜果穗921.5 kg/667 m~2,比ck增产11.5%;播种至采收嫩玉米鲜果穗平均生育期101 d左右,比对照晚1 d;株高240.1 cm,穗位高101 cm;穗长21.2 cm,穗粗4.9 cm,平均穗行数13.1行,行粒数35.5粒;籽粒白色,排列整齐,鲜百粒重36.9 g;支链淀粉为98.64%,粗蛋白9.75%,赖氨酸5.99 mg/g,色氨酸18 mg/g;抗茎腐病,中抗大斑病,感丝黑穗病和穗腐病,高感小斑病和纹枯病。  相似文献   

6.
劲糯 9 号是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联合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以糯玉米自交系 46A 为母本、w543 为父本杂交组配的糯玉米新品种,2023 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玉 20230018,具有高产、优质、外观商品性好等优点。2021-2022 年重庆市鲜食糯玉米区域试验每 667m2 鲜穗平均产量 778.4kg,比对照玉糯 918 增产 12.01%,鲜食品尝鉴定得分 85.2,2 年人工接种鉴定高抗小斑病,中抗纹枯病。  相似文献   

7.
<正>审定编号:国审玉2014025品种名称:美玉糯16号申请者: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育种者:海南绿川种苗有限公司品种来源:HE703×HE729nct特征特性:东南地区出苗至成熟81d,比苏玉糯5号晚1d。株高229cm,穗位高97cm,成株叶片数20片,穗行数16~18行,百粒重(鲜籽粒)29.0g。产量表现:2013年参加东南鲜食糯玉米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鲜穗12 696kg/hm2,比苏玉糯5号增产  相似文献   

8.
晋糯8号(晋鲜糯8号-黑糯玉米)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甜糯玉米研究室翟广谦、陈永欣等人选育的又一个糯玉米新品种,属早熟黑色糯性玉米(黄色种子,黑色F1玉米果穗)。2008年通过山西省品种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晋糯8号,审定编号为晋审玉2008020。晋糯8号属早熟糯性玉米,加之抗病性强,尤以采鲜穗为主,  相似文献   

9.
苏玉 (糯 )4号原名98W4,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谢孝颐研究员主持选育的早熟糯玉米杂交种,2002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产量表现   该组合1999~2000年参加者江苏省特用玉米区试,鲜果穗平均单产分别为12756.0kg hm2 和11875.5kg hm2,比对照种增产4.5%和11.2%。2001年参加江苏省特种玉米生产试验,鲜果穗平均单产14199.0kg hm2,比对照增产12.08%。鲜子粒平均单产9180.45kg hm2,比对照增产27.46%,……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对郑黑糯1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在河南开封市对糯玉米品种“郑黑糯1号”分12个不同播期进行露地直播试验,通过对不同播期的鲜穗收获期、株高、鲜穗产量、鲜果穗性状及品质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郑黑糯1号”在河南地区适宜播种期为4月20日~7月9日,最早直播在4月上旬,最迟在7月中下旬。为该品种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梅丽 《作物杂志》2022,38(6):14-5
藜麦营养全面,植株转色后花色艳丽,观赏期长达40d左右,且耐旱、耐寒,是一种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保健食粮。北京市自2015年引种藜麦,在适宜种植区、适宜品种筛选、营养品质检测、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探索、菜品开发和技术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北京藜麦适应性栽培研究表明,藜麦在海拔≥300m、年均气温≤12.5℃、年均积温≤4802.0℃·d、年均光照强度≥2268.7lx的区域可正常成熟;“陇藜1号”、“陇藜3号”、“红藜1号”和“红藜2号”4个品种表现优良;藜麦米富含蛋白质,特别是“红藜1号”和“红藜2号”蛋白含量高达19.6%~20.0%;围绕栽培、农机、植保三大关键环节集成的藜麦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在京郊示范应用面积为453.33hm2,应用率达100%;与一茬籽粒玉米相比,藜麦增收3.77万元/hm2。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效率低和没有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因素制约了藜麦在北京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应从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提高藜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及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制度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强北京藜麦产业,让藜麦的“小生产”能够在“大市场”中找到“微需求”,卖出好价钱。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更适合北京北部山区高温季节种植的结球生菜品种,试验通过对5 个新品种进行了栽培品比。在定植后第60天对5个品种生菜的产量、形态及抗性进行测定,测定数据应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5个品种中,‘射手101’的产量表现最好;‘北生1号’的株型最紧凑,最适合密植;‘铁人’的叶球最大,商品形态最佳;‘北生1 号’的耐抽薹能力最强,最能抵抗高温;‘北生1 号’的耐烧心烧边能力最强,商品外观最佳。参试的4 个生菜新品种的综合表现均由于对照品种‘射手101’,均适合在北京北部山区的高温栽培季节进行推广。其中,‘铁人’的综合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3.
超级杂交稻Ⅱ优航1号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Ⅱ优航1号是应用航天育种方法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3—2005三年推广面积为26.67万hm2,累计增产粮食1.2亿kg。该组合具有产量潜力高、米质较优、苗期耐寒性较好、抽穗期耐高温、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适应性广、再生力强等特点。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2005年通过全国品种审定和广西区品种审定,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示范推广的超级稻组合之一,还被福建省农业厅列为重点示范推广超级杂交稻组合。着重介绍Ⅱ优航1号的推广应用,主要植物学特征与产量结构,同时也介绍了它在各级区域试验、生产试验、6.67、66.67、666.67hm2高产示范片的产量表现和抗性、品质特性。  相似文献   

14.
亚种间抗病高产杂交稻新组合特优627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籼爪杂交育种技术育成亚恢627,与龙特甫A配组育成亚种间杂交中稻新组合特优627,具有高产、稳产、适应广等特点。2005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并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通过2005-2007年在福建福安制种实践,总结出了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5.
陕西关中蚂蚱麦和山西平遥小白麦是我国北方小麦品种的原始骨干亲本,解析蚂蚱麦和小白麦及其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对于小麦品种改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利用小麦660KSNP芯片对蚂蚱麦、小白麦及其衍生品种(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小麦3个基因组的多态性SNP标记数为BAD,第4同源群的多态性标记数最少, 149份供试材料基因多样性(H)范围为0.095~0.500,平均值为0.336;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范围为0.272~0.435,平均值为0.340;而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335~0.997,平均值达0.619,表明蚂蚱麦和小白麦衍生系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聚类分析表明蚂蚱麦和小白麦紧密地聚在亚群I,其衍生品种(系)分为5个亚群,其中2000年以前以蚂蚱麦或小白麦的单一衍生系为主,分在亚群I、II、III, 2000年以后多数品种同时拥有蚂蚱麦和小白麦血缘,分在亚群IV、V,遗传多样性较高,且与大面积推广品种聚为一类。因此,应加强优异基因资源导入,拓宽小麦品种的遗传基础,最终提高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棉花远缘杂交技术,用海岛棉(G.barbadense)、野生瑟伯氏棉(G.thurberi)、陆地棉(G.hirsutum)进行杂交,对杂交铃喷(滴)GA3(50ppm)、NAA(40ppm)、杂种胚离体培养,试管内染色体加倍,对获得的种间杂种进行回交较育,南繁北育,异地鉴定选育而成棉花新品种“石远321”。1993~1994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亩产子棉、皮棉、霜前皮棉均居八个参试品种第一位,其中霜前皮棉产量885 kg/hm2,比对照增产19.7%,是1982~2000年19年间国家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霜前皮棉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品种。  相似文献   

17.
The climate change will contribute drought and temperature extremes to rice growing systems, especially when cultivated in equatorial regions. To evaluate opportunities to cultivate and breed drought-tolerant rice, seven rice cultivars were evaluated in Rwanda for recurring morphological drought scores, grain yield and components, and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that is site and drought treatment, impacted morphological drought scores, growth and yield attributes, while cultivar affected quality attributes. Thus, site showed a higher impact on grain yield and components than drought and cultivar, with generally a reduced grain yield at the low-temperature site, as a result of low spikelet fertility. Morphological drought scores were generally increased by drought, while drought at the reproductive stage at the high-temperature site was negative for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The cultivars “Intsindagirabigega” and “Jyambere” were adapted to high-temperature site conditions. The cultivar “Intsindagirabigega” had the highest amylose content, and “Mpembuke,” the highest antioxidant capacity. Thus, climate change with increased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extremes may increase rice productivity in cool areas, while especially drought at reproductive stage will be detrimental in low altitude areas with high temperature. Cultivar variation indicated opportunities for selection and breeding of climate change tolerant rice cultivars which should be of immediate priority.  相似文献   

18.
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乃银  李健 《棉花学报》2016,28(1):34-41
农作物区域试验精确度分析是品种和试验环境科学评价的基础。本研究分析了2000―2014年期间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棉区国家棉花区试的试验精确度分布与演变动态,并分析比较了棉花12个主要性状的精确度差异,旨在全面分析和评价我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的发展水平和演变规律,为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单年单点棉花区域试验能鉴别出5%、8%、10%、12%、15%和20%品种间差异的比率分别约为20%、50%、70%、83%、92%和98%。(2)单年多点棉花区域试验精确度呈逐年提高的演变趋势,RLSD0.05(RLSD,relative 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由2000年的11.43%下降到2014年的7.1%,其中长江流域的RLSD0.05已经连续9年、黄河流域棉区的RLSD0.05连续4年稳定在5%以下,可以稳定地鉴别品种间5%的差异;西北内陆棉区的RLSD0.05也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可以可靠鉴别品种间10%的差异。(3)棉花12个主要性状的试验精确度差异显著,其中皮棉产量和结铃数的精确度较低,霜前花率、衣分、纤维长度和生育期的精确度较高,其余性状精确度中等。  相似文献   

19.
不同生物降解地膜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及降解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乡白皮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降解1号”、“降解2号”、“降解3号”3种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普通地膜及不覆膜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降解地膜的保温保墒和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处理之间,株高、植株重量、假茎粗、单叶平均叶面积以及鳞茎亩产鲜重差异均不显著,3种降解地膜比较,“降解3号”鳞茎产量较高,为28932.75 kg/hm2不覆膜处理由于低温冻害,鳞茎产量为覆膜处理平均产量的17.53%。对比不覆膜处理,不同覆膜处理均能显著提高5 cm和15 cm的土层温度以及1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尤其能够显著提高深层土壤温度,生物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降解性能对比,“降解1号”降解效果最好,至大蒜成熟期,最大拉力和断裂伸长率为0,“降解2号”和“降解3号”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02.83%和360.28%。  相似文献   

20.
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9个海岛棉品种(系)及其20个F1组合9个产量性状的两年资料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长果枝与零式果枝品种间杂交,各产量性状均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效应方差比例;衣分、铃重、霜后铃数、总铃数和皮棉产量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均存在显性与环境的互作。品种3836具有霜前铃数和霜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